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89年的唐朝与6个少年

2020-11-29 16:30:01
相关推荐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青春盛世,289年的唐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靠着一波又一波的“后浪”推动的。这些青年好学善思,对天下时局有敏锐判断,对个人未来有清晰规划。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年少时,就已经主动把个人命运与历史大势相连。

早在大唐蓝图还没设计出来的隋文帝时期,十几岁的房玄龄,已然看透即将到来的大变局。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攻灭南陈,统一江南,“天下皆以为将太平”,监察御史(从八品上)房彦谦之子房玄龄却不以为然,私下对父亲密言道,“主上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文帝当年是用诈术从北周孤儿寡母手里夺取天下,来路不正,基础不牢;现今从太子杨勇到杨广、杨俊、杨秀、杨谅诸王,“皆骄奢不仁,必自相诛夷,今虽承平,其亡可翘足待”。果不其然,几年之后,隋二世而亡。

洞悉时势的房玄龄着手为将来的改天换地做准备,5岁就能背诵《毛诗》的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博览经史”上。18岁时,房玄龄考中进士,到吏部等候分配工作。吏部侍郎高孝基素以知人著称,见到房玄龄后大为惊叹,“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异日必为伟器,恨不见其大成耳”。隋末大乱,李世民进取长安途中,房玄龄“杖策谒于军门”,从此成为李世民最为倚重的股肱重臣,辅佐其开启“贞观之治”。

成长于隋朝动乱前夕的房玄龄能洞察时局、见微知著,生长在唐朝太平年代的狄仁杰少年时则心无旁骛、一心苦读。狄仁杰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长史(从五品上),退休致仕后政治地位渐不如前。

狄仁杰小时候,家里门人遇害,“县吏就诘之”,狄家上上下下都忙不迭地出来回话,只有狄仁杰“坚坐读书”,不理不睬。县吏问他小小年纪为何如此倨傲,不打躬作揖配合查案?狄仁杰回答,“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你没见我正在和书中圣贤对话吗,哪有时间去搭理你等俗人小吏。

将读书视为与圣贤对话的狄仁杰,后来不但成为民间断案传奇中唐朝最著名的法官,更在担任宰相后力挽狂澜,稳住了因武则天改唐为周引发的动乱局势,后又推动武则天复立儿子而非侄子为接班人,将皇位继承制度拉回正轨,揭开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开元盛世,名相云集,张九龄更是风度不凡。他出身岭南烟瘴之地,父亲张弘愈仅是新州索卢(今广东省新兴县)县丞(正九品下)。张九龄“幼聪敏,善属文”,据说7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13岁时,张九龄将所写诗文整理成集,献给时任广州刺史王方庆。王刺史读后,“大嗟赏之”,赞叹“此子必能致远”。19岁那年,张九龄参加科举乡试,著名诗人、时任主考官沈佺期“尤所激扬”,视之为栋梁之才。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25岁的张九龄考中进士,后因事返回岭南。宰相张说贬谪岭南期间,与张九龄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张说再次拜相后,将张九龄作为接班人培养。张九龄不负厚望,接替张说成为一代文宗,被玄宗视为“文场元帅”。

拜相后,张九龄正直贤明,不避利害,敢于直谏,对国事多所匡正,将开元盛世推向顶峰,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的贤相。后因在用人、尤其是在起用安禄山问题上与玄宗不合,被迫离开相位。

张九龄罢相,是开元盛世转向天宝之乱的关键点。幸好,张说、张九龄还在高位之时,就为朝廷布下了李泌、刘晏两枚活棋。

李泌家世显赫,其六世祖李弼与隋文帝岳父独孤信、唐高祖祖父李虎同为西魏八大柱国将军,其父李承休为京畿县令(正六品上)。他自幼聪慧,“博涉经史”,7岁便能写诗作文。

玄宗听闻李泌之才,召他进宫见驾。当时玄宗正和张说下棋,“因使说试其能”。张说就以“方圆动静”为题让李泌赋诗一首,并先写出“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作为示范;李泌随即吟出“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张说见七岁小儿李泌之诗的气度意蕴远在己之上,当即恭贺玄宗,国有奇童,野无遗贤。

张九龄对李泌“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经常亲自指点教导。张九龄任宰相时,大臣严挺之、萧诚是其左膀右臂。有一次,张九龄向李泌评价二人,“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认为严挺之过于严苛不近人情,如三九寒冬,而萧诚却身段柔软长袖善舞,让人如沐春风。李泌当即劝张九龄,“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你从一介布衣做到当朝宰相,靠得就是直道而行,如今怎能忘却来路,喜欢与柔媚之人为伍?张九龄大惊,当即拜谢李泌的提点,从此不再把他当作学生,而称之“小友”。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泌自小便在识人断事上有近乎天赋的才能。他亦“以王佐自负”,胸怀扭转乾坤之志,故日后能在安史乱局中帮助肃宗制定平叛战略。叛乱平定后,李泌又辅佐代宗、德宗整理内政,调和将相;对外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共同对抗强敌吐蕃;最终振衰起弊,扭转危局,推动国运逐步止跌回升。

和世家子弟李泌不同,刘晏出身低微,其父为曹州南华县(今山东省东明县)县丞(正九品上)刘知诲。刘晏自幼“聪悟过人”,读书过目不忘,7岁考中科举考试中专为少年儿童设置的科目“童子举”。8岁时,玄宗东封泰山,曹州地方官将其“献颂行在”。玄宗“奇其幼”,让宰相张说测验其学识。张说测试完毕,叹道“国瑞也”,视刘晏为国之祥瑞。刘晏由此获得“神童”称号,被玄宗亲授秘书省正字(正九品上)职务,负责校正典籍中的文字讹误。

有一次,玄宗设宴长安勤政楼,召10岁的刘晏赴宴。杨贵妃见刘晏聪明可爱,竟抱进怀里,“置于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亲手为他梳妆打扮。玄宗问刘晏,“卿为正字,正得几字”,你上任以来,校出多少错别字?刘晏没有具体汇报工作,而是回道,“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臣已经把秘书省所藏典籍文献中的错别字全部校正,只有“朋党”中的“朋”字无法改正。刘晏如此回话,意在借机劝谏玄宗调和朝堂上已经日趋激烈的“文学”“吏治”两派党争。年仅10岁的刘晏对朝廷危局已有深刻认知。

玄宗听后,赏赐给刘晏只有王公贵臣才可使用的象牙笏板和黄文衣袍。刘晏后来拜相,主管唐朝财政工作,他改革榷盐法、常平法和漕运制度,重建战后财政体系,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延续百年奠定了财政基础。

为大唐重整旧河山的还有宰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他“幼有壮志,苦心力学”,经常被父亲用来向同僚炫耀。另一个宰相武元衡就把李德裕叫到跟前,问道“吾子在家,所嗜何书”,意在“探其志”。李德裕闭口不答,武元衡调侃李吉甫养了个傻儿子。李吉甫“归以责之”,回家责问儿子为何如此。李德裕回道,“武公身为帝弼,不问理国调阴阳,而问所读书。书者,成均礼部之职也”,武元衡身为宰相,不问治国之本,反问孩儿所读何书,这话应该是礼部询问的读书小事,哪能是宰相关心的国家大事,“其言不当,所以不应”。李吉甫将此语转告武元衡,武元衡“大惭”,李德裕“由是振名”。

年少便知为相之道的李德裕,成年后顺理成章拜相。他外退回纥、吐蕃,内平藩镇权宦,辅佐唐武宗打造出“会昌中兴”升平治世,被誉为“万古良相”。李德裕虽家世显赫,却致力提拔孤寒学子。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病逝之时,“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从唐朝前中期的房玄龄、狄仁杰、张九龄,到中后期的李泌、刘晏、李德裕,他们有的是开国功臣之后、当朝宰相之子,有的在五品六品的中层官员家庭成长,还有的父亲只是八品九品的县令县丞。尽管出身相差甚远,却都在唐朝开国创业、开创盛世、平定叛乱、再度中兴等重要历史转折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而这一切的发轫点,无疑是青年时代将家国融为一体的人生起笔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桥作文600字 写朋友的英语作文 校规英语作文 书香校园作文 美好的记忆作文 最难忘的人作文 写人作文六年级 伟大的母爱作文 有趣的什么作文 英语申请信作文 关于事物的作文 450字作文大全 我家的小猫作文 三国演义的作文 假期结束作文 作文素材400字 五年级作文写景 英语游记作文 英语作文申请信 最短的作文 优秀作文议论文 朝花夕拾作文 幸福的作文400字 旅游记作文 吊兰的作文 参观科技馆作文 莫辜负作文 科技类作文 关于爷爷的作文 风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