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新传考研辅导机构鱼龙混杂 这篇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王者!不服不行

2020-12-04 13:00:01
相关推荐

胡师姐:北大新传院研究生/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做考研辅导7年了,在这7年里,我们对热点的理解一直在进化——和各高校命题人一起进化。

起初,他们出的热点题是这样的:

材料:赵普在微博上转发调查记者的短信,引来11万转发,但他却从荧幕与微博上小时,对此相关负责人称无可奉告。请问: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2013暨南大学新传专硕真题)

材料:一段《纸牌屋》的介绍。问题:请分析纸牌屋为什么会火?

(2014中国人民大学新传考研真题)

慢慢地,他们出的热点就变成了这样:

谈谈你对明星限薪令的理解。

(2019北大新媒体保研真题)

原材料节选部分:

“我已经转发杨超越好几天了”

“转发这个杨超越,你想咋地就咋地”

“头像换成杨超越之后,运气真的有变好”

……

你身边一定有不少这样对着杨超越许愿的朋友,甚至你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曾因卖惨、唱跳实力难堪而遭人嫌弃、又因蠢萌废柴而惹人怜爱的“麻烦女孩”人生却一路开了挂。她曾不慎“体面”地搞砸了偶像选秀节目《创造101》里的绝大部分表演,如今终于在恋爱推理节目《心动的信号》中 显露出自己的综艺才华。

不过,如果说幸运也是一种才华的话,那么超越妹妹其实是凭借这一方面的出类拔萃而在百舸争流的娱乐圈逐渐立足,乃至圈粉无数的。为何作为“人形锦鲤”的杨超越会迅速获得舆论热捧,由废柴少女变身为万能幸运符?

当然,祈福求好运并非新鲜事,向锦鲤祈福的习俗早在古代就已普及。但这一波以杨超越为代表的人形锦鲤转发风潮,充满了(后)现代的戏谑与荒诞,是一种属于当今时代的丧:对于努力不抱信任但又无法不相信努力的生命状态,其背后是笼罩在我们之上的“无用的幽灵”。

(1)文中提到的“锦鲤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10分)

(2)你认为转发锦鲤是“集体症候式”吗?并分析“集体症候式”的社会背景。(25分)

(2019浙大新闻传播考研真题)

外行或许看不出什么门道,但事实上,热点考题的提问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从最开始谁都能说点什么的状态,到要求深度融合专业知识、不如此简直就不知道该从哪下笔的状态。

以前我们辅导学生的时候,每个热点倾向于给一个分析角度、一个确凿的答案让大家吃个定心丸,但后来我们发现这样做不够灵活——一个热点有多种考察角度,以浙大这道锦鲤的题为例,除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考察, 还可以考亚文化、虚拟社群、互动仪式……你并不知道出题人会从哪个角度考,那么热点分析理应穷尽所有可能的考察角度,提示相应的分析工具(理论),但是不能给出具体的论证——那样可能会让大家在考场上写出一模一样的东西,招来改卷老师的反感。

同时我们观察了一下行业动态——优秀的同行们都有热点分析的课程,也都意识到了不能从一个视角分析热点,但这里出了个问题:因为教学水平的差异,大部分同仁其实自己也不太懂理论。在试图多角度的时候,成功实现了堆砌而不是运用理论,对理论进行了去语境化的简单粗暴使用——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某理论,并用于分析某类字面上看起来有联系的现象,比如我已经无数次因为学生用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娱乐化现象和粉丝行为而吐血——娱乐至死也就算了,还沾边(这个理论本来是警示美国人不要沉溺于“一切政治问题已经解决”的自我感觉良好、需要担心政治以外的社会危机的——并且,它只针对电视!一切试图挪用的,都得先论证你要解释的那个东西跟电视的相似之处),但巴赫金的“狂欢”是在说什么?——

中世纪晚期的各大城市(如罗马、威尼斯、巴黎等),每年合计起来有大约三个月的时间,过着狂欢节的生活。在这期间,人们放弃那种教规常规下、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打破严格的等级秩序,同一切人随意不拘的交往,随心所欲地妆扮自己,狂放不羁地载歌载舞,自由自在地说说笑笑,纵情于食欲声色……狂欢时,先前存在的等级关系和官衔差别统统暂时取消,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际关系而得到了再生;狂欢节上,笑谑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笑谑是节庆的、欢乐的,它针对一切,同时也针对取笑者本人,并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不敬、歪曲和亵渎;狂欢节上,一切话语都成了相对性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摹拟讽刺的对象……狂欢节是全民性的,在狂欢中,没有观众,全民都是演员,或者说,生活本身成了表演,而表演则暂时成了生活本身。

所以“狂欢”是藐视权力和一切“装逼犯”的、是短暂造就平等的、是欢乐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是解构意味的。巴赫金对“狂欢”的论述充斥着难以掩饰的赞许态度——怎么到你们那里就成了批判大众盲目参与轰动性事件、追求刺激和猎奇了呢?

我问学生为什么老爱用狂欢理论,他们说XX公号就是这么写的。我简直无语。难怪历年模拟题一考到娱乐事件或者朋友圈大型“表演秀”,10份卷子里能有5个娱乐至死、3个狂欢,1个无分析裸奔,还有1个不知所云……

这真让人痛心了。都是“辅导班”,但教你的是什么人——是不是就比你水平高,他们了解学科源流吗?真读过原著吗?真懂理论吗?大家要认真辨别,不要花了钱还被带到沟里了。

刘海龙老师在《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里三令五申:不要死记硬背理论!不要生搬硬套理论!一定要理解理论的背景!但是多年以来新闻传播领域还是“文二病患者”横行:

“文二病患者,通常就是念了几本书,且对社会其实没有多少历练,

最可怕的地方是,他们读的书不是教科书,或者是教科书读得不够好,基础不牢。

专著都是某一个学者自己的主观看法,当然不会太全面。

轻视教科书,捧着一两本专著当成至宝和行为指南,文二病就不远了。

至于只是耳闻了几个概念,大而化之,想当然地就去用的,不过就是拿几个大词出来吓唬吓唬人罢了。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之下,其实一推就倒。”

(魏武挥老师公号,原文请戳《文二病患者》)

根据魏老师这篇文章,我们整理出目前被抠出原生语境、黑得最惨的(或者用得最滥的)理论排行榜:

No.1 娱乐至死

No.2 乌合之众

No.3 狂欢

No.4 信息茧房

(脱离了桑斯坦的原意)

No.5 文化工业

(用得人太多了,但往往只能说出表面意思,不能深入分析)

No.6 单向度的人

(只能从字面解释媒介给人带来的影响,知其然不知其所有然,一句话就把所有意思说完了,为了填满试卷上的大片空白开始翻来覆去地重复)

No.7 媒介依赖

(大家好好看看教材上媒介依赖讲的是啥!)

No.8 互动仪式链

(横跨宏观-中观-微观,不适用于解释具体现象)

……

下面,我们以AI换脸为例展示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令人无语的是,很多同行讨论“换脸”还在用“狂欢”……我……)

事件重现

AI换脸appZAO在不到一个星期内经历“爆红刷屏”到“道歉约谈”的大起大落,拥有“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slogan的ZAO确实上演了一出新奇的好戏,但其实AI换脸技术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从天天P图“军装照”、Faceu(脸萌)“变老滤镜”、zepeto“捏脸社交”到“杨幂参演1994版《射雕英雄传》”、AI合成主播、Deepfake,AI换脸满足人们娱乐性需求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是更大担忧和恐惧。

命题角度一:隐私

真题链接:

2014北京大学440:谈谈对网络隐私保护权的理解,如何平衡数据发布与保护隐私之间的矛盾?

2019华中科技大学440:网络环境下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的表现和如何规制

2019安徽大学814:脸书数据泄露案例,根据社交媒体隐私数据保护,假设自己是科技媒体记者,写采访提纲。

2019上海交通大学334: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

2019北京师范大学938:互联网隐私和便利的界限在哪里?谈谈看法

2019华南理工大学334:材料中提到了京东前员工泄露用户的隐私、用户的隐私在淘宝上以几毛钱的低价出售,主要强调了当代用户隐私的严重性。谈谈网络的隐私权的特征有哪些,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网络的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

(以上真题中,“换脸”的相关案例都可以用来作为案例展开论述,丰富答题内容和维度)

真题预测:“换脸”风波中如何应对隐私危机?

思路解析:

隐私问题没有成型的理论可以直接套,但可以联系法律、伦理道德或其它前沿理念(例如“被遗忘权”、GDPR),以分析说理取胜。

一、“换脸”带来隐私危机

ZAO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对其霸王条款的分析,法律工作者发现ZAO肖像权的使用,意味着隐私权的过度让渡,不仅可以随意使用个人肖像权,还可以有偿或无偿授予第三方,这意味着全方位地暴露在了互联网之中。

互联网改变了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受众越来越习惯于享受丰富有趣、富有创造力的产品和应用,习惯于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在社交媒体上,但这些信息也永久地储存在了服务器上,用户维护自己的数据隐私,几乎成为了不可能的事。

二、大数据时代的隐私问题泛在化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车站、金融、娱乐、监控……)以及泛在的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诈骗、人肉搜索等)。

三、“换脸”隐私危机的解决

1.公民:提升媒介使用能力,拒绝隐私权的让渡

2.科学家:解铃还须系铃人,技术的锅技术背

科学家尝试用AI技术对抗这种隐私风险,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两个大学生制作的一个40*40公分的图片,能成功为人穿上“隐形斗篷”,建构AI识别的“对抗性补丁”。

无独有偶,俄罗斯的科技公司俄罗斯最大的科技公司Yandex的技术总监Grigory Bakunov与其他几个黑客一起,开发出了一种“反面部识别算法”。这种算法通过化妆的方式实现,只要在脸上画出特定的线条,就可以有效干扰AI的面部识别。

3.政府:对权利的侵犯应当由法律来规制

四、“换脸”风波的反思(重大得分点!)

一切风波本质上还是由技术而起,技术更迭本无罪,是发展的象征,关键在于使用技术的人的意图。AI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抓捕罪犯“捷报频传”,甚至一度让张学友在演唱会上完成“五杀”、“七杀”,被称为“逃犯克星”,并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认技术,但人脸识别被滥用而出现的信息泄露导致账户被“盗刷”、不知不觉成为色情片主演,甚至是用于政治权力竞争的造假,又是赤裸裸的技术引发的祸端。

德国哲学家韦伯曾经区分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意味着发挥技术的最大效用,后者强调价值、伦理的重要性,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开拓,更离不开基本价值的守望,毕竟‘我们将抵达的未来,不仅是信息自由流动的丰饶之海,更是构筑全新文明的坚固之岸。

命题角度二:数字鸿沟

真题链接:

2019四川大学636: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当代社会中的“数字鸿沟”现象,并提出对策

2019苏州大学334/440:数字鸿沟

2019重庆大学学硕:数字鸿沟

2019中国传媒大学334:简述消除数字鸿沟的方案

2019河南大学专硕:依照信息沟理论的主要观点,论述如何防止和控制由当今的数字鸿沟所引发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信息差距

(以上真题中,“换脸”的相关案例都可以用来作为案例展开论述,丰富答题内容和维度)

真题预测:试分析换脸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

思路解析:

这道题从多个角度答都行,但数字鸿沟会是别出心裁的一个。为什么呢? 因为ZAO app一出现,很多专家警惕心大起,立刻撰文提示风险——但这些文章理解门槛高,并且是传统的图文形式,身处落后地区的人们很难接触到或者接触到也没有兴趣理解,反而可能错过了风险提示的机会。但ZAO玩的是视频,进入门槛低,可以让人们玩得不亦乐乎。长此以往,媒介素养的差异会表现出来——媒介素养低的人们更容易遭遇隐私泄露或者诈骗。

一、数字鸿沟概念解析

二、新媒体语境下数字鸿沟新变化

1.接入沟日益不平等,媒介接触差异较大

接入沟又可以分为精神接入、物质接入、技能接入、使用接入四个层面,在ZAO换脸风波中,我们可以进一步重思接入沟。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的发展、智能终端的普及、流量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物质接入的入口,有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也能使用新媒介,但事实上这种接入只是表层的,设备的不平等分布不是数字鸿沟最大的困境,落后地区精神兴趣、使用技能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实际在不断加剧,形成断裂。ZAO事件中,正是很多初步拥有接触媒介能力的人,由于媒介使用技能不足,无法进行判断,才狂热参与游戏,导致自身隐私泄露。

2.使用沟差距难弥合,娱乐性动机比重大

根据媒介技术的自主使用能力、媒介技术使用的多样性差异、使用动机和使用兴趣、使用技能等因素可以对使用沟进行分析,很明显ZAOapp的使用者更多的是基于娱乐目的、社交目的,用户使用新媒体技术需求信息和获取知识时能够有效缩小数字鸿沟,但基于娱乐的动机并不能,而且这些用户的媒介使用差异性其实较小,所使用的大多是基于视频的、门槛较低的娱乐功能性质的app,同时其新媒体学习能力也有限,因此陷入了ZAO的数字伦理风波之中。

3.知识沟进一步拉大,数字资产更易遗失

数字资产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一种资产,在ZAO事件中,含有个人生物特征信息的照片就是个人特有的数字资产,ZAO的霸王条款让个人无法确定自己的肖像会被用于什么途径,容易带来道德层面、价值层面的风险,而知识能力水平高的人,能够率先发现ZAO条款中存在的漏洞,例如这件事情中的KOL@法山叔就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人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条款的分析,发现其中漏洞,他能够尽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相比之下,存在信息落差和知识区隔的人,就极有可能被牵涉到换脸风波中,遗失数据资产。

命题角度三:媒介素养

真题链接:

2019上海交通大学440:媒介素养、意义及提升途径

2019中山大学·数字媒体:媒介素养

2019广西大学专硕:媒介素养

2019南京师范大学61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数字媒介素养的看法

2019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硕:媒介素养

2019上海师范大学学硕:媒介素养

2019内蒙古大学440:媒介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以上真题中,“换脸”的相关案例都可以用来作为案例展开论述,丰富答题内容和维度)

真题预测:ZAO为什么会火?试分析原因。

思路解析:

自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不仅仅意味着使用、解读的能力,更意味着传播、制造信息的素养,在传播者泛化、把关者弱化的今天,媒介素养的不足带来了太多的问题。ZAOapp的爆火刷屏满城风雨,究其实质,媒介素养的不足在其中占据很大因素。

一、 媒介素养的涵义

二、 在ZAO事件中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

(1)社会交往素养不足,隐私数据泄露危机

可参见命题角度一选择性回答

(2)媒介使用素养不足,权力边界模糊危机

新媒介对于使用者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媒介使用素养还表现为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使用等。ZAO大大降低了人们换脸的门槛,一键换脸的操作基本人人可实现,但同时也带来了人们不明确权力边界的危机,例如将明星的脸在作品中随意更换,美名曰喜欢明星,但实则在版权问题以及再传播中带来的对观众的误导等多个方面都对明星带来了负面影响。

(3)信息消费素养不足,过分让渡浑然不知

自媒体时代传播者角色泛化,信息海量膨胀以及来源的多元化,意味着信息的消费者面临着空前复杂的信息选择环境,同时也就需要具备更多的选择、判断与辨识的能力。ZAOapp的霸王条款广受诟病,但很多用户却浑然不知,仍在跟风使用,导致自己的信息被暴露在法律的边缘地带、部分权力被过度让渡。

(4)信息生产素养不足,转发“再加工”产品

自媒体时代,公众作为信息生产者的作用不断凸显,但由于公民在发布信息和言论、进行信息再传播等方面的素养有限,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把关,容易造成对他人权利的侵害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危害。ZAO的使用中就可以见得,部分人群利用ZAO技术实现明星在情色视频中的换脸,并以此谋取私利,侵犯了明星的利益。

三、 反思:

媒介素养是日积月累培养的,跟每个人身处的信息环境和信息使用习惯息息相关,要弥合媒介素养的差异,需要教育的普及。

命题角度四:版权

真题链接:

2015北京大学440:互联网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及开放存取 联系阿伦的自杀写评论

2019华南师范大学334:数字内容产业

(以上真题中,“换脸”的相关案例都可以用来作为案例展开论述,丰富答题内容和维度)

真题预测:试以ZAO为例,论述新媒体版权面临的挑战

思路解析:

赛博空间的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构筑了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版权保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网易、QQ两家音乐版权之争、视觉中国黑洞照片版权之争、短视频版权侵权的重灾区等一系列新媒体版权的侵权为屡不鲜,版权侵权倒逼着版权保护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一、新媒体版权乱象丛生

1.中国版权授权凌乱无序

我国版权保护在界定中存在问题,一个作品多家都有影视版权,同时由于现代大众传媒信息的可复制性,盗版的资源也随处可见,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版权纠纷官司。例如ZAOapp中很多视频作品实际并未取得版权,却被用户拿来随意篡改,甚至在app的霸王条款中将责任归咎于用户的上传,以钻法律的漏洞。

2.公众版权意识的淡薄

因为贪图便利大肆传播侵权作品的大有人在,ZAO的霸王条款很多人都视而不见。

二、版权保护解决路径

1.技术:“媒体大脑”的使用,加强版权监测

在媒体大脑的使用中,原创内容将被进行快速的版权登记,同时基于覆盖全网的数据能力和针对文字、图片等相似度的算法判别技术,“媒体大脑”可以在第一时间针对权利人登记的原创内容,进行全网版权监测,帮助媒体机构和内容生产者快速了解自身内容在全网的使用、传播情况,被侵权行为分析,有效避免侵权现象的发生。

2.司法:完善法律法规,加执法力度——这是版权保护的根本。

上周刚结束的20北大汇丰深财保研面试就考了ZAO,这才是几天的事……所以我们的热点备考经验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网一个!关于ZAO,我们给出的思路和答案只起提示和参考作用,同学们还可以开拓思维不断完善丰满自己的答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大公鸡作文 我的想法作文 关于知识的作文 假期作文600字 自我成长作文 美好瞬间作文 高一作文素材 发烧作文 启航作文 关于叙事的作文 两千字作文 责任担当的作文 400字作文写人 小作文150字 开心的一天的作文 山东作文题目 野餐英语作文 动物作文500字 移步换景作文 停电作文 英语我的一天作文 靠自己作文 春节高中作文 谦虚的作文 关于少年的作文 写感恩的作文 写劳动的作文 有关文化的作文 读书作文800字 快乐假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