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课内」热门篇目《曹刿论战》精练

2020-11-28 04:10:02
相关推荐

★真题在线★

【2018年辽宁丹东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衾。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一节选自《臣轨》

【注释】①盖:伞盖。②办:置备。③事:侍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_____)

(2)必以信(_____)

(3)将不言倦(_____)

(4)所恶者,死也(_____)

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3.根据选文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1)【甲】文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乙】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

1.(1)参与(2)守信 诚实 说真话(3)疲倦(4)厌恶

2.(1)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古时善于带兵的将领,必定身先士卒。

3.(1)取信于民 (2)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间”:参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倦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疲倦”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属”“可以“将”之”等字词的翻译。“可以一战省略句的翻译。

3.(1)文言文要点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作战的先决条件可提取“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进行分析作答。(2)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乙文得出的结论看提取原句“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作为答案。

★最新模拟★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小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

(2)小惠未遍

(3)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

2.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对文章的理解,下列选项无误的一项是( )

A.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表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B.文章标题中的“论”就是“讨论”的意思,“曹刿论战”的意思就是曹刿和鲁庄公讨论关于战争的问题。

C.本文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做了具体的描绘,所以标题“曹刿论战”也可以改为“长勺之战”。

D.本文借曹刿之口告诉我们战争取胜需要有朝廷大臣的拥护支持和上天神灵的赐福护佑。

4.鲁庄公只是一个见识短浅的“肉食者”吗?从他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

1.(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遍及,普遍

(3)赐福,保佑

(4)案件

2.(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作战,要靠勇气。

3. A

4.鲁庄公广开言路,礼贤下士,虚怀若谷,虚心求教。

启示:我们要尽力做到广泛听取他人意见、心胸开阔、不懂就问。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狱”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弗,不;以,把;再,第二次。

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B项,标题中的“论”就是“论述”的意思,“曹刿论战”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C项,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D项,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4.

【解析】本题考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听进曹刿之言,可看出:鲁庄公广开言路,礼贤下士;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亼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

②缀公卿之后(_____)

③莫逾自厌(_____)

④迨年事蹉跎(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乃记之而去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濯清涟而不妖

D.以昭炯戒/可以为师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热水;跟随;满足;到,等到。

2.C

3.(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

(2)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4.①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②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汤”:热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迨”等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都是连词,表转折。A前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代词。B前者,比得上;后者,像。D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介词,凭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寓”:住。“逆旅”:客舍;旅店。“再食”:两顿饭。“悉”:都。“识”:记。“是”:这。

4.题干要求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宋濂的求学经历及李生的话告诉我们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还有应当尊重老师,特别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押题预测★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1)余闻之也久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即书诗四句()

(2)稍稍宾客其父()

(3)无从致书以观()

(4)同舍生皆被绮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

B. 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 还自扬州手自笔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 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答案】

1.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1)书写 (2)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3) 得到 (4)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 B

4.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划分句子节奏的掌握。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余”是主语,“闻”是谓语,主谓分开,所以从“余”后边划分。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注意“宾客”是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的意思。“被”是通假字,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A项“或:有人/有时;C项”于:在/向;D项自:从/亲自;B项都是“曾经”的意思。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注意“令”是让的意思;还要补出省略的部分“仲永”;“以”是因为的意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感谢同学作文500字 百字作文大全100字 乡村的黄昏作文 如何写写景作文 我和祖国共成长作文300字 作文捉迷藏 与朋友争论作文600字 真诚可贵作文600字 描写迎客松的作文 以秋色为题的作文 有关配角的作文素材 作文在逆境中成长 兴庆公园的作文 童年的生活作文300字 节约用水的作文800字 有关读书的作文450字 家乡食物作文 写事作文300字优秀 四季校园作文400字 我最喜爱的书英语作文 描写长白山的作文 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作文 教师节小学作文 空气污染作文600字 写人的作文好句 中国上下五千年作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 菊花的作文400字左右 作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 描写秋叶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