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常常觉得很丧提不起劲 可有人却能一直很积极?

2020-12-02 13:35:01
相关推荐

前几天,在后台收到这样一则留言:

“觉得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工作薪水就那么些,还总挨锤;想要脱单,但找不到合适的约会对象;就连周末宅家,日常琐事也够麻烦的了……每天完全提不起精神,觉得这样的人生没什么值得努力的。

但我有个好朋友,性格想法和我完全不一样。她的生活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也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但好像她总是看起来积极愉快、昂扬向上,每天都“努力得很高兴”。

我不太明白她是怎么保持这种积极心态的,KY能不能帮忙分析一下?”

同样是过着“不如意十有八九”的普通生活,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在用心努力,能够保持积极、昂扬的状态,而另一些人常常消沉低落、得过且过?

01.

同样是过着普通的人生,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为“乐天派”?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些在生活中长期保持积极心态、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人。来看看ta们的故事:

我很少因为努力感到压力很大,更多时候是享受其中,即使结果有好有坏。

考研的时候,我努力复习,却和理想院校失之交臂。有同学会说,你这么努力也没结果,又是何必,但我再遇到要努力的事情,比如为了工作学新方法时,还是会积极投入。

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因为努力取得比同龄人更高的成就,但我觉得没关系。我享受的是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奔着必须取得什么目标去的。考研时泡图书馆,是因为我喜欢努力复习的状态,工作投入也是觉得挑战自我挺开心的。

相比达到某个目标后的成就感,我更喜欢全身心投入时的愉悦、充实和满足。Doing everything to the fullest,这也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

—— 姗姗,女,27,互联网内容运营

我小孩有残疾,需要人照顾,孩子爸爸一直有点接受不了,拖了几年,还是离婚了,我就一个人带小孩。客观上说,那时确实进退两难。要照顾他我就上不了班,可我们母子又不能没有收入。

但回想起来,我好像直接跳过了“爬不起来”的阶段,清醒又迅速地,开始盘点我能干什么、孩子需要什么、怎么兼顾、谁能帮我……因为我知道,每天去想“为什么我这么惨”没有意义,你先接受现实,才能发现还有哪些可能性。

现在我小孩上初中了,基本能照顾自己。我也找到了一份开网约车的工作。周末的时候,我还会带着孩子去社区做志愿者,和大家一起玩、聊天、笑,让生活更丰富。

我觉得生活是平衡的,总有让你开心的时候。所以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学会找乐趣,去相信努力了能改善生活。

—— 崔女士,女,36,网约车司机

上半年因为疫情失业了。周围人觉得我挺倒霉,但我不这么想,也没感觉多焦虑。因为我很清楚失业不完全因为我个人,我有能力、有经验,等大环境好一些,我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现阶段有这么多空闲时间,不如拿来做点一直想做但没机会做的事。

我学了做饭,花时间研究食材搭配,成了小半个营养学大师;囤的书也被看了一大半,以前上班没时间,视野都变得狭隘了,现在学到很多新知识,感到新的充实感。我也投简历,但不盲目,而是明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后选择性投放。

家人朋友都在催我别这么挑,但我知道,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哪些方面努力的人。也是基于这种了解,我有信心,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努力,最终能获得想要的生活。

5月份我接到一个面试,面试官很赞赏我“安于失业”的心态,觉得我适应力强,踏实不浮躁。

—— 文豪,男,28,市场营销

从这三个故事里,我们发现这些“乐天派”的身上可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即使遇到挫折,仍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投入生活。

共同特质1:较弱的目的性

我们发现,这些被访者最为明显的一个共同特质是,ta们都没有特别强的目的性。Ta们为生活做出努力,并非是为了某个结果;对于生活,ta们也没有“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获得什么”的执念。Ta们喜欢的,只是当前这种努力向上的生活态度,是这种积极昂扬的状态本身。

过去,我们往往认为,目的性较强的人更容易获得自己想要的。其实,过分紧盯目标,可能会让人时刻紧绷;一旦结果不如意,ta们也容易失去信心,或是否定自己过去所做努力的价值。

共同特质2:较低的人格敏感度

相对而言,这些被访者无论是对他人的评价,还是自身的情绪和想法,都显现出更低的敏感度(sensitivity)。低敏感的人往往忧虑更少、焦虑水平更低,受到外部环境刺激时的反应也更平稳(Liss, Mailloux, & Erchull, 2008)。

Ta们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易受他人影响。无论生活境遇如何,Ta们都不太容易“多想”,而只是诚恳地面对生活,做出自己想要做的努力。但恰恰也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钝感力”,ta们反而更容易长期保持自己积极、昂扬的生活状态。

共同特质3:积极的归因方式

早在1992年,心理学家Bemard Weiner就提出了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将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归因方式及其心理影响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vs.外部(internal / external),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可控制vs.不可控制(controllable / uncontrollable),会影响人们坚持目标的意愿;稳定vs.非稳定(stable / unstable),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当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时,这些被访者既不会全然向内归因、一味怪责自己,也不会全然向外归因、怨天尤人,所以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同时,ta们能够有效区分,哪些部分自己可以控制、而哪些是不可控的,从而理性地分配资源解决问题。Ta们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有相对稳定的能力,而生活境况是可能被改变的,于是对未来有更积极的预期,也更能够看到努力的价值。

共同特质4:高水平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被称为“修复力”。世事总有变化。在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韧性较高,ta不仅不会轻易被打倒,反而可能“愈挫愈勇”,能够很快做出行动,让自己的人生走回正轨,甚至逐渐实现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

02.

哪些因素让我们消沉低落、不愿积极努力?

相对应地,当一个人缺乏上述特质,或是行事常常被以下这几种反向因素驱动时,ta就很可能越来越消沉,不愿努力投入生活。

1. 过强的目的性

过高的目的性,可能会让人变得急功近利,不做自认为的“无用功”。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努力就变成了一件缺乏价值的、痛苦的事。

而且,过强的目的性,往往并不会真的像想象中那样带来成功。因为急功近利,人往往会变得短视,行事不再谨慎。而在遭遇失败后,“努力无用”的信念又会得到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2. 过高的公众自我意识

公众自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正在被他人关注和评价的意识。公众自我意识过高的人,会倾向于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时刻担心自己在他人面前“看起来是什么样的”(Fenigstein, Scheier, & Buss, 1975; Stein, 2015)。

即使产生了积极的念头,ta们通常也会在做出行动之前“想很多”:万一失败了,别人会如何评价我?我会不会看起来很傻?这让ta们陷入无止境的担心和焦虑,不敢更积极努力。

3. 负面的核心信念

一些负面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s),比如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值得被爱,或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就是个失败者,等等,会让人们倾向于以负面、消极的态度去评估各种生活事件起因、后果以及对未来、对自我的影响,从而常常深陷沮丧与不安(Gillihan, 2018)。

4. 缺乏情绪调节能力

生活中,人们难免有感受到负面情绪的时刻。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不足,ta所感受到的情绪波动更强烈、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且会感到自己面对负面情绪束手无策。

在被负面情绪占据时,ta容易表现出两种极端:要么被负面情绪压垮、陷入崩溃;要么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受,变得消沉、麻木。

03.

如何在普通生活中保持较高的幸福感?

首先,在人生哲学层面,你需要将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作为认可的价值。

什么是人生哲学呢?它是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是我们关于生活的信念。人生哲学指导着一个人做出种种人生抉择、理解ta所遇见的人和事;它也决定了一个人会如何衡量自我、衡量生活,包括什么样的生活对ta来说才是真正好的、真正值得过的。

当我们真正认可积极努力的生活态度,认为昂扬向上的状态是有价值的,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即使是很普通的生活,也值得认真去过。我们也会更能够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自身境遇:无论事情的结果是否如愿,都愿意保持达观、愉悦的心理状态。

另外,我们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程度,获得多面向的价值感来源。

社会整合指的是一个人在多层次的社会联结中,能够多大程度上参与其中,体验到归属感、亲密感、情绪支持,等等(Baumgartner & Susser, 2012)。

在高程度的社会整合中,我们将能够从不同的关系当中感受到更丰富的、更多面向的价值感。当生活有某一些方面暂时不如意时,我们依然能够在其他的维度上获得积极反馈,从而有动力继续努力生活。

而想要提高社会整合程度,我们需要主动投入到真实的关系中。比如,你可以多花一些时间与亲人、朋友待在一起,维系和ta们之间的情谊,也可以通过做义工、组织活动等方式建立新的社会联结。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让你多一些努力投入生活的信心,迎来人生的积极转变~

References:

Baumgartner, J. N., & Susser, E. (2012). Social integration in global mental health: what is it and how can it be measured?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22(01), 29–37.

Fenigstein, A., Scheier, M. F., & Buss, A. H. (1975). 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ssessment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4), 522–527.

Gillihan, S. J. (2018). What makes us think such negative things about ourselves? Psychology today.

Liss, M., Mailloux, J., & Erchull, M. J. (200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alexithymia, autism, depression, and anxie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3), 255–259.

Stein, D. J. (2015).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the psychobiology of self-consciousnes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9.

Weiner, B. (1992). Human Motivation: Metaphors, Theories and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最后一个教师节作文 路口作文600字 我的偶像七年级作文 介绍乐山大佛作文 秋天作文500字初中 满分中考作文600字 小学生作文放风筝 积极向上作文800字 保护环境作文500字 卡通人物作文 志愿者英文作文 感谢父亲作文 我这一辈子作文 写松柏的作文 值得努力作文 谢谢作文400字 我的作文300字 关于菊花的作文 春游三年级作文 守界作文 专四满分作文 我的好朋友满分作文 描写海螺的作文 我的新鲜事作文 赞美老师作文800字 我熟悉的地方作文 小狗作文450 关于瞬间的作文 写人的英语作文 春天的迎春花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