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陇南礼县:创新产业带贫机制 做活扶贫大文章

2020-11-29 19:10:02
相关推荐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礼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甘肃省深度贫困县。近年来,礼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研究出台了《礼县“一扶一带”产业扶贫奖补暂行办法》,“一扶”即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能人大户,“一带”即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为进一步聚焦特困片区和贫困村,2020年1月1日,以县委一号文件修订印发了《礼县“一扶一带”产业扶贫奖补暂行办法》。在“一扶一带”产业扶贫政策、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和就业扶贫等带动下,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达到2019年底的 7179元,增长139%。仅2019年全县就有6256户、27431人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实现脱贫,占全县总脱贫人口的80%,产业扶贫效应不断凸显。“一扶一带”作为产业扶贫典型范例在《中国扶贫》杂志刊登,礼县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甘肃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依托机制创新 放大带动效应

时下,走进位于礼县江口镇塄上村的礼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一条传送带源源不断的把新鲜的鸡蛋从蛋鸡区运送到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包装。公司负责人张凯华介绍,目前该养鸡场青年鸡存栏已经达到30万只,每天的产蛋量已经达到28万枚,在养鸡场的工人中,有四成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每月有三千到三千五的工资,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变成产业工人。

据了解,礼县引进北京德青源公司建设规模120万只的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该总项目投资2.9亿元,其中:礼县投资2.31亿元,主要用于厂(场)房建设、设备采购安装、土地等的固定资产投资。北京德青源公司投资5900万元,用于生物资产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同时由县政府配套建设桥梁、道路、供排水、供电等附属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带动5447户贫困户稳定分红,带动就业1000多人,可解决全县56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难题。礼县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是礼县“一扶一带”产业扶贫奖补暂行办法带动的带贫企业之一。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礼县不断强化产业扶贫机制创新,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礼县产业扶贫领导小组,下设7个重点产业开发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领导小组、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产业包抓责任制,由县级相关领导牵头包抓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中蜂养殖、蚕豆、蔬菜、劳务等7大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同时,礼县坚持放大奖补政策扶持带动效应,以“一扶一带”产业扶贫机制为引领,整合筹集资金1.05亿元投入产业扶贫,注重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制度激励作用,全力落实土地流转、畜牧养殖、龙头企业建设、果蔬保鲜建设等“一扶一带”奖补政策,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31万亩,累计达到39.27万亩,累计落实土地流转奖补资金1984.44万元,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达5.76万户,带动贫困户9800多户;建成果蔬保鲜库74座,贮量达12万吨,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贮存问题,掌握了市场话语权。并且加强了到户产业资金的落实监管使用,2018年6月以来,为全县未脱贫的1.6846万户建档立卡贫因户,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共计3.3693亿元,落实入股资金为19779.79万元,兑现分红资金1741.98736万元,其中:贫困户获得分红1606.42736万元。

培育多元产业 拓宽增收渠道

“由于草坪乡出产的药材品质好,加上党和政府对种植中药材上的技术指导和各方面的扶持,这几年咱们药农种药的积极性很高。只要勤劳肯学习,一年下来,收入三五万元不是问题!”草坪乡芍药村药材种植户杨宏昌告诉记者。

草坪乡地处高寒阴湿山区,土壤肥沃,十分适合中药材产业发展。近年来,该乡依靠资源优势,走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中药材种销模式。2019年,草坪乡栽植当归、大黄、党参等中药材约1.2万亩,依托中药材等产业脱贫人口达到482户1879人。

近年来,礼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全县“南椒北果,东菜西药、整县畜牧、川坝蔬菜、半山薯菜(油)、高山药材”的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长短结合、灵活规划”的原则,突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良种化的产业发展理念,积极加快多元富民产业培育步伐,为群众拓宽了增收致富的产业发展渠道。2019年建成产业扶贫示范点750个,发展以苹果、花椒、核桃、乌龙头为主的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130万亩;种植中药材11.5万亩、蔬菜10.4万亩、蚕豆3.8万亩;建成礼县万亩大黄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区,成立了礼县大黄研究院,全力推进大黄产业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条。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514个、发展养殖大户1068户、养殖中蜂4万箱,发展“五小”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万户。2020年全县计划发展“五小产业”35948户、建设农作物户用晾晒场16413户、建设贫困户养殖业圈舍4667户、建设贫困村养殖业集中圈棚122座。全县农业特色产业覆盖行政村比例达到100%。完成种植业保险15.05万亩,养殖业保险3.4775万头(只/箱),占总任务的104.2%。同时,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有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量。全县累计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企业40家,其中:绿色食品12家企业取得证书,无公害18家企业取得证书;有机认证5家取得转换证书,取得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5家。累计种植业认证面积达48.3万亩,畜禽类认证达16.3万只,水产渔业认证4200水立方。其中认证绿色食品苹果类面积达14.5万亩。累计注册“秦皇贡果” “铨水”牌大黄等农产品商标16个。礼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苹果、大黄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大黄质量安全示范区,被原农业部列为全国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和全省唯一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县,被确定为全国“110”网络扶贫创新活动十大核心示范县。多种特色农产品在不同节会上荣获多项殊荣,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市场占有份额不断加大。

延伸产业链条 增强带贫能力

“咱们公司今年计划在草坪、白关、罗坝等乡镇建成大黄种植基地4000亩,带动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13家,通过指导农户田间科学管理及后期的分级筛选、粗加工等,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直接带动2100多户中药材种植户增产增收。”礼县春天药业负责人说。

春天药业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去年,在草坪、白关、罗坝等乡镇建设了标准化大黄种植基地3000多亩,年产值达2030万元,带动中药材专业合作社73家,带动中药材种植户1600多户,采取订单收购的模式,在精准扶贫户中收购大黄700多吨,收购额达1850万元。

礼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礼县依托“一扶一带”等政策,激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发挥产业组织优势,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订单收购+分红”“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产业带贫模式,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持续加快全产业链创建进程,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有效提高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

礼县把延伸扶贫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增加群众的收入作为发展产业的主要途径,2012年以来,抢抓东西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机遇,引进6家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直接带动6101户2.44万人贫困人口增收。去年引进的山东绿盟、山东湘鲁发展订单辣椒2.38万亩,建设辣椒加工厂2个。引进青岛善扶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礼县宏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石桥镇汉阳村合作建成连栋拱棚1栋60亩。引进北京德青源公司“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已建成投产,引进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礼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同时,按照注销一批、整改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持续规范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水平。在313个贫困村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63个,其中运营规范的563个、运营较规范的393个,运营一般的34个,贫困村合作社运营率达到了75.7%。累计发展联合社17个,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累计发展家庭农场7个,带动农户75户,其中贫困人口60户248人。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43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25个、市级66个。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183个(其中注销“空壳社”540个),入社农户3.92万户,带动农户5.29万户,带动贫困户2.35万户。截止去年底,全县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8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24个,带动农户9820户29240人,其中贫困人口7173户22519人,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

加大就业扶贫 增强“造血功能”

礼县劳务办负责人介绍,今年受疫情防控影响,针对部分返乡群众暂时返岗难,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外出务工期间贫困劳动力交通生活费补助等措施办法,开发礼县就业扶贫用工信息平台二维码,有序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全力消除疫情影响,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奠定了基础。截止3月底,已组织劳务工8万人,其中组织输转6.3万人赴青岛、浙江、北京等地外出务工。

近年来,礼县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持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仅去年,依托各类机构完成技能培训10791人,其中贫困人口8560人;输转劳务工12.03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8.54万人;组建各类劳务中介机构35个,发展劳务经纪人3568人,持续做大做强“礼贤妹”、“礼贤大嫂”等优势劳务品牌,促进了劳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创收26.59亿元。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1653户5783人实现了异地就业脱贫,其中贫困户649户2119人。建成认定扶贫车间50家,吸纳当地贫困家庭成员就业809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873个,选聘生态护林员3046人,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脱贫。同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提高农民专业技术水平,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一组组详实的数字,一幅幅祥和美丽的乡村画卷,见证了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 , 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向着全面小康的生活目标,攻坚克难,冲锋陷阵 ,补短板、强弱项、防硬伤,用百倍的努力、以高质量脱贫成效,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一作文400字 实践活动作文 新的一年作文 全家福作文 百合花作文 爱护环境作文 读书作文500字 芦荟作文 在这里 作文 过年作文400 作文素材300字 高考预测作文 美丽风景作文 我的老师 英语作文 最好的朋友作文 艺术作文素材 八年级上册作文 童年作文600字 怎么写好作文 八下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高中版 高中生作文800字 写事的作文怎么写 关于中考的作文 三年级英语作文 乡愁作文 多肉作文 孝顺作文 作文寒假生活 白衣天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