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古人是怎么测出秋分的?

2020-12-04 05:20:01
相关推荐

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径香。

这是诗人左河水的一首形象描写秋分时节地理、气象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七言绝句诗《秋分》。

炎热的天气已经退去,天空变得清澈明亮,气温渐渐转凉,这一天,白天黑夜一样长。银白色的棉花成熟了,金黄色的稻谷也到了丰收的时间,丹桂与小菊万里飘香。

“秋分”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为每年的9月22或23或24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基本上昼夜等长。过了这一天,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渐渐变短、夜晚渐渐变长,南半球则刚好相反。

二十四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夏朝时期,难道那时候先贤们就知道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知道了秋分这一天太阳光直射点在赤道?要知道我国的版图并不经过赤道,连现在的最南端曾母暗沙也是在北纬4度左右,更别说夏朝时期了,所以当时的人们是不可能直接观测到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的。那么他们是怎么确定“秋分”这个时节的呢?这一切都源于对太阳的测量!

我们现在知道,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大约有1.5亿千米,夏朝人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那么他们是怎么测量距离我们如此远的太阳的呢?

这里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贤们的智慧,因为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发现了太阳阴影长度的变化规律,没法直接测量太阳,那我们就测量它的阴影吧!

人们发现太阳的影子是规律变化的,于是发明了“圭表”来准确测量它的变化规律。其中,“表”是一根直立于地面的杆子,用于造出影子;而“圭”则是按南北方向平放于地面的、带刻度的“尺子”,之所以要按南北方向放置,是因为要测量的是正午时刻,“表”的影子在“圭”上的刻度值,而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都是在正北面。

通过长期的测量记录,人们把正午影子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把影子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把“冬至”和“夏至”正中间的两个点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这样恰好把一年等分为四个基本相等的时段。

到了周朝的时候,周公姬旦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轨迹,认为当时的“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是天地和宇宙的中心,于是在这里建了一座“测景台”,以观测日影、验证四时。

原本的测景台是用土堆和木杆建造的,早已不能用了。到了唐开元年间,太史监南宫说在此重建起了石制的测景台。该测景台总高3.95米,由上部的石柱(表)和下部的基座(圭)组成。

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又在此地重建了观星台。观星台是一座城墙风格的台子,台顶的两间小屋之间有一道横梁,这道横梁就相当于“表”;台身中间有一条凹槽,凹槽的底部连接由南向北延伸的石圭,石圭长31.196米,上面刻有精密的刻度。正午时分,太阳将横梁的影子投射到石圭上,就可以读取当天的日影长度了。

但是,这样投射下来的影子很模糊,读数不精确,于是,郭守敬又发明了“景符”。景符是一个中间有孔的零件,可以在石圭上移动并调节角度。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石圭上投影出清晰的横梁影子,从而得到更精确的数据。

有了这些较为精确的数据,郭守敬测定出了一年中两至两分的精确时刻,并且制定出了《授时历》,推算出了一个回归年(一个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为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通过现代技术测定的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只相差26秒,与现在各国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一秒都不差,但比其早了300多年。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祭祀活动,我们今天的“中秋节”,其实就是由“秋分祭月”这个活动发展而来的。由于秋分这一天在农历的日子并不是每年都相同,因此也不一定都有圆月,而对于祭月活动来说,月亮不圆又不是很合适,于是就将“祭月节”从秋分这一天调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变成了“中秋节”。

虽然秋分这一天不再是祭月节,但是我们国家已经从2018年起,将每年的秋分这一天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普天同庆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未来的雄安新区作文 创新作文800 五年级作文读后感400字 工作文章 我和谁过一天作文 适合五年级写的作文 作文春天来了 诚信的我作文400字 二年级同步作文上册 五年级探险作文范文 被温暖照亮作文 海河作文 家长会后作文300字 美丽的校园作文400字 星海广场作文 厨艺高超的妈妈作文 九龙公园作文400字 作文人物传记 写人作文600 游成都作文 我的同学作文四百字 作文五大要素 成长中的烦恼作文 书信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50字 作文集 我想成为孙悟空作文 并列式作文范文 感恩的心作文500 初中生作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