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巩俐22岁 张艺谋37岁 他们合照那年 是我们回不去的生猛时代!

2020-11-28 10:05:01
相关推荐

1985年,陈凯歌拍《大阅兵》。摄影组先到了湖北武汉,张艺谋把器材运到剧组驻地时,突然有人大叫“飞碟!”。据说那天夜里,开阔的机场上方有个大如洗衣盆的旋转物体,一层光圈在它周围环绕。

更绝的是,张艺谋自称目睹该物体后,立马神智不清,几分钟后才恢复意识。再次抬头,飞碟已消失,夜空中只剩下一团粉色的蘑菇云。张艺谋看见飞碟是不是真的,这没人知道。他当时想当导演、拍电影,这肯定是真的。

在给《黄土地》做摄影时,陈凯歌就说他:“咱们这帮同学里,数你心比天高。”

不得不说张艺谋运气好。1985年,第五次影代会,张遇到对他颇为赏识的吴天明。那二年正是改革浪潮最猛的时候。邓公说,老干部能退的就退,把位置留给专业强的年轻人吧。43岁的吴天明借着风就当上了西影厂长。

当上厂长后,吴有个心愿,大力支持有才华的年轻人拍探索片,把中国电影搞上去。看了《黄土地》的摄影,他把身在广西的张艺谋借调到西影一年,让他拍《老井》。为了留住张的心,把张当时的妻子肖华调到厂内图书馆,还分了套房子。

张艺谋答应合作后。吴天明拿着《老井》的剧本,到处找男主角。摄制组兵分四路,跑了20多个省市,带回来的照片,没有一个符合吴天明心中的形象。

《老井》讲的,是贫困村庄爷孙几代挖井的事,主角一定要线条硬朗、气质朴素。要开机了,吴天明扭头一看,踏破铁鞋无觅处,张艺谋这小子不正合适嘛!就问张:“要不你来演孙旺泉,你看行吗?”张艺谋说你要不怕砸了我可以试试。西影厂的人听了都说:“这他妈不是俩疯子吗?”

一帮人都恨不得吴天明搞砸,好看他笑话。

结果,张艺谋没让吴失望。为了《老井》,他剃了光头,扎进太行山偏僻的农村,吃住都在农民家。一天挑水十几担,连打了两个月猪食,光着膀子暴晒,还背了两个多月150斤的石板。手、背都被磨糙了皮。拍戏时,喝酒他就狂喝,打架他就真干。为了表现被困井下奄奄一息的状态,三天没沾米、水。

那是1986年,张艺谋为了演孙旺泉,累吐了半条命。就在《老井》快要开拍前,他从朋友那里拿到《人民文学》第三期,读到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读完就傻了,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不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东西吗?

小说《红高粱》能有那么狂的气质,多半是由于莫言处在一个狂的年纪。

1984年一次文艺讨论会,有人说:“我们民族经历过那么多战争,老一辈参与过战争的作家因为动乱失去了创作能力,这个空白无人弥补,太可惜了。”

莫言“蹭”地一下起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没听过放枪,我听过放鞭炮;没有见过杀人,我见过杀猪;没有亲手跟鬼子拼过刺刀,我在电影上见过。我们写小说又不是搞历史研究,没经历过也能写。”

听了莫言的话,当场有人嗤之以鼻,说他狂妄无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莫言必须写一部战争小说出来,打打这帮人的脸。

这不是他第一次“狂妄”了。刚到军艺时,他还没写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一次,军艺给《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开新作讨论会。人家好歹是个腕儿了,别人都捧,莫言却说:“这新作不行,也就是个连队小报的水平。”

素来宽厚的李存葆脸上都挂不住了。事后,有人直接质问莫言:“你小子算个什么东西?不行?你写一个试试?”

当时,莫言只发表过一些习作,水平,比学生作文高一点。被刺激后,莫言下定决心,一定要出写吓死这帮人的作品。那年年底,莫言回乡探亲,遇到发小张世家。

酒至半酣,张世家对莫言说:“你那些作品我都看过。什么《岛上的风》《雨中的河》,什么呀?根本就不行!海岛、湖泊,你到过吗?咱们高密有这么多素材,你为什么不写?偏要写你不熟悉的事?”

一边喝,张世家一边给莫言讲了公婆庙大屠杀的事。莫言听罢,顿时如梦初醒。妈的!我写了这么久,咋没想到写写这片生我养我的高密乡?写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里面事,永远也写不完啊!

回城后,莫言想起自己小时候忍饥挨饿、孤独受冻因为偷萝卜被打个半死的事,迅速写出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随后,又去翻找当年日本人在山东高密屠杀作恶的历史资料,一口气写出了《红高粱》。

莫言听老人们说,高密乡曾经种植过上百亩的红高粱,整日在烈日和大风中舞荡。听罢祖先在高粱地中抗日杀敌的传说,莫言胸中激荡,脑子里不断出现一个个狂野、暴烈的祖先形象。当时文坛正在“寻根”,莫言觉得,这就是根。男人混蛋女人放荡,生命旺盛,敢爱敢恨,就像野蛮生长的高粱。

1984年冬,《红高粱》完成。次年,《透明的红萝卜》一发表,文坛就炸了。都不知道哪儿冒出来这么个小子。还没定过神来,1986年,《红高粱》横空出世,又狠狠地炸了一次。多年后,有人问两获茅盾文学奖的张洁,对八十年代文坛印象最深的事。

张洁说:“那必须是莫言了。”

终于,1986年,两个年轻人相遇了。

在遇到《红高粱》前,张艺谋也看过别的本子。其中有一个对越反击战的,本子非常扎实。思来想去,张艺谋还是没拍,一是自己情绪没被调动起来,二是题材敏感,张艺谋的经验告诉他,这种东西,别碰。

第一次当导演前,张艺谋就暗下决心,要拍,就要拍最能张扬内心的作品。莫言的《红高粱》,正好像一颗子弹击中了他。高密乡狂野的气息、男人女人们传奇,让张艺谋觉得,中国人活了几千年,骨子里是压抑的。“我爷爷”和“我奶奶”就不一样,这样敢爱敢恨、肆意舞动的生命,才叫人。

张艺谋说,他要赞颂生命、渲染野性,要让大家看看这个民族的活力。

于是乎,《老井》体验生活刚结束,他就从山西坐火车到北京,又坐电车到军艺。路上脚夹破了,全是血。张艺谋到了军艺宿舍,拎着一只鞋,大喊莫言。莫言就从厕所旁的屋子出来了。张艺谋说,我要拍你的《红高粱》。心里还打鼓呢,生怕莫言不给。

结果莫言不但给了,后来改剧本时还说:“你想怎么改怎么改,茅盾、巴金的小说要尊重原著,我的不用。别说让‘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了,就是让他俩在高粱地搞原子弹,我也非常支持你。”

为什么相信张艺谋?多年后,莫言说,因为当时他晒得皮肤黝黑,完全像个农民,一看见他,就想到了生产队的大队长,觉得特别亲切。

拿下改编权后,张艺谋先回剧组拍片。由于不顾性命为艺术献身,他把《红高粱》拿给吴天明说想拍,吴立马就答应了。

令张艺谋没想到的是,《老井》拍完后,自己居然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成为国内第一人。消息传来时,他正在高密拍戏,全剧组高兴得把他抬起来往天上甩。毕业于北电、被分配到中戏工作的王志文听了,说:“我们学了四五年专业课,有毛用?”

王志文没想到,成为国内首位国际A类电影节的影帝,还不算牛逼。

1988年,电影《红高粱》要让中国第五代导演,震撼全世界了。

那时,电影不叫《红高粱》,叫做《九九青杀口》。主要是怕观众看了“红高粱”三个字,会误以为这是个农业科教片。高粱地弄妥后,张艺谋开始挑演员。“我爷爷”余占鳌是个土匪,让姜文来演再合适不过。正好那时,上影厂有人说姜文演不了农民。姜文憋了口气,想证明自己,马上就答应了张艺谋。

至于“我奶奶”,可算费了番功夫。他们去中戏找人,先是看中了史可。本来都快定了,老师说:“我们还有个学生很不错,现在在外面拍戏,很快就回来,你们再等等。”老师说的,就是在做学生实践、参演电视剧《暑假里的故事》的巩俐。等了两天,巩俐出现在张艺谋面前,穿了一身松松垮垮的大衣服试镜,外表清纯,满脸学生气,完全没有“我奶奶”的泼辣。

可说不上为啥,张艺谋就觉得巩俐行。他把巩俐带回高密时,莫言看到青涩的姑娘,心里直犯嘀咕:“完了,这电影要砸她手里。”

然而,电影还没砸,高粱先出了问题。

那年气候差,没雨水,高粱种下后,莫言回乡一看,欲哭无泪。高粱全都半死不活。那太阳大的,连蚜虫都晒化了。急得张艺谋赶紧去县委找人,批了5吨化肥。随后,县里开会,要乡里把高粱当“任务”。

一场雨下来后,7月下旬,电影如愿开机。

1988年《红高粱》摘奖后,许多人分析它为何成功,有的指向内涵意义,有的指向艺术形式。其实说到底,就俩字,年轻。

那一年,巩俐22岁,姜文24岁,莫言32岁,张艺谋37岁。四个人里,姜文资历最老,一个是第一次演,一个是第一次拍,还有一个刚引起文坛注意。拿副导演杨凤良的话说:“当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顾忌!”

为什么没有顾忌?还是俩字:纯粹。

张艺谋也承认,拍《红》的时候,就是想拍,要作品,要表达,没有任何的杂念。什么赚钱,什么拿奖,哪儿想得到那么多,唯一的目的,就是想把压抑多年的情感喷出来。

杨凤良的总结叫做:干净得一塌糊涂。

也正因为“纯粹”,才有每个人的投入。巩俐一进组,张艺谋就拿吴厂长训练自己的方法训练她。穿上大棉袄,除了骑驴、挑水,还要改变走路姿势。一开始巩俐只能挑空桶,张艺谋说那不行,拍出来不能晃悠。于是一点一点往木桶里加水。挑到巩俐肩都肿了,只能用毛巾垫住。一天天下来,等到开机的时候,巩俐已经可以穿着大棉裤挑着水行走自如。

为了贴近角色,全剧组演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晒黑。巩俐也得晒,晒得脸上一层层脱皮。为了黑得快,姜文天天跑到河里洗澡,洗了晒,晒了洗。所有人在意的都是如何塑造好角色,没人会在意自己的形象。

最能聊的,一个是姜文,一个是张艺谋。

老姜遇老张,两眼泪汪汪。每天把剧组的人一个接一个都聊睡了,他俩还在那儿侃戏。“颠轿”怎么颠,余占鳌喝醉酒闯九儿的房间怎么闯,如何能野出一股生猛劲儿,都是他跟张艺谋一通宵一通宵侃出来的。

这期间,剧组曾到莫言的家里聚餐。大家穿着戏服,在莫言家吃“拤饼”,卷葱蘸酱,狼吞虎咽,看上去和农民、土匪毫无二致。看热闹的乡亲过来交谈,大家也都平易近人,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明星架子。

后来莫言的侄子想起来还说:“正是因为能把艺术作为至高的追求,把自己放得足够低,才能深入人物的生活和内心,演什么像什么。”

也就是那天,张艺谋、莫言、巩俐、姜文留下了那张珍贵的合影。当时,没人能想得到,这四个年轻人,日后各自会有多么牛逼。

别说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了,就连《红高粱》拿奖,张艺谋也没敢想。

那天,吃饱后,姜文一抬腿,“嘭”的一声,莫言家唯一的暖水壶爆了。莫言见状,机智无比道:“好兆头!电影上映,肯定火爆!”还真让他给说中了。

对中国电影而言,《红高粱》是一个分水岭。

那之前,第五代导演的“探索片”,一直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上。

尽管看完他们的毕业作品,郭宝昌发出“中国要出大师”的感叹,尽管《一个和八个》把老导演们吓了一跳,尽管陈、张二人拍出一部《黄土地》,但在当时的观影氛围下,这些作品并不怎么接近普通观众。

那两年,中国观影人次几亿几亿地往下掉,大家都蹲家里看电视了。受整个八十年代“寻根”“反思”文艺风潮影响的第五代,一掌镜就要探讨民族、历史、人文这样宏大深邃的主题。一般文化水平的老百姓,谁看啊。

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1988年2月,《红高粱》在柏林摘得金熊,成为中国首部在三大电影节上拿奖的片子。张艺谋见到了联邦德国的总统。介绍中、美、苏三国电影的节目,在欧洲播了整整7个小时。

中国人的电影,第一次在国际上受到如此巨大、广泛的关注,出尽风头。

消息传回国,上了《新闻联播》,各大媒体盛赞。《红高粱》一上映,票价从3毛一张涨到七八块,卖了400多万。全国人疯了一样排着队去看。那火爆的景象,丝毫不亚于多年后造成巨大轰动的《战狼2》。

莫言走在街上,四处都能听见:“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呀头。”

就这样,《红高粱》不但让“第五代”登上国际舞台,也让“探索片”称霸了一回票房,一扫之前叫好不叫座的局面。37岁的张艺谋,用他艺术上的张扬、狂野和赞颂生命欲望的冲动,拿一部处女作,写下了这段传奇。

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后来,那四个从照片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一个成为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大导演,一个成为要站着挣钱的电影鬼才,一个成为了国际级影后,一个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还有一个年轻人,戛纳播他的电影时,侯孝贤看着看着睡着了。年轻人有点懊丧,觉得不是拍的不好,是别人不识货。散会后,一个叫徐枫的女士找到他,对他说:

“我看了你的电影,非常喜欢,我手里有个剧本,希望由你来拍。”

5年后,年轻人再次杀回戛纳,摘下金棕榈。那部电影,就叫做《霸王别姬》。

《红高粱》里走出来的四个人,能一个个变得那么牛逼,首先靠的,是命数。命数是什么?

就是当年北电在陕西全省13个纺织厂里,只发了一个名额,偏偏就发到了张艺谋那个厂里,但凡发给另一个厂,张就别想出头;就是莫言因为跟武装大队长的儿子关系好,靠走后门当了兵,否则就得在棉花厂当工人;就是姜文有个好基友叫英达,是英达拖着他去中戏,这才有了四年专业训练;就是巩俐偶然去当了一次群演,被导演席与明认可,才放弃唱歌的执念,扭头去北京考了演员。

但光有命数不行,你得能抓住机遇。

爱上摄影后,张艺谋三年省吃俭用买了台“海鸥”。没有师傅教,他就借书、抄书,摄影书字少,他愣是抄了几十万字,连抄三年,抄到理解为止。为了拍华山,他去了11次,因为不能请假,他星期六去,星期一回,48个小时不睡,在极端的痴迷中,用最简陋的设备,拍出了让专业摄影师吃惊的作品。

写出《透明的红萝卜》前,莫言每天夜里窝在仓库里写稿。他每周上十几节课,天天写到深夜,肚子饿了就拿大葱充饥,胃溃疡、肠炎、痢疾、鼻窦炎,几种病同时发作,头发掉了一大把,还是咬牙往写下。没有这样的扎实的文字训练和忍受寂寞的意志,他能在45天里写出40多万字的《生死疲劳》?

姜文拍《阳灿》的时候,为了几秒的画面,把飞机重新刷了一遍,为了米兰的一张照片,拍了上千个动态镜头;巩俐演《秋菊》时,在乡下吃、住,学会陕西话,给农民洗衣服,拍《菊豆》的时候,又把染布给学会了…

可见牛逼的人,也不是生来就牛逼的。

当然,个人的奋斗是重要的,历史的进程,也不可忽略。《红高粱》能成,

拿国际大奖、回国制造轰动助推票房的路子,基本上让第五代走完了。曾经功成名就的人,都开始走顺应时代的路子。轮到第六代导演上台,这招已经行不通了。

年初上映的《地久天长》,包揽柏林男女最佳主角。然而口碑炸裂,票房低迷。出品人以为能破6亿,结果收了4500万。

行不通,不是作品烂,是时代变了。

想当初,为了让第五代登上历史舞台,西影厂的吴天明不知跟多少人叫板。《红高粱》的横空出世,有他一半的功劳。而其遗作《百鸟朝凤》上映时,出品人方励只能跑到网上下跪,哭着求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

确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

不再有人关心那些过时的东西。

一个可爱的时代,总会在喧嚣中远去。

但时至今日,我还是无法忘怀莫言在《红高粱家族》里描绘的场景。他说,高密乡的纯种高粱早已经灭绝,剩下的是漫山遍野的杂种高粱。这种高粱,空有高粱的名称,却没有高粱挺拔的高杆、辉煌的颜色。

它们真正缺少的,是高粱的灵魂和风度。

在满是这些杂种高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迅速进化着,各自奔向自己的价值系统里确定的完美境界。

并最终,遗忘了真实的自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劳动的作文800字 美丽的校园600字作文 有关文化自信的作文 醒来作文600字 作文题目空几个格 散步作文600字初中 关于扫雪的作文 雅思大作文字数 身边风景也动人作文 一次旅行作文300字 几分甜蜜在心头作文 人与自然作文800字 我的家乡哈尔滨作文 英语四级作文真题范文 关于事的作文300字 有关师生情的作文 抓娃娃作文400字 关于做家务的英语作文 春到校园作文 保护环境作文200字 介绍自己家人的英语作文 吃火锅的作文400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600字 河南省中招作文 父亲节作文300 打屁股沟作文 我最崇拜的人英语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600字 温暖的阳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