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他在民间社会发现古老的民族精神

2020-11-28 10:00:01
相关推荐

季红真,1955年2月出生,著有文学评论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众神的肖像》《世纪性别》《萧红传》等。《汪曾祺全集》主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曾就读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四年,师从沈从文等。早年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北京做编辑工作,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1947年、1963年分别出版短篇小说集《邂逅集》和《羊舍一夕》;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又一个创作高峰,并受到瞩目,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作者:汪曾祺 主编:季红真、刘伟等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1月

1961年,汪曾祺(左)与沈从文先生在中山公园。

1946年或1947年,汪曾祺在上海。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再版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和散文风味别致、雅俗共赏,俘获了几代读者。1月10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举行了首发式。会上,这套精心编纂八年的全集,被著名学者孙郁评价为继《鲁迅全集》之后最有分量的全集,而汪曾祺也是他心目中最伟大的当代作家。

孙郁说:“汪曾祺把中华文化当中最温润的东西召唤出来,成为当下社会最急需的精神营养,充满了智性。在审美方面,几千年汉字书写的魅力和经验,在他的笔下调试出了最具现代性的表达,打通古今。读他的文字,会想到从六朝以来中国人的文章气脉,他把这种气脉衔接下来,在世俗社会里发现美,又超越世俗。”

其实早在1998年,也即汪曾祺去世后的一年,就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套8卷本《汪曾祺全集》,但由于仓促上马,这套全集的体例和分类不精,错漏不少,有大量佚文未被收入。而新版全集由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文学评论家季红真领衔主编,收入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小说、散文、剧作、诗歌等各门类都有新发现的佚文收入,其中不少篇章从未见于汪曾祺作品集,更有首次发表的手稿,以及新征集到的大批书信。

在编订之初,全集编委会就确立了“回到原典”的宗旨,全集中的文学作品以最初发表的报刊版本为底本,未发表的作品及书信以手稿和油印本为底本,以作者生前自己或他人编订出版的、比较优良的作品集或手稿作为参校本,进行校勘,改正文字的错、漏、衍、倒置及标点错误,力争打造一套可供珍藏的善本。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汪曾祺全集》主编季红真。阅读和研究汪曾祺作品四十年,季红真自称被汪曾祺的作品诱惑到痴迷。她以评论家的眼光揭橥汪曾祺作品的源头,认为汪曾祺接续了魏晋时期志人的文学传统,又与现当代文学中的诸种传统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难以被模仿的风格,从而造就了其经典地位。

关于新版《汪曾祺全集》

全集耗时8年编纂整理,共12卷,4841页,401万字。

含小说3卷、散文3卷、戏剧2卷、谈艺2卷、诗歌及杂著1卷、书信1卷,并附年表。全集不仅收入了汪曾祺创作的作品,也收入了他加工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及书封小传、题词、书画题跋、图书广告、思想汇报等日常文书。

汪曾祺作品出版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汪曾祺受到文学史家和广大读者的青睐。在当代文学史上,汪曾祺被定位为一个“潮流之外”的作家,而在大众读者面前,“生活家”“美食家”渐渐成为他的重要标签。爱吃、懂吃、擅写吃,汪曾祺的美食文字和人生态度,在越来越多人追求生活之美的当下,焕发出恒久的魅力。

近30年来,全国有超过80家出版社曾出版汪曾祺作品选集,相关版本不下百种(不完全统计)。其中,以美食、草木为主题的选集最多,比如《汪曾祺谈吃》《人间滋味》《肉食者不鄙:汪曾祺谈吃大全》《五味》《做饭》《老味道》《食事》《故乡的食物》《人间有味》《宋朝人的吃喝》《人间草木》《岁朝清供》等。

被收入各选集最多的作品,是散文《故乡的食物》《五味》《人间草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几篇。

从读者到编者

与汪曾祺作品结缘四十载

新京报:你阅读和研究汪曾祺的作品长达四十年,达到痴迷的程度,能否谈一下与汪曾祺作品结缘的过程?

季红真:第一次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在大学期间,大约1980年读到《受戒》,当时大吃一惊,人都傻掉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不知道它是怎么冒出来的。我是1978年上的大学,那时沈从文和张爱玲的作品都是被封杀的,能读到的只有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的作品,而汪曾祺的风格与他们截然不同,我很快就被其吸引。

1982年,我到北京大学读当代文学硕士,我的导师谢冕先生为了给学生们创造机会,推荐我们参加北京作协主办的北京作家研讨会。主办部门事先寄来了所有作家的作品篇目,让每个人专题研究其中一位,我立即把汪先生的篇目抢了过来。一开始,谢先生希望我研究一个写报告文学的女作家,但他很民主,看我选择了汪先生,也不再勉强。

研讨会是在西长安街六号北京作协的会议室内举行的,在那次会议上我见到了汪先生,和他进行了唯一一次长谈,不超过半个钟头。当时问到他作品的题材,知道小说里的药店是他家开的,谈到对他作品的理解,深得他的激赏。以后又见过两三次,都是在公务场合,匆忙之中没有交流。在那次会议正式发言讨论的时候,有人引用我文章中一个中性的小观点,对汪先生进行了不甚友好的批评,激起了不小的争论,汪先生很激动地说,“我写的只是我的一些朋友。”也有其他的批评家奋起反击。我有些尴尬,好像成了肇事者,被绑在了别人的战车上,以为汪先生会因此生气。回到学校不久,就收到了他寄来的第一本书《邂逅集》的孤本,自是心情平复,这使我的研究一开始就具有了纵深感。

回家和父亲说起,他年轻的时候是个文艺爱好者,听到汪先生的名字立即说,这是个老作家,上世纪40年代经常在《文艺复兴》上发小说。所以,我家两代人都是汪曾祺的读者,这是我和汪先生的前缘。回到学校,我就去查找《文艺复兴》,北大图书馆有这份刊物,但是不全,我在仅有的几期中查到了《小学校的钟声》,对汪先生作品的文献整理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发言稿修改之后,发表在《北京文学》上,同时发表的还有他的发言,他称赞了我的工作,消息传到学校也受到其他老师的表扬。

新京报:此后是否与汪曾祺先生有过进一步接触?为何会参与主持《汪曾祺全集》的编纂工作?

季红真:毕业后,我长期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有机会接触到汪先生的朋友,听到不少关于他的趣闻轶事,他的声誉也日益高涨,红遍两岸三地,乃至国外,大有说汉语处即有汪曾祺读者的态势。我则陷入工作与家事的琐碎,加上海内外研究者蜂起,自然被边缘化,只能远远地关注他的文学活动。汪曾祺先生去世一年后的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8卷本的《汪曾祺全集》,汪老的家人送了我一套。不久后,还寄来了印刷精美的非卖品《汪曾祺书画集》,是他家人搜集家中遗存的书画作品,用全集的稿费印制送朋友的,我有此殊荣自是得意。

由于资料的丰富,新世纪我又写了几篇论文,受到同窗旧友的赞赏鼓励,萌生了写一本研究专著的愿望。2005年,我调到沈阳师范大学,专门给研究生开一门课,题目就叫“汪曾祺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的方法”。工作性质与条件的改善,使我得以比较专注地细读他的文章,并着手写汪曾祺的传记。这期间,我不断追踪和发现各种相关资料,包括汪先生的佚文、他人的回忆资料、传记资料等等,同时感到8卷本全集的简陋,知道出版社没有加印的计划,版权已经过期,便动议编一套严谨的全集,得到前辈师友的鼓励与学术规范的指点,但一直没有着落。

直到2009年“五四”纪念会上,在北大遇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郭娟,向她提起,她也热心,我们很快达成共识。她回去就向社领导汇报,出版社很快立项,在出版集团顺利申请到专项出版基金,开始征集佚文、协商版权、请各路专家研讨编辑方针,启动这套书的编纂工作。消息传出,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又有不少学人主动加入,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时、地利、人和,才会有这部全集的最终出版。

返归原典

对历史和作家负责

新京报:汪曾祺写过小说、散文、京剧、游记、文学评论、新旧体诗等多种文体的作品,你最钟爱哪一类?在你看来,汪曾祺作品有哪些突出特点?

季红真:我喜欢的是他的文字,一看他的文字就觉得过瘾,他是语言的大师,而且适应了现代文化转型,成功地自然过渡古汉语与现代书面语,民间口语和方言行话等源头深广,诗文传统与白话传统浑然一体,又根据题材而富于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了汉语的表现力。

汪曾祺的作品看似平淡,但研究起来很有意思,比如说《受戒》实际上是一篇游记性质的小说,不期而遇的邂逅中要从释名开始,其中就包括了文化史的丰富内容。《大淖记事》是笔记体小说,但它是一个隐含着民族志的微型方志,所以要从命名开始,和鲁迅《阿Q正传》的叙事起始一样,但他命名的过程比鲁迅漫长,经历了半生的寻找。鲁迅找不到固定语义的汉字,只好用拉丁字母的语音标识,汪曾祺找到了相宜的汉字,而且是在反复比较之后的情感选择。这其中呈现的是“五四”一代与上世纪40年代知识者知识谱系的差异,是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演进之后两代人的对话,而且是在继承中矫正式的对话。

新京报:编纂这套全集花费了8年时间,编委会总的方针是什么?遇到的最大困难又是什么?

季红真:总的方针是要还原历史、返归原典,对历史负责,对作家负责,也对后人负责。对于研究现代文学的人来说,最大的苦恼是看不到原典,能接触到的都是经过编辑删减甚至篡改的文字。

还有一个巨大的文化史事件是汉语的规范化运动,我们是规范化的产儿,和以往的学者最大的差距就是语言文字的难度,繁体字变简体字,有很多字因此产生歧义,也给语义的辨识带来困难,《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定导致一些句式被修改;还有的时候会出现方言与风俗的差异导致编辑改错的情况,加上印刷质量的问题、手民误植都可能存在错误。所以,编委会集体的意向是这套书要还原历史、返归原典,严格执行国际通例的规程,统一底本,以初发的报刊为底本,钩沉辑佚时要严格考辨真伪,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搜集资料,认真整理文献。

因为汪先生会用笔名发表文章,还有人模仿汪先生的笔法写作,所以需要对一些文章的真伪进行考辨。有时候,为了考证一篇文章的真实性,要经多方论证。

新京报:用笔名写的文章如何考证?

季红真:汪先生要给读者“猜谜”,有时会故意起个特别生僻的、从来没用过的笔名。比如,用生僻的字眼命名寻常的物种,那么,就得对照他写作的年代,考察他的传记资料,再去判断这篇作品是不是他的,尤其是诗歌,有很多都是用笔名发表的。

比如,他有一首诗用了一个很怪的笔名,虽然和他的名字音素还有交叉,但已属音变。是他发表在《大公报》上的诗歌《蒲桃》,“蒲桃”是“葡萄”的别称,当时没有严格统一名称,他故意用生僻的概念“蒲桃”,是为了掩人耳目。对照他的生平资料,才确认这首诗是他写给昔日江阴情人的,诗里有很多特别私人化的、只可能是情侣之间知道的场景,里面的遣词造句与汪曾祺的笔法都很像,回环复沓的情感节奏,也符合青年人惆怅的情怀。

汪曾祺在江阴读书的时候,经常和她光顾水果店,他后来有一篇文章写江阴的水果店,实际上就是对那段恋情的回忆,但后来分手了。我估计他是听到她订婚或出嫁的消息,于是写了这首诗,既是告别,也是祝福。《大公报》是发行非常广泛的一张报纸,这个女孩子肯定也有看报的习惯,他估计她能够看到,所以写了这首诗。

承前启后

一个集结多种文学传统的文体家

新京报:孙郁评价汪曾祺为1949年之后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是否同意?你如何评价汪曾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季红真:汪曾祺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枢纽式(或轴心式)人物。孙郁对汪曾祺的很多称赞,比如“魏晋遗风”之类,都是承袭鲁迅等人的。汪曾祺确实受到过鲁迅的影响,但经历过当代历史以后,他对鲁迅是有质疑和校正的。鲁迅的小说继承了诗文传统,而汪曾祺是直接回到中国小说的源头。在小说之前的叙事文体是神话、官方文献与史传等,小说起源于魏晋时期志人和志怪两种源头,当代有两位很了不起的作家,汪曾祺衔接起了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志人传统,而莫言回归到干宝《搜神记》开启的志怪传统。

汪曾祺的写作实际做了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疏浚工作,回到古老的源头,使小说从庙堂回到民间,让小说的民间性、世俗性和边缘性得到充分的美的表达,同时又以儒家诗教为本,兼容佛老,让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自然地过渡,白话传统和诗文传统交汇。文学的问题首先是语言问题,如果对语言没有自觉,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家。汪曾祺对自己的母语有高度的感悟,写作是这种感悟的创造性体现,将继承和创新高度融合,所以,我觉得孙郁的评价并不为过。

新京报:除古代志人传统外,在现当代作家中,还有哪些人对汪曾祺的影响比较大?

季红真:在汪曾祺身上,古代传统、现代传统和当代传统都有体现。他曾受废名、沈从文等京派作家的影响,后来在北京市文联工作,和赵树理、老舍都很熟悉。他过去和农民接触不多,赵树理对他的影响是启发他写农民,特别是北方农民;老舍写底层市民也是京派的传统。他也吸收了革命文学的传统,比如他的《大淖记事》和孙犁的《荷花淀纪事》光从题目上就很像,都是笔记体的变异。

他确实是一个有高度自觉的文体家,除了对传统文体的变通,对“五四”以后域外引进的新文体,比如童话和科学小品也都有自觉的习得,因此可以做到不今不古、不中不西、亦今亦古、亦中亦西,各体兼备,又自成一家。

新京报:文学评论界经常拿汪曾祺跟他的老师沈从文作比较,你觉得他们两人在写作风格上有哪些异同?

季红真:抒情性、风俗化、重视民间文化、关注民族精神,这些方面都是一样的。沈从文说,要让读者知道我们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以及现在的堕落之处;而汪曾祺写的很多内容都来自民间,在经历了大破坏和大混乱之后,到民间社会中去发现古老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所谓的“礼失求诸野”。

魏晋的志人传统是受佛教影响,而汪曾祺的美学思想是以儒家为本,兼容佛老。他的作品看起来平淡,其实文化含量非常之大。我说他是空前绝后,真是不为过,因为在大的历史转型之后,他所经历的那种民间生活已经不复存在,已经在文化史上中断了,因而,他是一个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作家。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写一般文章也该如此。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汪曾祺《岁朝清供》

B08-B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徐学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12-11 10:12泪随水流[四川省网友]IP:1743099261
    很棒的工作!这对于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至关重要,也为我们自己的身份感和认同感做出了贡献。
    顶9踩0
  2. 2020-10-13 14:10水乡人[辽宁省网友]IP:3397237574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是我们的瑰宝,需要被珍爱和传承。
    顶4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人团聚的作文 五年级记事作文 家族史作文 愉快的旅行作文 越来越好作文 人生的旅途作文 美在身边作文 兰花作文300字 沈阳故宫作文 讲好中国故事作文 守望作文600字 抬起头作文 英语作文带翻译50字 一次难忘的旅行作文 我的快乐作文400字 梗概作文300字 写人作文五百字 可爱的小兔子作文 感谢有你的作文 什么的一天作文 做菜作文300字 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做一件好事作文 窗外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邮件格式 我是一棵树 作文 油纸伞作文 夸夸我自己作文 爷爷的生日作文 端午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