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江南才子徐祯卿:诗有汉唐格调 得江左风流

2020-11-28 19:30:01
相关推荐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三月的早春,江南已是烟花迷眼、杨柳乱拂;清透碧绿的河流,也在暖阳中苏醒、随着东风荡漾至了城中。一弯青石铺就的小桥,随意的越过流水;水面泛着几艘华美的画船,船中之人,焚香枕琴,听着一城烟雨在帘外迷离,悄然入睡。

繁华的街道,人声鼎沸、酒旗招展,酒垆边卖酒的女子,挽袖舀酒,洁白的手腕,犹如凝结的霜雪,纯净无暇。

诗冠吴中的江南才子徐祯卿

江南的繁华,历来广受称赞,清秀婉约的山水、发展迅速的经济文化,孕育了许多风流倜傥而又情感细腻的读书人,诸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江南四大才子”。

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中四才子”,因为他们居住地苏州古时又称吴中,故有此名称。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昌谷少与唐寅、祝允明、文璧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昌谷也就是徐祯卿的字,文璧是文徵明,祝允明号枝山,唐寅则无需赘述,已是家喻户晓。

因为一些戏剧评传和影视剧的流传,许多人认为他们四个当中,唐伯虎是才学最高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四人各有专长,唐伯虎的画、祝允明的书法,一直为后世称道,文徵明综合实力出色,而徐祯卿,在四人之中最不起眼,但诗歌最佳,有“吴中诗冠”之誉。同时,他又是“前七子”中的重要成员,诗歌成就、影响力可与李梦阳、何景明鼎足而立,是后世研究明诗无法忽视的一位名家。

江南四大才子(剧照)

徐祯卿,字昌谷,于1479年,出生在一户普通且清贫的人家。他祖籍河南洛阳,先世徙居常熟双凤乡,十几岁时,随父亲至郡城。史载徐祯卿“十岁能诗”、“家中不蓄一书,却无一不通”,天赋甚佳,故而求学之时,他与唐伯虎、文徵明等青年才俊一见如故,引为挚友,诗文唱和、交往甚密,也由此踏入了吴中地区的文化圈。

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繁华之地,文化经济发达,明中期因皇权政治的相对松弛,吴中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也飞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使得吴中的士人养成了一种浮奢之气,其审美观念亦趋向于绮靡精巧,故文风也多呈现出六朝浮华流艳的风格。

正如明人方凤所言:“吴中风俗日趋于薄,而士气日沦于浮侈”。

受此文风习气侵染,徐祯卿在吴中时期的诗文,言辞精巧柔美,傅光宅谓其“多稚年绮语,尚沿吴习”。钱谦益亦在《列朝诗人小传》中言徐祯卿:

其持论唐名家,独喜刘宾客、白太傅,沉酣六朝散华流艳文章烟月之句,至今令人口吻尤香。

钱谦益所举诗例,便是徐祯卿的名作《文章烟月》 ,其中“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一联,道尽江南的人文荟萃、景色秀美,被广为传颂。

若徐祯卿诗文仅是言词绮丽,定然难当吴中诗冠之名,更无法成为“前七子”的中坚力量,清初诗坛盟主之一的钱谦益也不至因此而觉“口吻尤香”。

我认为,徐祯卿诗之所以广受赞誉,是他致力于诗,故得前人精髓;另外他能将自己所提出“由质开文、因情立格”的诗学主张,切实地应用于诗歌创作中;而在这两点基础上,他又融合南北诗风之长处、避其短处,终成一家之诗,在明诗坛独树一帜。

致力于诗,故得前人精髓

吴中文化氛围浓郁,士人诵读诗书之余,多兼学书法、画,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三位才子皆是如此。唯独徐祯卿对于诗歌尤为喜爱专注,并倾尽心力,希望能有所建树,其《复文温州书》便流露了这种志趣:

但喜洁窗几,抄读古书,间作词赋,议论以达性情,摅胸臆之说,期成一家之言,以垂不朽。

古代科举,读书人尤为重视,诸如徐祯卿这等出身微寒,更是如此。他曾因屡试不第,花费甚巨,因此和父亲发生了不愉快(屡台试不捷,父恶之)。第二次进京考试的花费,更是唐伯虎资助的。

唐伯虎(剧照)

按理来说,他更应该将心思放在科举考试之上。然其研读诗文手不释卷,“至于时文讲说,或积月不至”。时文讲说也就是那时候科举考试的范文、复习资料等,即便多次科举失利,他仍然一连数月不理会,而致力于诗。由此可见他对诗歌的热爱。

这或许便是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正是因为这种专注,使得他能上探《诗经》风雅,下寻汉唐气象,从而得前人精髓,其字里行间,皆有汉唐格调韵致。

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谈艺录》十分崇尚汉魏时期的作品,有“孝武乐府,壮丽宏奇”、“魏氏文学,独专其盛”之言。他的五言古诗,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多有汉魏高格沉韵之诗风。

例如其五言《苦寒行》有句“无衣叹秦风,卒岁咏豳诗。伊余炎荒士,飘飖寄边陲”,描写边军行役之艰苦、思家之深切,颇具曹操《苦寒行》“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之气韵。

从这首《苦寒行》可以窥探,徐祯卿并非是单纯的“临摹”,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相近的思想内核与艺术效果。他的《游侠篇》“慷慨功名会,何言七尺捐”亦有曹植《白马篇》那种对壮烈事业的憧憬之意,慷慨激昂。

曹操(剧照)

因此明朝学者顾璘赞其:“词旨沉郁,遂闯晋宋之藩,凌措曹魏”。认为徐祯卿能够得六朝之精髓,又兼曹魏诗之妙处。

不仅是对汉魏诗歌极为肯定,有唐一代许多名家,均是徐祯卿学习宗法的对象。马星冀便在《东泉诗话》中言:“徐祯卿五律学孟襄阳,气格极相似”。孟襄阳便是孟浩然,他的五律在盛唐可谓一流,李白对其都倾慕不已,此番评价,不可谓不高。

徐祯卿的七绝一直为人称道,其中很大原因是他宗法“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能得精髓。故而朱彝尊《明诗综》言其“直是供奉龙标(王昌龄)风调”。

试看徐祯卿《从军行五首·其二》“轻车夜渡交河水,斩首先传吐谷浑”,此诗末两句与王昌龄“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采用了同样的作诗技法。

不写正面两军交锋,而通过侧面描写,来体现己方战士之骁勇。就如罗贯中为体现关羽之神勇,不用太多辞藻形容,只一句“斩华雄,酒尚温”便能完美体现,而且还有想象的空间和余韵。

当然,徐祯卿学诗并非拘泥于某一人、某一家,而是采众家之长,化为己用,别出机杼,自成风格。

“由质开文、因情立格”的诗学主张与创作

绮縻文风之所以一直被批判,是因为这些文章只注重华丽的辞藻,也就是“文”;但没有深刻的思想或是真挚的情感,即“质”。如果注重文,先追求辞藻华丽,再填充内容,这种“由文求质”的诗文,定然是华而不实的。

只有“由质开文”,才能真正做到“诗以言志”。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所论述的那样,一篇文章,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也要有优美的形式言辞,此方为文之本源。

徐祯卿便是如此。他的诗学论著《谈艺录》便主张“由质开文、因情立格”,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他认为:

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既动于中,必形于声。故喜则为笑哑,忧则为吁戏……盖因情以发气,因气以成声,因声而绘词,因词而定韵,此诗之源也。夫情既异其形,故辞当因其势……此乃因情立格。

诗歌创作,是一个由情至气、由气至声、有声至词、由词至韵的过程,但情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喜怒哀乐而变化,情不同,所以写出来的诗,也自然也不同。每个人的情志思想、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故而发自真情创造出的诗,是独一无二的、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徐祯卿诗学主张如此,实际创作同样如此。他出身微寒,少年时期丧母,后又屡屡落第,与父亲感情不合,命运颇为坎坷,所以徐祯卿的诗中,多体现了他对自身人生、命运感慨,对自然万物描写,也融入了浓厚的情感。

例如他在母亲忌日而写的《先母讳日二首》:

头颅长大日堪衰,十二年前哭母孩。岁月不知生死苦,儿身渐老骨成灰。

初读此诗,便能感觉到徐祯卿对母亲那种刻骨的思念,同时在怀念的情感中,又有一种无法抹去的悲痛。与至亲的生死离别,是锥心之痛,但岁月不知,依旧无情增长,岁月每涨一刻,痛苦就增长一分,所以徐祯卿觉得自己“身渐老,骨成灰”。

徐祯卿一直体弱多病,享寿仅三十余载,他的诗中,有许多对生命的感怀之作,如《独立》“日暮啄饥喧野雀,天寒争宿集荒鸦。官桥寂寞梅花发,愁见南枝又岁华”之句。

黄昏下争夺食物的野雀,寒风中聚集取暖的荒鸦,让徐祯卿顿觉生命珍贵,却又容易流逝,故而眼前的一景一物,都被他看成了自己,自然与生命,在伫立中交融,联想起前途未卜、壮志难酬,不禁怅然若失。

正是因为情之深,对诗歌用心之深,徐祯卿才能写出此般文质俱佳的诗歌作品。对于“前七子”中几位诗歌成就较高的成员,《明诗综》有“李气雄,何才逸,徐情深”之评价,其中“徐”就是指徐祯卿,“情深”二字,最贴切不过。

融南北之长,成一家之诗

1.登第之前,对江南地区诗风的扬长避短

上文所述“致力于诗”、“因情立格”,都是贯穿在徐祯卿一生诗歌创作当中的。若结合这两点再从他登第前后,两个时间阶段的诗风来切入分析,我们则能对其诗歌成就有着更清晰的认识。

纵观徐祯卿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登第之前,与受吴中文化的影响所写的诗歌;二是在登第之后,加入“前七子”之后,所创作的诗歌。

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诗风,绮丽柔美,独抒性情,但往往失之于放荡俚俗。赵翼言明中叶江南才士:“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名教之外”。

他们很多诗歌,情之所到,肆意落笔,没有诗歌应有的章法,甚至接近市井生活中所说的口语。例如唐伯虎的《言志》“不炼金丹不炼禅,不为商贾不耕田”、祝允明《口号》“蓬头赤脚勘书忙,顶不笼巾腿不裳”之诗句。

唐伯虎(剧照)

徐祯卿对“诗抒发情怀”深以为然,词句也多绮丽,但并没有失之俚俗,而是通过学习古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法,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同时,兼顾彰显诗歌体裁独有的神韵风骨,此从上文已有诗例体现。

所以说,徐祯卿接受了吴中士人所提倡的“诗以寓性情”,也侵染了江南绮丽柔美的文风,同时,他又尊崇汉魏,摒弃了吴中诗风的放荡俚俗。对于这一番扬长避短,徐祯卿提炼出了自己的认知思考,并论述于《谈艺录》:

大抵诗之妙轨,情若重渊,奥不可测;词如繁露,贯而不杂;气如良驹,驰而不轶。

诗歌一定要有真挚、深刻的情感蕴含其中,这样才能令人触动,引发共鸣;言词应该符合感情基调,即“有感而发”,优美而顺畅自然,不是杂乱地堆砌;最后诗歌整体呈现的格调、气脉,应该如骏马奔驰,灵动俊逸,但应行进有方,不是一味地放任奔纵。

正是因为汲取了吴中文化的精华,结合前人诗歌,徐祯卿才能有如此高论,并完美应用于自己的诗中,所以其诗也在吴中脱颖而出。不过此时徐祯卿诗歌作品“情深绮丽”有余,却也显“浮艳纤柔”,这是他登第之前诗歌的不足之处。

2.对北地复古诗风的吸收,融南北之长

明朝诗歌文化,自明初刘基、高启之后,便一直衰颓不振,诗坛充斥着雍容沉闷的“台阁体”,以李梦阳、何景明的七位士人以起衰救弊为己任,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欲重开明朝诗坛气象,这便是“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徐祯卿是明前七子中的一员。

前七子的复古,对于明朝中期的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明中诗坛吹入了一股汉唐雄风。然而很多主张复古的士人,局限于古人的诗中,毫无创新,一味的模仿汉唐的诗歌,正如钱钟书所言: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简单来说,就是徒有其形,不具其神。徐祯卿从江南到北地,成为前七子的一员之后,其诗风也有所转变。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言徐祯卿:

及见北地,初犹倔强……既而心倾意写,营垒旌旗,忽焉一变。

前七子多是北方人,又在朝廷为官,他们掀起的复古之风,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北方诗坛风格,故而朱彝尊说徐祯卿至北地,改变旗帜。钱谦益也说徐祯卿:

登第之后,与北地李献吉(李梦阳)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

其实“趋汉魏”并非是因受北地复古诗风而做出的改变,徐祯卿早在吴中时创作的《谈艺录》便有“魏诗,门户也;汉诗,堂奥也。入户升堂,固其击也”的言论,可见他一直将汉魏之诗作为登堂入室的学习对象。只是前期因环境因素,创作汉、魏古乐府诗比较少而已。

不过对于“盛唐”之诗的学习,却受到李梦阳等人的影响,故而他登第之后,诗作融入了一股高古格调,冲淡了前期的浮华纤弱。同时徐祯卿对“剽窃临摹、摘字寻句”的复古方式敬而远之,而是保留了自己前期清丽、情深的特质。李梦阳还因此批他“守而未化,蹊径存焉”,钱谦益认为这才是徐祯卿的高妙之处,并赞他:

标格清妍,摛词婉约,绝不染中原伧父槎牙奡兀之习,江左风流,故自在也。

徐祯卿于诗一道,天赋极佳,并能倾尽心力,去研究、创作诗歌。同时他又将自己切身的情感、生命的感怀,融入优美的词句当中,化为动人的诗篇。

虽然后期受李梦阳等人影响,参与了复古运动,诗风有所转变,但是他并没有被同化,也未沾染那种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剽窃临摹之风,而是融合南、北两种风格,有汉唐格调,又得江左风流,自成一家。故而,徐祯卿一生虽然短暂,其诗却在明中期、以及后世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 山东省今年高考作文 我尝到了创造的乐趣作文 德不孤必有邻作文素材 我心中的端午节作文 失败是成功之母英语作文 我不再懒惰作文400字 父亲节作文1000字 我不再贪玩作文500字 保持健康英语作文50字 平安夜作文600字 六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作文 老师我想对您说作文400字 学校过六一儿童节作文 读书类作文600字初中 种玉米作文200字 值得我尊敬的一个人作文 三年级书信作文300字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450字 湖南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我学会了煮方便面作文 写事的作文100字左右 我想对老师说作文400字 蓝天保卫战英语作文 男朋友打女朋友屁股作文 我渴望时光倒流作文 我会做家务作文300字 中考作文没写完扣几分 online shopping 英语作文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