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康之治·文化带篇丨大运河文化带 多元业态钩织文旅消费链

2020-12-01 12:20:02
相关推荐

来源:北京商报

全文共4051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自古至今,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便密不可分,不仅能为城市提供生存必需的水资源,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而在北京,也有一条被称为“黄金水道”的河流,那便是北京段大运河,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见证着北京的发展历程。尽管现阶段北京段大运河已不再需要承担河运等责任,但以该条河流为基础建设的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已找到新的定位与职责,并正通过融合文化、旅游、商业等更多元素与建设项目,一步一步向前推进,逐渐形成一条多元业态钩织的文旅消费链。

战略定位明确

棋式发展布局渐显

作为明清时期连接北京城西北部园林的纽带,北京大运河文化带自首次在《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中被列入主要任务后,便展开了自己的新使命。而经过前几年的筹划、调研,如今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定位已越来越明晰。

就在一个月前,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途经的重要行政区之一通州区,正式发布了《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并明确提出了“一河、三区、多点”的发展格局。

据以上文件显示,“一河”便是以大运河河道及两侧为大运河文化带规划主体部分;“三区”则代表着运河水城展示区、运河文旅体验区和运河生态观光区;而“多点”首先包括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形成的时代文化创新点,还涵盖通州古城、路县故城、漷县古城等组成的历史遗产传承点,此外还有西集生态休闲小镇以及张庄村、儒林村等一批特色古村落实现的休闲文化体验点。

在通州区明确发展规划的同时,作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源头,昌平区也完成了《北京昌平大运河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壁画保护设计方案》的核准工作,并计划在今年加强大运河白浮泉遗址文物保护等多项工作。

而在各个行政区围绕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发布相关规划并推进各项工作的背后,离不开北京市已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全面定调,从而指引着各行政区有目标地开展各自的工作。

去年12月,《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正式发布,两份文件明确了至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中长期目标。

其中在2025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将显现出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同时文化魅力更加凸显,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沿线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而展望到2050年,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则要实现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协同运河全面建成。且根据两份文件,推出大运河旅游品牌、保护和整治重要点段历史风貌、塑造运河生态景观等方面,均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重点发展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与过去相比,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更加自觉,整体发展越来越成形,文化带上的旅游发展以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之间结合越来越紧密,融合的业态也越来越多元,使得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正逐步形成一盘棋的整体发展布局。

功能建设不停

交通等基础服务加速完善

提起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依水而生的特性代表着河道是关键一环,同时也是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元素。且此前北京市制定的规划文件也提出,开发重点游船通航河道,确保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北运河通州段实现游船通航,以游船线路串联展示大运河文化生态价值。对此,各方均已行动起来,通过各项基础建设让河道重新焕发生命力。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10月,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便已正式开通旅游航运,途经通州奥体公园、运河文化广场、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商务区。而据北京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王颖捷透露,已率先通航的北运河北关闸至甘棠闸段全长11.4公里,其余29公里将于2021年6月前实现通航。

与此同时,其他行政区也在进行着河道的治理。以朝阳区为例,该行政区便在今年启动了坝河滨水空间一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景观绿化工程、水利工程、外电源工程等,计划年底前完工,从而提升第四使馆区周边环境品质,并为坝河后期治理工作提供经验与示范作用。

此外,据北运河管理处透露,“通州堰”工程之一的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也已在今年2月正式复工,该工程主要包括防洪工程、通航工程、生态景观绿化工程、信息自动化工程共计四项工程,计划在2022年完工。

而若要激发消费,构建便捷的交通路线也不可或缺,尤其是如何从北京市中心前往通州区,此前一度是部分消费者的担忧。对此,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地铁方面,目前地铁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均已开通,环球度假区站则因环球度假区未完工尚未同步开通。而在公路方面,广渠路东延项目预计今年底通车,这也是继京哈高速、京通快速路之后,连接北京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第三条重要的快速通道。

不只是行政区有动作,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上的地标式文旅项目也在推进自身的基础建设。其中,作为台湖演艺小镇核心力量的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便在今年完成剧场维保、功能区完善等多项工作。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马銮才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虽然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打乱了原先计划的节奏,但在剧场维保方面,包括灯光、音响以及其他机械设施,均发动国家大剧院自有队伍力量完成了各项工作,保证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好准备。而在功能区完善方面,公寓楼已在今年3月实现4-7层共64间房间能正常使用,可容纳112人同时入住,“当时负责该项工作的员工连续几天都住在办公室里,为的便是能更顺利地完成相关工作”。

而关于另一个核心项目北京环球度假区,北京国际度假区有限公司方面则曾在本月初透露,主题公园一期主体结构已经完成,并正式进入运营准备与施工建设并行的阶段。按照此前的规划,北京环球度假区将于2021年5月正式开园,并串联酒店、餐饮、商业、文化等多个相关产业。

强化体验促消费

多感官联动提升沉浸感

仔细观察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核心项目可以发现,无论是北京环球度假区,还是台湖演艺小镇,抑或是游船通航,均具有较强的体验性,而这也是持续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消费者宋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我最感兴趣的是北京环球度假区,开业后会有很多娱乐项目可以进行体验,而以往若要体验主题公园,则需要去其他城市甚至是国外才能体验”。根据客流预测,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后,与之相连的地铁站瞬时客流能达到每小时4万人次,是普通地铁站客流量的3倍。另有公开数据显示,北京环球度假区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环球主题公园,开园后每年接待游客量预计将超过3000万人次。

距离北京环球度假区4公里左右的台湖演艺小镇,目前也已通过推出特色演出等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马銮才表示,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自2018年开始运营以来,至今已推出80余场演出,共有4万多名观众前来观看,同时包括中国国家话剧院、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在内的演出院团,也均曾在此完成剧目的排练合成。而在未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则将继续打造台湖星期音乐会、精品剧目展演、暑假儿童演出季、台湖演艺艺术周等品牌性活动,联动各方资源提升演出艺术的普及。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们都是依靠感官来感受周围的环境,因此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消费,能让人们亲身参与进来的产品将更具有感染力,通过调动人们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是嗅觉、味觉,实际感受便会越深刻,以此能够联动的消费选择也将更加丰富。

如今,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正在持续推进并提升,以带给人们更为丰富的体验性。运河文化研究所所长陈喜波认为,目前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推进的速度、宽度和广度都比以前更大,不仅是旅游,还将购物、体验等方面融入文化带建设的筹备工作之中。

与此同时,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在提升服务性,并邀请专业团队参与设计。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透露,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已与颐和园签订帮扶协议,双方结对后,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将针对游客接待、园林养护、保洁保安等不同方面向颐和园“取经”,以提升游园服务。此外,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则已确定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法国岱禾和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3家设计团队参与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设计。

精准宣传补课

借短视频走入百姓家

尽管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各项建设工作均在推进中,但北京商报记者随机采访多位消费者后发现,不少人对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了解程度并不深,甚至有少数人表示,从未听过相关信息,而这一情况的出现,证明北京大运河文化带还欠缺一个重要因素,那便是真正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中,但部分普通人对此并不熟知,假若能够让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与人们的生活进一步产生联系,并拓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将能进一步带动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陈喜波如是说。

近年来,为了让人们对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更加为人熟知,多方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北京市举办的系列活动中便涵盖组织市民乘船游览通航后的大运河通州段,沿途行经运河大桥、漕运码头等历史遗迹;北京博物馆学会也推出了“寻访千年运河 传承北京水脉”主题直播活动,展现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风貌。

消费者王女士对此建议,在对外宣传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时,除了较为常见的渠道外,当下较为火热的短视频平台也是一个有效对接消费者的渠道,此外还可推出较有新意的文创衍生产品,这也能帮助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现阶段,产业融合已经成为现代国际产业发展的业态创新趋势之一,也是现代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周边的小镇和古村落,再加上多个现代化文旅项目,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农业、会展业等产业相融合,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增添新的色彩。

在马銮才看来,正是因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上拥有众多项目,因此也要进一步协调、融合,“虽然每个项目的定位或是地理位置有所差异,但各个项目以及大运河文化带也是一个整体,是互相融合、联动的关系,而这也能通过各自差异化的定位及资源优势形成整体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假若各方均零散地各自发展,即使有发展空间,也容易被零散的格局所消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中生活作文 节日英语作文 小学毕业作文 春游的作文 名人作文素材 关于我的作文 关于年的作文 友谊 作文 经历作文 放风筝作文三年级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遇见你真好作文600字 你是我最什么的人作文 他生气了作文400字 我的发现作文300字 北京烤鸭作文 雨过天晴作文 吃团圆饭作文 关于故乡的作文 免费作文300字 牵牛花的作文 蚂蚁搬家作文 写景抒情作文 写事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大全 童话故事的作文 初二语文作文 春节的英语作文 包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