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课题研究——问题≠原因分析

2020-11-28 13:00:01
相关推荐

01

我们先看两个案例:(说明:我们所引用的两个课题案例只作为学术研讨活动,如给教师本人带来不便,表示歉意。)

案例1: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

……

在2016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在我校使用,它与传统教材不同,能够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言训练点很丰富,但因为是新教材,老师们研究得还不够透彻,对语言的训练点把握不全面,在教法,重难点的确定上也有缺失。所以,低年级如果我们就没有打好这个基础,势必会给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带来瓶颈,也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1.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关注度不够。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提问发言中,在平时的交流中,在作业的组词、写句子、小写话中,我发现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有近70%的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较低的,体现在形近字、多音字,近义词的运用混淆;不会说、写完整,有条理的话,上课回答问题不完整;特别是小写话,很多孩子怕极了,家长辅导起来也是头疼;不喜欢读书,有的连课文都读不通畅,更别说爱阅读了。

2.小学低段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不足。

我们时常会得到中高年级老师的反馈: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写作文,怎么那么难,有很多孩子不会写,离开家长的辅导就交不了作业。愁的他们反复地讲,一遍一遍改草稿。学生还是出现词不达意,句子表述不完整,不清楚,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等现象。这就是低、中年级语言运用的断层,问题就出现在“低年级语言理解与运用”的问题上。

3.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

不可否认,有一些低年级老师对《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学习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没有把“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渗透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中,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融入这一理念。老师们知道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教学。但其实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同样能渗透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的教学。但很多老师轻视了这一点,对学生的训练没有加大力度,致使学生全面发展中欠缺了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夯实基础。

4.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

低年级学生入学时间不长,之前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语言训练,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建构只停留在生活的口语化。而有些家长重视语言发展的,可能在入学前上过于语言班,引导孩子开始阅读绘本,亲子阅读,引导孩子与人交流,孩子语言发展就出类拔萃。

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我们有必要立足统编教材对学生理解与运用教学展开有效的实践与探究,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

案例2: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作文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

……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以我校学生为例,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审题立意不准,观点片面、含混、绝对化,结构混乱,表述不清等问题,实质上是学生思辨思维能力的欠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思辨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大多数作文课在课堂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评讲方法上也呈现单一化模式。基于此,我们课题组成员以“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为议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求培养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思维品质。

……

02

上述两个案例,是两名教师的立项申报课题。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仅节选了两项课题的微观背景部分内容。不难看出,两个课题的问题分析都相对比较具体、清晰。显然,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这说明,该教师抓住了课题研究的“魂”,即课题是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当然,这也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和“源头”。

事实上,在课题《立项申报表》中,课题论证部分的第一项内容很清晰地写着: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这就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部分内容在表述时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问题和原因分析。而在大多数一线教师对该部分内容表述时,只表述了问题,而没有表述原因。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一方面可能教师来不及分析原因,另一方面教师将来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或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原因分析。因此,原因没有分析对课题立项应该影响并不大。但是,问题是必须表述清楚的,这也是不可缺失的部分。

然而,我们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两个课题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问题和原因“纠缠”在了一起——问题和原因分不清,而且是往往把原因分析当作问题进行了阐述。

03

我们先分析第一项课题:

第一项课题的问题是:1.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关注度不够;2.小学低段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不足;3.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4.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

我们再看课题名称:《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从课题名称、问题以及课题负责人反馈的情况来看,课题组成员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因此,该教师的问题表述内容,应该是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也就是说,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了解和分析,“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显然,该课题的上述四个问题中,“3.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4.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显然不是“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的问题,而是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换一句话说,由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所以“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由于“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所以“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差”。

显然,本课题研究背景中的问题:“3.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指导语言理解与运用的意识不够;4.小学低年级家长不重视语言的发展,积累贫乏,坚持不够”,不是该课题的问题,而是该课题的问题产生原因。由此可见,课题组成员把问题和原因搞混淆了,原因和问题没有区别开来。

我们再分析第二项课题:

第二项课题的问题是:以我校学生为例,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审题立意不准,观点片面、含混、绝对化,结构混乱,表述不清等问题,实质上是学生思辨思维能力的欠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思辨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大多数作文课在课堂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评讲方法上也呈现单一化模式。

我们再看课题名称:《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作文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从课题名称、表述的问题以及课题负责人反馈的情况来看,课题组成员要解决的问题是“高中生作文思辨思维能力的欠缺”,具体体现为“学生普遍存在审题立意不准,观点片面、含混、绝对化,结构混乱,表述不清等”。而第二个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思辨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恰恰是第一个问题产生的一个原因之一。换一句话说,由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思辨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所以导致了“高中生作文思辨思维能力的欠缺”。由此可见,该教师研究背景中的两个问题之间关系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04

那么,为什么我们部分教师在表述问题和原因分析时,不能区分问题和原因呢?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

研究背景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问题是已经发生在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情况,这个现象或情况往往是不足或者缺失或者无效等等,而且这种现象或情况已经制约或者影响了我们教师正常工作的开展。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在近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某教师尽管课堂上多次提问,但很少有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师往往只好点名回答问题。这个案例中,问题就是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显然这个问题是已经发生的现象,而且这个现象是负面的或者不足的,已经影响了该教师的正常课堂教学活动开展,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造成“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了解和分析,该教师认为“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其课堂评价机制还不够合理,以及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不足等。

事实上,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若干个原因。上述案例中,“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的原因有两个,即“课堂评价机制还不够合理,以及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不足等。”事实上,二者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我们再换一种说法,即因为该教师的“课堂评价机制还不够合理,以及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不足等”,所以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举手发言”。

当然,问题和原因有时是相对的,有时也是可以转化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情境下,原因也可能会变成问题,问题也可能变成原因。如上述案例的原因之一“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不足”,在一定情境下就可以变成问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其原因就是该教师经常课前的备课不充分,而且课堂激情不够。由此可见,上述案例中的原因变成了问题。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就会发现原因“该教师经常课前的备课不充分”,也可以变成问题,其原因是什么呢?经过了解和分析,其原因是该教师家务事太多,没有精力和时间备课……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下,问题和原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在特定的具体情境下,问题和原因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二者不可混淆。否则,就会影响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05

所谓问题和原因,其实质上就是因果关系。

百度百科认为:“因果关系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

不难看出,我们课题研究背景中的问题,其实质上就是“第二个事件,即‘果’”,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发生的事实或现象,是我们通过观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而“一个事件,即‘因’”,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经过充分地了解和分析,也是能够认识和发现的。

在课题的选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问题,然后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之所以部分教师的问题和原因不能区分开来,其主要的因素就是该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观察不仔细、不认真,认识不清楚、不深入和不聚焦。当然,部分教师表述的问题可能本身就是假问题,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问题,而是往往臆想出来的虚假问题。这样一来,问题和原因自然也就纠缠不清了。

我们一贯主张,中小学教师进行的课题研究工作就是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原点。因此,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这是做真研究的前提。反之,没有问题,那么研究也就不存在了。

只有课题的问题搞明白了,那么原因分析也就相对比较简单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不可怕作文600字初中 初中作文开头结尾优美段落 游记作文开头怎么写 我的意中人作文 我渴望长大500字作文 作文我的童年500字 致即将毕业的自己作文 时间过得快的作文开头 守住本分为话题的作文 我最爱的运动 英语作文 作文大扫除400字 英语九年级作文 时光流逝的作文开头 中国的脊梁作文800字 诗歌作文400字左右 微信的流行英语作文 练不好舞蹈打屁股作文 被老师打光屁股作文 14年语文高考作文 我的发明400字作文 遇见美好作文800字 难忘的童年600字作文 我的春天作文600字 什么是电子版作文 爱的絮语作文600字 写人物高尚品质的作文 朋友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黄岩蓝美庄园春游作文 羽生结弦作文素材 编一个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