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传承国学经典 内蒙古行动起来!

2020-11-28 18:10:01
相关推荐

国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继承和发扬国学精神是每个炎黄子孙肩负的重要责任。10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9个盟市的21所学校获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的授牌,正式创建“孔子学堂”,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

内蒙古21所学校创建“孔子学堂”弘扬国学经典

图为内蒙古多所学校获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授牌,创建“孔子学堂”。

10月27日下午,内蒙古创建“孔子学堂”研讨会暨首批“孔子学堂”授牌仪式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小学举行,逾百所中小学的校长、国学教师及各盟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孔子学堂”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的公益品牌项目,是以弘扬、传承孔子优秀教育思想为宗旨的公益性社会教育平台。

“‘孔子学堂’通过经典诵读、德行礼仪、国学讲座、家风家教等课程来倡导文明,传承美德。”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主任邢成湖说。

邢成湖表示,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学的奠基者,弘扬传播孔子思想、传统文化在当今有现实意义。目前各地创建孔子学堂700余所,其中300余所是在学校之中。

原来学习国学竟然有这么多的好处,你知道吗?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不顾他人感受、自私狭隘等。而《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数经典恰恰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1.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华传统美德的18个德目中,有三分之一是关于行为习惯的,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待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正面引导,也要靠国学知识的熏陶。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太阳,两代人四颗星围绕着太阳转,衣、食、住、行都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极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骄傲、脆弱等不良习惯,生活中类事例比比皆是。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如孩子读了《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后,便会产生感恩父母的初始心态,为以后孝敬父母打基础;而当读了“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就会引导孩子关注修德育才,少些与别人攀比吃穿的想法。

2.有助于开发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人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智力因素,记忆力好的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高人一筹,即使是在交际场合,想要谈吐文雅、引经据典也需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

心理学认为,人的记忆能力在两周岁前就已经开发了65%,到6岁时开发至80%,所以孩子的记忆力是非常惊人的,千字有余的《弟子规》,整整千字的《千字文》,经过几天时间的诵读,孩子们能从头到尾全篇背诵,而入学后的记忆力开发便很有限。因此,有效利用学前时间,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是很必要的。

幼儿时期熟记的知识是最牢固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用处。有人做过研究,幼儿时期诵读过国学经典的孩子,到了初高中学习古文比没诵读的孩子上路快,理解深刻。同时,对写作文有极大的帮助。很多孩子上初中后不会对联,每年中考对联的2分都有部分孩子得不全,如果将《笠翁对韵》、《声律启蒙》或者《训蒙骈句》作为孩子诵读内容,到了初中对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有利于帮助孩子识记和理解文字

江苏辅延小学曾经做过国学教学实验,这个教学实验证实了,读了三年国学的孩子,识字量基本达到了4000多个字,大家可知道,现在我们小学六年的语文教育,孩子也只能认识2450个字而已。所以,读了三年国学的孩子的语文程度已经达到了高中生水平,甚至一些聪慧肯用功的孩子已经达到大学中文系的水平。

4.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做到声音动听,发音标准,是每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追求。孩子们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能够一边走着舞步一边背诵,把握读经“一心二用”的特点。通过背诵,也锻练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和对经典的进一步理解,大大提升孩子们的分析判断能力。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也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语句,作文水平提高。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孩子们的成长还有以下益处:能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耐性和长性,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爱国情操。

唯有从小让孩子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伴,才能为孩子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国学切忌重“形”轻“神”囫囵吞枣

不可否认,现在众多的国学学习“形似”重于“神似”,实效令人堪忧。一是内容囫囵吞枣。有的学校老师囫囵教,学生糊涂背。譬如堪称古代孝顺典范的“二十四孝”,“冬日生笋”明显有悖自然规律;“以身喂蚊”和“卧冰求鲤”的做法也愚不可及;还有“君要臣死”的愚忠和“父要子亡”的愚孝,今人显然不值得仿效。再如《弟子规》中有的宣扬繁文缛节、牺牲个性、男尊女卑,也无需学子们津津乐道。还如《三字经》里“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而今男女平等,受教育程度一样,让孩子们诵读识记,也是无甚裨益。再是形式华而不实。有的把学国学当成炫耀,读了几篇古文,背了几首诗词,到处张扬招摇;有的把诵经典看成表演,要求服装、腔调、动作整齐划一,声音、手势、头的摆动一致,甚至还要出钱做汉服唐装或满清等服饰,好像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就不能诵读古诗文似的,给人感觉就是为了竞赛获奖或秀给上级领导看的;还有少数富豪家庭更是悖离时代,干脆将孩子送到国学学校(班),熏陶什么高雅品行,不让孩子接受现代学校教育,俨然新型教育培养不出谦谦君子窈窕淑女……这般流于形式的做派,无意于孩子们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国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中国古典诗文博大精深,很多传世佳作内涵深刻,意境高远,哲理深邃。引导青少年诵读国学经典,实现传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对接与契合,是中小学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不辱使命,还是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这里所说“去其糟粕”,绝非仅仅任意删除或改编,而是让孩子们诵读原文时,给予必要的点拨、讲析和指导,有些含有明显消极意义的句段,不能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方式上不能搞花样,不必另起炉灶,以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而应将经典诵读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篇目与学校精选的补充篇目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朗朗诵读理解识记,品味其深刻厚重的内涵,赏析其完美精湛的艺术形式,体会文本的真实情感。最终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综合中国新闻网、荆楚网、《家教智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吹泡泡作文 美丽的秋天作文 写一个人的作文 自我介绍的作文 作文400字大全 长城的作文 大海的作文 烦恼的作文 榜样 作文 启示作文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三年级 新年趣事作文 作文培训 美丽的校园三年级作文300字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我喜欢的一本书作文 西红柿炒鸡蛋作文 写成长的作文 绿色环保作文 作文我最敬佩的人 得与失作文 关于家庭的作文 400字作文大全 语文高考作文 作文梦想 800字的作文 二年级全部的看图作文 过年包饺子的作文 除夕作文400字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