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十):石斛丰收了 芳华照亮农民家

2020-12-02 20:20:01
相关推荐

数说丰收:

■ 2018年

贵州石斛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1.8%——

贵州石斛种植面积为11.3万亩,其中铁皮石斛2.2万亩,金钗石斛9.1万亩;

全国石斛种植面积约27万亩,其中铁皮石斛约15万亩,金钗石斛约10.1万亩。

■ 2019年

建成石斛种质基因库——

收集石斛种质资源1000余份,发现25种贵州本土石斛种源,其中23种已收入基因库。

2019年上半年,新种石斛1.1万亩,带动1633户贫困户——

12家主要育苗企业生产石斛组培瓶苗691万瓶,驯化石斛苗11088.3万丛,可满足下半年至明春种植需要;

完成新增种植面积1.1万亩,带动1633户贫困户参与。

赤水金钗石斛 喻德江 摄

千古一仙草,石斛有奇效。

石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

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适宜石斛生长的海拔、气候、降水、温度等自然优势,结合长期积淀的产业优势,全力推进石斛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省石斛种植面积达11.3万亩。其中,铁皮石斛2.2万亩,金钗石斛9.1万亩。年产石斛鲜条6400吨,产值约30亿元。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今年初,我省筛选出石斛等12个特色产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脱贫攻坚。

在产业布局上,将石斛产业划分为重点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和辐射带动区。

其中重点区域包括遵义市的赤水,黔东南州的榕江、从江、三穗,黔南州的独山、荔波、三都、罗甸,黔西南州的兴义、安龙、望谟,铜仁市的沿河、江口等,涉及5个市(州)的13个县(市)。

王长育 摄

在发展目标上,预计2020年新种植石斛3.5万亩,其中铁皮石斛3万亩,金钗石斛0.5万亩,全省石斛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达到20家以上,累计联结6万农村人口实现增收。

2021年,预计全省石斛种植面积将达到20万亩,石斛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年总产值达40亿元以上,累计联结9万农村人口实现增收。

让生态资源成为发展资源!

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让生态引领绿色发展新路!

贵州,将通过大力发展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产业,以仿野生栽培为主,塑造“大棚种植看云浙,仿野生种植看贵州”新格局。

同时,着力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力争将我省打造成全国石斛生产加工交易基地。通过石斛产业的发展,促进其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贵州石斛,未来可期。

独山铁皮石斛种苗基地

潘希来 摄

黔地蕴仙草,绿水青山养灵气

石斛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可谓严苛。

喜温暖,海拔要在480米至1700米之间,生长期内温度要保持在16℃至21℃。

不耐寒,晚间温度要保持在10℃至13℃,冬季温度不能低于10℃。

喜湿润,要求生长的地方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大于80%。

喜半阴半阳的环境,林中要有高大的树木,遮蔽直射的太阳,但又提供斑驳散射光。

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优质石斛最适宜生长的区域。

我省高海拔、低纬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土壤呈酸性,水资源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因此成为石斛原生态种植的理想场所。

此外,丰富的林地和喀斯特地貌资源为石斛仿野生种植提供了广阔空间。

黔西南、黔南等地的喀斯特山区和森林,曾是我国野生药用铁皮石斛的重要原产地。

赤水金钗石斛 喻德江 摄

赤水市是全国唯一一个符合金钗石斛野外种植条件的地区,也是目前金钗石斛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县级地区。

据检测,我省野外树生栽培铁皮石斛干品的多醣含量平均达到35.7%,远高于国家药典规定的25%;金钗石斛干品的石斛碱含量达到0.53%,远高于国家药典规定的0.4%。

与其他地区相比,贵州石斛杂质残留少,有潜力达到欧盟出口标准。

近年来,市场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持续加大。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中药材流通市场分析报告》中显示,2017年,石斛首次成为中药材进口十大品种,年进口额314.31万美元,占中药材总进口金额的1.21%。

为此,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为仿野生石斛种植的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

在产业布局方面,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为贵州扩大石斛产业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

在市场应用方面,2015版《中国药典》的实行、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拟增铁皮石斛为药食两用材料,为我省定位发展的仿野生种植石斛产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我省石斛发展具有长期积淀的产业优势。

上世纪90年代,赤水市就开始大力发展金钗石斛产业,种植面积从2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9万亩左右,先后荣获“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中国绿色生态金钗之乡”等称号。

石斛能够有效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在赤水、荔波、安龙、乌当等地区,老百姓种植石斛积极性高,也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能手和种植大户。

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长期积淀的产业优势,让贵州石斛产业,未来可期。

赤水石斛种植户胡光英

王长育 摄

仙草有福泽,科技助她织葱郁

“2月20日,我们来到了三都一处严重风化的石灰岩上寻找石斛。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们在雨中沿着石缝石边找了一上午,被雨湿透了衣服,终于在岩壁上找到了两棵野生的铁皮石斛,可把我们高兴坏了!”

省林科院林业生物研究所所长姜运力的笔记里,记录了今年以来的很多高兴事。

为建设全省石斛种质基因库,省林科院组建的专家团队分成4个小队,深入兴义、册亨、望谟、独山、荔波等县,走进月亮山、梵净山的密林深处,辗转行程5000多公里。

“资源收集过程苦不堪言,但只要能多收集一个,对产业发展来说都是莫大的助力,我们就很开心。”姜运力说。

喻德江 摄

石斛基因库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可以保护野生石斛种质资源,避免因环境等因素造成种源灭绝。

石斛基因库也将为选育适宜贵州生长、产量较高、抗性较强的仿野生种植的铁皮石斛品种提供种质资源。

开展石斛资源评鉴、种质创新、培育以及产业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等,可为贵州石斛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标准和技术支持,其价值不可估量。

贵州省高度重视石斛种质基因库的建设工作,改造温室大棚2个,已建成资源库总面积960平方米,已收集保存石斛属植物60余种、种源150个、种质资源1000余份。其中,铁皮石斛种质资源600余份。

种质基因库的建成,也为下一步我省优质种苗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种植产业而言,没有好种子,产业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省明确提出不引进省外种苗,我们通过培育,保证种子品质,为产业提质增效打牢基础。”省林科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莲辉说。

喻德江 摄

为此,省林科院配套了研发植物组织的培养室2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产品质量检测平台1个,基本满足石斛种质资源保存、开发利用的科研条件。

科技助力,让仙草蔓发。

为有效利用石斛本地优良品种,从今年5月初开始,省林科院指导10余家企业开展授粉制种工作。

目前,共成功授粉28000余花次,主要品种有贵州本地野生种源、本地野生驯化种源以及浙江、云南引进驯化的优良品种等,基本能满足2020年冬季及2021年种植种苗需求。

农民得馈赠,仙草飘香漫此方

“笃山笃山,石头连成山,道路好比上青天,十村千山石漠化,一年粮食吃半年!”

在安龙县,当地的顺口溜,道出了深度贫困村的无奈。

这些贫困村,多是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地区,怪石嶙峋,寸草不生。

“以前见着石头就发愁,现在这些‘死资源’变成了我们的活资产。”安龙县者贵村科丰组村民王玉秀说,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当地村民在石头上种植铁皮石斛,不但解决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难题,而且让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因此,大力发展石斛产业,是我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路径,可以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依托石斛产业发展,安龙县林下仿野生石斛栽培建立了一种“不砍树也能富”的发展模式,走出了精准扶贫“123”模式。

“1”即一个保障,让贫困户到企业基地务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家庭经济有保障。

“2”即两次分红,一是保本分红,利用安龙县财政扶贫资金811.33万元,以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方式投入公司,每年每户保本分红1200元。二是反租倒包,石斛正常产出后所多出的增产部分按五五分成。

“3”即“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为山区群众精准脱贫提供了“金钥匙”。

截至今年5月底,安龙县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已达6400亩(其中树栽5300亩、石栽1100亩),带动了栖凤街道、笃山镇598户2512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展石斛产业,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2至3万元,脱贫致富效果明显。

而赤水,则坚持园区引领带动贫困户参与,实现了石旮旯的“荒”改“绿”,闯出了一条“点石成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喻德江 摄

赤水市成立国有平台公司,推行“国有平台公司+社会专业实体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四位一体模式,建立金钗石斛标准化基地,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参与经营和就近务工等方式增收脱贫。

目前,赤水已在全市13个乡镇69个村199个村民组建立金钗石斛基地9.1万亩,带动1.27万户农户4万余人参与发展,人均增收约7000元,助推12604人脱贫。

将旅游资源优势与历史典故、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等相结合,建立集休闲、养身、科普、旅游为一体的石斛观光旅游点。

2018年,该市接待省内外游客15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00万元,带动120家餐饮、农家旅舍及300多户参与农特产品销售,户均增收10万元。

文方春英曾霄

编辑唐怒娇游正兰

编审陈毓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汉语作文 普通话作文 灯光作文 作文有趣的事 劳动节作文 关于自己作文 好的英语作文 博物馆的作文 关于老师作文 别样 作文 作文优秀开头 爱家乡作文 收藏作文 我的幸福的作文 英语八年级作文 5篇作文 爸爸作文400字 作文《爱》500字 我不再 作文 伤心的作文 吃饭的作文 英语作文语句 我爱你作文 乡下的作文 流泪作文 寓言作文 一年级作文我 写事情作文 机会作文 成长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