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寻踪!朱自清在扬州搬了几次家?

2020-11-25 12:10:01
相关推荐

作为扬州人的朱自清,他的青少年时代基本是在扬州度过的,从4岁时迁居邵伯,到19岁从扬州考入北大,5年后又回到扬州执教。在扬州的这十几年,正是朱自清气质人格定型的关键,终其一生,他的言行、他的为人处事,处处沾染着这样的扬州痕迹。 “然而年纪大起来了,世界人到底做不成,我要一个故乡。”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的表述是如此动人心弦。于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顺着朱自清的扬州踪迹,又进行了一次探访,试图再次触摸朱自清的那缕故乡魂。

邵伯镇:万寿宫留下童年欢乐

1901年,已经4岁的朱自清第一次踏上了扬州的土地,他的血脉中也从此植入了扬州基因。 朱自清的父亲小坡公曾任高邮知州,但仕途不畅,1901年被贬到邵伯任九品典吏,全家也跟着来到邵伯,住在大运河边的万寿宫里。 在《我是扬州人》中,朱自清详细介绍了他住在一个叫万寿宫的地方。万寿宫是一座清代建筑,飞檐翘壁,高墙内大庭院寂静幽深,院中栽有鸡冠花、黄杨、紫藤等花木。这幽寂的环境、静谧的氛围使朱自清从小养成喜幽静、爱独处的习性。 朱自清的胞弟朱国华先生回忆,平日,朱自清除了偶尔与一个叫江家振的小朋友在院内游戏,多留在室内,成半天读书习字,无需大人照料。在邵伯几年,是童年朱自清接受早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除了母亲周氏辅导外,他的父亲在公务劳顿之余也常常教他读书练字,给他讲些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知识,还经常带他沿运河漫步。 朱自清曾多次回忆邵伯的生活。《我是扬州人》中写道“邵伯有个铁牛湾,那儿有一条铁牛镇压着。父亲的当差抱着我去看它,骑它,抚摸它。”虽然蛰居北京十数年,周游西欧二十几国,对故土的思念却一刻不曾停过。在他的散文里,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那“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的故乡风情俗一直让他梦萦魂绕。 百年过去,除了那条铁牛还在守望着滔滔运河,万寿宫早已不复存在,甚至遗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不过,幸运的是,著名学者韦明铧先生,通过考证,还原出了万寿宫的一个大概:万寿宫是清乾隆八年江西官商所修建,是一座道观,同时也是江西人的会馆。万寿宫所在地的邵伯驿,历史上一直是南北交通咽喉,驿站规模也较大。邵伯驿在如今的馆驿前附近,运河边的万寿宫为往来官船停泊之所。 根据韦明铧的考证,抗战时期,万寿宫曾被日寇盘踞。日本投降后,日军曾要炸毁万寿宫,但未得逞。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万寿宫还有四进残破大殿,里面还有一个戏台。但没过几年,这几进残屋就被拆除了。不过,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韦明铧在邵伯考证万寿宫旧址时,竟从一堆乱砖中找到一块镌着“万寿宫”三字的古砖。根据相关专家考证,这块砖是清代所造,应是万寿宫始建之物。

天宁门街:接受古文启蒙教育

光阴荏苒,在寂静的邵伯镇万寿宫度过了两年,1903年,朱自清6岁,他们一家搬到了扬州城。 根据朱国华的回忆,他们一家来到扬州城后,第一处住所,是在城北的天宁门街。朱家就住在这条街上,他和妹妹玉华都生在这里,但因为年纪小,内部结构记不清了,长大后路过那里看到那座房子的“大门很宽广,门楼里有八扇屏门。” 朱国华曾经在《朱自清在扬故居踪迹》一文中回忆,1903年-1909年,朱家就住在这条街上,他和妹妹玉华都生在这里,但因为年纪小,内部结构记不清了,长大后路过那里,看到那座房子“大门很宽广,门楼里有八扇屏门。”而朱自清纪念馆负责人李江华,对此住所有一处略为详细的考证。 据其介绍,朱家当时赁屋的这家房主也姓朱,两家人同门居住了7年。街坊邻居回忆,这处宅院靠近天宁门城楼,有古屋三进,大门有门楼过道,很宽敞,可以停放两辆人力车,二道门有八扇屏门可四合开闭。 也就是在这处住所里,朱自清接受了古文的启蒙教育。朱自清到过扬州知名的老教师李佑青先生那里听课。李老师很喜欢这个眉目清秀的孩子,对他很照顾,虽是临时来听,却让他坐在前排。放学回来,晚饭过后,朱小坡一面吃着花生、豆腐干下烧酒,一面低吟着儿子写的一篇篇作文,看到文章尾后有好评,字句边上有肥圈评点,就点头称是,欣然饮酒。且给坐在旁边的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若是文章字句圈去太多,尾后有责备的评语,便要埋怨儿子,甚至动起气来,把文章投在火炉里烧掉,朱自清往往会忍不住哭起来。不过,这几年的古文教育,给他的古典文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诱发了他对文学的爱好。 如今,天宁门街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旧房屋改建成新房子,朱家在这里曾经住过六七年老屋,现在已经无迹可寻了。

弥陀巷老屋:经历第一次悲欢离合

1909年,由于房主将房产变卖,朱自清一家搬到了弥陀巷中段西侧的一条小巷中。 据朱国华回忆,“巷口有一口水井,大门对面有堵照壁。大门向北,门槛很高,入大门通过门楼,进屏门有一方小天井,向西进入二门,便是一个三合院。”这处住所已离其时的扬州北城墙不远了,那个大照壁后面变是一座瓦砾山,山后就是城墙。 就在这处居所,朱自清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悲欢离合。 当朱自清仅11岁,还在和巷子里的小伙伴捉迷藏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给他张罗亲事了。后来,家人在一个叫“花园庄”的地方看中了一个姑娘,比朱自清大4岁。后来,朱自清在《择偶记》中写道:“当时觉得那叫做‘花园庄’的乡下实在是最有趣的地方了。因此听说媳妇就定在那里,倒也仿佛理所当然,毫无意见。”不过,一年过后,对方捎信来,说小姐痨病死了。此后,家人又央人说合了几次,但均无疾而终。 除了婚事外,这段时间内,更让朱自清留下深刻记忆的,是祖父之死。朱自清12岁那年,随父亲去了江西。祖父还在弥陀巷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但辛亥革命后,“徐老虎”徐宝山出任扬州军政府司令,徐宝山上任后,便将扬州城内富户列了清单,逐一敲诈。由于朱自清的祖父颇有积蓄,也被徐看上,不断威逼。 为了买静求安,朱自清的祖父拿出了一大半家财,为徐“协军饷”,但终因不堪其辱,还是撒手人寰。父亲带着朱自清从江西赶回扬州治丧,由于惊惧交加,父亲也得了伤寒一病不起。父亲养病住在史公祠,朱自清也终日服侍在侧。父亲虽在病中,但对自清的教育一点未放松,常以史公保卫扬州的民族气节激励儿子。 此间,父亲唯恐朱自清学业荒疏,把他送到私塾接受传统的教育,读经籍、古文和诗词。这期间,朱自清曾师从戴子秋先生学做古文。后来,朱自清曾说:“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做通了的。” 1912年,朱自清考入了扬州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这一年,是朱自清在扬州人”弥陀巷住宅的最后一年。

皮市街旧宅:省八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1913年,朱家从弥陀巷搬到了皮市街,在这里又住了两年左右。根据朱国华的回忆,这是一所很古老的房子。大门东向,门板和门沿是用铁皮包钉的,很重很结实,通过大门楼便是八扇屏门,进了屏门,有很大的院落,过了院落,便是大厅和两进内宅,各有天井隔开。“大哥读中学时经常住在大厅旁边的厢房里。” 此时,已成为一名中学生的朱自清相当好学。朱家有很多古籍,每天,朱自清就躲到后进一座不住人的小楼闭门苦读。在学校,他个子不高,坐在第一排第一座。在教师们的眼中,这个脸儿圆圆、身子结实的孩子,有点少年老成,不苟言笑,学习认真,做事踏实,从不缺课。平时喜欢看小说,对文学有浓厚兴趣,颇有志向,曾自命为“文学家”。由于品行与学业俱优,毕业时,校方曾授予品学兼优的奖状。当时有一位同学不服气,认为学校不公,感到朱自华不及自己,但教师们都认为这位学生虽然各科成绩均优,但英华外露,不如自华老实浑厚。 时间过去将近百年,朱自清在皮市街短短两年的踪迹早已无迹可寻。即使皮市街本身,也早已沧海桑田——皮市街因为曾经是皮货交易集中而得名。唯一让学者韦明铧遐想的,是朱自清那个年代,皮市街上最有名的店面是云蓝阁。这家店专售各种纸笺等文具,“当时正上中学的朱自清一定到过云蓝阁,或许还那里买过纸笺。”

琼花观故居:感情最美好最深刻的地方

1915年,朱家搬到琼花观街22号。也就在这里,朱自清结下了第一段姻缘。 这处住宅颇大,一共住着主客3户人家。朱自清的母亲与房主的张家主妇关系非常好,甚至还收了张家的次子为干儿子。两家相处如一家,朱自清与张家长子同上省立第八中学,上学同去,放学同归,后来,还一起赴京考北京大学。朱国华曾描述:“这座住房和大哥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大哥中学毕业、入京考北大、和武氏大嫂结婚生子、在第八中学担任教务主任,都是在这座房子里的。我认为,如将这座房子定为‘朱自清故居’,是最合适不过了。” 首先第一段姻缘。彼时,朱自清的父亲正在治疗伤寒,一次延请了扬州名医武威三前来诊治。治疗一段时间后,朱自清的父亲逐日好转,两家关系也开始熟络。有一天,母亲从武医生的轿夫口中,打听到武家有一位小姐武钟谦和自己儿子同庚,托舅舅探问武医生的意思,对方一口便答允了。朱自清的样子武医生见过了,他是相当满意这个敦厚好学的孩子。武家小姐长得怎么样?母亲还是老规矩,派老妈子去相看,回来报告说,“不坏,就脚大些。”母亲让人传话去,让小姐裹上点儿脚。其实,老妈子去相亲时,武家让自己的女儿躲开了,她看到的是另一个姑娘。朱自清的婚姻命运就这样地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操纵下确定了。这时他才14岁。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这一年冬天,朱武两家商量要把儿女婚事办了,于是,考入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朱自清就回扬州举办了婚事。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并没有给这个已经吸收了新思想的大学生带来更大的痛苦,他喜欢自己的妻子。婚后,武钟谦告诉他相亲的秘密,朱自清也并不在意,相反,却非常喜欢她的活泼、大方、端庄。 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朱自清的热情也开始涌动。新文学思潮与扬州的牵挂同时在他心头交集。正是娇妻幼子的情牵,让他写下一首《睡罢,小小的人》白话小诗。但是,此刻扬州的家中又发生了变故,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卸任,家里开始经济困难。暑假回家,朱自清发现妻子不爱笑了,家里的古玩也少了,父亲也不忙碌了。朱自清知道,家中开始败落了。 1920年,朱自清的长女又出生了,朱家的负担更重。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朱自清埋头苦读,提前一年毕业。1921年夏天,朱自清回到母校省八中任教务主任。琼花观的朱家宅院里,又响起了欢愉的笑声。直到一年后,经好友介绍,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教书。 虽然此后,朱自清再也没有回过琼花观的这处住宅,但这里应该是朱自清感情最美好最深刻的地方。朱自清的文章中很少谈到扬州居处,唯独在《看花》这篇散文里,曾经谈到琼花观街的这幢房子。 琼花观街的这处住宅,后来成了制鞋厂所在,里面的房屋已全部拆掉。

东关街老宅:夫人武钟谦在这里病逝

1922年,家道中落的朱家住不起琼花观的大宅子,开始搬到南门禾稼巷,这是一所三间两厢的小屋,租金便宜,在这里,朱家只住了半年。 1923年,朱家又搬到东关街路北的仁丰里(已不存,非现在仁丰里),朱家居所是一座有串楼的小庭院,正房有楼上下三间。此时,朱自清已经在温州教书,放暑假回来,他就住楼下东首房间,因为这间最安静,适合读书、写作。因为父亲失业,全家人的生计都落在了朱自清一人身上。为了节省开支,后来,朱家又将楼下一层租给了庄姓人家。 今日,这座小楼犹在,但这里却留了朱自清刻骨铭心的伤痛——1929年,朱自清的夫人武钟谦在这里病逝。想起妻子生前种种一切,朱自清不禁悲从中来,“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 三年后,朱自清写下的一篇《给亡妇》,殷殷真情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东关街仁丰里的这所住宅,恐怕是朱自清在扬州的最伤心之处。

安乐巷故居:人生还是多经历一些才好

朱自清的父亲一生颠沛流离,奔劳忙碌,晚年最大的心愿也就是希望平平安安度过。1930年春,朱家又搬迁至于安乐巷,意取“平安安乐”的意思吧。 这所住宅,是典型的扬州传统小住宅,三间两厢一对照,进入大门有一门堂。北面有一六角小门,门内也有一个小院子。朱自清寒暑假回来,都住在这里。每次回来,无不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932年,朱自清与陈竹隐结婚,婚后回扬度假,更是在这所住宅里留下无尽的喜悦。 不过,安乐巷也给朱自清留下了深切的伤痛。他的母亲、二女儿、父亲、庶母相继在这所住宅去世,尤其是1936年,他的母亲病逝,朱自清赶回扬州奔丧,一直到尽七后护送灵柩到念四桥安葬后才返回北京。 不过,也就在安乐巷住宅,朱自清和学生余冠英关于“安乐”,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有一次,朱自清路遇余冠英,邀其到安乐巷住宅小坐。余冠英一进巷子,边说:“先生住在此间,可谓既安且乐,亦寿而康了!”朱自清一笑:“这样的理解浅白了些,你熟读《孟子》,可知孟子怎么说过?”余冠英顿悟:“先生是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朱自清又问:“你怎么解读这两句?”余冠英脱口而出:“生于忧患之时,死于安乐之时!”朱自清说:“错了!好多人都这么理解的,但是这是一个训诂的错误。孟子是在讲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之后才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冬天的作文 清洁工作文 状物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 春的作文 感恩父母作文300字 三年级植物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作文200字 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榜样的力量作文 关于雨的作文 写猫的作文 植树作文 作文书 关于爱的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英语作文 借物抒情的作文 童年的回忆作文 托物言志作文 超越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六年级 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myself作文 春节作文450字 感恩的心作文 关于秋天的作文 初二作文600字 家庭作文 坚守作文600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