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深观察|满分作文背后的问题更值得深究

2020-11-25 12:10:01
相关推荐

每年高考作文都不缺话题性。话题高点往往在高考首场语文考试之后,全国卷以及各地高考作文考题陆续揭秘,引起舆论集体围观。高考作文话题的另一个高点,是语文阅卷完毕之后,满分作文会引发或大或小的舆论动静。究竟满分作文长什么样?这会大面积撩拨人们的好奇心。今年高考满分作文话题,被一位浙江考生《生活在树上》置顶了。这几天舆论分贝很高,有为之辩护的,有批评的,但以差评为多。

这次舆论连带关注的是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专家评语。这篇奇葩满分作文,为何给到满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副教授给出这样的理据:“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

这些评语反映的是浙江高考语文作文标准。也就是说,浙江高考语文是拿着这把尺子对所有的考生作文进行评判的。其标准所向,不仅有《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还有同时参与竞争的数以万计的考生作文。据说,这位浙江大学陈建新副教授自2000年至今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主持制定浙江省20年的作文阅卷标准,评定每年的满分作文。可见,这把尺子不仅影响了本届考生,还影响了过往多届考生。这么一看,细思极恐。

从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给出《生活在树上》满分,反映其作文标准存在偏差。高考作文标准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高考作文标准,就会导出什么样的作文教育。以偏差的标准去裁量高考作文,后果很严重。上有所好,下有所趋。既然高考考官喜好这种文风,就很难保证中学语文教育不为之所动。

准确地说,高考作文是对中学作文教育的检验。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会逼出什么样的作文教育。不是说《生活在树上》这类作文不可以有,但不应作为最高标准大张旗鼓地鼓励。这种不好好说话、故弄玄虚、以堆砌花哨文字装潢的形式主义文风,不易鼓励,更不能纵容。试想,若这类作文视为范本,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推为标杆,此风一长,会在中学刮起一股形式主义文风。这会把正在知识和价值拔节期的中学生带往何方?不难想象。

作文一直是高考的“必争之地”。一直有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之说。可见,作文在整个高考中的分量。正因乎此,作文在整个高考中承担了不可承受之重。由于语文教育的特殊性,作文的训练是一个文火慢煮的过程,其背后是思维、思想、情思渐进养成的长跑过程,因此写好作文急不得。每一个奔走在高考路上的学生,都有一个多快好省的成功学心态,而且,老师和家长也同样怀揣这种急切心态。于是乎,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心态都是火急火燎的,急吼吼奔着高分而去。

不得不承认,这些年,中学语文教学在这种功利主义驱动之下,收获了不少高分秘籍。《生活在树上》即是这方面的典型成果。而这位考生的临床表现,得到了考官的权威认定。

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舆论反应聚焦在个案上,在我看来,没有看到个案背后更大面上的问题,那就是中学语文教育问题,集中表现在作文教育上。我们需要重新反思的是,中学作文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果仅仅为了终端的高分表现,忽视了整个过程的教育本意,中学作文的意义就走偏了。事实上,为了高考的临门一脚,考生、家长和教师形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只要能得到高分,不管是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罢,都是好的教育。而后者,效果其实更明显。

高考改革始终贴在公平线上起跳,多年来,没有少折腾。但都没有触动应试教育这个板结的根子。触动中学语文教育功利主义的痛点,是改革的难点所在。应试的基因不改,素质教育再怎么呼吁和落实,都是应试教育的替身。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20高考作文题目 2018年高考作文 三年级作文自我介绍 写人的作文450字 国庆节游玩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关于台风的作文 观察小动物的作文 五年级第三单元作文 描写中秋节的作文 掌声作文600字 我想对老师说作文 2022高考作文题目 写童话故事的作文 共享单车英语作文 感谢师恩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素材 我变成了什么作文 汶川大地震作文 说句心里话作文 漫画老师作文五年级 中招满分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家乡 关于植树的作文 关系型作文 中秋节的作文怎么写 跳皮筋作文 最新作文素材 关于荷花的作文 环保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