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张兆和:她是沈从文一生最美的童话 写作灵感的源泉

2020-11-27 21:25:01
相关推荐

1929年,沈从文在上海,日子过得坏极了。他是多愁伤感的诗人。他经常愁钱、愁晚饭没人做,愁自己的文章还没写出来。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坏。

“近月来人瘦得像鬼,一切事皆不能发生兴味,乃不知如何重新来做人。”

(沈从文)

1930年,他抱怨说,“我只是一天比一天瘦,像吃烟君子,今天是坐在桌边打盹的,生自己的气,找不出做人的根据,所以很容易生气。”

他开始了教书生涯。有一天,他在球场上看人玩篮球,与张兆和相遇。她回眸一笑,让他心动。但那天,他在写给友人的信里却说,“腰痛想哭。”之后的去信里又说,“这信到你手边,我或者死了,或者又在做事了。”

七月的时候,他便忍不住在一封信中开始向别人打听张兆和。

她同谁好过没有?

有谁爱着她没有?

他解释说,问这些事的理由是,我爱她。

这件事苦恼了半年,整个人痛苦又幸福。他告诉朋友,他只想打听,没别的意思。因为他要离开了,他要去别的地方教书了,免得每次见到张兆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我并不迫使她爱我,但我想她处置这事稍好一点,是告我一点她的意见。”

年长沈从文11岁的胡适,当时为中国公学校长,已答应帮忙,为沈从文出面解决一切。

沈从文非常坦诚,“因为爱她,我这半年把生活全毁了。我还想当真去打一战死了,省得永远纠葛不清。”

张兆和去找胡适,希望胡适这个校长能出面阻止老师狂热而盲目追求——哪怕这种追求仅仅停留在信中。

之后,胡适复信给沈从文,“我的观察是,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

她太年轻了,没经历过多少事。

“爱情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件事(说爱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千万要挣扎度过,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

沈从文心底千层浪,张兆和这边对“碎心”这件事却毫无知觉。

(沈从文与张兆和)

在乐益女中上课时,大姐元和认真学习,考了好成绩,升学走了。她与二姐允和因为贪玩,期末考试多科不及格被留了级,到上海读大学就晚了一年。那一年,原校长何鲁突然下台,由胡适接任。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的得意门生,当时已是名声显赫,一上任便立马改造大学教育,聘请了多位新潮老师,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兆和本来读的是英文专业,因为喜欢文学,选修了沈从文的课。在学校里她很出名,皮肤黑,婴儿肥,男生们为她取名“黑牡丹”。

她经常收到情书,对于这些情书,她不看但也不扔,只是拿回家,编上号,收藏起来。

当初的留级遭遇还历历在目,被她称作“乐极生悲”,于是到了大学里,她就决心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不理会其他。她想以优异成绩毕业。在运动上,她也不落后,她是中国公学女子全能运动第一名,更获得资格参加上海女大学生运动会的五十米短跑。

有一天,她收到了沈从文的信:“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这封信没有编号。

无数信件纷至沓来,弄得她不知所措。

她去找胡适说明情况,回家就对二姐允和说,“我刚从胡适之校长家里回来。我跟校长说,沈老师给我写这些信可不好!”

他笑笑说,“有什么不好!我和你爸爸都是安徽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

他非常郑重地对张兆和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着你!”

胡适这边是说不通了,他已经站在了沈从文这边。

1932年,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她在家里复习,准备去北平读研究生。沈从文此时远在青岛教书,两年了,他还是放不下张兆和。

他不懂英文,可兆和则是英文专业毕业。为此,他学日语,也学英语,还托人送了她一大包礼物。这套礼物巴金帮他挑选过,全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等名家的英译作品。他为筹备这个礼物,卖掉了一本书的版权。后来,他送过更贵重的:一套契诃夫全集。

可是,这时的他并不是如表面看上去坚强。两三年前,他朋友如云,徐志摩、梁林夫妇,金岳霖,萧乾,丁玲与胡也频夫妇等等都在。但1932年,“满洲国”在东北成立,日军进攻上海,各种爱国组织纷纷成立,很多左翼作家都加了进去。然而,也就是这种时候,沈从文先是失去了徐志摩,后来又失去了胡也频。

他心急如焚,再不能凭空等下去了。他需要爱别人,也需要那挚爱之人来填充空旷而孤寂的心。他冒着酷热去了苏州。

早上十点种左右,太阳刚刚露出它炙热的梢头,九如巷的半边道路被阳光晒得大亮。沈从文来到在石库门外,看起来依旧弱不禁风,文绉绉的,脸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

他自报家门:姓沈,从青岛来,要找张兆和。

张家的看门吉老头答道,“三小姐不在家,请您进来等她吧。”

沈从文没有进门,反而退到大门对面的墙边,站在大太阳下面发愣。

吉老头赶紧抱歉说,“您莫走,我去找二小姐。”

一听呼唤,允和咚咚咚地下楼,冲到大门口。一看是沈从文,赶紧请他进屋。沈从文只吞吞吐吐地说三个字,“我走吧!”

他像是在要求自己赶快拿定注意,又像是在对允和说。允和请了好几次,他依然站在太阳底下没动。允和只好说,“那,请把您的住处留下吧。”他结结巴巴地说住处是个旅馆。说完,他转过身,低着头,沿着墙,在那条被太阳晒得发亮的半边街上走着,离开了九如巷。

兆和回来吃午饭,允和责怪妹妹,“明明知道沈从文今天来,你上图书馆,躲他,假装用功!”

她催着妹妹吃完饭,赶紧去见见自己的老师。还说,“老师远道来看学生,学生不去回访,这不对。”

见妹妹没应声。允和拿出“来而不往非礼也”教育她。兆和问她,那见了他该怎么说?

你去见他,就这么说,“家里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

一个小时后沈从文与兆和一起回到家里。

几天后,沈从文回青岛教书。次年,兆和经他介绍去了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

初春时,兆和与允和同住苏州,她给二姐看了沈从文的信。信中很婉转地说,想让这位促成好事的二姐替他向张家父母提亲。

允和想都没想就告诉了爸妈,结果一说即成。

她给沈从文去了一封电报,上面只有一个字:允。这是同意,也是她的名字。

兆和得知此事,心里不放心,万一沈从文看不懂呢?

当时电报局离张家所在地很远,坐人力车要七拐八弯地走好长的路。兆和自己重新跑了一趟电报局,把她觉得看得懂的电报,递给电报员。“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报务员看了电报稿,觉得怪怪的。当时大家都用文言文写电报,字少,明了,节省费用。报务员觉得这肯定是密码,不收。他让兆和改用文言文,可是她不肯。好说歹说,最后说这是喜事电报,报务员才收下。

这是他们定情的一刻,张家姐妹们记得清清楚楚。

(沈从文与张兆和)

从此,“三三”成了兆和的昵称。她成了他一生最美的童话,写作中最激荡的灵感来源,她成了他生活中对他影响最深刻的女人。

而她依然惦记着考研究生。她不想附属于男人生活。

然而,他们生活上并不宽裕。此时,母亲陆英已经去世,家里来了一个愁眉苦脸的继母韦均一,她是上官云珠的堂姐。允和结婚时,由大姐元和出面,向继母争取了两千元。

到了沈从文与张兆和新婚时,沈从文放弃了张家嫁妆。“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仍旧什么也不需要。”

(张氏一家)

对于当时已经家道中落的张家来说,放弃无疑是大松一口气的。

但是,父母那边松了一口气,夫妇俩的生活便陷入拮据与动荡。兆和更说,“结婚后,我就从来没胖过。”

新婚四个月后,沈从文因母亲病危,赶回家乡湖南。他在家里呆了四天,但走了半个多月。因为与丁玲有接触,所以他自己也成了“危险人物”。

兆和写信给他,他当然也以信为回复。这时候的他虽然穷,但一直在坚持创作,《边城》就是这时期的佳品。

婚后的7年,他有二十多本作品出版。张兆和做他的编辑。她要求很高,改得又认真。她是他的作品的首席审查者,有时太过严厉,沈从文竟不敢拿给她看。有时,她一次性要帮他改掉好几个错字。

沈从文的志趣就是买古董,买了送,送了再买。张兆和很无奈。她没有少女时活泼了。

抗战开始,多位学者退居昆明,在西南联大教书。他帮学生批改作业,甚至贴上自己的钱,把作品寄出去发表。他也经常流鼻血,有时候累倒在书桌前,早上醒来,只见自己脸靠在血泊中。

兆和就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照顾他。

(沈从文张兆和一家)

1946年9月,日本投降多日,昆明陷入一片胜利的气息里。他邀请了十几位朋友聚餐,准备把小说《主妇》和一束蓝色野花送给兆和,感谢她对家庭的付出。他知道,兆和一生最喜欢的花是蓝色勿忘我。

可是,到了1948年,他突然停笔,再也不写了,一股脑地钻进文物研究中。很多人都劝他提笔,但他都没有同意。只是在博物馆里,穿着那身寒碜的布衣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解历史。讲得倒是非常好,但是钱少,才华也荒废了。别人看着心痛。

张兆和觉得他应该再次书写,不为自己,也至少要为家里着想。

但胡适说中了。她确实没有理解他这个人,也没有理解他的感情。

他对汪曾祺说,我希望那些人不要骂我,错也骂,对也骂,把人给骂倒了,到底是谁的损失?

1949年,写作上的困境,让他彻底绝望,精神崩溃。郭沫若撰文说他是“桃红色”。因为他写的《翠翠》里的农村没有革命气息,写的都是乡野美好。农村怎么可能有美好生活?北大也出现了打倒他的标语。

他去了清华疗养。张兆和写了无数封信给他,鼓励他,让他振作精神,甚至把他的好友徐志摩搬出来,鼓励他多学习徐志摩身上青春盎然的气息。

可是,沈从文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是“桃红色”的,他看到的农村本来就很美好,为何一定要写成混乱不堪的呢?

他试图自杀。他用剃刀割破了颈部和手腕动脉,喝了煤油。因为送医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兆和赶来看他,他以为自己处在牢房里,直说,“我不在这里,我要回家。他们要迫害我。”兆和听着,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1980年,他写了一篇小文,其中有一句话,“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以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与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

这时,其实没人能真正理解他。连他的妻子也无法捕捉到他的焦躁与惶恐。

36年后,他早已停笔,将自己一腔热情挥洒在历史博物馆中。他与兆和一起被下放湖北丹江口文化部“五七干校”。兆和先走,沈从文要晚好几个月才去。允和前去探望,一进门,四处都是书,乱糟糟的,堪比猪窝。

两人说了会儿话,便回忆起过往。

沈从文说起当年的九如巷,兆和去旅馆找他。“我一下躺倒在床上,也无心吃中饭。正在纳闷的时候,忽然听到两下轻轻的敲门声。我在苏州没有亲戚和朋友。准是她!我从床上跳起来,心也跳了起来!开了门,看见兆和站在门外,双手背在后面。”

他还让允和看三三写给他的第一封信,那封信就揣在他怀里,揉得皱巴巴的。这时,他这个快70岁的老头抽泣了起来,像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

允和见他沉浸在自己甜蜜回忆里,不好打扰,就悄悄退了出去。

(晚年沈从文与张兆和)

生命中的最后五年,兆和一直在他身边,几乎寸步不离。兆和则说,“他一时不见我就叫唤,我总飞快地回到他身边。” 他看不见她,就喊她的名字。看见了,就心安了。

1988年,沈从文去世。下午5点多钟,他觉得气闷和心绞痛,兆和扶他躺下,他脸色发白。他不让兆和离开,又说要送他上医院。

兆和带领全家回到二哥家乡湘西,把他的骨灰一半洒入江水,一半埋入泥土。她着手整理他的文稿,这是她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2002年,沈从文百年诞辰,她编辑的沈从文全集出版。

最艰巨的工作完成,她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次年她以93岁高龄走完一生。

全集处,她写下这样一段话,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过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她也不是完人,年轻时她不懂爱情,却保留了他所有的信,无人时偷偷阅读。要是沈从文不那么热烈的追求了,她反倒高兴不起来。

她用了一辈子去等,去懂,去观察,究竟该如何爱一个人。一个像沈从文这样的人。一个就叫沈从文的人。

如今,她做到了。

她曾问他为什么爱她?

他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作者:香蕉鱼(周冲工作室撰稿作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复兴之路作文 研究报告作文350字 禁毒心得作文 读书伴成长作文 这样做值得作文500字 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结尾 玩泥巴的作文 作文传统文化 听的作文 坚持志向的作文 作文家乡美食 一件小事作文怎么写 假如我是班长作文500字 关于方位的英语作文 我就这样长大作文 春暖花开作文700字 写景作文秋天 作文优秀600字初中 班级不良现象作文 生活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构建和谐校园作文 遇见挫折作文 英语写人的作文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作文300字 暑假的见闻作文500字 煮饺子作文400字 小树林作文300字 作文父爱300字 拖地作文200字 最敬佩的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