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太平天国的科举是怎样的?与清朝科举相比有何不同 又有何缺陷?

2020-11-26 07:35:01
相关推荐

当然有。

太平天国不但有科举,而且还有女子科举。清朝学者吴家桢在《金陵纪事杂咏》一书中就曾记载:“棘闱先设女科场,女状元称傅善祥”。1853年,太平天国始创科举女科才,傅善祥报名参加女科考试后,高中鼎甲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状元。

太平天国的科举始于癸好三年,也就是1853年,《贼情汇纂》中就明确记载:“贼之于癸丑年开科江宁”。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重镇江宁(今南京),洪秀全于此登基称帝,号天王,改江宁为天京,并定都于此。不久,他就在天京开科取士,正式开启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其考试等级曾有过两次较大的变化,在1859年前,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县试、省试、京试。但是,在1859年后,随着洪仁的掌权,在其颁布《士阶条例》后,其考试等级被细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和京试。

县试。县试是太平天国科举中最为基础的考试,等同于清朝的院试,考中者称秀才。太平天国县试在县城举办,一般由各县监军为考官,有时也会以军帅为考官,如1862年,桐乡县试,军帅姚某为考官。太平天国县试的内容以诗、策为主,如1861年3月在吴江县举办的县试,15日考头场,三文一诗,首题为“真道未知须省悟”,二题为“大孝终身继有虞”,三题为“四海一家尽兄弟”,诗题为“万姓安居享太平”。16日复试,策题为“孝弟力田论治安策”。省试。太平天国的省试,等同于清朝的乡试,考中者称举人。省试在各省的省会举行,监考官由天国从中央派出,如1854年安徽省试,在安庆举行,天国派出京试状元武立勋前往监考。太平天国省试的内容以诗、策、论为主,如1860年8月在苏州举办的乡试,头场散,三文一诗,首题为“同顶天父天兄纲常”,次题“禾王作主救人善”,三题“能正天所亲”,诗题“一统山河乐太平”。复试一策一论一诗,策题“治兵安民策”,论题“真道根源唯一正”,诗题“万郭来朝”。京试。京试为太平天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等同于清朝的会试和殿试,考中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头名称传胪,余者称国士;三甲若干名,头名称会元,余称达士。天京事变前,其京试分为天试、东试、北试和翼试,一年四次,举办的时间以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的生日为准,天试原定于天王生日即每年十二月举行,后改为幼主生日即每年十月初一举行,东试、北试和翼试分别在八月初十、六月二十、二月初一举行,四试各自开科取士,各自出榜,试题也由四王各自出题,内容从《新约》、《旧约》、《天王诏书》、《天条书》、《天命诏旨书》等拜上帝教的教书中选出。同时,四试所选出的三甲,其地位不分高低,皆有状元、榜眼、探花出现。天京事变后,随着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东、北、翼三试停开,仅剩天试。此外,在1859年后,天试有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

如上文所说,1859年后,太平天国的科举被细分为五个等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乡试和郡试,但因此时太平天国已陷入颓势,多数疆土都被清朝重新夺回,因此关于天国到底是如何实施乡试、郡试的,现今并不太清楚,只知道考中乡试者称信士,考中郡试者称贤士,其他的都不甚了解。

此外,与清朝的科举一样,太平天国的科举也分文试与武试,武试的考试阶段与文试也一样,前期分县试、省试、京试,后期分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和京试。参加武试的考生,考中乡试者称艺士,考中县试者称英士,考中郡试者称能士,考中省试者称猛士,考中京试者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头名称传胪,余称威士;三甲头名称会元,余称壮士。

总得来说,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与清朝所实施的科举是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我们来着重介绍下,太平天国与清朝所实施的文科举的不同点:

其一、应试资格上的突破。与清朝科举相比,太平天国的科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限制参加科举的考生的身份。在清朝若想要参加科举,倡优、隶卒、僧、道、巫、觋、卦卜、星相之流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但是在太平天国这里却是不一样,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国,他对于要想参加科举的考生的身份没有任何的限制,“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不管考生是何种身份,是倡优也好,还是商人也好,只要有能力,状元都不是梦。

其二、考试内容、形式不同。清朝的科举考试,其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考试形式则采用八股试帖体。而太平天国的科举却不是,它的考试内容不再以四书五经为主,而是以西方的经书为主,洪秀全始开科举后,就规定科举的内容以《真命诏旨书》、《旧遗诏圣书》和《新遗诏圣书》等西方经书,以及其饮定的《三字经》、《天条书》等书籍来进行科举的命题。此外,在考试的形式上,太平天国的科举也不再拘泥于八股试帖体,而是主张“文以纪实”,不管格式,只求实用。

其三、考试等级的不同。众所周知,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二百余年皆未有改变。而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的等级却不一样,初期它分为县试、省试、京试三个等级,后期经过洪仁轩的改革,又被分为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和京试。此外,天国的京试与清朝的会试、殿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初期天国的京试每年都要举办,且分为天试、东试、北试和翼试四场考试,每场考试都有三甲的出现,也就是说天国的科举每一年都会出现四位状元。

其四、中试考生称呼的不同。清代的考生,若通过院试,头名可称案首,余者可称秀才;通过乡试,头名可称解元,余者可称举人;通过会试,头名可称会元,余者可称贡士;通过殿试,则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头名称传胪,余者可称进士,三甲头名原也可称传胪,后来不可称,皆称进士。而太平天国的考生,考中乡试者称信士;考中郡试者称贤士;考中者京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头名称传胪,余者称国士;三甲若干名,头名称会元,余称达士。

其五、增开女科。清代与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他们最大,也是最为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太平天国增开了女科,也就是允许女子参加科举。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遂“行考试女子之典,正主试为洪宣娇,副主试为张婉如、王自珍。题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应试者二百余人。……傅(善祥)作独力辟难养之说,引古来贤女内助之功,为秀全所激赏,遂充状元,饰以花冠锦服,鼓吹游街”,1853年,洪秀全首开女科,以洪宣娇为正主考官,张婉如、王自珍为副主考官,此次女科的考试内容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参加考试的共有二百余人,最后傅善祥被选为状元。

可以说,太平天国的科举,相对于清朝所实施的旧科举,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首先,他对参加科举的考生的身份不再有任何的限制,真正地实行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约定。其次,它首开的女科,更是成为千古从未有过的创新,对于后来的女子教育和近现代考试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最后,它对于科举的考试内容与形式也有着非常大的改变,天国科举的考试内容不再受四书五经的约束,也不再拘泥于八股文,它所推行的“以文纪实”的考试形式,鼓励考生要讲求实际,去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沉迷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梦幻当中。

当然,太平天国在科举上虽有着多种的远超当时的超先进的创新理念,比如开女科,废除身份上的限制。但是,因太平天国在科举上所迈的步伐实在太大,且因天国存在的时间也太短,根本就没有机会让其有修改科举制度的计划,再加上当朝者洪秀全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太平天国的科举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太平天国科举制度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科考太繁太滥,中举名额较大,致使功名泛滥,从而降低了天国科名在士人心中的地位和声誉。科举考试作为封建王朝的抡才大典,历来被历代王朝所重视,而为了让所选之士人是有用之人,能真正为朝廷创造楚价值,历代王朝皆是严格选士,而经过历代统治者的精心设计,科举制度早已形成了一套组织严密、操作规范、行之有效、严苛无比的选士方法,为此有些读书人终其一生都未得一个秀才的称号,可以说历代科举的中试者皆是万一挑一的人才,也因此在当时对于读书人而言,金榜题名,成为天子门生,就是他们的至高荣耀。

但是,太平天国所实施的新式科举,它与旧式那严苛的科举却不一样,它带着很大的随意性,是丝毫无制度可言,且实在是太繁太滥。以天国科举最高等级京试而言,早期它不但一年举办一次,且每次还有四试,分别在一年的二月、六月、八月和十月举行,每一试都会录取百名进士,且都有状元、榜眼、探花。也就说,太平天国的科举每一年单单就是一甲,就会诞生四位状元、榜眼、探花。

试想,连状元每年都会出现四个,其繁、滥程度可见一斑。同时,太平天国的科举不但状元多,连录取状元也很是随意,比如在某次京试上,一位士子就因作文:“三皇非皇,五帝非帝,唯有天父、天兄、天王、天国,乃是真皇帝”,就被洪秀全赐予状元头衔,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取士是有多么的好笑,正所谓“八月号东试,十月号天试,正月及二月,北试翼试又相继。六阅月耳四状元,唾手功名太容易”。

此外,太平天国科举的繁、滥,不但体现在最高等级的京试,在省试、县试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如1854年湖北省试,“入场不及千人,取中者至八百余名”,参加考试的不足1000人,可录取的却高达800余人。再如1861年仁和县试,“一榜尽取无遗”,只要是参加的,就尽数被录取。试想,一个如此容易考中的科举考试,试问谁还会去在意呢?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太平天国的科举实在太多随意,也太过泛滥,致使很多读书人都瞧不起天国的科举,为此是纷纷逃避天国所举办的科举,由此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是经常出现无人应举,原定要录取的人数还多余参加考试的人数,甚至好笑的是某此京试,还出现了当了状元,“乘机逃走,不知所终”的奇葩事情。

第二、对科举出身的士人,宽于取而严于用,登进之途太过狭窄,致使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力。历代科举考试为何能吸引人才为朝廷所用?其根本原因还不是因为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就能有出将入相的机会。正因科举能读书人有做高官享厚禄的机会,所以读书人才为之趋之若鹜。但是,太平天国的科举却恰恰缺少了这么一个优惠力,它虽然在录取率上非常高,几乎是只要考就能中,但是试想太平天国的官职就那么多,就算要创,也有个极限,且这些官职多为那些王爷所控,根本就不会有太多的官职能让科举出身的士人担当。

当时,天国的官职多是被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邓开国王爷所控,他们通过自己的宗族、部属、乡众等关系,是牢牢把控着天国的重要官职,以太平天国一个三等王童容海而言,所部仅其兄弟辈就有童巨海、童湖海、童青海、童四海、童龙海、童虎海、童富海、童贵海、童华海、童晏海等十余人,而这些人都被童容海安排到了天国的重要岗位上。可以这么说太平天国的天下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家天下,若跟那些王爷没关系,即使是状元,他也不会有任何出头的机会。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太平天国科举出身的进士,他们多只能出任一些类似于秘书的文职官职,只能是负责佐理文案,草拟文书或掌教考选等一些简单的事务,没有任何的实权,只有极少数因受那些王爷的信任担当一方重任,但是就算是这样,也没有一位科举出身的担任过统兵将帅。如此,试问就是这样的一个登进之途,它对读书人有何诱惑力呢?读书人考科举,不是因为那个称号,而是因为它能给他们带来高官厚禄,如此一个不能给他们带来高官厚禄的太平天国科举,他们自然不会有任何的兴趣可言。

总之就是一句话,太平天国有科举,他的科举与清朝相比,有着很大的创新,但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物作文400字 寒假作文600字 大年初一的作文 我的乐园400字作文 写烟花的作文 叙事作文500字 放假了作文 扫地作文 300字作文三年级 环保 作文 阅读 作文 作文写人 作文400 温暖的 作文 读西游记有感500字作文 关于新年的作文300字 堆雪人作文500字 放鞭炮作文400字 写春节的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800字高中 元宵节作文开头 团年饭作文 三年级优秀作文300字 感动作文500字 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写除夕的作文 介绍朋友的英语作文 小学生春节作文 诚信作文600字 未来的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