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郑北京:从军旅作家到“文学小镇”镇长

2020-12-04 14:35:01
相关推荐

郑北京,从小家境贫寒,却爱好文学。小学三年级时,写人生第一篇作文,就被语文老师拿到全校各班展示,并预言“郑北京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当作家!”

郑北京在演讲(资料图片)

郑北京说,自己这一生都和文学结缘,为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推广,他胸怀无比强烈的使命感。

1、以笔当枪,撰写《血泪在军营流淌》

1990年冬,18岁的郑北京应征入伍,因为发表过作品,被北京卫戍区某迎外表演部队特招入伍。

郑北京先后在工兵连和军乐队,度过了为期六个月的新兵训练。艰苦的军事训练之余,郑北京坚持文学创作,新兵时期就在《战友报》发表诗歌;19岁因为连续发表颇有影响的短篇小说《这个故事不传奇》、《红色鸟》、《酸枣树》等,被《北京晚报》“文学副刊”推举为文学新人,整版报道。一时间,郑北京在京城可谓家喻户晓,一个星期内接到读者来信近千封。

昔日军旅生涯 (资料图片)

1993年,担任团新闻报道组组长的郑北京,已是军区闻名的“军中秀才”。他主动请缨,打铺盖来到基层连队,体验生活、采访先进。迎外表演部队担负为来访的外国元首和国防部长表演军事技能的特殊任务,官兵必须练就超人本领,在真枪实弹的表演过程中,常常有人受伤挂彩,甚至会有战友献出宝贵生命。

郑北京白天与战友们一起在练兵场摸爬滚打,夜晚就在昏暗的储藏室,饱含热泪撰写文稿。三个月后,报告文学《血泪在军营流淌——首都迎外部队军旅生活实录》被送到时任《中华儿女》杂志杨筱怀社长的案头。这位在部队服役十三年的老兵读罢全篇,涌出热泪。立即在稿件上批示:速在重要版面刊发!

这一期《中华儿女》杂志洛阳纸贵,刚摆上摊,就被抢购一空。编辑部三次紧急加印,才初步满足市场需求。读者来信,就像雪片纷纷飞到位于团中央大楼的编辑部,人们被和平时期部队官兵所做的巨大牺牲,感动了,震撼了!

沈阳市一位退休老工人,将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500元钱,邮寄给北京卫戍区党委,他请求党委将这笔钱转交给战士们买点营养品补补身子……当时,一个工人的月工资,才几十块钱。

美国一位年轻华侨,偶然在香港机场买到这一期杂志,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给这些素不相识的军营同龄人写信:

“因为有你们,中国当最强!”

这篇报告文学社会影响巨大,文中报道的战士大多立功受奖,有的还荣立二等功。而郑北京,则默默收拾行装,转战到另一个连队、另一座哨所。

郑北京多次谢绝上调大机关的机会,甘心扎根最艰苦基层部队,爱军、写军,在三年内,发表数百篇各类作品,影响军内外。23岁时,因为文学创作突出,被批准加入北京作家协会,成为当年最年轻的会员。

后来,郑北京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战争王牌》,为自己的军旅生涯交出了一份颇有分量的答卷。

郑北京亦文亦武,先后在北京卫戍区、北京军区某特种部队服役六年。

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他用汗水、泪水和对军队的忠诚,铸就了属于自己的那枚青春勋章。

2、打造“文学小镇”,拥抱“诗和远方”

1996年,第六年义务兵郑北京,光荣退出现役,担任北京顺义国医院副院长。

第二年,被组织安排到上海松江洞泾镇挂职副镇长。这段挂职经历虽然很短,但却是25岁的郑北京与“文学小镇”的一次命运结缘。

当时的洞泾镇,人均收入很高,堪称“首富镇”。可是,富裕的物质生活和较为贫瘠的精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些老年人,在农村生活了差不多一辈子,刚搬到楼房,不习惯用抽水马桶,还坚持用木质粪桶装大小便;在楼上种菜、养鸡、养鸭,也不鲜见。由此导致的邻里矛盾,层出不穷。

身处文明与落后的冲突漩涡,郑北京第一次有了打造“文学小镇”的想法。彼时的“文学小镇”概念,还比较简单——就是带动小镇居民一起读书、学习,从思想认识上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他把这个计划向时任松江县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

就在郑北京开始着手“文学小镇”计划之际,他接到担任科技部下属《跨世纪人才》编辑部主任的通知,便离开了上海。

1999年,郑北京离开杂志社,开始自己创业。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写作培训工作,出版了《郑北京爆破作文》、《金作文训练教程》、《QQ群谋杀案》、《作文班的故事》等10余部著作,成为文化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期间,郑北京先后担任北京新创意作文研究所所长、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副秘书长以及北京天下同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事务繁杂。但是,他一直没有忘却打造“文学小镇”的初心。

2011年,郑北京在故乡怀宁县洪镇,从农民手中承包了数百亩山林,租期长达三四十年,筹建“文学小镇+中国作家村”项目,基本思路就是建立以文学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基地,搭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通道,开展“读书”“写作”“游学”三大文化活动。

2012年10月,郑北京应邀到桐城市做商务考察与公益讲座。在该市黄甲镇三星辅导小学,郑北京传授写作知识,并给留守儿童们捐赠了丰富的的课外书籍。深山里的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文学的向往,给郑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北京难忘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神,立誓要把“文学小镇”建到祖国的城市与乡村。2015年,温州文一学堂的创始人、知名作家陈嫒嫒女士来京拜访郑北京,当她了解了郑北京正在做的“文学小镇”,非常激动,希望能够参与其中。陈嫒嫒的文一学堂有着十多年历史,在温州有多个校区,口碑良好。她也正在思考如何从单一的文化培训向人文素养转型。就这样,温州第一家“文学小镇”顺势挂牌成立,每场活动人气爆棚,成为当地一道夺人眼目的文化风景。

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对于“文学小镇”的战略规划,郑北京日益有了清晰的布局——围绕文学这一道总题目,不同地点的“文学小镇”将有不同的定位:有的突出读书,人们可以在此品书、购书;有的突出写作,人们可以在此学习、创作;有的突出游学,人们可以在此观光、旅游。小镇“居民”实行会员制,形成不同的线上、线下学习型社群“文学小镇读书会”,读书会下设学前分会、小初高分会、教师分会和家长分会。各个小镇彼此共享会员资源,实现差异互补,从而构建成一个宏大的文学生态跨界综合体。

郑北京在为孩子签名捐书 (资料图片)

郑北京常说: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因为能够流传下来的书籍,都是经过了时间的严苛检验,她们不仅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更是真善美的传递。正规出版物,其内容都是人类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早读书、多读书,能够帮助孩子们早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互联网快餐文化的激烈冲击与全面裹挟下,不少青少年确实在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读书、写作与游学,将在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上,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郑北京的办公室,悬挂着一幅这样题词——“文学小镇,诗和远方;文学小镇,利国利民”。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文学老兵,时刻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走在建造“文学小镇”的征途上,一步一个脚印,目标坚定、砥砺前行……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初心的作文 写苏轼的作文 写人作文700字 把握当下 作文 邻居作文600字 写滑雪的作文 跳绳作文300字 关于青春的作文素材 乡村风光作文 旅行的意义作文 五年级英语小作文 品味作文600字 全家福英语作文 青春的力量作文 破茧成蝶作文 仓鼠作文300字 云南旅游作文 同舟共济作文 赏梅作文 写绿萝的作文 写好朋友的作文 期待的作文600字 温暖的陪伴 作文 作文我的梦想400字 读书经历作文 身边的美作文 拼搏奋斗的作文 挫折作文500字 桂花作文300字 团结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