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这116篇文章 揭开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2020-11-26 10:55:02
相关推荐

科技日报记者 陈磊

“我的老师与诺奖擦肩而过,但他淡泊名利,从未与我们谈起自己的经历,我是从文献里才知道老师的故事。”12月10日上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志鹏回忆导师赵忠尧遭遇重重阻挠甚至牢狱之灾,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需要的静电质子加速器零件带回祖国,主持建成的故事。“中国已在世界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在对撞机上取得世界一流成果,还在中微子、天体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都是几代物理学家薪火相传的结果。”

2019年12月10日,《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新书推介会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举行。杨金华 摄

“这些老同志心目中的中科院早年历史,就像长河中的一束束浪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老同志离去而永远地蒸发,因此,我们启动了这项‘抢救性挖掘’工程。”在当日举行的《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新书推介暨弘扬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上,该书主编岳爱国介绍,该书征集了中科院离退休老同志的116篇回忆文章。“选取的作者中,80岁以上的就达56人,占作者总数的44.4%……他们将记忆中与中科院相关联的、真实的、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富有正能量的一件件往事贡献出来。”

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报告厅,这本书的多名作者、数位已入耄耋之年的“80后”给在场真正的80后莘莘学子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鲜为人知的故事。

令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颜基义难忘的是华罗庚的鼓励后学、甘为人梯的精神。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华罗庚亲自给58级数学专业学生讲课。“华罗庚整整讲了3年,自己写教材,他常说,‘除非国家有重大事情,我一定把讲课排在第一’。” 颜基义有幸亲自聆听了华罗庚的教诲。他介绍,华罗庚一直要通过数学教育搭建中国的“通天塔”,这与“钱学森之问”有着同样的情怀。华罗庚最终也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病复发倒在讲台上。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广福讲述的是1964年参加我国首次核试验的经历。“当时,试验场区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王广福回忆,无论是领导张爱萍(试验场总指挥)、张震寰(国防科委副主任)、张蕴玉(21基地司令员),还是久闻大名的科学家程开甲、王淦昌、郭永怀,直至广大科研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大家住的都是帐篷、干打垒和地窝子,真如张爱萍所说的“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大家还经常受到酷暑、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袭扰。“就是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却到处充满生机和战天斗地的英雄主义气概。”王广福说,核辐射对参试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是大概率事件,很多人默默无闻,为祖国核试验奉献了青春乃至健康。“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尘封了许多年,在个人档案中都没有记载。”

中科院《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新书首发,并向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代表赠书。孙自法 摄

在场聆听故事并发言的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生陶睿身边还带着本科时的教材《数学分析教程》。这本书收录了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为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年轻人出的一道考题:近似计算2的1/5次方。乍一看,这个问题和高等数学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却是对活用Taylor展开定理的考察。“华先生用亲切又生动的题目告诫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有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的创新精神,又不能轻视计算的细节,可谓用心良苦。”陶睿说。

而把上面这个小故事写进教材的作者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史济怀手持教鞭,逾80岁高龄仍坚守三尺讲台,亲口为以陶睿同学为代表的新一代矢志科研的年轻人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生活点滴,让科学家精神代代传承。“我一直把这本书带着,它铭刻着科学家精神的烙印,是我作为一名科学院人的底色,也是我在工作和学习中直面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支柱。”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张爽

审核:朱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蚂蚁怎么写作文 这个星期发生的事作文 小学生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 一种花作文 美丽的紫荆花作文 写平凡的作文 自己的梦想作文500字 面对挑战英语作文 运动会开幕式作文400字 关于无私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作文全部 豆腐脑作文 难忘的旅行作文400字 澳门作文400字 四年级语文五单元作文 身边的风景也美丽作文 什么给我勇气作文 运动会作文拔河 所见作文400字 触动心灵的声音 作文 湖南高考作文题 中考优秀满分作文600字 笔神作文 抓螃蟹的作文 最后一次六一作文500字 20年后家乡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五年级作文 关于写人的作文600 去朋友家玩的作文 英语作文常用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