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内心的冲突丨苦难雕塑的诗意与坚韧

2020-11-27 11:55:01
相关推荐

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尼采

也许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些苦难是无法逃遁的。苦难常与痛苦、困难、逆境这些词语同时出现,但在无数作家和名人的人生感悟中,苦难最终沉淀下来的是成长,是彻悟,是良机。

在中国,要找出一部作品把苦难写得最触动人心,当属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作者用6年的时间创作了这部小说。故事发生在1975年-1985年,在这跨越10年的时间里,中国政治经济,乃至方方面面都处于动荡和混乱的时代。这样的背景下,小说讲述了社会巨变之中,大中城市和偏僻乡村,老百姓贫富分化剧烈,生活质量差距明显。农民从渴望温饱、脱贫到追求自我实现的要求。

小说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通过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孙少平、孙少安,和出身城市干部家庭的田润叶、田晓霞及其身边家人、朋友的人生,反映了平凡人从追求生存需求到个人精神价值和人格尊严的人生历程。

有人说这是部现实主义小说,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真实的一面。有人说这是部浪漫主义小说,因为情节里有太多的遇难成祥,才子佳人,好人好报等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

无论读者是现实主义者还是浪漫主义者,总能看到理想者在奋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现实,现实者的奋斗动力源于不懈追求的理想。

他们都在这平凡的生活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漫长的痛苦、平淡的幸福,放在人生这个层面上,才让人活得有了滋味。

路遥说,“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无论结果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这世上活了一场。”

小说里没有英雄式的人物,作者允许人们在面对苦难的时候表达无奈和痛苦。他们都是永不放弃的普通人,活出了生命的坚韧。

作家路遥简介

作者内心的冲突,孙少安与孙少平——做扛起苦难的“担当者”还是实现理想的“追梦者”?

文学评论家曾振南曾说,“在孙少安的性格中,存在着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接受命运的挑战的倔强态度,打起精神向现实环境抗争,怀着激情期待着未来。另一种倾向是屈从命运的安排的务实态度,平静的承认无法超越的客观条件,凭借理智面对现实。”

在整部小说里,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观,和追求自我实现和人性解放的现代价值观。

这两种价值观也许正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冲突。于是路遥把这份冲突分别刻画在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身上。

评论家雷达先生说:“《平凡的世界》体现了路遥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赞美中国农民的坚忍、温厚、善良和博大;另一方面,他笔下的主人公又有一定程度的野性、叛逆和不安分,那就是要改变命运,不走父辈面朝黄土的老路。这两种理念经常在他脑子里打架。于是作品中出现了少安和少平两个主人公:前者更多代表固守乡土的传统农民,后者代表了新时代的梦想者,兄弟俩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面,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 孙少平——苦难的诗意与浪漫

1. 关于苦难

作家在开篇不久,用这样一段充满对比的描写,引出了孙少平这个主人公。

所有学生都打完饭之后,三个菜盆都空了,只剩下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吃这个伙食的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

等大家都散去,孙少平出现了。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出场

这段文字暗示了孙少平是所有人中最穷的,体现了学生们所处阶层的三六九等,孙少平处于最低的阶层。

路遥写阶层分化,不直接点明。反倒使用这种平铺直叙的手法,给读者以深刻的触动。

这段描写,不但引出了孙少平,还引出了另一个人物,另外两个黑高粱馍的主人——郝红梅。

郝红梅因为是地主出身,过着同样困苦的生活。她与孙少平一样,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最后来,默默的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粱面馍。

作者用这不约而同的行为,暗示了孙少平和郝红梅相同的人生境遇,拥有着相同的心境——那份只有他们自己明白的自卑和自尊。也为日后孙少平的初恋埋下了伏笔。

只可惜,这段初恋是失败的,郝红梅嫌贫爱富,拒绝了孙少平,与班上的富人顾养民相好。于是便有了孙少平初恋失败的打架事件。这也是他第一次自我成长教育,并获得了一个重要认识“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这是路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下“苦难的诗意与浪漫”。孙少平代表了作者心中现代价值观的部分。

2. 关于蜕变

困苦没有把一个人打到,没有把他变得充满愤怒与仇恨,反而让他内心强大,灵魂飞翔。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是亲情和书籍。

哥哥孙少安为了养活全家,让弟弟妹妹上学,13岁小学毕业,连初中也没考,就回家务了农。大姐为了帮助父亲养家糊口从小劳作,一天书都没念过。孙少平现在“除过深深地感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怎么再能对他们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呢?”

亲人的牺牲,没有让孙少平因为命运的不公变得仇恨和狭隘,他懂得了感恩。感恩让他在痛苦之中化解了仇恨,学会了珍惜和知足。

挨饿是孙少平肉体上的痛苦,更无法忍受的是被同学看不起,自尊被无视。

当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都处于痛苦之中时,相对于肉体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会更加深刻的彰显出来。

化解这份精神痛苦的就是书籍。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书籍是在他饿得头昏眼花时候的精神食粮,阅读激发了他的斗志,让他不至于在苦难中麻木,拓宽了他的眼界。也因此,他心中的世界不再如父辈那样,只有双水村的黄土坷垃,他心中渐渐对广大天地充满了向往。

毕业后,孙少平不安于在家务农的命运,几次矛盾纠结后,奔向了自己向往的世界。在广大而陌生的世界中,他经历了当揽工汉的苦累生活。之后,在他曾经帮工的曹书记的帮助下,他有了当工人的机会,终于从农民变成了一位煤矿工人。

歌德说,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当一个人,可以从辛酸与苦难中找到感激和成长,他才真的迈向成熟。

前往矿区的孙少平,在挥别辛苦揽工的县城时满怀着感激,他说“你用严酷的爱火焰,用无情而有力的锤砧,烧炼和锻打了我的体魄和灵魂,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包容苦难而不屈服于命运的心脏!”

唯有在外漂泊过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为了追求梦想远离家园,来到陌生的大城市举目无亲。有多少人,曾在夜幕下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看过万家灯火,问着自己“哪里才有属于我的那一盏灯?” 就是这样,我们更加有力量,在自己的路上继续躬身前行 。

那个曾经饿着肚子求学的少年,那个被石头磨得后背血肉模糊的揽工汉,到后来不惜毁容舍己救人,优秀的煤矿工人。路遥用他充满浪漫的笔,将孙少平的苦难人生写成了一首回味无穷的诗歌。

3. 关于爱情

在路遥的心中,除了有对事业上自我实现、追求梦想的憧憬,还有一部分表现在爱情上。

在描写孙少平的爱情时,路遥将自己内心的激情和对自由平等爱情的憧憬、勇于追求爱情的勇气都投射到了孙少平的身上。尤其对比哥哥孙少安的爱情,更能看出两种爱情观在作者心中的冲突。

在那个门第观念依旧残存的时代,爱情的选择实际上是文化观念的选择。一方面人们坚持着普世传统、因循守旧的传统道德,一方面内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充满了向往,这体现了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和叛逆思变。

孙少安就是因为屈从和认命放弃了干部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恋人田润叶,选择了具有隐忍、勤劳,充满付出精神的山西农民姑娘贺秀莲。这段爱而不得的恋情,让无数读者惋惜而神伤。

作家在写孙少平和田润叶的表妹——干部家庭出身,精神独立的女神田晓霞的爱情时,给了他们一个安慰式的成全。

田晓霞被誉为《平凡的世界》中女神式的人物。出身省城的干部家庭,受过大学教育,思想独立,积极热情的知识女性,美丽而充满才情,进入社会后到北京工作成为一名记者。

如果说孙少平代表了乡土文明,而田晓霞就代表了城市文明。她开拓进取,毫无优越和骄纵,她的教养、品位和视野充满了正向价值观。

作者让他们相爱相知、相互理解和尊重,给了他们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路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困苦的恋爱经历,让他无法驾驭身份如此悬殊的两个人的爱情走向。最终,田晓霞准备和孙少平回乡订婚之前,在对洪灾的实地采访中牺牲。

作者用死亡把爱情凝固在最美妙的时刻。

· 孙少安——苦难造就的坚韧与仁爱

作者把最极致的苦难和最伟大的品格都赋予了孙少安。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坚韧、担当、责任感,还有传统儒家思想的忍耐与仁爱。忍”是东方智慧的精髓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尚书君陈》有曰“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孙少安代表了作者内心中传统价值观的部分。

在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当今,人们很难想象为吃不饱肚子而愁苦的农民们的生活。孙少安一家几代人都无法摆脱“贫穷”——这犹如瘟疫一样的折磨。他们世代辛劳,为了温饱努力,只希望能好好过光景,让家人不用挨饿。

比没有背景更可怕的是贫穷的背景。比毫无收获更可怕的是劳而不获。比没有指望更可怕的是,用尽全力却无法改变。这段文字写出了平凡人的绝望。

孙少安的父亲孙玉厚,年轻的时候为了赡养母亲,供弟弟孙玉亭读书辛苦劳作。后来又为了弟弟结婚让出了自己住的窑洞,背上沉重的债务。含辛茹苦拉扯自己的四个孩子。

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长子,6岁便开始下田劳作。13岁读完小学,看着父亲日渐衰老,只能放弃自己的远大梦想,回到家替父亲扛起一家6口的生活重担。

贫苦的家庭让孙少安成为父亲人生价值的继承者,他学会了父亲的担当和对家庭成员的责任。

就像孙少安宽慰父亲时说的,“我回来咱们两个人劳动,一定要把少平和兰香的书供上,只要他两个有本事能考到哪里,咱们就供到哪里,哪怕他们出国留洋,咱们也拼命地供他们,他们念成了和我念成了一样。”

有的人可以享受命运的惠顾,是因为有人放弃和牺牲,在为你负重前行。

孙少安放弃的不仅仅是学业与梦想,他不知道在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他还必须放弃他的爱情。

因为回家务农,他没有了继续上学的机会,然而跟他一直青梅竹马的姑娘田润叶完成了学业,成为了吃公家饭的人民教师。

在世俗的“门当户对”的观念下,孙少安不得不痛苦的放弃自己的爱人。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择和拐点,你以为你做好了准备,命运要你承受的往往更多。

一个放弃学业,放弃梦想的人,却成了全书中励志的核心,这必须要佩服路遥的高明之处,他讲明了一个道理:放弃梦想并不等于放弃人生。

作家总是喜欢从前途和事业下笔,去刻画男人的世界;从情感和婚姻下笔,去刻画女人的世界。困惑与痛苦也常常体现于此。但无论情感或前途,都只是复杂人生中的一个边角。认真的活着,就是不放弃自己的当下。

路遥用最浓重的笔墨刻画了孙少安的苦难。爱而不得,被田润叶家人羞辱;想为生产小队的成员增加一点收成,私分了猪饲料地,却被公社批判,搞得全家抬不起头来;等到政策放松了,他建立砖厂,改善了生活;为了让全村人都富起来,他扩大砖厂的规模,却因为烧出了废砖欠下高额债务;欠债之后,他心心念念想帮助的那些人们不但没有安慰他反倒对他冷嘲热讽;当砖窑起死回生,少安再次成功,他不仅不记恨,反而给乡亲们提供工作机会。

在孙少安的身上,汇聚着忍受痛苦不懈奋斗的坚韧和博大无私的仁爱之心。在苦难的雕塑下,展现出孙少安这个人物伟大的品格。

就像开篇我们说的那样,孙少安的个性是复杂的,路遥能将人物生动而饱满的刻画出来,源于他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体会。他没有把这个人物写成一个英雄,在孙少安的个性中交织着倔强与屈从,宿命与抗争。只有经历过生活洗礼的作家才能明白,在社会大生态中个人力量的渺小。也是因为这样,人物才会有血有肉,生动形象。

孙少安的退缩、软弱和宿命,体现在他跟润叶的爱情上。他的倔强、进取、百折不挠表现在对前途和事业上。

他为了家庭牺牲是被生活所迫,但是与命运的抗争和宽广博大的胸怀却来自于苦难的磨练。

在孙少安的努力奋斗中,那曾经满目疮痍的生活变得不再卑微而绝望。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路遥

李宗盛在《凡人歌》里唱到“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在《平凡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人,汇聚成这平凡的世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苦苦抗争的人们,他们不分出身,不分地域,他们都在寻求大众的理解和安慰,自己不懈的争取和奋斗。因为如此,每个人都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更加会珍重生活,不会玩世不恭;也给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就像罗振宇在2020跨年演讲中说的那样“那些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例子,中国人从来不臣服于压倒性的力量,而是在面对一个个不可能战胜的对手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极简主义作文 帮助老人的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200 欢乐的事作文 关于精益求精的作文 写革命烈士的作文 2016江苏高考作文题 关于扬州的作文 跳绳真有趣作文400字 四年级作文指导 橘子的作文300字 尊重作文300字 作文我为祖国点赞 学包粽子的作文 关于帮助的作文400字 写打扫卫生的作文 童年的趣事作文300字 停电的夜晚作文 去环球影城作文 细节描写作文200字 小学毕业的作文600字 欣赏别人作文 自传作文六百字 以只要还在为题的作文 毅行作文 国庆叙事作文600字 以表扬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一件难忘的事情 中华魂作文800字 海边的海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