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美术研究|美术学大师阮璞历程!

2020-11-25 20:00:01
相关推荐

1918年农历6月26日生于湖北省红安县高桥区曹家畈村一个自耕农家庭。初名成璞,字次文。父亲阮祥麟原就读于武汉陆军小学,辛亥革命期间曾参加武昌起义,后就读于武汉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后,依次在武汉陆军测量局、陆地测量局、湖北省水利局等单位做技术工作。此时,母亲吴服贞带着阮璞住红安婆家。他的童年是在农村祖父家度过的。

1923——1925年,五至七岁,读本村私塾。从黄镜如先生习四书五经。由此时开始对诗歌、绘画感兴趣。课余,黄常摇头晃脑地吟诵李白诗篇,如:“仙人有待骑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兴憩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苍州”。(这些诗都不是出自普通选本,而是比较专的。)他一听,便来兴趣,当即随黄高声诵读,以至于终生没忘。又提笔就画,大胆。叔祖父阮永保见到夸奖他:“能画跑马,将来能当画匠”。他听了亦高兴,画胆儿就更大了。

1925——1929年,七至十一岁,读刘家畈初小。从杨向曛先生习《新国文课本》1——8册。“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午饭时,天气热。黑云起,暴雨至。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这些由新文化人士撰写的课文,古雅简练,没有酸气,使他终生获益。又喜读旧小说,读完便好联想。读完《水浒传》第一回“史大郎夜走华阴道,……”后,就想村南那座黑石垒垒的四马山一定是强盗蛮多。适闻辛田铺一木匠,腊月三十讨债归,背斧携钱,在四马山遇盗,一场恶斗,就更与此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读《聊斋志异·武秋月》,过桂花楼,经五家田,上四马山,沿路都想到武秋月的鬼气。常坐于土岗上对景遐思:村东有高峻摹天的三角山,洪水时,水从山之两巨大凹间溢出,悬想倘近观,一定是威武雄壮,惊心动魄;村东南有五云山,腰立白塔黄寺,塔像白羊,一忽儿,云降下,“羊”便隐去不见了;村南溪旁耿家庄,出一名魁号称“耿天官”,为晚明时吏部尚书、李贽的政治后台,常畅想天官正朝自己走来;村西山寨曰刘家寨、夹山寨、仰天窝,老人常手指某处曾与长毛展开过血腥拉锯战,闻后为之寒毛倒竖;村北七里坪大山蔚蓝苍莽间,隐约透出一星半点白房子,房主为谁?人耶、仙耶?

1929年2月——1931年1月,十一至十三岁,读湖北省立第四小学校高小。由四年级插班读起直至毕业。四小在武昌阅马场,因这时红安已是国共两党战场,乡下甚不太平,母亲便携他与弟弟阮成璇赴武汉同父亲住在一起。时住武昌路五十三号,一栋两层老楼。院内一井,无名。阮(指阮璞,下同)名之“因庐井”。房名之“因井庐”。近旁三清宫,晨钟暮鼓。家背倚蛇山,每日午间十二时一跛腿老兵一瘸一瘸踱上山来放“午炮”,全武昌皆以此炮为标准时间。在学校里,喜语文课与图画课。从董岳生先生习语文,从唐一禾先生习图画。

唐常带小组成员往蛇山抱冰堂平台上画写生。先生建议他初中毕业后报考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的高中部,以利继续深造,他同意了。常去同学朱正思家中玩,认识了其父朱心佛,遂为忘年交,关系一直保持到1949年以后。心佛是林琴南大弟子,在国学方法上对他有所启发。如教导他:“一个人被人家叫做才子,就已经是第二流的人物了”。云云。此时乡下传来噩耗:祖父、大伯、三叔、四婶被杀!他所熟悉的、老实巴交、终年勤耕苦作的亲人为何被杀?不得其解。然厌恶政治,委身艺术的道路却选定了。

1931年2月——1933年8月,十三至十五岁,读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校初中,直至毕业。二中在武昌楚材街。从毛炳麟、欧士道先生习国画,从一湖南女先生习西画,中西画比较,喜西画。从严士可先生习新文学,从杨尚禔、徐澄宇先生习旧文学。新旧文学同样喜欢。杨旧学问钻得深,喜宋诗和苏东坡,在课内外有意无意都讲苏东坡,这对他以后影响颇大。徐则反宋诗,倡唐诗。在作文上,当时因喜读谢冰心散文,包括《寄小读者》,故常流露出这笔调。此期始写诗,新旧诗皆写,然对于新诗最投入,成就亦高。杨世骥当时在《在武汉》上写道:“我不认识阮成璞,现附上他的诗一首。

我认为在武汉能够写诗的,只有他一人”。这是圈内人的一种评价。他的新诗常刊登在《新华日报》、《大同日报》的文学副刊上。用“红瘦”、“波绿”等带有唯美倾向的笔名发表。因诗作得好,还受聘担任《大同日报》诗刊“鹧鸪天”的编辑多年。在课余时间写稿、约稿。约稿中,结识了张芳菲、刘寿菘、贺觉非等湖北武汉写新诗的朋友,都是些文学高材生。又与其中部分人结社,另出同仁诗刊《四月》、《黄花》等,藉以共同推动本地区新诗的发展。他的新诗受到徐志摩、戴望舒,特别是法国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其新诗一直写到1949年以后。惜“文革”抄家尽毁!经堂兄阮成章介绍,与学校高两届的同学、文学青年严文井交上好朋友,三人常聚一起谈论文学问题。

1933年9月——1936年8月,十五至十八岁,考入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高中部学习,直至毕业。此时易名为“璞”。武昌艺专在武昌歌笛湖。从何之培、许敦谷先生习西画。从唐义精、管老先生习工艺。从柳野青等先生习文学。绘画上追求西洋后期印象派风格。参加武汉地区中日合办的“素人画展”,(按:素人,为日语,爱好者的意思)售出一幅油画,获六十块光洋,是“可买两栋房子的钱”。(按:摘自父亲回忆录。下同。)仍写新诗、办“鹧鸪天”、约稿、出诗刊。受家学影响,除新诗外,对写旧诗亦有浓厚兴趣。聊举二首,以见当时胸襟、情趣与文采。如《夏兴》:“海榴红照北窗深,午梦惊残起一寻。步转盆山人不见,薰风自上石床琴”。《登黄鹤楼》:“江楼缥缈翼飞甍,振策危矶趁晚晴。浊浪平吞汉阳树,苍山直贯鄂州城。怀人笛里梅花落,吊古洲中蕙草生。骑驴倘非吾辈事,拂衣东去跨长鲸”。云云。

那时,读朱光潜美学启蒙书《审美书简》后,便对美学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以后颇留心这方面的动向和读这方面的书,一生不变。与同学程宏济(黄钢)既是画友,更是诗友;一次,阮校对、修改报纸清样上的诗,黄笑指其上有自己的作品,就这样交谈起来,后来两人的情谊非同一般。与同学程白舟、刘依闻、杨立光、丁道忠、熊明谦、朱明汉相善。其中,与程、刘、丁等关系更是紧密,课余常聚一处绘画,切磋画艺,同学戏称这几人为“杆子团”。有次,《罗宾汉报》刊登一则歪曲学校模特儿的黄色报道,同学们推阮等人为代表去报社评理,经一番下力的交涉,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1936年9月——1938年10月,十八至二十岁,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直至该校与它校合并易名为止。学校位于京畿胡同。从齐白石、溥心畲、黄宾虹、寿玺、王雪涛先生习国画。对溥的从临摹入手的教学方法及其画印象较为深刻。从常书鸿、卫天霖等先生习西画。从滕固、邓以蛰先生习中外美术史。自此,他对美术史课越来越有兴趣,后来终生研究不辍。最不喜欢的是技法理论和透视学课。与同学霍希亮、张尧门、陈尚仁等相善。寿玺先生的父亲寿竟吾,是鲁迅在“三味书屋”时的启蒙先生,字、图章、填词皆好,词集有《枯桐怨语》、《消息词》,还是自己刻的版本,去他家玩时,他随意谈吐对阮都有所启发,如:“方言可以入诗,俗语不可入诗,谨记!”寒假未回汉,由本地同学陪游名胜古迹,陶冶情操。其时身体弱,骑一小段路的脚踏车便要倒地休息。严文井来北平图书馆工作,思想进步,见阮读美《英烈传》,说:“这是帝国主义小说,有什么意思?”

又说:“中国人生活整个都是浓个里个浓个,不管是翘二郎腿拉二胡、在街上溜鸟、还是把瓜皮帽向后一推,皆此节奏”。认为其说话风趣,思想先行一步,还是佩服的。时值华北、平津危急,参加由上一年“一二·九”遗留组织发起的北平旧学联抗日救亡大游行。然游行归游行,课还是想上好,对那些在课堂上仍呼号歌唱不已的人也给予了善意的制止。夏,回汉度暑假。抗日战争爆发。秋,学校逃难汉口。与北方老同学合影留念。武汉会战后,时局更坏。当时,陈立夫的战略,是把有为青年都带往后方。学校扩大招生,由校务委员常书鸿负责,程白舟、刘依闻、曾竹冰、李际科、张光昌等被录取。

黄钢赴延安前,介绍与会计王时愈相识,后遂与之有缘,常不期而遇。这时,堂兄阮成章考入“战干团”,自此弃笔从军。38年初,学校离开武汉迁往大西南。学校先行,阮璞在后面追赶。11月到常德、桃源、沅陵,方追上学校。途中,在常德,遇敌机扫射轰炸,几近炸死;陷桃源,许多天无车船可乘,几近绝望。此时,按国民党教育部指令,北平、杭州二艺专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这是当时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原二校师生遂成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人。由此增添了新老师:潘天寿、吴弗之、张振铎等,增添了新同学:董希文、吴冠中、张祖武、李一夫、俞鹏(字越之)等。后与俞君最相知。在沅陵复课两月,青山绿水,弦歌之音不绝于耳。

1938年12月——1939年9月,二十至二十一岁,随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继续逃难,到达昆明后复课直至毕业。从沅陵继续西行,过芷江,汽车驶入高山深壑的冷水铺,前车遭匪袭击,众师生被抢劫,因他乘后面的车幸免于难。经玉屏、贵阳,在安顺小旅馆淳朴的老板家里过年。39年春,抵目的地昆明。先暂住昆明某中学,后迁往晋宁县安江村,始正式复课。常书鸿先生仍教西画。然此时阮的兴趣已完全转移到国文、美术史上来。向往西方现代文艺,又对中国旧诗文非常爱好。此期生活安定,昆明四季如春,湖北同乡会常组织活动,交游宴饮,合影留念。原“杆子团”旧成员也立有存照。与李际科迷恋骑马,课后往往纵横驰骋于西山滇池间。对董希文、吴冠中有印象。

董是同班同学,有天分,用功,外出玩,大家没留下痕迹,他却画了不少速写,绘画专心致志,长发跨下,就用沾满油画颜料的手如叉似地叉上头顶,富于探索精神,中外画法皆作研习,时毕业创作关乎人的命运,他却敢用刚探索的还不成熟的原色来作画,不计失败。吴冠中,矮班生,学油画,然总见他在大砚台上磨墨,抬头看天,老念那几句不出名的唐诗,穿一件紫红色缎子中装。遇王时愈,好高兴,其人时已结婚,家迁昆明,邀至餐馆吃西餐,究其实并无深交。秋,由国立艺专毕业,至育侨中学(多柬埔寨华侨子弟)任美术教员。教学中,因痛感学生普遍对“小三门”很不重视,自己也觉无趣,故于三月后自行辞去此工作。感到苦闷、彷徨,不知如何是好。好友俞鹏,拉大提琴,(按:时艺专皆设美术、音乐二系。)

世代江南望族,经学家俞樾曾孙,古诗文作得好,因其有悲痛欲绝的失恋经历,故造就了他深沉忧郁型性格,然与志趣相投者一谈上路,即披肝沥胆,此时他受一牧师引导,疯狂信教。俞便拉阮去基督教“小群”教会。在此,阮发现那些人生活并不怎么好,然精神非常充实,相互间和睦有如兄弟,完全是耶稣传道初的士徒时代,故尔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抚安,人格得到完善。俞又将阮失业之事告诉国立艺专训导主任胡一贯先生。胡嗜词,词好,亦在校教词,吴冠中喜听他的课,他深知阮的古典诗词程度,对阮非常地赏识和器重。这时,胡就问他是否愿意改教国文,得到肯定答复,便手书一封,点设在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校二分校校长的名,举荐他前往担任国文教员。告别诸师友后,阮便在俞鹏陪同下,经滇、黔、川数省往北赴任去了。

1940年4月——1940年8月,二十一岁,在重庆市卫生局任绘图员。因等待国立九中秋季开学,经友人介绍,入重庆卫生局画人体生理解剖挂图。实在感到没有意思,又画不好。此时程白舟来渝,要钱延康帮忙画,一下子就画好了。混了三个月,拿薪水,算是有房子住。翘望秋季来临。

1940年9月——1943年3月,二十二至二十五岁,在国立第九中学校二分校任国文教员。九中在四川江津德感坝。为抗战时期安徽学生的指定集中地。由五个分校组成。二分校位于云庄祠堂。环境是:“种菊先生辟三径,哦书弟子喧两厢”。(《赠孙功炎》。下同)祠堂内有一小房,为阮和挚友孙功炎(字玄裳)的寓所。两人在此同窗共读二年余,(原与国文教员李健章住此,后李搬走。孙比阮晚来一年。)友情自此始。孙,浙江人,国立杭州艺专肄业,与王朝闻、胡一川一起作为进步学生被辞退,但他从不炫耀此事。他国文基础厚实,经、史、子、集无不通,做学问讲考据,又爱文艺,诗、书、画、印无不能,阮深受影响,两人平时无所不谈,尤与孙研习国学问题,每每有所收获。复加两年系统阅读四库书籍,使阮的国学程度有大幅度提高。“联诗谈艺共昕夕,追陪虽勉徒走僵”。

“时时命驾展谑浪,焉知岁月山中长”。两人由此始,遂成为终身挚友。与校长、同事关系融洽,无纤尘芥蒂,彼此间常逗乐,气氛很是轻松。有一笑话:阮自命“杂家”;裴姓老师人称“法家”(向学生训话老开口闭口:“漫无法纪!”);校长吴硕民是“儒家”(常向学生引述《论语》、《大学》中的大道理);郭宝生老师不学无术,在学生面前绷脸端架,穿件褪了色的绿衣服,故戏称“兵家”,最后又自称“杂家”。41年,章开沅为国立九中学生,但阮未直接教过他。凑巧,故校武昌艺专此时也迁到江津,校址设在五十三阶;唐义精、唐一禾二先生,杨立光、熊明谦诸老同学都在。

朱心佛先生此时住江津,是国民党部聘请的古文教授,也来武昌艺专兼课。俞鹏、程白舟、刘依闻等国立艺专同学也相继毕业,均往距江津不远的重庆谋事(俞那时是中央乐团大提琴手,连马思聪都闻他的名)。故友相见,分外高兴。其中你来我往,浅吟漫唱,挥毫抒情之事自是少不了的。无论是新朋旧友的书画情思,还是江津本地的风花雪月,此时都一一尽纳入他的诗囊之中,吾人从其以后所编自传体旧体诗集《苍茫自咏稿》中可一一觅其踪迹。他此期心境从《感兴十一首》诗中有所流露,如之七:“结发事于迈,振策起江关。黄壤去不极,中原无近山。星垂巨野里,日涌碣石间。苍鹰击雨雪,岁晏不顾还。

人生有辽阔,胡为长郁颜”。之九:“蜀橘冬不凋,森森蔽崖谷。受命厚载间,岂惟松柏独。密叶结缁帷,霜条敷茂绿。摘实荐嘉宾,只堪供口腹。思殿桃李阴,荣君岁寒屋”。云云。经陈中凡介绍,他还认识了在国立艺专任教的岑家梧等更新的朋友。金维诺当时是武昌艺专学生。阮进城理发,从玻璃镜中见王实愈携其妻探头探脑游玩,喊,却消失了。仍信教。与俞鹏于重庆柏溪溪水中接受牧师的“浸礼”,成为正式基督徒。参加江津与“小群”接近的“内地会”,每周日赴教堂礼拜。英国牧师孙志道(中国通),美国的陶教士,都是很好的人。每到一地皆找基督教人士,亲如一家。

时人对阮的评价是:年轻(仅二十二三岁,与学生年龄相仿)、慈爱、性格好、尽职、不卷入世俗圈子、艺术上唯美浪漫、生活上清教徒。对他非常地尊重。此期在江津和下期在成都的岁月,为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他后来常称四川为第二故乡。此期末,俞鹏赴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成都)教音乐,给他在该校找了份教文学课的工作,时时催他前往赴任。他亦感江津虽好,但毕竟小而偏,可看东西太少,故决定离去。与孙功炎、校长、众师生依依作别。此份别情离意,吾人从其所作《江津别诸生》诗里可窥见一二:“堂下双棕树,临行一摩抚。今晨故作妍,为我啼山雨。类此诸友生,别我情酸楚。劝我无他适,等是谋升釜。

各出纪念册,索我临歧语。感此为迟回,冀缓别离苦。迟回终须别,送我发江浒。三年同粝食,全生实狎汝。浮屠戒三宿,况阅三寒暑。回首望山堂,残灯落两庑。登舟只跬步,川陆从兹阻。一声道珍重,拔杙动鸣橹。送者乱叮咛,篙工急邪许。惊飞矶上鹄,决起亦高举。自非厌榆枋,势莫将俦侣”。凄凄一别。看望武昌艺专两唐先生后,就西赴成都上任去了。

十一

1943年3月——1945年二月,二十五至二十七岁,受聘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文学讲师。为音乐系上诗歌词曲课,为工艺美术班上国文课。教材自编。四川艺专在成都华西坝。抵蓉当天故意不赴校,住旅馆,翌晨梳洗打扮整洁才赴校,就追求这味道。作长诗《相逢行赠俞鹏越之》六百言馈好友。除俞外,此时还与学校钢琴教师蒋樵生、国画教师张枕江关系特好,四人朝夕相处,情同伯仲,各从它姊妹艺术中摄取营养。听蒋樵生钢琴弹奏“月光曲”,观张枕江丹青挥洒“狸奴将子图”等,皆给他带来很大快乐并激发诗情。四个艺术型单身汉,浪漫、清高、自负、行为特别、风流自赏,然也易遭人忌刻。其时对蒋印象尤深。

初至校,见一人,头发开顶,穿布衣,胖得不得了,面容不象东西,眉毛淡得没有,眼睛既无白又无黑,鼻不通时用嘴哈气,拿一大杯灌水,大口喘气作水果味(或有糖尿病),俞介绍:“这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钢琴家蒋樵生先生”。先以为在挖苦人,后来发现是真的。樵生,人称“蒋胖子”,杭州艺专毕业。钢琴弹得极好。余特点亦多:一、喜做烹饪。非喜己吃,而喜人吃,人夸则大喜,“每日送做得好的牛肉干供我们众多单身弟兄吃”。二、毛衣织得好。众女士争先恐后送毛线来求他织,织完上件,下件“货”又来了,每日忙得不可开交。三、外语棒。甚至连开玩笑的口语都非常流利。他是基督徒,住教会,与上层僧侣关系特好,养了条纯种德国大狼狗,朝夕相伴。人正直,不喜结交官场人物和无文化的老粗。阮在蒋家吃住数月,临走还送织得好的毛衣。

四人在学校小食堂已吃得相当好,仍不满意,请一男厨师,在蒋指导下做菜肴,吃得更好。成都气候温和,民风闲适,古迹众多。茶馆、戏园、花会、青羊宫、上青宫、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处处皆留下他们相携游玩的踪影,阮在诗中都有所反映。冯玉祥(基督徒)来四圣祠教堂开会,会毕,为蒋樵生生日画寿桃一枚,题款:“一个大寿桃,有红又有绿。想活一千年,请君吃下去”。上写:“樵生先生大寿”。字为汉隶,挺拔,颇有一观。按唐人习惯,阮于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人称“阮小二”,后省阮,径呼“小二”,张枕江即墨书一通,来其房前为贴上一纸“示斋”(二小之合写)。

江津孙功炎常来信赠诗、画,论学,两间鱼雁往返,亦平添不少乐趣。张振铎先生来蓉办画展,两人见面,非常高兴。又遇王时愈,皆大喜。他已在怡和公司当高级会计,主管一方大业务,每周都去其家吃两餐,王妻爱做菜,只要阮爱吃,便高兴得不得了。阮那时头发光,穿得俏,觉得北方同事土、呆、笨。在同事中,“显高超”。这些颇易得罪人。原武昌艺专老师沈士庄(高庄,后国徽创作者)来校任雕塑教师,思想激进。送《新华日报》的报童生病,他义务骑自行车代为送报,又雕列宁等像,传出去了,校方惧怕,不敢留他,因两人来往密切,故均遭解聘。此事打击甚大。因从前各工作单位都只有挽留的。45年春,经人介绍,他北往绵竹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谋职。

十二

1945年2月——1946年1月,二十七至二十八岁,在四川绵竹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兼教务主任。绵竹在成都平原与雪山之间,景物原始,民风醇厚,颇重文教。县城有数所中学,孔子牌位,宋儒张南轩祠等。作《南轩祠》咏其事。因阮曾是大学讲师,故除教国文外,还要他当教务主任。那时闹了个加薪风潮。此地老师甚穷,但上面规定县这一级的老师不加薪,他便以教务主任身份出头闹加薪。校长童肖予与宋庆龄要好,原是其办公室里得力秘书,先支持,后因教师罢课,对阮有意见,竟不与之讲话。只得离开该校,在此工作仅两学期。秋,日本投降,举国欢腾。作《始闻敌降和陈寅恪教授三首》诗庆贺。冬,父母从鄂西返武汉,来信催儿回家团聚。46年春节离校至成都与俞鹏、蒋樵生、张枕江三友告别后,即返武汉。

十三

1946年8月——1949年2月,二十八至三十一岁,受聘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任美学、文学、美术史三课讲师、副教授,兼训导主任。46年2月,与国立艺专老同学、摄影家徐德先两人结伴,乘便车绕道川、陕、豫、鄂四省返汉,沿途饱览名胜古迹、壮丽河山。行剑阁古柏道,观广元千佛崖、皇泽寺石窟,探宝鸡故城,访西安碑林、大、小雁塔,风雪中登华山眺日出,淫雨下赴陕州俯河奔,但见中州满目疮痍、成千在押西去的日本败兵。往洛阳朝拜白马禅寺、伊阙石窟圣地,一路行程近两月,感慨良多。清明前一日抵汉,又故意不回家,住旅馆,翌晨梳洗打扮消停后才回家,好给父母一个惊喜。时家住汉口一元路。

刘依闻家就在附近,李际科家住得更近。老同学常聚一起。初夏,武昌艺专从江津返汉,校址设在江汉二路宁波会馆。此前,二位唐先生不幸逝世,学校元气大伤,生员短缺,财政困难,人才匮乏。此时,张肇民是校长,蒋冶民是教务主任,杨立光是油画系主任。8月,阮被学校聘为美学、文学、美术史讲师。在专业上,与原武昌艺专老同学、美术史副教授胡肇书交流较多。常看的书籍有日人所撰《西洋近代美术思潮》、吾人夏丏尊、陈望道、朱光潜的美学书,等等。这时,开始在报刊发表学术著作、论文,著作有:《词麈》(46—47年,连载《武汉日报·文学副刊》)、《玉素笔谈》(46—47年,连载《武汉日报·今日谈》;论文有:《插图、挂图与考据》(载46年《当代》杂志)、《画派与地方性》(载48年《武汉日报·鹦鹉洲》);诗歌有:《大禹纪念歌》(载46年《水利委员会季刊》)等。

被学校推荐、上面任命为训导主任。就利用堂兄、武汉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长阮成章的关系,替学校挡住债主逼债与保释进步学生出狱,使学校那几年很少出事。46年12月底,接俞鹏、张振江由渝返沪飞机失事凶讯,极哀痛,作《得俞越之、张枕江凶问(并序)》诗恸哭之,诗云:“西南流落久相将,书画琴弦共一囊。夜火联诗金雁驿,春风并辔碧鸡坊。归舟亦想穿寒峡,死地俄传近故乡。暂置吾家无鬼论,欲因魂梦与推详”。47年,与刘依闻同升副教授。时校人称杨、刘、阮为“少壮派”。三人也踌躇满志,似乎“学校终于就是我们的”。此时教师有王霞宙、欧士道、侯东谷等。学生有汤文选、吴嘉麟、萧采洲、朱仪等。

返武昌高冠山(按:蛇山中段名)南麓寻“因井庐”故居,已成废墟,颇多感慨:“儿时瓦屋拂岩藤,永忆清香燕寝凝。莺晓烘衣铜钵火,蛩宵照卷石油灯。万间厦纵安寒士,三宿桑犹怆老僧。寸甓不留元自好,免叫疥壁记我曾”。(《过因井庐故居》)物价非涨,钱不值钱,经介绍,教学之余,兼任《武汉日报》文艺副刊“鹦鹉洲”编辑长达两年。审稿晚时,宵夜,编辑们七谈八讲,蛮有意思。如谈山东战役:“空投的饼干都投往共军去了,炸弹都投到自己军队来了”。谈淮海战役:“往北开的火车都是好手好脚,回来的人都是断手断脚”。

谈平津战役:“国军在北平城里抓共党,有人说:你来你来,城外到处都是共党共军,你去抓吧!”云云。认识了文艺界人士曾卓、汤麟、王凯元。阮后回忆,胜利后,武汉人心态经历三阶段。第一阶段,以胜利者自居,非常高兴,充满信心,买房,修房,刘依闻总劝阮在武汉买个房,修整修整,以后就在武汉住家。国内形势,先不知道,据报纸吹嘘,好像不知道有多好。第二阶段,开始接触现实,丑恶虚假皆暴露出来,感到失望。有事业心的人,开展事业,便碰到各种阻力。一是物价飞涨;二是社会黑势力:官方、军队,什么都给他们包了。

国民党虚弱真象日益暴露。说是“收复延安”,不但没守住,而且被消灭了许多精锐部队。后来到处传,到处打败仗。说国民党千军万马在旷野里朝北开,后来都不见了,包括军长马发武等,这号人越来越多,后来说国军简直不行。文艺界人士,先都抱蛮大希望,办学校、报刊,都受挫了。有人蛮有眼光,很早就与地下党联系。第三阶段,已是亲眼看到的事实,向武汉逼近了。北边在信阳等地打了大仗,西北在随县那边打了大仗,东边也是,都朝武汉包围过来;国民党内部都在办后事,贪污腐化日趋严重,到此阶段,就已是完全没希望了。

仍与孙功炎书信不断。孙已回上海,在陶行知学校当教师。47年,阮成章赴宁任海军部情报处长,同赴宁,谒中山陵。至沪,赴孙功炎陋室一聚。示《海上过玄裳寓楼》诗书生共勉:“不杂盐齑语亦难,最繁华地着儒酸。文书遮眼遵常课,苜蓿撑肠费日餐。板阁晓杯清似水,市儿春梦重如磐。看君不逐时流醉,猘犬憎人佩楚兰”。再遇王时愈,在汉口合作路其公司里与之会面。弟弟阮成璇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学习。49年2月,举家离汉随阮成章迁广州。

十四

1949年9月——1950年8月,三十一至三十二岁,受聘于蜀中艺术专科学校任美术理论、文学副教授。49年上半年,在穗赋闲。中秋,街遇武昌艺专老同学刘一层,知刘与另几人拟于重庆筹办一艺专。刘执意要阮参加。阮答应了。两人为学校取名为蜀中艺术专科学校。同乘机抵渝参与建校、授课工作。阮教文学、美术史课。其时,书法家柯潢为校长,刘一层为西画副教授兼教务主任,王运丰为西画讲师兼训导主任,魏正起为西画讲师兼总务主任,书画家及古玩鉴赏家徐松安亦同事。

数人中,除柯潢外,皆武昌艺专校友。学校在歌乐山,别墅众多,环境优美,师生相善。有诗相颂:“松间经药圃,竹外度桃蹊。冲门笑声动,迎我还旧溪。我徒喜我来,囊橐争提携。邻犬喜我来,牴触似麋鹿。交朋喜我来,闲话无町畹。山中自日永,过午饭蒸藜。始就石槽浴,旋入书巢栖。开帙走银蟫,爇火暖铜猊”。(节引自《还歌乐山》诗)。

12月,重庆解放。作《重庆解放书喜》诗示庆。因睹国民党腐败,他满怀希望加入庆祝胜利的人群中,认为“坏人都跑了,留下的都是好人”。50年春,以筹备委员身份,参与筹办重庆市美术工作者(家)协会。自此始于校内外参加“学习”。而过去从不知何谓“学习”。因俩儿子均留在大陆,父母此时与赴台侄儿阮成章匆匆告别即从港经穗返汉。6月,接在湖北省教育学院工作的杨立光、刘依闻、程白舟三人信邀,希阮回汉共同工作。即离渝返汉,魏正起等往朝天门码头送行。秋,入省教院工作。弟弟阮成璇从中大毕业,分往湖北襄樊财贸学校工作。途经武汉时,家人团聚。

作者:阮旭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复兴之路作文 研究报告作文350字 禁毒心得作文 读书伴成长作文 这样做值得作文500字 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结尾 玩泥巴的作文 作文传统文化 听的作文 坚持志向的作文 作文家乡美食 一件小事作文怎么写 假如我是班长作文500字 关于方位的英语作文 我就这样长大作文 春暖花开作文700字 写景作文秋天 作文优秀600字初中 班级不良现象作文 生活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构建和谐校园作文 遇见挫折作文 英语写人的作文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文300字 暑假的见闻作文500字 煮饺子作文400字 小树林作文300字 作文父爱300字 拖地作文200字 最敬佩的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