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日暮穷途陈凯歌:输不丢人 怕才丢人

2020-11-26 17:30:01
相关推荐

一、

陈凯歌出身艺术家庭。父亲是著名导演陈怀皑,母亲先在国家电影局工作,后来改做了电影编剧。

夫妻二人本想要个女孩,名字都想好了,就叫“陈皑燕”,谁知道竟生下的是男孩,只好临时再想一个名字,正好陈凯歌出生前,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会标就是毕加索的鸽子。夫妻两人望着那只可爱的白鸽子,灵机一动,于是孩子的名字就诞生了:陈皑鸽。真真取得有点草率啊。

陈皑鸽一直不喜欢这个名字,他从小就爱思辩,老师们估计都觉得他会成为一个哲学家。他想了很久,自己同一只白色的鸽子到底有什么关系,想了十几年也没想明白,13岁那年,伴随着夏季末尾的到来,陈凯歌考上了北京市最著名的男子中学,北京四中。

顺便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了,从此这个喜欢思辩,身高一米八的男孩,有了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叫:陈凯歌。

1969年,陈凯歌初中毕业,17岁不到的陈凯歌被通知要去西双版纳农垦局下乡,他初听到消息时,有点难过,因为他很喜欢北京,但他那时也没有什么恐惧感,以为生活会很幸福,因为他以为的西双版纳是:头顶芭蕉、脚踩菠萝。

临走前,陈怀皑给儿子买了十管巨型牙膏,一个人省省用可以用一年。看着这么多牙膏的陈凯歌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回不来了。他父亲怕伤了儿子的心,又给他准备了一箱子书。后来这箱子书没落得个好下场,基本全部被陈凯歌当作卷烟给抽掉了。

一去才体会到,什么叫苦日子。跟北京小楼比不得,那住的是茅草房;水土不服,身上被各种各样的毒虫咬得一塌糊涂;每天得干活,也吃不饱。一到晚上,陈凯歌躺在茅草房里,抬头望着星星,眼泪就往下掉。

陈凯歌做梦都想着离开,后来终于逮到了一个机会,因为个儿高,会打篮球,被部队看上去当兵,一当就是5年。1974年,陈凯歌还在当兵,他的第一任妻子洪晃年仅12岁,就到国外留学去了,差别不可谓不大。

1976 年陈凯歌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北京,他想跟自己老爸一样拍电影,谁知却被老爸拒绝,让他找个普通工作算了,于是陈凯歌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做了工人,一做就是三年。

1977年恢复高考,陈凯歌报了名,填的北大中文系,自从被老爸泼灭了理想,陈凯歌就改变梦想了,他觉得自己文笔极佳,写作文一绝,可以当个作家。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成绩一出来,除了作文不行,其他科目都还可以。

第二年,同学跟他说,要不你试试电影学院导演系,电影学院不考数理化。陈凯歌一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报名参加了北影的考试,考试时老师问陈凯歌什么是电影节奏。陈凯歌对电影一无所知也,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一顿胡乱答,第二天收到通知,自己被淘汰了。

让他意外的是,过了两天他又收到通知,让他参加复试。复试时,陈凯歌问老师,为什么第一次没有通过?老师说,我原指望你什么都不懂,你不懂我们就能教你了,你说了那么多,我还教你什么啊。

1978 年,陈凯歌顺利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那年入学的还有田壮壮、顾长卫、张军钊、何群、李少红、刘苗苗、彭小莲。

那时候的陈凯歌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那个时代第一批接受教育的人,注定扛起振兴中国电影的大旗。

二、

第五代导演里,提到陈凯歌,必定会想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张艺谋。作为同班同学的他俩,命最像。刚毕业那会儿,张艺谋比陈凯歌运气好了那么一点点,在电影《一个和八个》里担任摄像,一举成名,凭借这部电影,张艺谋获得了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在电影圈子里打开了路。

这时候的陈凯歌,还没想着独立拍啥,跟在前辈屁股头后面端茶送水,能得到几句表扬就不错了。

1983年,广影看中了西影的剧本《黄土地》,准备筹拍。摄影定张艺谋,导演还没有定,张艺谋力荐了同学陈凯歌。

陈凯歌那个紧张啊,看了剧本心里头还没个准,一行人去陕北采风。直到有天黄昏,陈凯歌、张艺谋一行人爬上一个高岗,四面望去,全是黄土。

就是他们脚踩的土地,在冬日淡淡的残阳下,沉寂而悲怆。

他们呆呆地站在那里,心里头忽然有一股热血涌过,突然明白了应该怎么拍。

1984年,《黄土地》开机,张艺谋和陈凯歌的首次合作,创造了奇迹:影片在香港上映时,短短七天之内,报纸上出现了两百多篇影评,很多影评人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影片。作为导演的陈凯歌别提有多扬眉吐气了。

《黄土地》之后,陈凯歌被寄予冲出海外的厚望,他对电影,或者说是获奖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废了老大劲,拍了部《孩子王》,片子拍得不可谓不曲折——拍到半道,摄影机出了问题,114个镜头全部报废,30万人民币打了水漂。陈凯歌差点崩溃。

《孩子王》终于拍出来,吴天明看了,望着张艺谋摇了摇头,说,咱还拍啥,差得太远了。张艺谋不服输,在心里暗暗较劲,跟着吴天明拍了《老井》:每天扛着上百斤的石板,走十几里山路;为了拍一场被困老井的戏,3天没有吃饭,差点饿晕过去。

靠着这股子跟陈凯歌较真的劲儿,1985年,张艺谋拿到了东京电影节影帝。

《孩子王》拍完,陈凯歌遇见了洪晃,当时这个女人拥有一切:青春、出身、钱与见识。彼时陈凯歌太寂寂无名,虽没多大名气,但有才啊,哪个女人不爱有才的男人?陈凯歌跟洪晃眉来眼去一个月就好上了:

一次聚会,结束挺晚的,两个人就又拉手又亲嘴了。

1988年,陈凯歌带着《孩子王》自信满满去了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海滩上,他用相机记录下彼时他正爱着的女人,却没想,爱情春风得意时,事业却遭遇了滑铁卢。《孩子王》在戛纳一点也不受欢迎,还被授予了“金闹钟奖”:这是一群挑剔的电影记者的内部娱乐奖项,颁给每次戛纳电影节“最令人厌倦的影片”。

陈凯歌电影之路受阻,失落的他拿着奖学金去了美国,等奖学金到期了,要被遣返回中国,便索性跟洪晃结婚了。

我能看着他不管吗?这时候我不能走开。

结果结婚没多久,两人之间的矛盾就出来了——陈凯歌太想干一番大事了。

3年后,这段短暂的婚姻,宣告结束。

三、

1991年,陈凯歌回国,遇见了32岁的倪萍,两人迅速热恋,同居住在了一起。那时候已经在全国赫赫有名的倪萍,为了陈凯歌能够一心一意做艺术,每晚加班回去还得给他洗内裤,做饭。那时的倪萍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陈凯歌会跟别人结婚。

这一年,徐枫拿着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找到陈凯歌,想让他翻拍成电影,陈凯歌以还要拍其他片子为理由拒绝了,彼时他觉得李碧华的《霸王别姬》是本三流小说。

没想到徐枫却执意,感觉这个片子只能陈凯歌拍,于是说:

我可以等你。

徐枫跟陈凯歌相识于1988那年的戛纳电影节,尽管外国人都对《孩子王》不感兴趣,但徐枫却觉得拍得很好,她找到陈凯歌,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

你拍的挺好,但是我觉得你能拍得更好。

徐枫打心底里欣赏陈凯歌的才华,中国那么多导演,她就赖上陈凯歌了,不管等多久,都要等到陈凯歌的一个答应。

1991年,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有点刺激到了陈凯歌,陈凯歌也想拍点好电影冲冲奖。

陈凯歌拍完了《边走边唱》,也没获奖,这时徐枫叶再来找陈凯歌的时候,陈凯歌答应了。

值得一提的是,《边走边唱》上映的时候,芦苇和李碧华也当了观众。电影放映结束,现场叫好声一片。芦苇却私下和李碧华说他根本没看懂。李碧华偷笑着说,她一边看一边睡。于是芦苇当即下了个结论:

陈凯歌做导演可以,千万不能让他碰剧本。

李碧华曾说,她那《霸王别姬》中的蝶衣就是以张国荣为原型写的。陈凯歌跟张国荣说戏的时候,也没管他听没听懂,连珠炮不停连续讲了两个半钟头。

席间他观察到张国荣不断地抽着烟,随着剧情讲述的深入,他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剧本讲完后,张国荣淡淡一笑,说:

导演,我就是那个程蝶衣。

1993年的银幕上,没想到张国荣的程蝶衣、张丰毅的段小楼和巩俐的菊仙,三人上演的恩怨纠葛爱恨缠绵,成了中国影视的最亮丽的一笔:一举拿下了戛纳金棕榈奖和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片子。

《纽约时报》评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高峰,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旷世巨作。

那一年的陈凯歌,那一年的中国电影,在世界面前出尽了风头,又有谁知,这竟是唯一的高光?

芦苇说:

那时时候我坠入幻境,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我没想到,那竟是我们这一代的终点。

《霸王别姬》结束的时候,芦苇提议,大家能坐下来开个会,把主创召集在一块,做一个总结,哪些方面是成功经验,哪些方面是失败经验。陈凯歌说对对对对,很有必要,很有必要,应该做,应该做这个事情。但是后来这个会就没有了下文。

当芦苇拿着一沓稿子,兴冲冲地跑到陈凯歌宿舍楼下,却看到他穿着笔挺的名牌西装,带着美女出去玩。

芦苇失落地感慨:

他的创作状态在这之前和之后是判若两人的。当时他很有激情,判断力很敏锐,之后多的是精细筹算与自负自满,而品格的灵气却离他远去了。

四、

有很多人都会这样的疑问,陈凯歌的才气究竟去哪里了?甚至怀疑《霸王别姬》并不是陈凯歌拍的,是他爸拍的。这件事应该不会是真的,但媒体曾拍到陈怀皑在《霸王别姬》的拍摄现场,估计没少给儿子提点。

《霸王别姬》不仅是陈凯歌事业的巅峰,也是中国电影的巅峰。曾有朋友叫陈凯歌说,你再拍一个《霸王别姬》。陈凯歌老实回答:

不瞒您说,真拍不了了,我不觉得我不能拍了,我觉得,时代不再给我这个条件了。

想要知道陈凯歌为什么后来拍不出好的电影,就得了解陈凯歌拍电影为了什么?

1997年,李安在执导《冰风暴》之前,和陈凯歌在纽约有过一次会面。那会儿陈凯歌刚拍完《风月》到纽约,俩人一起吃了个饭,没聊尽兴,又回车里接着聊。聊着聊着,就说起去影展参赛的苦辣酸甜。

关于影展的话题,陈凯歌有一肚子话想说,正说得兴起,李安一时牙关没咬紧,蹦出一句话,把陈凯歌噎个够呛:

你几岁了,还在比赛?

怎么样,明白了吗?李安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从头到尾陈凯歌拍片子,那都不是为了单纯的艺术,要么是奔着冲奖去的,要么就是奔着票房,准确说是市场去的。

鲁豫曾经问过陈凯歌怎么看待票房。

陈凯歌说得委婉:

我这人吧,善良,别人在你这投了钱,我就看不得人亏了。

1999年,陈凯歌写了一部戏,《荆轲刺秦王》,本来没有找芦苇,但芦苇得知消息,兴冲冲找来,看了剧本之后说《荆轲刺秦王》的剧本有很大问题,提了二十多条剧作硬伤。但都被陈凯歌给否定了。

2005年,陈凯歌写了《无极》的剧本。剧本完成后,他非常自信,坚定地说这是个好剧本。结果《无极》上映没几天,口碑扑街,满世界都出来骂,胡戈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将陈凯歌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无极》去柏林首映,在机场面对一帮记者,陈凯歌怒叱: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芦苇看了《无极》之后,非常失望:

我非常的遗憾,特别想问他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他,到底老兄为什么要拍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我依然坦白地跟大家说,虽然我做电影做了30多年,确实《无极》我没有看懂。

芦苇失望也没有用了,陈凯歌在商业片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观众还在期待另一部《霸王别姬》的到来,等来的却是《道士下山》、《无极》、《妖猫传》等等一部部华丽却失去灵气的商业大片。

当年自负对观众说着“十年后才能看懂《无极》”的陈凯歌终于也“服输”了,面对镜头感慨:

我拍《黄土地》时,32随,40岁得了金棕榈,不知不觉跟普通人一起撑了贪嗔痴念的心。人最怕生妄念,妄念一起,什么事都坏了。

时间回到2001年的一个晚上,陈凯歌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见有一个人穿着戏袍向他走来,细看才发现,原来那人正是张国荣。

朦胧里,哥哥用非常纯正的普通话跟他说:

从此别过了。

陈凯歌猛然惊醒,坐起来时整个额头都是汗水。两年后张国荣自杀,世间再也没有程蝶衣。

那个被惊醒的夜晚,陈凯歌再也睡不着,他看了一眼旁边熟睡的陈红,起身到阳台吹风。

他望着沉沉黑夜,想起曾经的岁月,明白,一个时代已经悄然逝去了。

而他也隐约感觉,他这个“天选之子”最终也将泯然众人矣。

你觉得陈凯歌是“天选之子”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 元旦节作文 感恩母亲作文 篮球比赛作文 温暖作文600字 规则作文 挨打的作文 写运动会的作文 议论文作文600字 冬至作文 考研英语作文 多彩的活动作文500字 这样的人让我什么作文 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200字 成长中的快乐作文 坚持就是胜利作文 运动会作文400字 高考0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