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精读陈鑫《太极拳著解》 学习太极拳不再难!

2020-11-29 06:20:01
相关推荐

人之一身,心为主,而宰乎肉。心者谓之道心,即理心也。然理中能运动者,谓之气。其气即阴阳五行也。然气非理无以宰,而理非气无以行。故理与气不相离而相附。此太极无极者然也。天之生人即以此理,此气生于心,待其稍有知识,而理气在人心者浑然无迹象。然心之中或由内发,或由外感,而意思生也。当其未生,浑浑混混,一无所有。及其将生,其意微乎其微,而阴阳之理存乎其中。顺其自然之机,即心构行,仍在人心之中,即中庸所谓未发也。及其将发,而心中所构之形呈之于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偏或正,全体身法无不俱备。当其未发构形之时,看其意象什么形,即以什么命名。亦随意拾取,初无成心。是时即形命名之谓著。而每著之中,五宫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如以每著之中,必指其何者为阳,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中之阴,何者为阴中之阳,此言太滞,言之不胜其言。即能言,亦不无遗漏。是在学者细心揣摩,日久自悟。前贤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举一反三在学之者,不可执泥,亦不可偏狃。

七言俚语

其一

捧捋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

其二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

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小以见大。故上场之时,不可视为儿戏。而此身必以端正为本。身一端正,则作事无不端正矣。大体不可跛倚倒塌,况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手虽领身,而身自有身之本位。论体则身领乎手;论耍手,则以手领身。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能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自然合拍。合拍则庶乎近矣。

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故心为一身之主。心一动而五官百骸皆听命焉。官骸不循规矩者,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孟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惟心之谓。又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鸹将至。可见人之有心,但视其操与不操耳。能操则心神内敛,故足重手恭,头直目肃,凡一切行为无不皆在个中;不操则心外驰,故视不见,听不闻,食亦不知其味,凡一切行为,无不皆在个外。况打拳一道,由来口授居多,著述甚少。盖由义理,则经史备载,子集流傅,不必再赘。但打拳之势,人皆不知皆由太极而发。其外面之形迹,与里面之精意,往往视为拳势。是拳势理路,理路是不能合到一处,是皆不知由理而发之于势故也。不知运势者气也;而所以运势者理也。其开合擒纵,无可加损,无可移易,动合自然,是皆天理之应然而然也。苟细揣摩,如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则由浅入深,不躐等而进,不中道而止。以我之智力,穷道之旨归。壹志凝神,精进不已,层累曲折,胥致其极。虽高远难至之境,莫非眼前中庸之境,是在操心。

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之意。意于何见,于手见之。此言意之发于外也。意发于心,传于手,极有意致,极有神情。心之所发者正,则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发者偏,则手之所形者亦偏。如人平心静气,则手法、身法自然端正;如人或急切慌张,或怠慢舒缓,则手之所形莫不侧倚,必也躁释。矜平而后官骸所形自然中规中距,实理贯注于其间,自无冗杂间架。即有时身法偏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此其意一则由理而发,一则由气而练。若硬手纯是练气,气练成亦能打死人。但较之于理,究竟低耳。故吾之意可知,而彼之意可想。学者所当留心体会,以审其意之所发。

心之所之谓之志。凡人贵立志,不立志则一事办不成,终身居人下矣。如能立志,则所有条理,自始至终,层层折折,悉究底蕴。不敢懈惰,由勉然以造于浑然,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不然者败矣。人顾可不立志哉。

天地之道,一恒而已。惟其恒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何况一艺。苟独殷殷勤勤,始终无懈,何至苗而不秀,秀而不实乎。书曰:学贵有恒。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可见人之用功,惟恒最贵。志为功之始基,恒为功之究竟。能恒则成,不恒则败。志恒二字,乃作事之要决,学者不可不知,尤当猛醒。尝见人之用功,或作或辍,不植将落,反怨师不教人。抑何不返躬自问,其功何如哉。

自古圣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文事皆有成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备,则略而不言。自黄帝尧舜,以至唐、宋、元、明总戎机者,虽各著有兵书,然不过步法止齐耳,至打拳皆未之及。拳之一艺,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历唐、宋、元、明、大清,即间有书。亦不过画图已耳,皆未详言其理,以示阶级可升。且当习此艺者,往往失之于硬,盖由尚血气,不尚义理。义理不明,势不至,留于放僻邪侈而不止。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虽传有谱,亦第图画,义理亦未之及。愚无学识,工夫极浅,不敢妄议注谱。但为引蒙,不得不聊举大意,以示学者。下工 夫每一着必思手从何处起,何处过,至何处止,外面是何形象,里边是何劲气, 要从心坎中细细过去。此着之下,与下着之上,夹缝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必使血脉贯通,不至上下两着,看成两橛。始而一着,自成一着,继而一气贯通,千百着如一著矣。如懒插衣,右手从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从下斜行而上,先绕一小圈,中间手从神庭前过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许展九分,手与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其手自始至终行走,大势为弓弯之意。上面如此运行,底下右足亦照此意与手一齐运行。手行到地头,然后足趾亦放得稳当。手中内劲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逾青灵穴,冲少海,经灵道,渡列缺,至中冲、少冲、少商诸穴止。足是先落仆参,过涌泉,至大敦、隐白诸穴上。且其内劲必由于骨之中,以充于肌肤之上,运至五指上,而后止。顶劲提起,腰劲捺下,长强以下翻起来,裆劲落下,右手与左手合住,膝与裆、与胸、与小腹诸处无不合住。合也者,神气积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间着,苟且了事。惟恭敬将事, 则神气处处皆到,方不蹈空。下着单鞭,大概与此着同。大凡手动为阳,手静为阴;背则为阳胸则为阴。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某手当令,某手为阳。某手不当令,某手为阴。亦有一着也,先阳而后阴;一手也,外阴而内阳。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劲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理宰于中,而气行于外是也。浊气下降,合住裆劲。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千言万语,难形其妙。当场一演,人人可见可晓。落于纸笔,皆成糟粕。 形于手足,亦成迹象。而更非迹象,无以显精神。犹之非糟粕无以写义理。是在善学者孟子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谓欤。

理者,天地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顺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当然,合乎人心之同然,而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开一合绝无勉然,一动一静恰合天然。此即吾道之粹然。

何谓气,即天行健,一个“行”字,天体至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气也。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加以直养无害工夫,即是乾坤之正气。 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一拂气之自然,参以横气则生硬。横中势难圆转自如,一遇灵敏手段,自觉束手无策。欲进不能,欲退不敢,但听他人发落而已,钝何如也。所以,不敢徒恃血气,而并参之以横气。

附中气辨

中气者,中是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以理言气,是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有是形即有是气,是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也。气不离乎理,理不离乎气。气非理无以立,理非气无以行。气与理两相需者也。理有其偏,气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参焉;气之偏,横以行焉。惟两得其中,合而言之曰 中气。

窃谓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中气耳。中气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即易所谓保合太和之元气也。气不离乎理,言气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运气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气之附丽于形者,大略言之。气之在体,无不充周,而其统率在心。心气一发,能先听命者,肾中之志。心机一动,志则顺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往焉。且各有各体之精,而随各体所往之地位而止也,此是一齐俱到,有分先后,有不分先后。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也。如单鞭一势,起初心欲先合,两手即用倒转精合住,左足即收到右足边,而与右足合住;心欲展开,左手即用顺转精,右手即用倒转精,两大腿用精,左则顺,右则倒,顶精即领胸,即含住腰精,即下裆开足之后,有心无心之间,说合,上下一齐合住。且官体之精,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心即大体,官骸即小体。德即大体、小体中,当然之理也。心机一动,百骸听命。非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乎?此所谓中气流行,一气贯通者,如此。

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

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能用此气以行于手(言手,而全体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穷之者。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於偏倚不中故也。涉於偏倚,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官骸之中,是当中之中。中气之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理,宰乎刚柔得中之正气元气)。浩然之气者,大约涉于刚一边多。观于孔子、孟子之气象可知。孔子言语 极和平,孟子气象就带廉隅。即其自谓,亦曰至大至刚。吾故曰涉于刚一边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特稍涉于严厉。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少逊耳。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力气过大偶然胜之。一遇行手,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谓打拳成法),亦能打人。但能屈敌人之身而不能服敌人之心。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 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以上所辩,未知是否。以俟高明者指正。

理与气发于外者为情。人之交接往来则曰人情;文之抑扬顿挫则曰文情。打拳之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其间天机活泼,极有情致。拳无情致,如木偶人一般,死蛇塌地,有何景致。又安能见其生龙活虎,令观者眼欲快睹,口中乐道,心中愿学?此拳之不可无情致也。至于与人交手,断不可看人情。一看人情,则人以无情加我矣。乌乎可。

一片神行之谓景。其开合收放,委婉曲折,种种如画,是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亦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景致,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 处处则柳軃花娇,着着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怡神畅,真好景致。 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神者,精气发生于外,而无难涩之弊之灵气也。天地间无论何物,精神足, 则神情自足。在人虽存乎官骸之中,实溢乎官骸之外。大约心、手、眼俱到则有神, 无神则死煞不活,不足动人。神之在人,不止于眼,而要于眼则易见。故打拳之时,眼不可邪视,必随手往还。如打懒擦衣,眼随右手中指而行,懒擦衣手到头,眼亦到头,注于中指角上,不可他视。眼注于此,则满身精神皆注于此。如此则懒擦衣全着俱有精神,神聚故也。打单鞭,眼注左手发端处,随住左手徐徐而行,至单鞭打完,眼即注于中指角上,不可妄动。打披身锤,眼注于后脚尖。打肘底看拳及小擒拿,眼注于肘底拳上。打斜行拗步,右手在前,眼着于右手。打抱头推山,两手虽俱在前,而以右手为主,眼虽并注,而注于右手居多。打指裆锤,眼注于下。打下步跨虎,眼注于上。打演手锤,眼注于前,打回首锤,眼注于后。大抵上下四旁,某处当令,则眼神注于某处,此是大规矩。亦有神注于此,而意反在于彼者。此正所谓大将军八面威风,必眼光四射,而后威风八面,处处有神也。打拳之道,本无此势,而创成此势,此即自无而有,何其神也,而况神乎 其神,何莫非太极阴阳之所发而运者乎。拳至此,已入室矣。动静缓急,运转 随心,何患滞涩而无神情乎。

化也者,化乎规矩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始,化言其终。神化者,夫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 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消防安全作文 今天我当家作文 窗外作文600字 小作文给对象 梅花作文 我的好朋友作文 说明文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 笑死人的高考零分作文 我的烦恼作文500字 700字作文 写给女朋友的小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 坚持作文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作文过年 关于学习的作文 作文怎么写 作文大赛 英语小作文 说明文作文600字 作文开头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 成长作文 在路上作文 旅途作文 英语春节作文 节日作文 作文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