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作是投射到现实世界的一束温暖的光——访毕飞宇

2020-11-25 14:25:01
相关推荐

毕飞宇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从1991年发表处女作到现在他已经写了近三十年,而从他写作起步算,这个时间还要大大提前。他得奖无数,长中短篇小说都获得过中国文学的最高奖。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他是“一个刀光闪闪的家伙”,他可以“把一团乱麻清晰地讲述出来,精确流畅”。毕飞宇最著名的作品是写盲人的生存与内心的小说《推拿》,他的写作就像一束投射到现实世界的光,让读者清晰地看见或许不曾留意的幽暗之中的一切。人物小传:毕飞宇:1964年生于江苏,代表作有《哺乳期的女人》,中篇小说《青衣》《玉米》,长篇小说《平原》《推拿》,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瞭望》:1994年你写了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当年就获得多种文学奖,并在1997年获得了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作为一个小说家可谓出手不凡,你是怎样捕捉到小男孩旺旺这个人物形象的?毕飞宇:实际上我是一个对思想潮流很敏感的人,读大学的时候就是这样。1994年,中国离所谓的现代化还很遥远,而在西方,反思现代化却早就开始了。我很感谢那个时代的《读书》,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心理习惯,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伴随着反思。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现代化的路上,但是,如何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什么?避免什么?这个是我很关心的。《哺乳期的女人》的写作动机完全是一个意外,那就是我在一个小镇上问路,一路上,我只能遇上孩子和老人,没有一个会说普通话的人。我第一次在中国的大地上感受一种异样的现实,也就是“空镇”。虽说“空镇”“空村”“空巢”这些概念当时在我们的语汇里还没有出现,但是,对一个30岁的年轻人来说,它是触目惊心的。对我来说,我用不着去捕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我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看见三个人物:一个小男孩,也就是旺旺,一个鳏居的爷爷,还有一个回家生孩子的少妇,他们处在一个封闭而又空洞的现实之中,这就是一个小说家的直觉。事实上,对未来的中国而言,他们不是“人”,而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作家都有这样一个心理趋势,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我们总是在小处看,在大处想。《瞭望》: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通过写作你发现或者说悟到了什么?毕飞宇:何时开始写作,这个说来话长,首先要看是什么意义上的写作。如果从产生写作的愿望算起,我七八岁就开始写作了。我父母是教师,那时候我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拿着铁钉在操场和土基墙上胡乱地书写。我书写的愿望是那样地蓬勃,许多字都不会写,村子里却到处都是我的字,当然还有句子,具体的内容记不得了,只记得我受到了父亲的训斥,他担心我写出什么不好的东西。我的父亲是因为语言倒霉的,所以,他对我的语言表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可我的书写像野草一样,他哪里拦得住?到了高中我就开始投稿,当然,一个字也没有发表过。我的退稿被语文老师发现了,他告诉了我父亲。那时我就发现要写作很难,写作其实就是抗争。1983年,我的写作终于有了阳光——我开始写诗,成了扬州师范学院的校园诗人,带着一帮师兄和师姐,我们办诗社,还出诗刊,刊物的名字叫《流萤》,这份刊物到现在都在。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也就是想做小说家的写作,始于1987年的秋天,那时候我大学毕业了,知道自己成不了诗人,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小说家。写作对我的帮助是无与伦比的。首先是改变了对语言的认知。我所接受的教育是这样的——语言是工具。然而写作让我知道了语言不是工具,它是本质。所谓对自己的精神负责,就是对自己的语言负责,反过来也一样。一个小说家拥有语言,就是拥有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我在使用语言写作,不如说写作是在捍卫我所使用的语言。《瞭望》:在《哺乳期的女人》前后你写了《是谁在深夜说话》《雨天的棉花糖》,2000年之后写出了影响很大的《青衣》,随后又写出了《玉米》《玉秀》《玉秧》三个分量很重的中篇,请问这些小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关联?或者说,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创作的主题,你一直着力在写的是什么?毕飞宇:写作的人其实也混沌,他就那么懵懵懂懂地,仅仅依靠他近乎偏执的爱,他九死不悔的同情心,加上他未必招人喜爱的固执,一点一点往下写。时间久了,回头一看,他其实并不混沌,也不傻,他只是以己度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体谅别人。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他就怎样对待作品中的人物。你可以说他很自私,很自恋,其实,他的心也开放,关键是柔软。他希望自己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疼痛,就因为这个基本的愿望,他成了一个有生活态度的人:希望别人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疼痛。他讲理,他希望有地方讲理,实在不行,他就沉默,一个人沉思。我想说,一个作家不说话了,不是因为他被改变了,是因为他没变。《瞭望》:你的小说屡屡获奖,从《哺乳期的女人》到《玉米》再到《推拿》,你的长中短篇小说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你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和写作轨迹?毕飞宇:我的写作历史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先写短篇,再写中篇,然后写长篇。这里头其实并没有次序上的逻辑,一个人完全可以先写长篇,然后再写短篇,专门写一种也可以。小说的短、中、长之间也不存在基础性的关系,我们可以说的只有擅长。我有些贪婪,希望自己更全面一些,我的短篇、中篇和长篇都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个可以自豪一下。因为实践的广泛性,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短篇、中篇和长篇不是一个篇幅的问题,不是同一个气球被吹成了不同的体量。它们是三个不同的东西,它们对同一个作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必须满足不同的要求才能把这三种东西完成好。把长、中、短篇小说写好,其中的艰难性是不同的。《瞭望》:你的长篇小说《推拿》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最高也是最大的奖项,你写了一个盲人的世界,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题材的选择,是什么触动你写一本关于盲人的生活与情感的书?毕飞宇:《推拿》其实不在我的写作计划里头,当然,所谓的写作计划本身就有点可疑。写作有时候是约会,有时候是邂逅。无论如何,邂逅的强度与亢奋都是约会不可比拟的。《推拿》里头有三类人,一类在地上,是农民性的,主人公王大夫就是这样。这一类人他们有一种卑微而务实的生活理想,这往往也是盲人生活的终极理想,他们想和健全人一样,自食其力,能这样就是最大的成功,这样的成功有一个标志,那就是进入主流社会;另一类在天上,小马就是这样。因为生理上的困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大多带有冥想的性质,他们在骨子里更接近诗人或哲学家,他们所坚持的信念其实就是假象,他们热衷于假象,甚至沉迷于假象;还有一类就是沙复明这样的,说不好他们是在地上还是在天上,他们的脚踩在地上,脑袋却在云端里头。我想说的是,哪一种类型其实都不容易,即使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健全人,其实也都不容易。我在写《推拿》的时候非常着重一样东西,那就是爱。爱是脆弱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承认受到了莎士比亚的启发。莎士比亚非常重视人类的爱,但是,他悲观。他所呈现出来的爱有两种极为动人的形态:一种是罗密欧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很爱,他们的爱最终被外部的力量埋葬了,具体说,就是家族的或社会的仇恨。另一种则是奥赛罗式的,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也很爱,因为怀疑和忌妒,最终,不是外部的,而是他们内心的负面力量摧毁了自己的爱。我痴迷于悲剧,我也是那种具有悲观倾向的写作者。想起在看娄烨改编《推拿》电影样片的时候,我看到一个镜头:恢复了视力的小马提着菜篮子回到他破烂不堪的住处,天很冷,他的女友小蛮正在那里洗头,热气腾腾的。小马站在过道里,就这样看着自己的女人,小蛮知道他在看,却以为他看不见,小马则干脆闭上了眼睛,他闭着眼睛微笑。这个画面我的小说里头是没有的,但是,这个镜头让我确信了爱的存在,它破烂、困厄、错位、没有被精确地认知,但它就是在那儿,这个太动人了。我忍不住告诉娄烨,我希望电影用这个镜头做结尾——怎么拍电影是他的事,我其实是无权干涉的。感谢娄烨听了我的建议。这个镜头打动了无数的人,也为娄烨赢得了无穷多的掌声。《瞭望》:你认为小说最动人的力量是什么?或者说,一个小说直指人心的东西是什么?毕飞宇:当然是真,真实的真,真理的真。小说的终极价值就在求真,这是文学的宏观要求。对一个小说家来说,表现真实就是追求真理。《瞭望》:写作中你有没有那些“灵感”和“顿悟”的时刻?毕飞宇:这是有的。我始终觉得小说人物和作者之间存在一个反哺的关系。有时候,是作者哺育了小说人物,有时候,是小说人物哺育了作者。小说人物的命运有时候会给作家带来顿悟,作家会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修正自己,这样的过程不会轻松,你会怀疑自己,尤其会怀疑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我的第一次怀疑来自《雨天的棉花糖》,这个小说的影响力并不大,但是,它给我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它让我确立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立场。那是1992年,我还是一个28岁的年轻人,在处理小说人物也就是“红豆”的命运。它不只是“故事的走向”那么简单,它不是“编故事”,它是有潜台词的——你到底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生命语境里头。这是文学,或者说严肃文学必须面对的题中之义。这篇小说我写了两遍,第一稿和第二稿的区别是巨大的。另一个就是“玉秀”,《玉米》系列中的那个小说人物,和《雨天的棉花糖》一样,这部小说我也是写了两遍,第一稿,玉秀死了,第二稿,玉秀活下来了。活下来的玉秀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它提升了我对小说的认知——一个作家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当作家决定小说人物死去的时候,小说人物有没有求生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也是小说里的人物,他参与了小说内部的社会生活,然而,他不是主宰,没有人可以主宰生活。《瞭望》:你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的?请谈谈你的生活积累和写作资源。毕飞宇:中国的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我自己也可以说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在我们谈论现实主义的时候,有一个灵魂性的东西不应当被忽视,那就是作家的现实情怀。我们必须承认,现实主义是一回事,现实情怀则是另外的一回事。所谓的现实情怀就是求真。在我看来,一个作家,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现实情怀,他选择什么样的主义,换句话说,他擅长什么样的美学表达,反而是次要的。卡夫卡也好,加缪也好,和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相去甚远,但是,他们的作品里头有一种最大的真实,也就是真实的人类处境,真实到何种程度?我们做读者的都能够身临其境,都能够设身处地。我想说,他们都是具备了现实情怀的作家。现实情怀的具体体现在哪里?还是加缪说得好,那就是“紧紧盯着”,不是盯着看的意思,他说的是紧盯现实。我敬仰有现实情怀的作家,同样要求和希望自己是一个具备了现实情怀的人,有没有做到呢?我不做结论,但是,我注重自己的现实情怀,这个是真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还是和小说的功能有关。小说的功能无非就是两个,第一,美学呈现,第二,认知价值。就认知价值而言,你辛辛苦苦写了一大堆的作品,后来的读者得到的只是一大串的谎言,这样的东西写它干什么?谎言和真实高度相似,这是谎言最为蛊惑人心的地方,但是,谎言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扛不过时间,时间一到,它会暴毙。为了作品能够活下去,一个作家应当重视现实情怀。我本人的生活经历基本是从校园到校园,没有太多的涉世经验,我可以说是书斋里的人,是在虚拟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写作促进了我的生长和成熟。《瞭望》:哪些作家或作品对你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并使你找到了自己的小说风格?毕飞宇:我是在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在思想上主要继承的还是启蒙主义的那一路。在呈现启蒙主义思想方面,我认为做得最好、最为完整的,反而是浪漫主义时代的雨果。在小说的表现手段方面,学得比较多的是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当然,我也在提醒自己,不要过分陷入其中。到了90年代后期,也就是35岁左右,我有了很大的变化,我说的是表现形式方面。我不虚荣了,不虚荣就不会赶时髦,这个“向后转走”是决定性的,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的价值在我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在当时,这属于“落伍”的行为,甚至有点不可思议。还有一件事是想不到的,我突然爱上了《红楼梦》。回过头来看,是“向后转走”挽救了我,也成就了我。读者开始关注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瞭望》:你写作中的华彩时刻是什么样的?毕飞宇:个人觉得比较精彩的故事发生在我写《玉秀》的日子。我有一个习惯,每当来到书房的电脑面前,会把上衣脱下来,挂在椅子的靠背上。刚开始写的那几天,我清楚地记得挂的是夹克,突然有一天,发现挂上去的是羽绒服,我吓了一跳,手里的夹克怎么变成了羽绒服呢?一想,原来好几个月过去了,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我站在椅子后面,幸福了很久,也伤感了很久,用今天的话来说,时间都去哪儿了?所幸的是小说完成了。另一件事情就是写《平原》,写了三年七个月,终于,我把稿子发出去了,高兴得不得了,整个人都轻了,都飘了起来。几天之后,完全出于本能,我又来到了电脑前,打开电脑打算接着写,可突然想起来了,稿子已经寄出去了,《平原》已经和我彻底无关了,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冲了出来,心里难受极了。我没有女儿,但那个瞬间我体会到了父亲嫁女儿的心情。《瞭望》:写作改变了你什么?毕飞宇:要说有什么改变,似乎也没有,没有觉得我和过去有什么显著的变化。不过变化肯定也是有的,是我自己体会出来的一些东西。比方说,耐心。写作需要耐心,写作也培养耐心,因为写作的缘故,我现在非常有耐心。另一个就是提升了语言的辨别能力,每一个字落下来都要求自己做到精准。《瞭望》:你在你的《小说课》中说:“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你怎么想起要写一本分析和讲解小说的书?毕飞宇:说起《小说课》,我首先要说丁帆教授,他是我们南京大学的前辈了。他一直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出一套书系,有关阅读的各个领域。我的《小说课》只讲了一讲,丁帆教授就给我打来了电话,他让我把最终的讲稿交给他,后来就有了人文社的《大家读大家》这个系列。我认为《小说课》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我们的一个空白,那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缝隙。做理论的人往往自己不实践,做实践的往往不重视理论。因为命运的安排,我在一把年纪的时候走到了这个缝隙的中间,就在这个缝隙里头吐了一点丝——《小说课》就是一个写作多年的人具备了一点理论素养,在实践和理论之间结了一个蜘蛛网,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瞭望》:你现在的身份除了是作家还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写作之外你是否承担教学工作?你还承担哪些社会工作?毕飞宇:我在南京大学没有教学任务,所做的事情切口很小,就是带领年轻的大学生读小说,阅读小说可以提升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以前我一心写作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但是,这几年做得比较多一些。这是有缘故的,我的故乡兴化给我建了一个工作室,很大的一个院子,我的两位高中同学找到我,商量在那里建“小说沙龙”和图书馆——就成了现在的“广场书屋”。“小说沙龙”一个季度做一次讨论,和南京的《雨花》杂志合作,我也参加。“广场书屋”每个周末都对外开放。兴化的中小学老师来做义工,在这里热起来的不只是文学,还有各个门类的义工。对我来说文学就是一个梦,所以我对学生说,不要带着目的去做梦,而是要怀着热爱和情怀去投身文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3-21 01:06光之翼[西藏网友]IP:3389574262
    @东方湖川毕飞宇文字真实温暖像杯热茶口去就感到治愈。
    顶0踩0
  2. 2021-03-01 10:09东方湖川[内蒙古网友]IP:3406647973
    每读毕飞宇文字都能感受到种柔软力量仿佛有人在耳边低语。
    顶0踩0
  3. 2020-02-10 19:12『Black』℡浮云[山东省网友]IP:3411273959
    毕飞宇文字让人感到温暖读着读着就好像有了个心灵港湾。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书英语作文 关于理想和信念的作文 我的发现作文 什么叫命题作文 平凡人的不平凡作文 青春与健康作文 关于成功与失败的作文 春节高中作文 作文那次我哭了 小学生作文夏天的雨 真情作文600字初中 二年级清明节作文 鸡蛋游泳记作文500字 成功作文300字 拥有自信作文600字 打水仗作文 英语作文城市 北京长城作文 李时珍作文素材 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什么刚刚开始作文 小溪作文600字 我的生日作文500字 关于春的作文300字 描写男孩的作文 有关成功的作文题目 500字作文小学 体育运动会的作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作文 坚持的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