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人民日报评论|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读读这五篇文章

2020-11-27 19:35:01
相关推荐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代表委员交流时问了许多问题,个个关乎国家发展,题题情系民生关切。问的虽是一地一事,谋的却是全域全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两会精神,以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人民日报近日推出系列评论,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重要论述。

——编 者

抓“六保”促“六稳” 形成发展新动能

“今年疫情原因,经济影响大吗?”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问得真切。“如今九成都返京复工了,当地就业也拓宽了出路,养殖合作社搞得红火。”“绿色农畜产业‘铺路架桥’,马铃薯、燕麦都打出了名气。”内蒙古代表团的代表答得实在。会场里亲切的互动,折射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成效,凝聚起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的共识。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压力测试”。向外看,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向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疫情冲击下的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然而,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经风历雨中发展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成长起来的。从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到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风风雨雨是常态,但风雨过后总能更加茁壮。问题和困难吓不倒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大风大浪见多了,这点风雨,我们还真不怕!”一名企业负责人看着忙碌的工厂,信心十足;“眼前的困难压不垮我们。”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坚信勤劳会让日子越过越好;“抓实落细‘六稳’‘六保’,让群众直接感受到温度与力度。”一位市长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挑战是阻挡弱者的高山,更是冶炼勇者的熔炉。面对灾难时顽强不屈,历经风雨时步履坚强,中国经济就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奋发有为,我们有这样的底气。它来自“保”的举措: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殊举措稳住发展基本盘;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揽子“硬核”举措,将“六保”作为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让海内外看到了中国战胜困难的实招。它来自“稳”的基础: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中国经济这片汪洋大海,再大的狂风骤雨也掀不翻、吹不垮。

不惧风雨,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历史经验表明,再大的危机中也孕育着新机,再多的变局中也可以开启新局。疫情防控期间,育新机开新局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老字号餐馆主动“触网”,增设外卖窗口;一些制造企业抓住海外产能空档,加快进口替代;一些企业“放低身段”,通过云平台在小订单中找到大市场;远程办公、直播电商、在线文娱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5G商用、医疗健康等新产业表现抢眼。这些化危为机的现实反映在经济数据上,是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明显改善,市场销售继续好转,进出口贸易的表现超乎预期……事实证明,只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中国经济就能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始终激荡澎湃活力。

在前进道路上,千难万难,只要改革创新就不难。今年以来,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接连印发,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政府工作报告》也释放出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强烈信号。危机出难题,改革来作答。如果说,40多年前,改革开放这个“关键抉择”,让困顿中突围的中国踏上了崭新历程,那么今天,改革开放这一“活力之源”依然会激发源源不断的力量,让风雨中前行的中国实现新的飞跃。

再滂沱的风雨,在浩瀚的天空下终将放晴;再泥泞的征途,在奋力的前行中必能抵达。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深切瞩望:“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奋斗,不断去克服困难,使我们走上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新道路。”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

“露天煤矿还有多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问道。在得到来自锡林郭勒的霍照良代表“还有一些”的回答后,总书记追问:“今后不再上了?”霍照良十分肯定地回答:“不再上了!全盟六成以上区域都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了。”“留在那儿,子孙后代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一问一答间,思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的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3月31日,习近平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时时牵挂在习近平总书记心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陕西、山西考察,在繁花似锦的之江大地,要求“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在绿意盎然的三秦大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山峦叠翠的三晋大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中国经济历经“压力测试”、绿色发展面临考验的关键时刻,这些重要指示起到了定盘星的作用,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也要看到,今日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受疫情冲击,生态发展和环保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也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疫情防控期间,一家专注污废水资源化的公司在科创板上市,股价开盘涨幅达96.99%;脱贫攻坚战中,柞水木耳、平利茶叶、大同黄花以“绿”生“金”,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五一”小长假,浙江安吉县余村的客栈几乎天天客满……从资本市场、脱贫战场、旅游现场几个方面来看,绿色经济释放发展红利,生态建设昭示美好未来。由此而言,跨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口,更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章。

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要看到,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随意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这不仅会让多年努力前功尽弃,而且可能造成长期不可逆的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防治攻坚的关系,把握好快与慢、加与减、破与立、当下与长远的辩证法,至关重要。绿色发展决不能因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

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绿色创新要动力。多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立起“四梁八柱”,中央环保督察“咬住问题不放松”,政绩考核不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和严格措施,为发展构筑起“绿色谱系”,为转型积聚起“绿色动力”。放眼神州,贵州赤水的春笋、甘肃兰州的百合、湖北秭归的脐橙,绿色农产品更受欢迎;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绿色智能产品更受青睐;在集中60%以上5A和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中西部地区,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飞速崛起;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低碳方向流动,数字经济正在绿水青山间孕育……只有推动农业经济转型,促进工业经济提升,孕育三产新业态,才能让绿水青山的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跃升。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两万人的就业方向都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 得知刘永好委员计划今年在他的企业内新增两万人就业,关切地询问。“养猪、食品加工和物流。今年5月以前新招了一万人,打算再招一万人。”刘永好这样回答。会场里的一问一答,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高度重视,传递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鲜明导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翻开历史的照片,许多瞬间刻印在人们心中。湘西十八洞村的围炉夜话,河北阜平农民炕上的盘腿而坐,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考察时“武汉人喜欢吃活鱼”的殷殷叮嘱……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始终是人民群众,始终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织就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还是攻克世界最复杂的扶贫难题,抑或是兑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承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是当代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深刻书写。

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当前,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困难增多。但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点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切实保障基本民生”,要求“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明确“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具体部署。下一阶段,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口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保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责任心。

民生工作面广量大,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4亿人口都是一项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抓落实、谋发展、促民生,必须找准政策发力点、提高治理精准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入手,老百姓期盼什么,就朝什么方向努力。另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着力解决好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从各地实践来看,广东为620家重点企业落实“一对一”服务,累计助其新招员工超过14万人;湖北武汉设置1800万元的专用消费券,支持低保、特困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众;安徽、河南、陕西等多地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在招聘规模、担保贷款、培训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事实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持续用力,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务实举措,就一定能够战胜眼前困难、实现长远目标。

人民的期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民生绝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福利”。实际上,把人民的事办好了,把百姓的困难解决了,经济增长就有持久的动力。从贫困人口脱贫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到2亿多老龄人口催生的“银发经济”,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激发的市场新需求,到教育、医疗等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4亿人汇聚的民生需求点都是经济增长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符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而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对于一个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来说,民生改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一件接着一件办,我们一定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们讲了几个心愿。”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陕北黄土高原上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目标。从“能吃饱肚子”到吃上“净颗子”,从“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到“干活挑着金扁担”,一个个目标背后,寄托着老百姓的朴素心愿,更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现了7亿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誓言“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三大攻坚战,织密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创造了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奇迹。这样的成绩单,让人震撼更让人动容。一路走来,我们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形成了精准扶贫的科学方略、构建了高效运行的治理体系,这是我们今天奔向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从摆脱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梦想执着奋进,今天的我们,有无比充足的信心、底气和能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一方面,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到今年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主要集中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另一方面,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的9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近1000万贫困人口,也还需做好后续扶持工作。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了挑战,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不打折扣完成“硬任务”,巩固已有脱贫成果,需要我们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任务明确,时间有限,2020年已经近半,如何写好“脱贫答卷”?除了实干,别无他途。“吃得了黄连苦、解决问题不怕辣,日子才会比蜜甜”,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靠着发展黄连、辣椒、蜂蜜等产业,实现脱贫摘帽。“没有劈不开的柴,没有刨不平的板”,正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曾经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不仅成功脱贫,而且旧貌换新颜,书写下了“神气”故事。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苦干是最简单的成功秘诀。长风过隘口,奋斗正当时。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以攻城拔寨、只争朝夕的斗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争分夺秒,响鼓重锤,克难上之难、攻坚中之坚,我们才能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四川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84户贫困户,告别了祖辈生活的悬崖,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启了新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标在前、旌旗猎猎、使命催征,锚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工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好落实,脱贫攻坚“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一定能完成,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

织密防护网 筑牢健康坝

“十堰这次一共有多少确诊病例?”“病亡率多少?”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问。当得知病例数和病亡率都相对较低时,他又追问“如果不是像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传染病,一般情况下可以应付得了吧?”在得到“完全可以”的答复后,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点点头。问答之间透见出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在总书记心中沉甸甸的分量,彰显着公共卫生在治国理政中十分重要的位置。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勇抗疫,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抗疫的中国答卷,以奇迹般的应对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指导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改革成果经受住了考验,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

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善治国者,莫不是防祸于未萌、图患于将来。要看到,此次应对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短板,比如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社会力量有待激活,等等。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只有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健康坝,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重在医防协同,要在平战结合。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无论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刚发布不久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都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时不我待,各地着眼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正在不断查缺补漏,构建公共卫生的“钢铁防线”。在江西,高效运转、各地联动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之欲出;在河北,一张着眼长远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蓝图”正在绘就;在湖北十堰,整合疾控部门有关职能、增强整体战斗力的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正在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按下“加速键”,医防协同、平战结合的机制体系必将得到全面提升。

织密织牢公共卫生治理网,关键在基层,网底在基层。只有把基层建设成为公共卫生的坚强堡垒,才能防止小病酿成大疫。这次疫情突如其来,导致湖北省和武汉市医疗资源产生缺口,警醒我们要改变“重医院、轻社区”的发展倾向,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目前,许多地方正在开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的有益尝试,提升区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增强社区全科医生的力量,推行乡镇卫生院人员“县管乡用”,提升基层疾病诊治与卫生治理能力,使之成为群众治病防病的“主阵地”。可以说,筑牢65万个城乡社区的防病堤口,就是筑牢14亿人口的健康大坝。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奏出人民健康民族昌盛的奋进乐章。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建设健康中国任重道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建设有利于健康的生态环境、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满足群众的“蓝天向往”,保障百姓的“舌尖安全”;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不让一名群众因健康问题在奔小康的征程中掉队……只有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其他健康政策联动起来、环环相扣,才能推动健康中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身体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持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守护好人民健康。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编辑:唐甬梅

芙蓉发布

足不出户

乐享芙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排比段的作文 秋天写景作文300字 丢手绢作文三年级 在我眼中你最美作文800字 诗意的生活作文600字 作文我的文具盒 我的精神小屋作文800字 作文春 勇气话题作文 我的理想作文800字作文 摔跤以后作文 爱作文100字 告别朋友作文600字初中 敬佩的人作文500字 作文老师 父亲的爱作文结尾 GRE作文题目 诗歌朗诵作文 全国作文新奥赛官网 过端午节作文二年级 环卫工人作文400 精彩的表演作文 以环境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相信自己的作文 比的作文600字 鱼的世界作文 人物小传作文600字 新生入学感受作文 我爱我作文800字 我的高中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