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在初唐

2020-11-26 21:30:01
相关推荐

四川射洪市金华镇陈子昂读书台,陈子昂青年时期曾在此读书。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内陈子昂雕像,钱绍武创作。

在唐诗由初唐到盛唐的诗风发展转变过程中,陈子昂承前启后,贡献非凡。他“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产生了深刻影响。白居易赞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一千三百余年前,陈子昂以一首《登幽州台歌》名垂青史。从此,幽州台与陈子昂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是有谁知道,在这首诗背后,陈子昂的峥嵘诗骨、慷慨人生?

伯玉毁琴

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正月十五日。

长安,春日融融,料峭轻寒。

这一年,在高高的庙堂之外、并不遥远的江湖之上,一个长得有点丑萌的年轻人收拾行囊,离开家乡,来到了首都长安。

这个练得一声好武艺、胸怀经纬之才的年轻人,立志以身许国。他东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的科举考试。

不料,此次科考成绩并不理想,年轻人落第还乡,不过他毫不气馁,蓄志再发。于是,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这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倥偬而逝,转眼到了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踌躇满志,再度入京。可是,这一次,他又一次名落孙山。

为什么胸藏锦绣,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这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机灵古怪的陈子昂日夜琢磨,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端倪。

这天,百般寂寥的年轻人在长安的大街上闲游,他身穿着月白色绫罗深衣,头发用黑纱罗幞头紧紧拢住。忽然,他看见一位老者在街边吆喝:“上好的胡琴,求知音者,快来买呀!”围观者窃窃私语,老者已在这里卖琴数日,索价百万,诸多豪贵围观,莫敢问津。

年轻人挤进人群,端的是一把好琴!斯琴如斯人,藏在匣中无人知。年轻人醍醐灌顶,顿生怜悯。他灵机一动,走上前去,对老者说:“老人家,我想买这把琴,您出个价吧!”

老者把陈子昂打量一番后说:“年轻人果真想买这把琴吗?我看先生举止不俗,定非寻常之辈,实话对你说,别人买不能少于三千缗,先生若买就两千缗吧。只要这把琴寻到真正知音之人,能够物尽其用,老朽也就心安了……”

一把琴两千缗,这绝对是天价。可是,年轻人却毫不犹豫地掏出腰包,将琴买下。围观的人见这位书生花这么多钱买了一把琴,都开始好奇,想知道是谁这么大的口气,于是有一个人问:“你会弹这种胡琴吗?”年轻人看看众人说:“在下略通琴技,明天我要在寓所宣德里为大家演奏,敬请各位莅临。”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第二天一早,人们纷纷赶来宣德里,想一听究竟。人群中不乏文人骚客,社会名流,转眼间便将宣德里围得水泄不通。

买琴的年轻人终于抱着昨天的琴出场了。他对观者抱拳一揖道:“感谢各位捧场!”话音未落,将琴高高举起,重重地摔在地上。果然是一把好琴,琴身瞬间四分五裂,幽鸣之音绕梁不绝,众人惊得目瞪口呆。

年轻人随即朗声大笑:“我乃四川射洪陈子昂。想我自幼刻苦读书,经史子集烂熟在心,诗词歌赋,长文短句,件件做得用心。可是,我奔走于京师,风尘仆仆,却始终未遇伯乐,至今无人知晓,就像碌碌尘土一样。这把胡琴,不过是喝酒助兴的东西,竟然价值百万!难道我陈子昂的传世之作比这博人一乐的物品还不如吗?今日,有幸邀请众位读一读我的诗文,这才是我买琴的真正理由!”年轻人越说越激愤,从箱子里取出大叠诗词文稿,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其中有首诗这样写道: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果然!这一首首诗气势豪迈,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这一篇篇文章字字珠玑,精美绝伦,令人耳目一新。在场的人们读罢诗文,兴奋不已,他们翻开书稿,看到上面赫然写着一个名字——陈子昂!

陈子昂,字伯玉。这个名字和他的锦绣诗文,风一样在京城传开了。

历史文献记载:“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这就是陈子昂在历史舞台上出场,横空出世,卓然不群。

从此,陈子昂的住所每日来访者络绎不绝。不久,陈子昂的诗名便传到朝廷,这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终于崭露头角。

登泽州城

陈子昂不愿做一个只会摆弄文字的文人,而是要求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对这点,他在《谏政理书》中有非常清楚的自白:

臣子昂西蜀草茅贱臣也,以事亲馀暇得读书,窃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历观邱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自伏羲、神农之初,至于周、隋之际,驰骋数百年,虽未得其详,而略可知也。莫不先本人情,而后化之,过此已往,亦无神异。独轩辕氏之代,欲问广成子以至道之精理于天下,臣虽奇之,然其说不经,未足信也。至殷高宗亦延问传说,然才救弊,未能宏远,自此之后,殆不足称。臣每在山谷,有愿朝廷,常恐没代而不得见也。

大唐建国以来,开始推行诗赋取士的制度。唐太宗励精图治,广开言路,打破了魏晋以来豪右世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政治上的强盛巩固、经济上的高速繁荣、科学技术上的快速进步,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昂扬风气,这驱使着壮志凌云的陈子昂在文学上不断思考,在政治上不断成熟,在事业中不断建功立业。他在《赠严仓曹乞推命录》中写道:

少学纵横术,游楚复游燕。

栖遑长委命,富贵未知天。

闻道沉冥客,青囊有秘篇。

九宫探万象,三算极重玄。

愿奉唐生诀,将知跃马年。

非同墨翟问,空滞杀龙川。

李治病逝于洛阳,陈子昂上书在洛阳建高宗陵墓,认为将高宗灵柩运回长安不仅会加重关陇频遭荒灾的人民的负担,而且护灵的数万大军也疲于奔波。此时武则天大权在握,四处网罗人才,看到陈子昂的上书后大加称赞,特地召见了他,就国家大事“有所咨询”,拜陈子昂为麟台正字,负责管理文献,校雠典籍,订正讹误。武则天欲发兵讨伐西羌,陈子昂又上书谏止,武则天对他愈发欣赏,擢升其为右拾遗。

陈子昂虽然年轻,但是有卓识,有胆略,他的谏疏不外乎四种:关注民瘼,改革吏治;揭露酷吏,反对淫刑;重视边防,反对黩武;任用贤能,用人不疑。由于他以不同寻常的政治见解和超群才华赢得武则天的重视,因此文人争相购买他的书籍,互相传阅。

陈子昂喜欢研究历朝历代的兴废与盛衰的原因,为武则天执政出谋划策。他经常上书武则天,对当时的政治提出建议。然而,在武则天看来,他不过是舞文弄墨的一介书生,幼稚,简单,他的意见常常冲撞朝廷,武则天对其建议置之不理,一笑了之。可是,不知好歹的陈子昂,竟然大胆地说出武则天是“外有信贤之名,内实有疑贤人心”,这一下更得罪了刚愎自用的武则天。同时由于他上书直言不讳,也得罪了一些权臣,遭到他们的嫉恨。

陈子昂的苦日子来了,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他想努力改革政治弊端,可是自己人微言轻,没有人听他的。酷吏贪官横行无忌,武姓一族权倾朝野,他越来越感到心灰意懒。

弃武投文的陈子昂,怀着许身报国的宏愿,终日郁郁寡欢。此时他想到了什么?史料无从追溯。他的落魄却飘荡在他的诗文里,化为千古哀鸣。

陈子昂两度报名参加大唐军队对北方游牧部族的战争。金戈铁马,浴血沙场,陈子昂似乎是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他也深深懂得了战争的残酷。可是,年轻的他,也许还不知道,政治的残酷将远远超过战争。

这是陈子昂短暂生命里的两次重要战争,也是唐朝和契丹的两次重要战争。第一次,发生于西北,从垂拱二年(686年)持续至垂拱三年(687年),陈子昂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第二次是十年之后,即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朝廷,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又随武攸宜出征。《列传》记载:武攸宜“统军北讨契丹,以子昂为管记,军中文翰皆委之”。管记,也就是军中书记官。武攸宜是武则天的侄子,这个身份或许过度强化了他的自信。然而,事与愿违,武攸宜出身权贵,纨绔子弟全然不晓军事,兼之轻率而无将略,致使前军陷没,一时间,军心涣散。

此时,身在燕国故地的陈子昂一定想起了昔日乐毅将军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的英姿,他不由得豪情勃发,连夜上书,进谏武攸宜,建议武攸宜亲自出征沙场,为国立功。但是,武攸宜这样的纨绔子弟,怎么可能舍生忘死、冲锋陷阵?果然,武攸宜断然以陈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顷刻间,陈子昂的满腔热血降到了冰点。他怎么也没想到武攸宜会因为他是个文人、诗人而轻视他,使他尽忠报国的壮志在轻描淡写间就被否定了。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既难堪又失望。过了几天,陈子昂不死心,再次进谏,这一次彻底激怒了武攸宜,他不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反而将陈子昂的官职由参谋贬为军曹,也就是管管文牍而已。

毫无悬念,这次战役以失败告终。陈子昂期待武攸宜“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遭到毫无谋略又贪生怕死的武攸宜的拒绝,他“欲奋身以答国士”,徒怀凌云壮志却又无计可施。如此这般,又能奈何?

战役结束后,军队返回洛阳,途经泽州(今山西晋城)。这是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的战场。战国初期,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秦国率军于境内长平邑(今晋城市高平西北)攻打赵军,爆发长平之战,秦国的昭襄王曾亲自到此,尽征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一鼓作气,进占长平。而赵王听信谗言,用赵括换下了廉颇,终致大败。赵军被秦军斩首阬杀者四十五万人之多,一时间,尸骨累累,血流漂杵。

正是因为有了长平之战,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而今,重过古沙场,陈子昂睹物思人,悲愤交集,不能自抑,奋笔写下五言怀古《登泽州城北楼宴》: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熏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陈子昂在诗中提到的“玄云”是汉代仪式乐歌,庆贺皇帝选择贤明的辅佐之臣;“熏风”相传为圣君舜所作:“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此时的陈子昂,仍对朝廷满怀希望:皇帝(武则天)任用贤才,将这个国家带入辉煌的时代。

一腔热血空抛掷,谁者应是同悲人?

两次征战,陈子昂深刻认识了战争,认识了朝廷,认识了边塞形势和人民生活。为国图安,为民请命,这让他的创作细辨泾渭,独立风骨,迥然不同于当时盛行一时、纸醉金迷的齐梁文风。

历史何其相似乃尔?在陈子昂之后一个世纪,诗人李贺也来到长平旧地,写下同样震烁古今的《长平箭头歌》:

漆灰骨末丹水沙,

凄凄古血生铜花。

白翎金竿雨中尽,

直余三脊残狼牙。

我寻平原乘两马,

驿东石田蒿坞下。

风长日短星萧萧,

黑旗云湿悬空夜。

左魂右魄啼肌瘦,

酪瓶倒尽将羊炙。

虫栖雁病芦笋红,

回风送客吹阴火。

访古丸澜收断镞,

折锋赤璺曾刲肉。

南陌东城马上儿,

劝我将金换簝竹。

陈子昂的《登泽州城北楼宴》、李贺的《长平箭头歌》,是他们留给历史的生命祭奠,是他们对自己苍凉悲怆的哀歌,更是他们留给人世的凄凉而无奈的一声冷笑。

陈子昂与李贺,究竟有着怎样的缘分?陈子昂的一生好勇好斗,永不言败;李贺的一生颠沛流离,郁郁寡欢,不容于世。李贺出生于公元790年,比陈子昂晚131年,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狷狂与落拓,同样的悲苦与叹惋,会不会李贺就是陈子昂的又一次转世托生?他带着同样的失落再次来到这个世界,来到长平之战古战场,又带着同样的失落离开这个世界,走入望不到头的亘古长夜。一支生锈的旧箭头,让李贺唏嘘不已,国殇故地无人祭,凄凄古血生铜花,此间黑云压城城欲摧,睹物思人,心情怎能不“憔悴如刍狗”?

陈子昂的生命停止于他的四十二岁,李贺则在二十六岁就匆匆告别尘世。在他们短暂的生命里,鬼神与死亡是经常造访的常客,他们才对生命流逝有着切肤之痛。千年之后的今天,陈子昂和李贺的两首诗给予我们不同的感伤,却是相同的悲壮。

天地悠悠

此时,陈子昂深感绝望。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余满眼黑暗、满腔愤激。

这一年,这一天,这一刻。

残阳如血,寒风凛冽,怀抱着刻骨忧思的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今北京蓟北楼),一边思念以往的明君圣主,一边回想自己的不幸遭遇,深感前途一片黯淡。

也是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也是从营州回洛阳的路上,陈子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历史无从想象,可是,陈子昂那亘古的沧桑、郁郁的悲愤,却穿越时空,像一道震古烁今的闪电,劈开我们久已封闭的心扉。

站在幽州台上,陈子昂极目远眺,历史和现实渐渐在他眼前和心里纵横交错,对历史、对人生、世界的旷绝尘嚣的悲哀和绝望,渐渐弥漫在胸中,遂成千古绝唱: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理想破灭的悲歌。与《登幽州台歌》几乎同时创作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或可为此资做参证。在这组诗的序中,陈子昂写道:“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共有七首诗,陈子昂凭吊轩辕古台、碣石馆、轩辕台,缅怀了燕昭王、乐毅、燕太子丹、田光、邹衍、郭隗,毫不掩饰地表达对盛世的向往、对明君古贤的追慕,以及自己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人生何以如此生不逢时?

山河依旧,古今迥然。陈子昂登台远眺,更见星高云阔,宇宙茫茫,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

天地悠悠,何其慷慨悲凉?怆然涕下,又何其寂寞苦闷!这尘世如此凌虐人心,陈子昂看不见“古人”,也看不见“来者”,他所能看见的,只有眼前这个狭窄的幽州台,这个逼仄的大时代。

一首《登幽州台歌》,音情顿挫,力透纸背,一扫六朝弊习,犹如醍醐灌顶。

陈子昂擅长诗文。他于诗,强调兴寄,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唐初,诗歌创作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反对柔靡之风,力挽齐梁颓波。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五言古诗最多,约60余首,五律约30首。所作《感遇》38首、《登泽州城北楼宴》《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登幽州台歌》等,指斥时弊,抒写情怀,有金石铮铮之声,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陈子昂的古诗对后世影响极大。《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中“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的秋夜禅坐,《酬晖上人夏日林泉》中“岩泉万丈流,树石千年古”“林卧对轩窗,山阴满庭户”的夏日唱和,直接启发了后来的王维、孟浩然。《送别出塞》中“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言登青云去,非此白头翁”之句一扫当时流行的艳丽纤弱,他的素朴雄健直接影响了盛唐的高适、岑参,开启了慷慨悲壮的边塞诗歌。陈子昂独起一格,为李白、杜甫开风气之先。杜甫晚年在蜀中漂泊,常游于陈子昂故里,流连低回,不忍离去,蜀中人物,杜甫最为敬仰的,陈子昂当属第一。杜甫入川以后的诗歌,受陈子昂影响极大,他的“杜鹃”之咏直接承继于陈子昂的“凤凰”之作,他的“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化自陈子昂的“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凤歌空有问,龙性讵能驯”,可以说,他们不仅在诗歌上息息相通,在灵魂上也是心心相印。

陈子昂于文,坚持朴实畅达,标举汉魏风骨,反对浮艳,重视散体。陈子昂的各种体裁文章今存120多篇,赋颂之文不过数篇,暂且存而不论。表计40篇左右,正如清朝文学家陈沆所言,这些都不外乎是“顺例”和“应制”之作,不足以代表陈子昂之文的特点和优点。但如《为乔补阙论突厥》却是极好的文章。他的上书、奏议这类文章有20余篇,序约为14篇,碑铭墓志将近20篇,祭文有几篇。这些才应算是陈子昂文章的本体书,奏议等文又是最重要的。

骈体文的过度膨胀,是六朝文章的一大弊端,到齐梁时期,骈文已经发展至高峰。士人崇尚华丽辞藻,不仅抒情写景骈体偶化,官方的文牍、奏议,以及信札、论说等各种实用文亦完全用骈文写作,文意晦涩、苍白贫乏,重形式轻内容的骈体文已经成为自由抒发思想的桎梏。在陈子昂看来,做文章道理败坏已经有五百年。这五百年,大约言之,指的是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这五百年,诗文凋敝,文风沦丧,他希望重振汉魏风骨,他就此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标准。

陈子昂之文,论文体,已变俪偶之习,纯真自然。论内容,则都是有物有则、利国利民之言,超越八代,直追先秦、西汉。但是,陈子昂文章,又不是一些复古之论,而是针对当时混沌之世的客观现实,匡谬治弊,篇篇皆有为而发。论文格,则逻辑极严密,条理极清彻,不为支离、模棱之辞,浮泛不经之语,剀切周至,古朴安雅。此所以陈子昂的文章实为处文风渐变之时,而以其实绩开风气之先,卓然有无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所谓“唐有天下几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全唐文·补阙李君前集序》)。

陈子昂在他的重要诗论《修竹篇序》中,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称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些言论,表明他要求诗歌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政治社会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黄初时期的风骨,即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顿挫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陈子昂文章对于唐一代以及后世的政治都有很大影响,于文学史上高标一席,所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白居易语)、“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语),亦在于此。元代方回在《瀛奎骨髓》中感慨陈子昂对唐朝文学的卓越影响:“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陈子昂的诗文,直斥时弊,抒写情怀,高昂清峻。后世言必陈子昂者,为其振臂高呼应声云集者,代不乏人。与陈子昂同一时期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之后的张说、张九龄、王维、陆贽、苏颋、李华、元结、梁肃,以及更晚些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正是因为他们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才有了中国在经历近三个世纪的分裂之后走向统一的大时代,有了这个时期文化的空前繁荣鼎盛。清朝大学士董诰等人编辑的《全唐文》一千卷,收录了唐朝文学家3000余人、各体文章18400余篇。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唐以前所有文章总和两倍有余。以至于西方学者在谈到中国大唐王朝时,由衷感慨:“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以至在世界文明史上立即引发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提问,中国如何由迅速恢复了统一和秩序而赢得了这个伟大的领先。”(李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 介绍鲁迅的作文 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 学习的重要性作文 珠海长隆作文 擦窗户作文 用英语介绍自己作文 六一作文初中 我的母亲400字作文 大美中国作文 介绍青岛的作文 作文新学期新目标 围棋比赛作文 我的世界作文600字 我的学校400字作文 写团圆的作文 考研小作文模板 有关龙的作文 a3作文纸 长寿花的作文 作文小白兔400字 关于互联网的作文 英语作文50个单词 五年级叙事作文 电影影评英语作文 创意作文600字 关键时刻 作文 三年级下学期作文 自强不息作文素材 描写小兔子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