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杜甫是种松能手 苏轼会嫁接果树 古诗文里品植树之趣

2020-11-28 16:55:01
相关推荐

今天是植树节,不过因为特殊的原因,很多人只能在家“云植树”。在古代,一直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关于植树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古人不但爱种树,还爱为种树写诗作赋,留下了一段段逸闻趣事。

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成都营建草堂,变成了一个爱种树的人,陆续写下《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诣徐卿觅果栽》《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等诗,到处麻烦朋友,搜罗小树苗,忙得不可开交。上年他弃官华州,翻越关山,携家投亲。九月流寓秦州,十月转赴同谷,因衣食无着,十二月一日动身,行蜀道,到成都。至此惊魂稍定,慢慢安稳。这几首写得真是百废待兴、生机无限。

▍清·恽寿平 《花果图》

觅桃栽就说“奉乞桃栽一百根”,大开口;觅果栽就说“不问绿李与黄梅”,不挑拣;觅桤木栽就说“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希望满满;觅绵竹说“幸分苍翠拂波涛”,觅松栽说“欲存老盖千年意”,不独生计,美化环境、精神追求也都一并在内。

他辛勤种下的这些小树苗,没有辜负他。草堂落成之日,“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已经一派郁郁葱葱,鸟鸣嘤嘤。随后更是伴他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江村闲静岁月。竹生笋,“笋根稚子无人见”;桑吐叶,“舍西柔桑叶可拈”。桃树也开花了,被风吹断几枝,他老大不乐意:“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亲手种的,毕竟心疼。被春风欺负,跟八月秋高时被“南村群童”欺负,不知哪个更坏些,但相比此前“三年饥走荒山道”“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的苦况,都已经好太多。浣花溪的春天,是上天能够给他的,人间最好礼物。

这些树苗中,他格外关照四棵小松树。觅松栽诗写得颇动感情:“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老盖、霜根的措辞,充满敬意。《杜诗详注》评:“不露一松字,却句句切松,较之他章,独有蕴藉。”松树长得慢,诗人暂离草堂避乱梓州时,依然牵挂不已:“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返途也心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终于回来,如见故友:“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各种心心念念。

苏轼——手植青松三万栽

过了近三百年,蜀中又出现一位种松小能手。成年后名满天下的他,曾在诗中回忆:“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一天一天亲眼看着小松苗长大,枝枝叶叶各种变化,真是特别的经历。

在家乡的那些年,他应该没少参加劳动:“故山松柏皆手种”,“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松树,也从此成为故园的象征。每逢思乡,梦中家山,千里万里,总离不开松树:“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还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他是苏轼。

▍苏轼

“青松种不生,百株望一枚”,杜甫种成四棵,已经不易。大苏则以万计。他拥有的一手资料和一线实战经验如此丰富,以至有人追他求学,要拜师:“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如今尺五城南杜,欲问东坡学种松。”尺五城南,出自杜甫《赠韦七赞善》所引俚谚“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以离天极近喻高门贵胄,这里借称杜舆,也许还包括杜甫,足见大苏嘚瑟。杜舆字子师,追随大苏甚久。《姑溪居士前集》载:“东坡谪儋耳,(舆)遂欲尽鬻其家所有,携妻以往相依,未及行,会东坡内徙,乃已。”当时打算前往海南看望苏轼的,还有老友巢谷,从眉山万里步行而来,七十三岁的他已经走到广东,未及渡海不幸去世。巢谷曾和大苏一起在黄州东坡种过“元修菜”。

在苏轼人生最艰难奇绝的九死南荒阶段,这两位“草木”之交,义同金石。幸好“东坡居士种松法”流传了下来,陈师道《后山谈丛》载:“中州松子虽秕小不可食,然可种,惟不可近手,以杖击蓬,使子堕地,用探锥刺地,深五寸许,以帚扫入之,无不生者。”《东坡杂记》记录的技术要点更详尽:“十月以后,冬至以前,松实结熟而未落,折取并萼收之竹器中,悬之风道……至春初,敲取其实,以大铁鎚入荒茅地中数寸,置数粒其中,得春雨自生……松性至坚悍,然始生至脆弱,多畏日与牛羊,故须荒茅地,以茅阴障日。若白地,当杂大麦数十粒种之,赖麦阴乃活,须护以棘,日使人行视,三五年乃成。”今天看起来仍然行之有效的样子。“松性至坚悍,然始生至脆弱”句,居然让人心中一动。这可是说明文。▍宋·赵佶 《花鸟图》

杜甫是苏轼种树的导师

其实不仅松树,和杜甫一样,一旦有机会,苏轼也是什么都种。初入仕途做凤翔判官,他在官署修亭浚池,“池边有桃、李、杏、梨、枣、樱桃、石榴、樗、槐、松、桧、柳三十余株”,多是自种,还写诗记录。其中《枣》诗“居人几番老,枣树未成槎。汝长才堪轴,吾归已及瓜”,《柳》诗“今年手自栽,问我何年去?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意”,虽然唏嘘,却都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意,不独为己。初到黄州,安身未稳,“贫无隙地栽桃李,日日门前看卖花”,写得好可怜。一旦得到东坡数十亩荒地,就故态复萌,开始种松种竹,种柘种柑,种枣种栗,“自种黄桑三百尺”,“自种来禽与青李”,忙得不亦乐乎。后来到惠州,他在白鹤峰新居“舍南亲种两株柑”,还种过茶树、荔枝、枞树、人参、枸杞。到海南,记录各种草药,“以俟后日好事补注《本草》者”。

▍明·沈周 《四松图》

身处逆境,如果说陶渊明是苏轼的精神导师,种菜种粮导师——他写过一百多篇和陶诗,在海南“小圃栽植渐成”时,还曾“取渊明诗有及草木蔬谷者五篇次其韵”——那么也可以说,杜甫就是他种树的导师。他曾抄录杜甫《堂成》(《桤木卷帖》),跋曰:“蜀中多桤木,读如欹仄之‘欹’。散材也,独中薪耳。然易长,三年乃拱。故子美诗云‘饱闻桤木三年大,为致溪边十亩阴’。凡木所芘,其地则瘠。惟桤不然,叶落泥水中辄腐,能肥田,甚于粪壤,故田家喜种之。得风,叶声发发如白杨也。吟风之句,尤为纪实云。”“独中薪”“能肥田”,真是老农的着眼点。

不仅抄,还抢。集中有“书子美屏迹诗”条,在抄了老杜“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等句子后,“子瞻云:‘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或者曰:‘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居士曰:‘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今家有仓廪。不予而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若必从其初,则农稷之物也。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诗也,子美安得禁吾有哉!’”无赖至此。

种柑橘三百本

广德三年(765),世事变幻,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拖着病体辗转年余,到达夔州。在友人帮助下,买了瀼西四十亩果园,赁了草屋,“茅斋依橘柚”,生活再次暂时安定。瀼西草堂前还有枣树,西邻寡妇常来打枣,他从不干涉。后把草堂让给吴姓亲戚,自己搬到十几里路外的东屯。亲戚在草堂周边插上篱笆,杜甫得知后写诗劝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不穷谁会这样做呢?她本来害怕,所以更要加倍亲切待她。真是絮絮叨叨,人情宛转;苦口婆心,暖老温贫。看家护果,本是人之常情。能推己及人,便是一片慈心暖肠。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和老杜立意相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自己拥有,才能惠及于人。仓廪实而知礼节,有恒产者有恒心。

▍南宋·林椿 《橙黄橘绿图》

大苏也一直希望能有一片自己的田园。他《楚颂帖》中说:“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暇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他连嫁接都会。在黄州他就是“种蔬接果,聊以忘老”,后来还写过“接果说”:“蜀中人接花果,皆用芋胶合其罅,予少时颇能之。尝与子由戏用苦楝木接李,既实,不可向口,无复李味。”真是阳光淘气。《楚颂帖》书于元丰七年(1084)十月二日,当时苏轼离开黄州,意欲买田归老阳羡,未遂。此后做了几年玉堂学士,公忠体国,临深履薄,却赢得“元祐党人”名。(责编:李峥嵘)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廉萍

编辑:姜宝君

流程编辑:郭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诚信的作文议论文 爱打游戏的爸爸作文 幸福与财富作文 我的房间英语作文 珍惜每一天作文 小学生满分作文大全 小学生作文点评 物微情浓作文 以挑战什么为题的作文 赶集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三年级 水杯作文 作文开头30字 秋天作文200字三年级 作文吴方法 优秀600字作文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作文 我的外号作文 初学者心态作文 关于春暖花开的作文 什么造就英雄英语作文 王者荣耀作文 日子作文600字 作文有书真好 描写夏季景色的作文 什么是好作文 不同眼光看问题的作文 难忘的眼神作文800字 游木兰山作文 某某真了不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