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美学 书法艺术的精神传统

2020-11-26 05:30:01
相关推荐

本文乃作者阿离的风景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不同的书者,对待传统,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对待。有的时代,有的人只知有技法传统,不知更有制约技法运用的精神传统。有人没有精神传统继承的自觉,然其书写中却有实际的继承。承认有书法艺术形成的精神传统。但是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个传统已成为书法艺术寻求新发展的负担、阻力。当前的要务,不是努力学取传统,而是用新思想、新观念取代老传统。 有人认为:为了使时代的书法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自觉地深识传统,特别是精神传统,因为它是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产生它特有的审美效果的根本。长期以来,它在民族文化精神哺育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蕴。

时代的书法

今后书法作为纯艺术发展,也有赖于这种底蕴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深识传统,就是要深识到这一点;深学传统,就是要真正从古人的书迹中学取这一点,从民族文化传统上汲取这一一点。出现这许多情况、认识和态度,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的具体情况不同时代对书法的需要和书法发展的状况等的不同,都会影响人们对传统如何认识和继承。至于哪种认识和态度是正确的,则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在字体还在发展、书写技法还在摸索阶段,虽然书者于不知不觉中以从自然万象中积淀的形式感、形体意识给书法以形象,也从这种效果上感受到美。然而此时的书者和向其书迹学习的人,都只认识到具体的技法效果,还不知道制约技能运用的精神因素。虽然后来人已发现:此时的文字创造和书写进行中,都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但在书法上留给当时一般学书人心目中的,只是技法传统,只有技法是学书人需要下功夫去掌握的。

时代的书法

东汉之时,文人士大夫也逐渐成为书法的主体。这是一件大事,它使书泻由技法的总结转向书道、书理的寻求。书法不仅是朝廷、官府记存、传达信息的手段,更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交往酬酢、抒发情兴、攫取官职、显示文化才能的手段。到魏晋时,书法更成为文人士大夫吟诗作文、因寄所托的雅事。他们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意识,明显地使书法增加了更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蕴,从而使人们越来越感到书中确有一种既是以技巧实现的、又不止于技巧而为精神、文化修养所致的内涵。书法传统不只是在书写形象上发展了,而且其精神内涵上日益明显地丰富深化了。

东汉书法

李唐,是一个书法上极重传统方法经验的时代。但是有识者没有将书家的修养仅仅归诸为技法的高超。孙过庭把“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视为书法的根本。传为颜真卿记下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张旭首先强调的是书道之妙。“非高人志士,不可以语斯道”。“斯道”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如果不是确实存在又难以明言的精神效果,何足言“妙”?如果不是其中有深理,何以“非高人志士不可以语”?这既说明书技运用中有玄妙难言的“理”、“道",又说明书写中还有必须把握、必须传达的精神。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到了北宋,苏、黄等更明确将书中流露的即非书技所能产生的审美气息,归结为书者的民族精神文化修养,属于主体的精神气格。这种认识,在后来的书法艺术创造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形成了讲求审美气息的传统。南宋人姜夔、元人赵孟频、明人董其昌都有关于这一问题的很好的论述;到了清代,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就更多了。这说明:人们的感受、认识在不断深化,传统也是逐渐形成发展的。自觉讲求以民族文化精神养书,自觉讲求书中流露的主体精神气骨,明确以之为书之最高审美效果,始于唐;宋人正式提出“书卷气”的要求;到了清代,“书卷气”更成为书人向往的书法审美效果。

北宋书法

一代一代的 书家,都有这样的自觉,这应该是具有艺术创作自觉的书家都会继承的传统了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处今之时,有人不知何以为“书卷气”,有人视“书卷气”为一种定型的风格面目,为寻求这种风格面目而刻意做作;分明与真正的“书卷气”毫不相干,却偏还要讲这样的是,那样的不是。魏晋人不曾讲求以精神修养人书,王羲之书“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被后来人视为极有书卷气的典范;唐代张旭除了讲“非高人志士难语斯道”,别的书家尚无“学以养书”、“书以有书卷气为美"之说,然而仅就一篇《祭侄稿》,就足以使人慑伏于其高雅。

优美的书卷气息之下反而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书法作为既古老又有现代文化特点的艺术形式,使众多人相互影响,热情投身到当中来,可是如何认识传统,如何对待传统,在相当多的人当中,却出现了从来未曾有过的混乱。诚然有不少的书家确实从历史的书法状况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深深感受到:表面看似简便易行的书法,由于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哲学精神的哺育和受这种精神滋养的一代代书家的经营,确实使它已孕化成-种显示出民族文化精神、显示书者修养气格的形式。不同历史条件的书法,确有不同的风格面目。但在体现民族。

《祭侄稿》

文化精神传统上,却有其一脉相承的共同性。即它们既表现出民族的文化精神特性,又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还展露出不同书家独具的工力、修养和情性。可是有的人虽对这种艺术倾注了热情,而在实际上,对书事用心力较多的却只是技能的磨练和时风的关心。对于作为一个书家不得不具备的精神修养,却无真正的关注和锤炼,甚至主要精力都放在名利的追逐上。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艺术论》《陈方既论书法 第一卷 书法综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中秋节的作文 北京冬奥会作文 初中生作文大全 热爱祖国作文 写蚂蚁的作文 赞美老师作文 山东高考作文 台阶作文 自然风景作文 谦让作文 路口作文 底气作文 雅思作文范文 我多想作文 全国高考作文 父亲节作文 小学写景作文 家长会作文 作文我的心爱之物 小学生作文范文 提醒作文 语文小作文 二年级作文大全 感恩作文素材 星期天作文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 难题作文 路灯作文 父母的爱的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