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登大水泊镇:乡村“首席专家”裂变之路

2020-11-24 21:25:01
相关推荐

7月10日已是凌晨三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授张海英仍坐在电脑前,思绪随着大水泊镇朱家岭村的发展轨迹起伏。一篇万余字的纪实报告见证了这位“首席专家”一年来给朱家岭带来的发展与变化。

同一天上午,42岁的设计师赵辉忙着收拾从哈尔滨发来的行李。她不仅辞掉了哈尔滨的工作,还把11岁的儿子接来上学。作为大水泊镇初家村的“新村民”,赵辉和把她感召来的“首席专家”李久太一样,铁了心在这里安家。

地处威海市文登区的大水泊镇,是一个总人口不足4万人的胶东小镇。让人惊叹的是,这里建立起“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汇聚了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李久太、国内知名文化学者张晗东、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马新童等16名博士、教授级“首席专家”,更有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以“新村民”的身份“落户”村庄。整个过程,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而真正实现“裂变”式发展,也就是最近这一年。

“速度快得有点不敢相信。”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说。

“连鸡窝都没盖过”的教育学博士在镇里支持下办学校,随后引来获得国际奖项的建筑学博士等一批批人才,人才“共生效应”在大水泊充分体现。

7月7日—10日,距离大水泊镇驻地不远的威海紫光实验学校,第一批高三学生迎来了“新高考”。这几天,校长李凌己和老师们统一穿着大红色T恤衫,上面“金榜题名 马到成功”“答的全会 蒙的全对”16个大字分外突出。“给学生们打气,不过我对他们也很有信心!”李凌己说。

李凌己是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也是最早来到大水泊镇的“首席专家”。而在此前,他在业内更知名的身份,是北京紫光教育机构董事长。

2016年,紫光教育转型做实体学校。“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我从2003年开始去过全国200多所中学,发现基层教育有一些模式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萌生了自己做一所新式学校的想法,按照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办教育。”在全国选址的过程中,李凌己跑了山东、四川、安徽等多个地方。2016年一个偶然机会,他听说大水泊镇原天福山中学校址因为闲置多年要出售,便来此考察。

“一见钟情啊!”被校园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积淀深深吸引,李凌己欲将项目落户于此。

喜欢归喜欢。在此之前,李凌己打趣“自己连鸡窝都没盖过”,更遑论盖学校了,完全是凭着一腔情怀扎进了大水泊。让他意外的是,当时刚认识的滕新强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和理解认识超乎预期,自己想到没想到的,镇上都全力帮忙办到了:审批手续繁琐,就主动查询政策,全程代办;师资队伍薄弱,就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提升办学的影响力;配套设施无法保障,就主动出资加固楼体,完善水电暖……“中间过程其实非常艰难,没有镇上的全力推动,根本没有落地的可能性。”李凌己说。

2016年9月签协议,2017年招入第一批学生,紫光教育前前后后在此投资1.6亿元,三年累计招生超千人。

如果说,李凌己的到来是“偶然中带着必然”,那么李久太则是“纯属偶然”。

李凌己在改造学校时邀请曾经的清华校友李久太前来帮忙设计、出主意,其间把李久太介绍给了滕新强。

李久太事后总结,滕书记是见到人才就“咬”住不放的人。他最大的“魔力”,是抓住别人某种“自我实现”的潜意识和同理心,创造条件帮助别人完成这种“自我实现”,反过来再助力于当地发展,实现共赢。

作为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一颗“新星”,出生于1980年的李久太已经斩获了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等多个奖项,因为工作性质,他的事业版图在全国,生活“根据地”则一直在北京。但生在农村的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在乡村做一个“乌托邦”载体,把“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设计师朋友们聚集在一起。他只是无意间提起,滕新强却记在了心上。

“滕书记说这里有地方,我想干事就提供给我。我跟乡镇干部打交道少,以为是吹牛不靠谱。谁知道一星期后再来,他直接把钥匙给我了。”但李久太不知道的背后故事是,他走后第二天,滕新强拉着李凌己在全镇跑,最终在一周内选中了三岐山上一处废弃的厂房。

“交给你了你就说了算,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滕新强的话让李久太有种“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的强烈感受。他卖掉了在北京的别墅,押上这些年创业积累的“奶粉钱”,在2017年和镇上签了协议。三年后,曾经的“乌托邦”梦想落地,一座“威海设计谷”拔地而起。李久太又发动人脉,引来45个国内优秀建筑设计机构或个人进驻,形成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社群”。如今,李久太和设计师朋友们不仅继续着原来全国的工作,还在当地找到了用武之地,威海设计谷公司现在承接了文登区28个乡村建设项目。

就这样一带二、二带三,“首席专家”迅速聚集。引入一个或几个重要人才,进而使四方贤才纷至沓来,逐渐形成一个人才群体——人才的“共生效应”在大水泊充分体现。正如滕新强所说,现在已经不需要镇上去招引“首席专家”,人才之间已经形成了自然的吸引和流动。

乡村人才振兴是个“慢工细活”,不能用“项目思维”,而是要“涵养生态”。引来人才只是第一步,以人才引领乡村发展同样重要。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以才引才扩大人才“朋友圈”,这是大水泊能集聚如此多博士、教授的重要“密码”。而被聘任为大水泊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的“首席专家”李林,还道出了另一层奥妙:与其他地方相比,这个小镇最看中的不是“税收指标”,而是“人气指数”,这一点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同。

确实,滕新强思考更多的,不是一个人才能创造多少眼前的GDP,而是如何集聚起更多人才,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乡村人才结构太老了,现在留守农村的老人平均年龄65岁,空心化率达到40%。”滕新强说,目前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中,首选项目驱动,其次是产业驱动。他认为,人才切入是很难的,但是有了人才,一切问题便有了解决的可能。

他进一步表达了一个观点:乡村人才振兴是个“慢工细活”,不能用“项目思维”,而是要“涵养生态”。

引来人才只是第一步,以人才引领乡村发展同样重要。2017年,大水泊镇将“首席专家”制度化。为让首席专家真正融入村庄,深度参与每个村的发展,镇党委确立了“一村一名首席专家、一村一个发展规划”的路子。首席专家可以“特邀村委委员”的身份参与结对村庄的村级治理、集体决策,为结对村庄出谋划策。

一年前,一直在高校从事乡村建设研究的张海英,与朱家岭结上了“对子”。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一个副教授和两个研究生在村里开展问卷调查。张海英通过调研发现,朱家岭村200多户人家,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了八成,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都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为了找准方向,她和村民们一起忙活,田间地头有她,砌墙垒砖也有她,半年的时间,张海英帮着朱家岭村村民销售地瓜、引进藤编项目、设计通户道路、成立远山泊书院、策划文化活动,最终确定生产、生活、生命、生存、生态“五生共建”发展思路,让乡村走上一条有生命力的发展道路。

今年春节张海英回到北京和家人团聚,没想到却发生了疫情,她心里十分着急。3月初,得知威海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张海英就与另一位专家驱车近千里回到大水泊。她说:“大水泊有我的事业,朱家岭的发展需要我。”

“张教授作用可大了,她是我们全村人的教授、全村人的老师!”朱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荟对记者说,张教授对她最大的影响是转变了观念和认识,让“生态”意识在心里扎了根。原来她在村口建了一个养猪场,养殖规模大约500头,一年收入能有20万元,但造成了环境污染,最后她心一横,把养猪场给关停了。“现在,我们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和威海一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种植12亩大棚的羊肚菌。”

记者在朱家岭采访时,恰巧遇到了从新加坡打工回来的“85后”小夫妻——本村青年王伟和他的海南媳妇何梅柳。两人的雨鞋上沾满泥巴,一看就是刚在地里忙完。王伟告诉记者,回国后他一直琢磨着自己创业干点事儿,但是一直在“去海南”还是“留家乡”之间纠结。“我们很早就在海南买了房子,今年4月份过去把房子装修好了,其间张书记每天拍视频,把村子里的变化发给我们看。”王伟笑着说,看到在“大教授”的帮助下,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美,夫妻俩最终决定回到朱家岭发展。

“这不,我们也加入了合作社,包了3个种植大棚,现在正忙着去找人安装呢!”说完,王伟骑着电动车载着媳妇继续奔忙起来。

发起“新村民”计划,打造各具特色的农村“社群空间”和“文化名片”。“新村民”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村干部的视野和“原村民”的生活方式。

“能想象到吗?这个地方原来是养猪场,现在改造建设成了‘毕克官美术馆’;瓦屋庄村也被打造成了‘漫画村’”;“这里是‘设计村’‘康养村’‘围棋村’”……7月7日,李林开车拉着记者在大水泊镇各个村里转悠,既是介绍情况,也是查看进度。他一伸胳膊,斑斑点点的“蚊子包”,“最近一直扑在各个村里,疫情影响了建设进度,正尽快往前赶。”

在首席专家结对村庄发展的过程中,大水泊镇党委按照专业对口、用其所长的原则,安排专家指导各村对历史、自然、文化等特色空间资源进行挖掘、归类、整理,专家根据各村特色和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出各具风采的“文化名片”。在首席专家引领下,大水泊镇已初步形成20个特色村。

光有名片不行,关键还是要有人气。大水泊镇发起了“新村民”计划。以首席专家为媒“以才引才”,通过流转村民闲置房屋的形式,吸引“新村民”进驻。“村里统一流转房屋,首席专家和村里签租赁合同。一套四间屋的老旧房子,一次性签约,就可以享受房屋20年的使用权。前提是专业人才必须按照特色村统一风格,对房屋进行装修改建。”最早发起者李久太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设计村”初家村,共流转了房屋33套,没想到一面向设计师朋友们推出,就供不应求。

“之所以由首席专家统一运营,主要考虑是营造一个‘社群空间’。我们是有筛选的,并不是随随便便有个人花几十万装修就能来,必须是跟设计行业有关的专业人才,而且对其道德品质有要求,不能破坏民风和谐。”李久太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们就因此拒绝了一人。

“起初是冲着久太博士和租金便宜的房子来看看,没想到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被朋友们给‘拴’住了。”赵辉不好意思地笑起来。赵辉是哈尔滨一名环艺设计师,这段时间她一直住在村里盯着房屋改造工程,时不时地,她在村里的临时住处就会多出一些村民送的土豆、花生。“身边全是设计师和首席专家,村民又这么善良,这个地方太好了!”

最近李久太把妻子和两个女儿从北京接了过来。赵辉也专程回了一趟哈尔滨,辞掉那边的工作,办好孩子的转学手续,一家人扎根在大水泊。

截至目前,像赵辉一样的“新村民”,在大水泊已有400多人。在“花海村”河东乔家村,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教授陈茂祥和村干部一起,流转200亩土地打造“花海”景观;在“舞蹈文化村”山后孙家村,中道禅舞传人张丽曼公益直播三个月,拉来了北京、深圳、重庆的舞者和3000万元的投资,一期已经租赁房屋27套,签约入住27人……

“新村民”的到来,让初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汶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去年仅流转房屋一项,乡亲们就收入20万元。根据约定,每位“新村民”在村里合作社消费每年不能少于5000元,合作社收入这一块又是四五万元。李久太发起成立“初心公社”,根据初家村种植红薯的传统,成立“薯国演义”有限公司,采用基地直供的形式,直接将产品销往一线城市,带动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王汶旭感慨地说:“他们不仅给村里设计了图书室、石板路,还帮助乡亲们打开了农产品销路,更让我们打开了视野。”

改变的不只是基层干部,“新村民”的到来,也深深改变着“原村民”的生活方式。离镇政府几十米远的大水泊乡村振兴学院里,疫情发生之前,每逢授课日村民都会三五成群来这里学习:“学院每个月都开设10余节乡村振兴课,烘焙、手工艺品制作、西洋参标准化种植都能学。”村民们现在都盼着课程能恢复。

高考结束,李凌己案头上,又多了一份在后村流转土地试验“高附加值中草药、药用蔬菜”种植计划。大水泊的故事,精彩正在继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书房作文400字 厚积薄发作文素材 出发与到达作文 以回忆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端午的作文题目 你是我最敬佩的人作文 温暖的瞬间作文600字 写一篇关于风景的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400字 关于美食的作文300字 写物的作文100字 描写春天的作文100字 以月亮为主题的作文 沿途的风景作文600字 为别人喝彩的作文 越长大越什么作文 带着微笑前行作文 元宵节英语作文带翻译 写景作文400字五年级 妈妈真好作文400字 我家的小猫作文400字 创新作文大赛范文 挠男孩脚心作文 顶鸡蛋作文 被后妈打屁股作文 她笑了作文600字 为环卫工人点赞作文 六级作文评分标准 我的愿望200字作文 我的童年往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