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不要搞封建迷信 树立科学人生观!

2020-11-26 12:00:01
相关推荐

19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波耳兹曼与吉布斯的工作。波耳兹曼曾经说过:“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工作。”

杨振宁

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哪里会有什么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让我们拿物理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今天我先从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风格讲起。

狄拉克

狄拉克是20世纪一位大物理学家,关于他的故事很多。比如: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演讲完毕,一位听众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请回答:我不懂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来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者说:“狄拉克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极广是因为它确实描述了狄拉克的一个特点:话不多,而其内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

狄拉克最了不起的工作是1928年发表的两篇短文,写下了狄拉克方程。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是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对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层面和新的极准确的了解。没有这个方程,就没有今天的原子、分子物理学与化学。没有狄拉克引进的观念就不会有今天医院里通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过此项技术实在只是狄拉克方程的一项极小的应用。

狄拉克方程“无中生有,石破天惊”地指出为什么电子有“自旋”,而且为什么“自旋角动量”是1/2而不是整数。初次了解此中奥妙的人都无法不惊叹其为“神来之笔”,是别人无法想到的妙算。

狄拉克方程之妙处虽然当时立刻被同行所认识,可是它有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性,叫做“负能”现象,这是大家所绝对不能接受的。狄拉克的文章发表以后三年间关于负能现象有了许多复杂的讨论,最后于1931年狄拉克又大胆提出“反粒子”理论来解释负能现象。这个理论当时更不为同行所接受,因而流传了许多半羡慕半嘲弄的故事。直到1932年秋安德森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以后,大家才渐渐认识到反粒子理论又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里程碑。

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去年偶然在香港大公报大公园一栏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引了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我非常高兴,觉得用这两句诗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是再好没有了。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四年间不顾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

海森伯

比狄拉克年长一岁的海森伯是20世纪另一位大物理学家,有人认为他比狄拉克还要略高一筹。他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38年以后科学史家库恩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海森伯说: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

要了解当时的气氛,必须知道自从1913年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以后,物理学即进入了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牛顿力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可是用了牛顿力学的一些观念再加上一些新的往往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却又可以准确地描述许多原子结构方面奇特的实验结果。

在这个不寻常的时代,1925年夏天,23岁的海森伯在雾中摸索,终于模到了方向,写了上面所提到的那篇文章。有人说这是三百年来物理学史上继牛顿的《数学原理》以后影响最深远的一篇文章。

可是这篇文章只开创了一个摸索前进的方向,此后两年间还要通过玻恩、狄拉克、薛定谔、玻尔等人和海森伯自己的努力,量子力学的整体架构才逐渐完成。量子力学使物理学跨入崭新的时代,更直接影响了20世纪工业发展,举凡核能发电、核武器、激光、半导体元件等都是量子力学的产物。

海森伯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共同特点: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与狄拉克的文章的风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读了海森伯的文章,你会惊叹他的独创力,然而会觉得问题还没有做完,没有做干净,还要发展下去;而读了狄拉克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

物理学与数学

海森伯和狄拉克的风格为甚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为了解释此点, 请看图1所表示的物理学的三个部门和其中的关系:唯象理论(phenomenological theory)(2)是 介乎实验(1)和理论架构(3)之间的研究。(1)和(2)合起来是 实验物理,(2)和(3)合起来是理论物理,而理论物理的语言是数 学。

┏━━━━━┓

┃ 实 验 ┃ (1)

┗━┯━┯━┛

↑ ↓

┏━┷━┷━┓

┃ 唯象理论 ┃ (2)

┗━┯━┯━┛

↑ ↓

┏━┷━┷━┓

┃ 理论构架 ┃ (3)

┗━┯━┯━┛

↑ ↓

┏━┷━┷━┓

┃ 数 学 ┃ (4)

┗━━━━━┛

图1 物理学的三个领域

物理学的发展通常自实验(1)开始,即自研究现象开始。 关于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举很多大大小小的例子。先举牛顿力学的历 史为例。布拉赫是实验天文物理学家, 活动领域是(1)。 他做了关于行星轨道的精密观测。 后来开普勒仔细分析布拉赫的数据, 发现了有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 这是唯象理论(2)。最后牛顿创建了牛顿力学 与万有引力理论, 其基础就是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这是理论架构 (3)。

另一个例子: 十九世纪后半叶许多实验工作(1)引导出普朗克1900年的唯象理论(2), 然后经过爱因斯坦的文章和上面提到过的玻尔的工作等,又有一些重要发展,但这些都还是唯象理论(2), 最后通过量子力学之产生,才步入理论架构(3)的范畴。

狄拉克最重要的贡献是前面所提到的狄拉克方程(D)。 海森伯最重要的贡献是海森伯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这两个方程都是理论架构(3)中之尖端贡献。 二者都达到物理学的最高境界。可是写出这两个方程的途径却截然不同:海森伯的灵感来自他对实验结 果 ( 1 )与 唯象理论(2)的认识, 进而在摸索中达到了方程式 (H)。狄拉克的灵感来自他对数学(4)的美的直觉欣赏,进而天才地写出他的方程(D)。 他们二人喜好的,注意的方向不同,所以他 们的工作的领域也不一样,如图2所示。(此图也标明玻尔、 薛定谔 和 爱因斯坦的研究领域。 爱因斯坦兴趣广泛, 在许多领域中, 自 (2)至(3)至(4),都曾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

┃ 实 验 ┃ (1)

┗━┯━┯━┛

↑ ↓

┏━┷━┷━┓

┌ ┌ ┃ 唯象理论 ┃ (2)

│ 玻尔 │ ┗━┯━┯━┛

│ 海森伯 ┤ ↑ ↓

│ └ ┏━┷━┷━┓

爱因斯坦 ┤ 薛定谔 ┃ 理论构架 ┃ (3)

│ ┌ ┗━┯━┯━┛

│ │ ↑ ↓

│ 狄拉克 ┤ ┏━┷━┷━┓

└ └ ┃ 数 学 ┃ (4)

┗━━━━━┛

图2 几位二十世纪物理学家的研究领域

海森伯从实验(1)与唯象理论(2)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给读者不清楚、有渣滓的感觉。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 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因此他的 文章也就给读者“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

让我补充一点关于数学和物理的关系。我曾经把二者的关系表示为两片在茎处重叠的叶片。如下图6

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譬如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 希尔伯特空间、黎曼几何和纤维丛等,今天都是二者共用的基本观念。这是惊人的事实,因为首先达到这些观念的物理学家与数学家曾遵循完全不同的路径,完全不同的传统。为甚么会殊途同归呢?

今天没有很好的答案,恐怕永远不会有,因为答案必须牵扯到宇宙观、知识论和宗教信仰等难题。

美与物理学

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 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的弧,红在外,紫在 内;霓是50°的弧,,红在内,紫在外。

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与50°可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射现象本身可从一个包容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

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威廉·布莱克,油画作品

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 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它们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不朽名句来描述: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PS:作者,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1945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略有删减,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删除,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他怎么了作文500字 从未走远作文800字 过中秋作文400字 五一见闻的作文 写一篇关于植物的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 作文 我最喜欢的动画片作文 关于互联网的英语作文 关于打雪仗的作文 北京作文加盟 关于水仙花的作文 描写木棉花的作文 以理想为主题的作文 开心的一天300字作文 快乐六一作文400 生活中的小美好作文 我的舅舅作文400字 五下第四单元作文 什么带给我快乐作文 中秋节的作文四百字 我的妈妈作文150字 学会感恩600字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300字三年级 写美食的作文300字 给父母洗脚的作文 关于自我成长的作文 关于皮影戏的作文 家乡的符号作文 最美的痕迹作文 寄情于景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