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周新书推荐」希望你能暂时脱离自己的生活 试着去理解他人的生命

2020-11-25 01:55:01
相关推荐

记者 | 潘文捷编辑 | 黄月1

《一切皆有可能》

[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著 张芸、贾晓光 译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9-08

2009年凭借《奥利芙·基特里奇》获普利策小说奖的美国当代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曾经在《卫报》上分享自己的写作生活,她说,在写作时她总是想象有一位理想的读者:他很耐心,又不过分耐心;他需要这本书,也很想读这本书,但我若写得不真诚,他就不会读,“于我而言,写作是和这位读者共舞。”

在《一切皆有可能》中,伊丽莎白邀请读者与她共跳两支舞——本书收录了《我叫露西·巴顿》《一切皆有可能》这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部中篇,后者则由九个故事串联而成。在前面一部中篇小说里,露西·巴顿讲述着自己在小镇上的处境,“全家都是怪胎,住在一座丁点大的村镇里。别的小孩看到我们会捏着鼻子跑开,说我们臭烘烘的”;在《一切皆有可能》里,先前若隐若现的小镇居民成为一个个小故事当中的独立个体,每一个故事都以对前一个故事的讲述为基础,在各自独立的表象之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露西·巴顿一家人则成为了小镇居民的谈资。通过这样的方式,伊丽莎白写出了一个人与亲人和陌生人之间的隔阂与依赖。

谈及《我叫露西·巴顿》,伊丽莎白说,“在阅读本书时,我由衷希望你能暂时脱离自己的生活,试着去理解——顺便仔细看看——其他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拥有与你完全不同的人生。尽管如此,你们仍然对爱、对安全与归属感、对他人的友谊和包容抱有相似的渴望,至于这种渴望以何种方式呈现,那并不重要。”

《中性》

[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著 主万、叶尊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08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获得2003年度普利策小说奖的作品。英文原名为“Middlesex”,是小说主人公居住的街道名,同时也道出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中性人。本书主人公由于罕见的基因变异,而同时拥有男性的XY染色体和女性的子宫,由于男性特征退化从一出生就被当作了女孩,而其女性特征也无法完全发育,因而体验了两种性别的生活。到了14岁,主人公决定不再做女孩,于是“她”变成了“他”。

尤金尼德斯曾经读过奥维德《变形记》当中的双性人蒂利希阿斯(Tiresias)的故事,后来又接触到福柯的《赫丘兰·巴宾:一名19世纪法国双性人的回忆录》,被其中真实的双性人故事吸引。他决定自己写一部双性人的小说。写作过程耗费了9年的时间,而其叙述方式也像主人公的性别一样,是一种混合体。一方面,作者在写作战争和移民等情节时回归传统叙事,其中多处和《荷马史诗》、希腊神话映照;随着故事的推进,作家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文体风格,在神话叙述之后,又进入了现实生活,渐渐呈现出现代小说的样貌。

8月上海书展期间,作家黄昱宁曾经就《中性》发表评论,她提到,英国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提出了“歇斯底里现实主义”这个概念,《中性》常常被分到这个风格当中去。詹姆斯·伍德一直不喜欢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他认为这种规模特别大、特别嘈杂的写作方式,是一种漫画式的风格,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活的。但在读过《中性》之后,詹姆斯·伍德也不得不承认它深具人性。黄昱宁认为,连一个歇斯底里现实主义的反对者都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足以证明这是一本优秀的小说。

《佛兰德镜子》

dome 著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08

本书作者dome,本名胡葳,在巴黎索邦大学获得比较文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中世纪圣徒文学与神秘主义。她的前作《世界之灰》是以宗教改革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也是一本耽美文学作品。但是《佛兰德镜子》并非耽美写作,甚至,读者们找不到主人公是谁和谁、爱情主线是什么、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胡葳称,《佛兰德镜子》“算是我在法国研究生活的几年来,对于研究和文学趣味的一段时期的总结”,这本小说包含着十种以上可以发展为论文的研究主题,但自己用虚构的方式重新组织和叙述了它们。

小说开场设置在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比利时。在列日-奥斯坦德的夜车上,一位携带着中世纪油画的乘客与历史学家相遇,两人开始交谈,他们的对话脱离开现实时间,开启了遥远的故事。在小说中,故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时间交错,人与事物互为镜像,就像是一个宇宙里折叠出了一个宇宙。胡葳指出,“影子”和“镜子”的概念有着强烈的中世纪基督教色彩,《圣经》借助这两个意象,谈的是此世与彼世之间的关系,它将此世视为“影子”和“镜子”,将世界末日后的“新天新地”视为本物与本相。《佛兰德镜子》中的“镜子”有这样的含义。胡葳在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的采访当中谈到,由于《佛兰德镜子》源于她的“研究”,所以也会存在知识型小说所共有的障碍,就是阅读困难;另一方面,《佛兰德镜子》看上去像“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不论怎样,无论是在想象力、结构还是语言上,这部小说或许都能够给你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

《帝国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边疆》

[美]谢健 著 关康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07

环境史学科诞生伊始,关注的是北美地区的环境变迁。随着全球学者的加入,欧亚地区也被纳入研究范围。不过,传统的中国环境史例如伊懋可的《大象的退却》以汉地为中心,较少涉及边疆地区。《帝国之裘》这本曾获得2018年美国亚洲历史学会列文森奖的作品,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历史系助理教授谢健(Jonathan Schlesinger)利用档案等文献研究清中后期北部边疆环境史写成的。本书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关康指出,本书的重点在于展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商业扩张和自然资源开发对满洲、蒙古地区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中的制度、意识形态、环境原因及其后果。

清朝皇帝通过进贡制度,向满洲和蒙古地区征收毛皮、东珠、人参、蘑菇等物产。在皇室的需求以外,还有商业利益的驱动,由此带来的过度采摘造成了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破坏,于是清廷又建立制度规范,推出“净化”活动,试图恢复关外的“纯净”环境,“重置自然”,对盗采活动、汉人移民和贸易进行控制……在史料使用方面,本书利用北京、台北和乌兰巴托的满、汉、蒙文档案,除了实录、则例、会典、地方志外,还包括古典文学作品、 清人笔记、朝鲜燕行使和近代欧美旅行家的游记,为读者理解清朝边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小镇美国: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启示》

[美]罗伯特·伍斯诺 著 邵庆华 译文汇出版社 2019-07

一直以来,美国梦的标准解释就是要获得成功,大多数人会去城市追逐他们的梦想,那里有最专业的机构、最大的市场以及最好的工作机会。在小镇上演的,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这里行业有限、工作机会有限,好像永远无法大富大贵。可是实际上,不论野心如何,真正能够实现美国梦的人极少。99%的美国人,不论身处城市还是小镇,都很清楚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富翁。成功只属于很少一部分人,而衡量成功的标准也不应该只有一种。很多选择留在小镇或者决定搬到小镇上的人就认为,人生中其他的生活目标比获得成功更为重要。在本书作者、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伍斯诺看来,成功包括能够应对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情况,应对个人不可控制的状况,并学会在这样的状况下找到生活的幸福。在这个意义上,小镇居民讲述的关于小镇生活的故事,可能比我们所认为的富豪名流等成功典范的故事更能让人们了解美国文化。

过去,在福克纳的笔下,那邮票般大小的家乡足够支撑他一生的写作;今天,读者也可以在《一切皆有可能》这样的作品里感受到美国小镇与大城市不同的气质。小镇一直存在,小镇居民也有其喜怒哀乐,却常常被社会学研究忽略。罗伯特·伍斯诺探访了数百个小镇,进行700多场深度访谈,借鉴了30多年的数据,考察了美国小镇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种族和移民、经济衰退、子女教育等问题。小镇,代表了从美国城市之外理解历史的另一种路径。

《音乐的极境:萨义德古典乐评集》

[美]爱德华·W.萨义德 著 庄加逊 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6

除了《东方主义》,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萨义德关于音乐的著作《论晚期风格》也非常受欢迎。他在书中探讨了考察了让·热内的《爱与俘虏》和《屏风》、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等多位艺术家的晚期作品,其中也包括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和莫扎特的《女人心》等音乐作品,他判定作曲家生命晚期的创作常常有“顽固、晦涩、充满未解决之矛盾”的特征。由此可见萨义德的兴趣之广博、对音乐研究之深入。

孩童时期,萨义德和所有琴童一样,感到音乐是让人不悦的、无聊乏味的枯燥练习。不过另一方面,由于家中收藏有大量唱片,每周六晚上家人一定会收听音乐节目,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他看到了极度丰盛的、由辉煌的声音和景象随机组成的世界。古典音乐逐渐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喜欢听着音乐工作,也喜欢弹弹钢琴,以及阅读和音乐相关的文学作品;他的朋友中也有众多音乐发烧友,大家总是凑在一起聊个不停。他的妻子玛利亚姆说,直到1982年,以古怪出名的钢琴家古尔德英年早逝,萨义德才开始认真撰文谈论音乐。

按照时间排序,这本《音乐的极境》分为三个部分,是1980年代、1990年代以及2000年以后。这本文集里的第一篇文章主题就是格伦·古尔德。而最后一篇文章,则是萨义德去世两周之前对音乐作家梅纳德·所罗门谈论贝多芬晚期作品的评价。萨义德谈论音乐时,不把音乐从其他生活领域中孤立出来,而是把它当做个体知性发展的必要层面。因此,他看出一些器乐演奏家虽然拥有职业音乐家应该有的高超技巧,但是拥有的理论知识和音乐学知识却极其有限,他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批评。萨义德说,自己“面对音乐时,最主要的趣味是把西方古典乐视作文化领域的一部分,这种立场对一位文学评论家或音乐家而言都是意味深远的”。阅读本书,读者或许也会感受到他的这种精神。《音乐的极境》此次为再版,首次和中国读者见面是在7年之前。

《心中有数:数字的故事及其中的宝藏》

[美]阿尔弗雷德·S.波萨门蒂 [奥] 伯恩德·塔勒 著 吴朝阳 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9-08

在一本乐评之后介绍一本数学书,看起来是跨越了学科,但是其实音乐当中也涉及数学,否则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古尔德擅长演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呢?数字和数学无所不在,在教科书中,它们或许常常显得枯燥乏味,但如果想要获得更有趣味的数学阅读体验,这本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心中有数》是一本拥有小学高年级数学水平就可以阅读的趣味数学书。作者之一阿尔弗雷德·S.波萨门蒂为数学教育博士,曾经出版了50多种为教师和中学生编著的数学普及著作;而另一位作者伯恩德·塔勒则是一位数学物理学家。

本书从数字的历史讲起,涉及巴比伦、埃及、中国、印度的数字,涉及包括回文数、自恋数、勾股数在内的各种数学奇闻,并且在讲解趣味数字的过程中破除迷信,传达科学的概念。《心中有数》还介绍了关于数学基础讨论中的逻辑主义、形式主义等学术流派的基本思想,并超出学科的范围,广泛涉及与数字相关的心理学、音乐、诗歌乃至哲学等学科,让平日里拒人千里之外的数学显得既可爱又亲近。

《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

[英]列文·比斯 著 王建赟 译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9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身处城市当中,你有多久没有见到蟋蟀、螳螂和纺织娘了?这本书不仅让你看到久违的昆虫,更会让你们之间的距离变得十分贴近,让读者看待昆虫的目光因此而产生变化。

本书中的昆虫标本选自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的500万件标本,其中包括达尔文亲手采集的蝽和维多利亚时代博物学家华莱士采集的三色吉丁虫。在摄影艺术家列文·比斯通的超微距摄影技术之下,借助显微镜、定焦镜和高清相机,每只昆虫被分成大概30个不同的部分进行拍摄,最后呈现出的一只昆虫的完整肖像,是由8000多张独立的局部照片完成的,纤毫毕现,色彩斑斓。作为“微雕”项目的发起人,列文·比斯通曾经将这些照片在多个国家进行展览,孩子们通过这些美丽的照片学习生物和美术,相信这些照片也会给中国读者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去过的地方英语作文 文星网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观察螃蟹作文 写狗的作文600字 作文小学生 写秦始皇的作文 童年的作文350字 写乡村的作文400字 我的妹妹作文350字 一张难忘的照片作文400字 关于读书的作文初三 精彩的课间作文 借月抒情的作文 阅读照亮人生作文 中学生作文500字 童话作文的题目有哪些 写秋的作文100字 回顾六一儿童节作文 抹不去的思念作文600字 爱国作文开头结尾 人生如考试作文 观察植物作文200字 老师真好400字作文 思念妈妈的作文 青蛙音乐会作文 我的办法多口头作文 以时间为话题的作文 盼望长大作文600字 为自己努力作文 阳光作文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