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唐太宗的水陆大会:孙悟空拜师学艺 或藏明代文人精神密码

2020-11-29 02:35:01
相关推荐

文:白玉基(作者原创授权)

百回本《西游记》是以“唐僧取经”为题材、并以其作为贯穿整部小说线索的!但“取经”却不是《西游记》的主旨,也不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笔者深知做出如此论断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名著《西游记》仍在那里,笔者不可能改动其中的一个字,也不能改动,绝不能!那么其主旨究竟是什么?《西游记》的主旨被作者深深隐藏在了整部文本的字里行间。

“唐僧取经”是小说中的“显性”主题。小说中(虚构)的“唐僧取经”,其目的是为了为(虚构的)李世民皇帝召开水陆大会做准备。

来自明朝的作家,他为什么要操心唐朝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虚构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水陆法会”?并将它强行套在大唐李世民皇帝的身上?以一场虚构的、但又是那样认真举办的、声势浩大的“水陆大会”,此情、此景作者要表达怎样的哀思、抒发怎样的旷世情感?解决了以上疑问,《西游记》的主旨问题也就昭然若揭了!

笔者曾在网络上读到过很多篇评论文章,多次听到警告:“你被《西游记》给骗了!”在这里笔者想澄清一下,《西游记》没有骗任何人!也有很多次看到这样的文章标题:“你真正看懂《西游记》了吗?”笔者认为真正看懂《西游记》很不容易。要想真正看懂《西游记》,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明代作家为什么要重写唐僧的取经故事?不过,这里还要区分历史上的“唐僧取经”与《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故事之间的关联!理清从宋代以来直到明朝期间的关于名为“西游记”或“西游平话”与百回本世本《西游记》之间的关联和区别!从清朝起到现在,评介《西游记》的文章很多,但笔者看来,真正从实质上破解《西游记》之谜的文章并不多见,至少没有一篇是能够说服笔者的。事实上,历史上的“唐僧取经”与《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差别很大,说一声“天壤之别”也不为过;同样,从宋代起出现在传说故事及舞台杂剧中的“西游记”故事也与百回本《西游记》也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因此,研究百回本《西游记》时,民间的流传的“取经故事”除了帮不上任何忙之外,还为百回本《西游记》的理解增添了不少的混乱和麻烦,今天的读者们总以为百回本《西游记》是历代取经故事的累积或简单拼凑的结果;事隔几百年,读者们一直未能有效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笔者在这里所研究的是小说版的、百回本世德堂版《西游记》,同时也读过《唐僧取经平话》、杂剧“西游记”等,这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很简单,将它们照搬到百回本《西游记》中的话,充其量也只能作为简单的素材而已。

百回本《西游记》(以下的《西游记》统统指百回本)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叙述的故事是阐述唐僧取经的缘由,概括一下是说李世民皇帝走了一趟阴司后,被阴间的气氛给吓坏了,为了消除他在走向帝位的过程中造成的种种冤孽,听从了阴司判官的建议,等他还阳后召开水陆大会,超度那些由他亲手制造的孤魂怨鬼,由此产生了“取经”的缘起。在这之前佛教领袖们也早已铺设好了这趟取经的各项准备,在唐僧取经要经过的路途中预先让四个徒弟原地等候取经人的到来。也可以说《西游记》中表现出的这次取经工程是佛教系统精心策划、由中原及西域印度各国联合完成的一场“传教工程”。

这样一宗声势浩大的“传教工程”,如果将它还原到历史现实中,真正的取经故事却显得十分寒酸,一句话:“唐僧是偷偷溜出去的!”通过唐玄奘回国后的史料证明,“唐僧取经”是他个人的一次长途旅行。史料显示唐僧在取经的途中也的确受到了边关将领及胡商们的帮助。在唐僧取经的背后,我们从《西游记》中了解到的、帮助唐僧的一系列庞大的“神秘组织”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只能在现实每个人的思维想象之中。也就是说《西游记》中表现出的、经过佛教高层精心策划而实施完成的“传教工程”,完全是明代文人的杜撰。历史上的《大唐西域记》内容也与百回本《西游记》故事之间相比也是相差很大,近乎没有实质性关联。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唐僧取经的史实,明代文人照样可以写《西游记》,主角完全可以换成另一个游历过印度国的取经人——(比如)法显。因为《西游记》中唐僧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没有一难是历史之客观。换句话说《西游记》根本不是“取经史”,也不是唐僧的“取经游记”,可以肯定的是《西游记》实为明代稗官文人笔下的一部小说而已。

《西游记》既然是小说,就得用小说的规则去解读,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分析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历史背景、综合各家文化精髓,方有窥见《西游记》真正意图和主旨的可能性。

百回本《西游记》产生或出版于明代万历年间,但书中的故事取材于唐代的取经故事,这里就得特别注意,《西游记》言佛,其意不一定是佛;言取经,其意不一定在取经。同样的道理,《西游记》取材唐朝的故事,但《西游记》作者想要反映的社会现实不一定是唐朝!

指桑骂槐、张冠李戴等嫁接手段正是小说这种文学艺术所惯用的手法。当明朝文人极力在作品中推崇唐朝贞观之治时,内心也许正在表达着对明王朝政权的不满。

在明代万历年间(因为《西游记》或产生于万历年间),士人阶层的理想与明代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矛盾和冲突几近要达到高峰。在这样看似盛世但又在暗处涌动着各种危机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如果将想象力和视角聚焦在明朝万历年间士人们的身上、也可以通过角色转换,我们要是处在那样的年代,饱读诗书却又要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满怀报国热情却还需匍匐在昏庸帝王膝下,上有昏君、下有饥民;左右奸徒横行、南有倭寇、北有强虏;奸徒在朝堂争斗、暴吏在民间钻营,作为一名儒生,会有怎样的、对人生理想及奋斗目标上的取舍?会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何方?会选择什么思想作为灵魂的归宿?

而当今人们沉浸在《西游记》神魔与鬼怪诙谐而不乏幽默的游戏之中时,谁又曾想过《西游记》作者为什么要编排如此动人心扉的故事取悦于后人呢?士人也有他逐步成长的一生:青少年时期,儒家私塾、学堂倡导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必将会成为每一个学子的终极目标和理想,但一旦走进仕途,残酷的现实会将美好理想击得粉碎,忠臣良将往往没有好的下场,很多士大夫纷纷辞官还乡……

因此,在《西游记》第二回中孙悟空学艺过程中,悟空四次拒绝师父推荐的有关“学科”建议,理由就是学习这些学科都不得“长生”,孙悟空千里跋涉,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长生”之术。这里的“长生”映射的就是人生的“不朽”!士人需要花费一生精力方能达成的“不朽”功绩又怎能仅从学堂、师父那里获取呢?所以《西游记》作者对孙悟空提出的要求用:“不能”、“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等四个否定句定义。

在类似明万历朝一样的时代,士人作怎样的文章可算作“立言”呢?直到明朝,正经的文章应该不少了,文章越正经,皇帝的地位越崇高,百姓的日子越清苦。反倒类似《水浒传》、《西厢记》、《金瓶梅》一样的、不正经的图书很受士人们的喜爱。像明末秀才金圣叹先生,他能在考卷上都不忘题上讥讽官府的诗文,不惜屡屡落榜还要彰显自己桀骜不驯的性灵。

笔者推断,《西游记》作者假借唐僧取经故事,在他的理想世界为洪武初年惨遭屠杀的开国功臣以及被冤死的士大夫们在召开“水陆大会”。当然,通过著述的方式“主办”这次理想化的大会,参与的人数会很多,可以是他的亲人们,还有他的朋友们。就贬官到湟中,说不定也是他们的计划内容,因为今天的青海省湟中之地的本土老汉族人,他们声称祖上来自南京的军户。

佛教中,为什么要把“超度亡灵”称作“水陆大会”或“水陆法会”呢?为此,笔者联想起离长安不远的著名寺院——水陆庵。

水陆庵原名水陆殿,为六朝古刹,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壁塑群把绘画、圆雕、浮雕、楼刻艺术手段融为一体,在墙、梁、柱上镶满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万物的塑像。件件栩栩如生,个个活灵活现,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气象万千的意识效果。在人物雕塑上匠心独具,尤为突出,立足故事情节,追求场面动感,抓住表情、眼神、动态等环节的变化,以写意而达意境,以塑体而托思,以人物粗矿、文静性格、喜怒哀乐的表情跃染壁上。

水陆庵坐落在四面环水的鱼形小岛上,水陆殿刚好坐落在鱼形小岛的尾部。传说几次洪水将周围村庄惨遭洗劫,唯水陆庵安然无恙,当地人叫水流庵,因僧人吃饭前要诵经,他们诵经的内容就是超度水上和陆地上的亡灵,所以叫水陆道场。水陆庵由此得名。

其实“水陆法会”或“水陆道场”,该佛教文化起源于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经唐代密教的充实发展,直至宋,元,明成熟定型,一直流传至今日,并得以继续发展,势头不减。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汉传佛教的一种修持法,也是汉传佛教中最盛大且隆重的法会。

宋代水陆法会尤其流行,几乎遍及全国,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举行的一种超度仪式。当时著名的水陆法会是在宋元佑八年(1093)苏轼为亡妻王氏设立的水陆道场,并撰写《水陆法像赞》十六篇,称为“眉山水陆”。他在《引文》中说:轼敬发愿心,具严绘事;而大檀越张侯致礼乐,闻其事,共结胜缘。请法云寺法涌禅师善本善择,其徒修营此会。永为无碍之施,同守不刊之仪。轼拜手稽首,各为之赞,凡十六首。

毫无疑问,在《西游记》中唐朝皇帝李世民走了一遭阴司之后召开的水陆法会,就是为了超度他因争夺帝位而被冤死的鬼魂们。阴司判官这样吩咐那些冤魂、孤鬼:“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

历史上的李世民皇帝有没有“死而复生”的传奇经历?如果进行科学考证也许有,但大不了是李世民皇帝杜撰的一场春梦而已!或许小说中描述的“死而复生”影射的就是李世民亲自编导的“宣武门事件”,他能够死里逃生登上皇位,与他先前赢得了更多人心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贞观之治”享誉海内外。相对于明王朝而言,有如此壮举在先,明朝士大夫们必然会以史为鉴,为他们当朝的皇帝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吧?

他在阴司的经历,被《西游记》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李世民“阴司还魂”的故事也早已成为了笔者家乡父老们用来颂扬佛教的教科书之中的故事了,并增添了更丰富的细节内容,各大寺院的墙壁上也绘有恶人们的灵魂在“十八层地狱”遭受清算的残酷场面,其中“奈何桥”成为了通往“六道轮回”的“独木桥”,为明君忠臣设置的便是“金桥”;忠孝贤良之辈,公平正大之人们的灵魂得以超度的“桥”便是“银桥”。

在阳世间,桥梁是人们到达彼岸的最重要的交通设施之一,《西游记》中用佛教理论强化了“桥”在人类灵魂完成“六道轮回”之中的作用,也暗示人类在阴司要通过的“桥”,在阳世就可以通过积德的方式可以“预修建”的。小说中的这些描述肯定为后世人们起到了很好的训诫作用,在此不再赘述。但笔者留意到《西游记》作者对“桥”的描述早在从《西游记》第一回开始,整部《西游记》用到了约115个“桥”字。孙悟空进入水帘洞也是走了一座“铁板桥”。顾名思义,《西游记》故事以游记的方式展开的,唐僧师徒游历千山万水,其中当然会经过数不清的道路桥梁,就从他们师徒等人从取经到成佛,在精神层面也何尝不是在过一座“桥”么?佛教中所谓的“超度”不就也是将人类灵魂从此岸渡到彼岸吗。

笔者阅读《西游记》中李世民要举办的“水陆法会”这一章节时,就“水陆”两个字,联想到了陕西蓝田县的“水陆庵”,在水陆庵附近可是有一座很著名的桥梁——蓝桥!该“桥”与一段著名的神话传说关系密切——魂断蓝桥,小说家在极力描述“水陆法会”期间,可曾联想起这座“水陆庵”?会不会将典故“魂断蓝桥”也拿来秀一秀呢,这可是极美的爱情题材呀!实际上笔者能想到的,《西游记》作者早已做到了。在《西游记》第八十二回末尾:妖精听说,唬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的,把唐僧抱住道:“长老啊!我只道夙世前缘系赤绳,鱼水相和两意浓。不料鸳鸯今拆散,何期鸾凤又西东!蓝桥水涨难成事,佛庙烟沉嘉会空。着意一场今又别,何年与你再相逢!”这里的“蓝桥水涨”就是“魂断蓝桥”之意。

至于《魂断蓝桥》故事的产生,至今已有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往往用“魂断蓝桥”来形容夫妻互为殉情。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

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另一版本:《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样唯美的故事为什么会在蓝田频频发生呢?因为在古代连系江南与西北的商道之一正好经过蓝田。在这里古有蓝桥驿亭,位于蓝田、商洛之间,是交通要津。

唐代许多文人学士,在经过蓝桥驿亭时常有诗作在这里“发表”,蓝桥驿亭成为了诗人们友谊的桥梁和交流诗作的场所。元和十年(815),元稹一度回朝,途经蓝桥作有《西归绝句》12首,其中一首写道:“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题在蓝桥驿的诗是一首七律:“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馀暖有春泥。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心如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诗中所言“玉帐”、“银区”说明经过这里正逢春雪之时。

元稹本是春风得意地回来,但不久又再度被贬,出为通州司马。此时白居易也相继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蓝桥驿看到此诗,立刻写出《蓝桥驿见元九诗》。诗云:“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高中状元之后也是要往江州赴任,并在途中遭人暗算。当然现实中唐僧及他的父亲并无这等传奇经历。《西游记》作者要杜撰“江州赴任”,在笔者看来,“江州”一词是要用白居易的“官贬江州”来做个象征。

笔者深知文人爱玉,《西游记》中更是“玉”字泛滥,区区台阶也是“白玉阶”,天上的最高统治者——玉帝、美女的身体——玉体,近乎想将大千世界用都要“玉”石来堆砌!但愿明洪武大将军蓝玉的名字与陕西蓝田县的名字之间没有任何瓜葛,但从字面上,它们的含义却是相同的。蓝田,也就是在这里盛产“蓝田玉”而得名,为什么是“蓝”呢?因为“白玉”为极品,次之为“蓝”。《西游记》作者在整部文本中具体提到的玉也只有“白玉”(羊脂玉也是)和“蓝田玉”,镶嵌有“蓝田玉”的带子直接叫做“蓝田带”,腰系“蓝田带”可是身份的象征,整部《西游记》腰系“蓝田带”者只有三人:李世民、乌鸡国王和孙悟空!也但愿《西游记》作者并没有想到过他有超度蓝玉案等亡灵之想法,今天的读者们如果依《西游记》中出现的“蓝田带”字样后,若能想起洪武年间的蓝玉惨案的话,也不是什么矫情之念。

最后,笔者必须要澄清关于《西游记》中的逆天“漏洞”——诡异的贞观一十三年!

数字“一十三”,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这一传统可能和早期阴历法的创制有关,至少可以追溯赫西俄德(西方传说中的古希腊人)时代(公元前700年),一年中每一个月的第十三天都不适宜播种,撒旦据说在巫婆所施法术中位列十三,塔罗牌主牌的第十三张牌代表死亡。然而,在中美洲,数字“一十三”则异常神圣,因为在当地土著宗教历法中,一个星期有十三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水陆庵厢房有十三间;《西游记》中,唐僧出生是在贞观十三年;更为诡异的是,唐僧又在贞观十三年出现在李世民皇帝的水陆大会上讲经!李世民走阴司也是在贞观十三年。再进行联想:《西游记》中的水陆大会是李世民召开的,按小说这种文学艺术的特点,小说作者完全可以虚构一场唐朝时期的法会,用来象征小说作者在他的精神世界真正想要召开的法会,是为了超度当朝几近遗忘的亡灵。明代士大夫如果想为自己的亡故亲人开法会?现实中完全可以实现的,但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盛大法会,只能起到象征作用,也就是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只能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抒发作者的情感。关于这诡异的十三年,似乎是小说作者留下的“败笔”,也像是作者的“疏忽”,也有读者大呼:“我找到《西游记》中的漏洞了!”了解一下《西游记》作者想要超度的、亡灵的死因就会明白作者留下这一超级“漏洞”的良苦用心——“胡蓝案”发生的年代: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再过了十三年,蓝玉案发!细细数来,与数字“一十三”有关的历史典故与历史事实太多了,《西游记》作者杜撰了这诡异的数字,其用心何在?我们也只能瞎猜一二矣。

由此可见,《西游记》作者极有可能是在用暗喻的手段叙事,剧情中李世民是在为阴司中的那些孤魂野鬼作法会,洗脱自己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所犯的罪孽。作者也完全可以通过明示、暗示以及采用各种象征手段,让读者群体理解作者当时的窘境,从宏观上也可以窥见,作者对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态度是以褒奖为主,用篡改生死簿的方式为李世民添寿二十年,足见李世民在明朝文人们心目中是顶尖的明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劳动最光荣作文600字 关于家乡的作文500字 动物作文100字小狗 说说心里话作文400字 关于雪的作文200字 关于责任的作文800字 家乡的大秧歌作文 厚积薄发的作文素材 开心的一天作文500字 感谢阅读作文 一键生成作文的软件 父亲的背影作文600字 珍贵的礼物作文600字 雪中即景作文500字 什么也是一种美作文 春天的作文100字左右 消防演练作文300字 四级作文书信格式 五一见闻作文500字 美好的端午节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450字 写人的作文500字左右 舍与得作文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优秀素材 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 海南语文高考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300字 高考作文万能开头结尾 北京旅游作文600字 冬天的雪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