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好文共赏:杨氏太极拳堂奥问答

2020-12-05 00:00:01
相关推荐

作者按语:跟随田颖嘉师父学太极拳已有十多年了。每次和师父闲谈,常有新的感触。这次整理的谈话记录是以1997年年底辞旧迎新,在师父家的一次谈话作为本文的导向和内容。经过整理,加上平时学拳时师父讲的一些话,虽大致保持原对话的结构,但编下来却比原来谈话扩充了不少。在发表此文之前,与师父仔细核对过。

先师杨健候授拳分架子、推手、发劲。杨少候亦言: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文稿中师父的许多答话往往是先师们的原话。小标题是我编写时加的。文稿内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论架子。先师授拳时备有大、中、小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论劲。本来论劲应放在第三段,但劲的物理纲量是什么?说清楚了,“听、化、拿、发”就容易说明白。三、论“听”。四、论太极拳。太极是一种哲理思想,用太极思想指导的拳称太极拳。

师爷田兆麟十三岁起收养在杨家,由杨健候老先生亲自传授太极功夫,并作为传人。学成后遵师命又相继拜列在老先生长子杨少候及三子杨澄甫门下。我师父田颖嘉太极得自家传,而且他本人是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中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之一,有着相当扎实的文化底蕴。我在师父的教导下,使自已学过的许多东西更清楚了。如今这篇文稿若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那只能说明自己的水平不到,更需要加倍努力学习。我想此文稿表达的一些思想,也许会引起广大拳学爱好者对太极拳研究的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感观和思路。愿此文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论架子

问:又一年过去了,时间过的真快,看到新来的师兄弟们学拳的架子这么僵硬,我就想:我刚开始学拳时的样子一定也很糟糕的吧?

答:那当然,有些动作还不及他们好呐。他们有的以前多少还练过一点拳,这次来学的人又多,十几个人容易相互参比修正。你们当时才两个人(注:另一个是我的师弟袁勇荣),条件比较差。

问:我记得每星期来您处,您看了我们的练习动作后总说“还可以。”

答:太极拳博大精深,一开始要求面面俱到反而如入五里云雾,没法学下去。

问:师父,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太极拳的标准是什么?原来,我想跟师父学两年,把一套标准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学会、学好就行了。现在看来不是这回事。

答:师爷说过,陈微明也曾说过,太极拳的标准可以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去对照。谁同拳论的要求近了,谁离太极拳的标准就不远了。以前杨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太极拳的真谛,依层次分三种架子授拳。

问:那三种架子?

答:大架子、中架子、小架子

问:这三种架子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大架子又叫四平架,演练起来,裆要圆、膝成水平,手、眼、身、法、步,要求舒展大方,现在流传的88式,85式、48式,24式等都可以算作大架子。中架子以盘圈为主,为练太极圈缠丝劲打基础,比如揽雀尾,中架子要求盘三圈,这三个圈大小不同,劲路不同,重心不同。小架子又称快拳,圈子隐在劲里。劲能收能放,如陈鑫所说处处缠丝精,非要明家言传身教,自已苦练玩味不可。过去师爷说:“杨健候教拳,大架子入手,中架子研究,小架子点化。”

问:那么说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啰?

答:可以这样说,但不贴切。凡事都是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然后再深入研究表面现象后面看不见的本质。

问:能说得具体些吗?

答:一般来讲,大架子先要求外形,只要动作到位就行了,要求以外动今后逐渐带出内动,所以适应初学者。而中架子是太极拳从大圈到小圈,多圈到少圈,为今后练成有圈无形的一个练习过程。所以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要求也高。

问:是不是每个人练太极拳都要从大架子入手再到中架子?

答:不一定,有些人只要求养身,大架子演练到舒展大方,入静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能提高。有些有基础的人,自己有决心,有悟性,又有好的老师指导也可以从中架子学起。但是不论大架子,中架子都要求形神兼备,这就不是一年两年能解决得了。

问:那么小架子呢?

答:其实小架子才是以前杨禄禅练的太极拳,处处讲求对立的统一,快慢,分合,收放。有时走圈,有时走直线,而直线里隐藏着圈。看上去大圈,其实,小圈已早早地像上了发条似的。中架子练透了,再加点化,小架子就容易通了。

问:那么一开始练小架子是不可能的吗?

答;可以这么说,可能性极少。按小架的要求,练好了已是上乘功夫了,如不能按要求练,那只能算做操。因为小架子难练,所以,杨家过去授拳时,将太极拳练法一分三,视各人情况不同而教不同的东西。

问:怎么个一分三法?

答:太极拳讲究“听”,“听”的含意以后慢慢再讲,有了“听”,才能权衡。陈鑫有专门“拳权”的论述,他的书不可多得,你们要好好学习和研究。有了权衡,才知道劲何时放、何时收,放和收的圈盘得越小、越隐就越神。所以,盘圈、推手、发劲如同太极拳这个鼎的三个脚,缺一不可。

问:师爷学拳时是如何练的?

答:你师爷十三岁到杨家,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练拳。先练基本功、站桩、四平架,推手先是老牛劲,哼哈发劲是八段锦。到中架子拆手、开讲已很高深了。小架子点化,一般人受不了。听你师爷说,有一次杨健候发冷劲,你师爷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杨健候老先生含着眼泪亲自喂药说:“绍先(你师爷的字)这是没办法的,劲是说不出的,你不尝到滋味是没法领悟的”。

问:这样看来,前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也是有道理的。

答:那当然啰,这要看你出自哪家师门,还要看个人的天赋、素质、悟性。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不到中、上乘武功能行吗?

问:我想理理清楚,是否杨家授拳把架子分为大、中、小架,如同金字塔,越小越难。

答;对,正因为难,就把小架的劲与圈分开炼,动作放慢了,圈的劲路也交待得清楚了,你们现在练的中架子就是这样。

问:那么劲如何练呢?

答:现在教你们练的“八段锦”就是练劲、练内气。

问:那么这两样都学会,太极拳就学成了。

答:还要练推手,直到乱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问:这样看来,太极拳有两个一分三。小架一分三为中架、推手、发劲。中架一分三为招式、盘圈与劲路。大架以招式为主,那么,大架最简单是不是?

答:有点对,但是你现在如果同样演大架和师弟们演得就不一样,因为会中架子后练大架看似简单,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里面,这是一般人没法学得像的。就像音乐家弹莫扎特的曲子,虽简练,但特别耐听,书法家同样写正楷,虽简洁,但却传神。你说是么?

回答:对,我今天总算把架子问题弄清楚了。

二、论劲

问(姚国钦):师父,记得我刚学拳两年就问过劲的问题,您说等学过八段锦后再讨论。师爷在世时也这样教的么?

答(田颍嘉):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杨健侯老先生讲,力是方的,劲是圆的。讲得简单些,也可以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一般人如没有三年五年的拳龄体会,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一知半解,反而更玄乎。

问:我也常想: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都二十一世纪了,科学那么昌明,为什么很多人还没有把劲的问题弄清楚?

答:这可能是与我国旧时传统思想“重文轻武”有较大的关系吧。旧时习武的多数没条件修文,功夫练得再好,却没办法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用说去写探讨学术的理论了。练内家拳的,像张三丰、王宗岳、陈鑫等文武全才的老前辈毕竟是少数,再说当时也没有物理学等现代科学,所以,前辈留下的拳谱理论一般人很难读懂。除非练到一定境界才能体会领悟,再练进一层,又会有新的体会。

问:那么,不练拳的人就没办法研究劲了吗?也就是说,劲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吗?

答:话还得从两面说,第一,不练就没有劲,那又如何去研究呢?第二,劲,按理说还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问题是人们常着重于拳种、门派、招数的讨论,而圈外人又认为和平时代研究技击干啥,即使战争,在现代化武器面前,武术又有何用。

问:不过,我还是想弄清楚劲的问题。师父,您是工程师,您能否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谈劲的问题?

答:我虽学了一点现代科学知识,但还差得远哩。再说拳学博大精深,我虽是工程师,也不敢妄自议论。今天你左探右讨,无非想知道力与劲的问题。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只能根据拳论启发和个人感受,谈一谈力与劲的主要不同:

1. 力产生于人体肌肉伸缩运动,百斤力经肢体各关节传递至手时,不过几十斤,大部分损耗于自身关节的阻力上;而劲却可以调集全身一切有用的能量集中至某点出发,所以练拳要求节节贯通。狮虎虽为兽中之王,其力实不及牛,然又何能击倒牛;猎豹又因何为动物界中“短跑冠军”,从中不能获得某种启悟吗?

2. 力作用较持久,但呆滞,难变;劲作用不持久但灵活多变。例如,武术家能轻易击倒常人,却未必能举挑百斤之物。

3. 力过壮年会逐渐消退,而劲不然。

4. 力是直线矢量,所以小力胜大力,除用引进落空、顺势而发外,没有其它方法。但可以用小力改变大力的方向,其合力大小、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而劲可曲可直,练至上乘,近乎脉冲,并以振波的形式发出。所以练太极拳要求一身备五弓,拳中处处有棚劲,圆撑而富有弹性。

问:劲以振波的形式发出,那么劲就是波吗?

答:没想到吧?所以说当你有了体会之后,一点就通。你想想看,拳术中描述劲的时候往往说抖劲、入劲、鞭劲、梢劲、崩劲,这都是波的现象的描述。

问:那么,物理学中关于波的规律都可以用在劲上吗?

答:那当然,这就是科学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问:力和波矛盾吗?

答:不矛盾。你想,飞机边飞边发出声音不也可以吗。

问:那可以一起练吗?

答:可以。不过,从学拳的规律来看,应先练力、练招,后练劲、练圈、练气,练熟后再和在一起。现在,你能给我说说,力在物理中是怎样描述的吗?

问:是F=MA吧?

答:对,M代表质量,A代表矢量加速度。同样质量,A大的力大;同样矢量加速度,M大的力大,这就是小力不可能打大力的道理。但有矢量在里面,小力可以影响大力。在拳术中用力来打,一旦落空,有惯性,变招也有难度。劲就不同了。我们在水池中投下石子,水波迅速向外扩散,而漂浮在水面上的木片或树叶并不随波前进。换句话说,波能在水中传播,但波传过去之后,每滴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问:是的,我刚来农场那几年,每到麦熟时节,特爱看麦浪滚滚。一阵风吹过,麦浪一层一层到无边的尽头。看得着迷时也常想,麦是长着根的呀,怎么会有那么壮观的麦浪。静下来想想自己也太幼稚,如果麦也滚到天边那不成笑话了么。

答:这不是笑话,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拳也没悟出这个道理来。

问:此话怎讲?

答:太极拳讲究听、化、拿、发,一个“听”字就难住了许多人。有些练推手的认为这是练触觉的灵敏度,硬是要换掉一个“听”字。你师爷在世时说,拳论中一个字也不能改,“听”字是最恰当的一个字。请想想看,我们是怎样解释能够听到墙那边的声音的呢?

问:因为声音是波动的现象,可以衍射。

答:对,一个“听”字,成为我们打开“劲”这把锁的钥匙,劲就是波动。

问:听您这样一说,我明白了许多。打在胸前痛在背后,这用力的学说无法解释,而用波的理论就说得通。这是透劲。力只能解释反射,无法解释透劲。这大概就是“力是方的,劲是圆的”的道理吧!

答:不愧为我的徒弟,真是一点就通。

问:师父过奖了。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贴身打都要用透劲?

答:不一定。透劲仅仅是描述波的一个术语,但波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可以互不干扰地相互通过,也可以叠加形成另一个波形。像冷劲、截劲、寸劲既有冲量,又有脉冲。脉冲是历时很短的波。比如三个台球紧靠着排成一列,拉开第三个台球去冲击中间台球,于是另一端的球将以相同于推动球的速率滚开。这说明什么?

问:是不是脉冲已经这列球的一端传到了另一端?

答: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过去师爷发人时,两手相交没见动的道理。一是自己要有足够的劲,丹田的振幅要大;二是要得机得势;三是要节节贯通,尽量减少内阻。这样就明白先师杨少侯为何说: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的道理了。这比用力打人要难得多,但也巧得多。难怪会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

问:听师父这样一说,我感到:拳论中“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的真是太好了。

三、论“听”。

问:师父,是不是交手一定要用“听”劲?

答:太极拳交手讲求用“听”劲,当然不用“听”劲也可以交手,但不能算用好了太极拳。

问:仅凭个人的力来交手,这好像是一种本能。但太极拳为何一定要用“听”劲呢?

答:由力到劲可以衡量一个人功力的深浅,只有懂劲才能阶及神明。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里的生,不单单是生存的意思,还有生命、灵性的概念在里面。

问:这怎样理解呢?

答:譬如,(手指桌上)这个半导体收音机并不只是些电阻、电容、线圈、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的简单集合,一定要能收听播音节目了,才算是从无到有而生了。否则,只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加塑料而已。用系统学概念的基本特征来描述,就是总体功能并不是组合各要素的简单相加。

问:这同太极拳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太极拳也并不只是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的简单集合。阴阳开合、调息走劲需按一定的顺序连贯呼应。至于交手中如何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这就需要用“听”,“听、化、拿、发”的真正用意是运用了一个圈来转化身处逆境,于是太极“生”了。太极既无始也无终。每个事物都有它必然的顺逆、成败、兴衰、枯荣等周转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一处有一处的太极,同样可以用“听、化、拿、发”来转变。

问:看来,“听”不单单包括物理上的“听”,还包含着其它意义呢!

答:对,“听”是全方位的,只有练好“听”,才能打开劲,也就是波这扇门。用我们感受得到的波来推理,揭示了更深层的含义。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哲学文化积累的反映,愈是文化层次高的人对太极哲理思想研究的痴迷程度也愈深。

问:要弄懂“听”字又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在交手中有人干脆用触或摸,但“听”字是不能换的,我想弄清听与触之间的关系。

答:当练拳还处在力多劲少的阶段,用触、摸还可以,学太极拳的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渐渐懂劲以后,对方的用意随着劲波而来,若还用触摸去感受,就不易接收到这些信息了,这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譬如,我们听广播,只有在听懂是什么语言,说的是什么事情;或听懂是什么音乐,表达了什么含义之后,这个“听”才有意义。否则,只不过是感觉到有声响,而大量的信息无法解读,那又怎么能做到知彼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听懂音乐,必须要有一双懂音乐的耳朵。

问:听您这样一说,“听”字很像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通信系统模型(信源―信道-译码-信宿)。

答: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听、化、拿、发”组成的圈又可以称得上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听”的辨别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修正、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问:那目的是什么?

答:在太极拳中就是守“中”,也就是用最小的体能消耗来达到我顺人背的目的。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来了,请进;走了,送客。”你自己去辨辨味道吧。

问:师父,是否可以这样说,“听”由触而来,懂劲后才为“听”?

答:可以这样说,引申开来,你就知道“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的道理了。

问:嗯,这好像就是在说力与劲的区别。懂劲后,“听”劲当然要高明得多了,劲涵盖力。

答:对,所以学拳的关键,一要勤学苦练,任何拳都是从招数开始的;二要敬拳敬师,敬拳才能仔细揣摩,敬师才能得到明师的指点。要说习拳的秘诀,这就是了。

问:我看得明师指点,这个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当然名副其实更好。这里面确实是有概率的,所以,学好拳也不是很容易的。

答:虽然,学好拳不容易,但教好拳也不容易。招是形,外形的东西容易教也容易学;劲是质,内蕴的东西不易教也不易学。不同层次学练方法也不同。所以,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说。

问:多数学者只注重于招式,如果没有内劲,只能健身而已。同做操差不多。

答:这就是你师爷常说的:“中看的不一定中用,中用的不一定中看。”

问:师父,我还想问一下,杨健候老先生说的“轻则灵”和“听”有什么关系。

答:在“听”对方劲时,亦可说是在等称,若用大称称小物灵敏度显然不够,金饰、钻石非得用精密天平才能称量,就是这个道理。

问:那是不是越轻越好。

答:这里的轻,要有信息量。也就是说能“听”到细微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反之,则“听 ”劲不足,这时候的“轻”就是浮了。所以,轻要越轻越好,轻则灵。而浮则是病,其病是“听”劲不足。

回答:今天,我想不到最大的收获是:对“听”字的认识竟然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四、论太极拳

问:师父,您既是工程师,太极拳又是受益于嫡系家传,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您是否可以长者的识见,来谈一谈对太极拳的认识,以利于我们晚辈更好的认识国宝的价值。

答:以后你想问什么,先别给我戴高帽子,行吗?这东西让人晕晕糊糊的,一旦忘乎所以,走迷方向,反而不知道说什么话了。再说我也没什么大能耐,决不能以这方面的长者自居。要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中华大地有的是藏龙卧虎、高人逸士、名家前辈。今天你提到太极拳的价值问题,我也确实无法估算。就是我国其他世传名拳,同样都是稀世瑰宝。拳学到了至高境界,内外彼此相通,其理归一,不论先刚后柔还是先柔后刚,仅不过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已。最终目的都想达到刚柔相济,五阴合五阳。但欲达到这一点却又是永无止境的。所以高手过招只在分毫之差。张三峰“八五十三势长拳解”中曾说“万不得有一定架子”说明拳本无法(这里指招式套路),只是一种主导攻防技巧的思维方式,但又不得不从招式套路入门而已。这就象练字学画一样,先从规矩起,到懂规矩,熟悟之后才能脱规矩,应变自如,得心应手。

你师爷过去常说:“太极拳是一种以太极哲理思想为主导的拳,既无始亦无终。终既是始,始既是终。故又名之曰长拳。世事万物之运化,又何能出此圈者。”但要悟出其拳理,就要靠恒心了。学拳须知“三心、四多”(既:决心、信心、恒心;多看、多想、多炼、多问),其中就数“恒心”最难做到了。每上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这就是太极拳的奇妙之处。

问:那么各人的体悟不同,不就成了各种不同的太极拳了吗?

答:若把太极拳仅仅看作是一种拳式,或一个拳种,自然可以这样说,但太极拳的真正含义并不在此。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红楼梦》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极拳的体悟同各人的练法、进程、感觉、理解、悟性有关,但这决不会因为你的体悟不同而改变太极拳本身内涵的真义。

问:那么,太极思想是否存在着一个永恒的理念,如黑格尔的本体论一样。

答:其实,不论东方、西方,都在描述同一个宇宙的奥秘,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这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譬如对立统一规律,太极拳中说动分静合。黑格尔的著作中也提到了,但他只是当做一种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对立统一作为思维规律而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而唯物论只是把事情顺过来,一切就变的简单明了了。

问:那为什么简单明了的又不是人人能学得会的呢?

答:客观事物给人的只是表面现象,而本质是隐藏在其后面的。人们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难在必须进行无数次去伪存真、去粗求精的工作,逐步趋近于事物的本质。太极拳讲求“听、化、拿、发”,首先是个“听”字,“听”相当于调查研究。而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就相当于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但要用好“听、化、拿、发”就不容易了。

问:那么,太极拳是不是一定要反映拳学的本质,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拳式算不算太极拳?

答:如果确实是用太极思想指导的拳,这样的太极拳,就肯定可以反映出拳学的本质。王宗岳的拳论以及列位先师祖留传的心得都可以证明。如果能反映拳学的实质,那么是不是叫太极拳也无所谓。过去不就有称之为长拳、绵拳、先天拳、周天拳等等的名称吗?如果仅仅是同一种拳,而要冠之某派某式,则“太极”两字总还是丢不开的。

问:师父说得有趣,既然说到拳种问题了,我想问问太极拳作为一种拳式,那么本意是什么?

答:前面说过,你师爷是用拳来体悟事物运化的,用的就是现代的“同构”关系。用句近代科学的话说,就是模型论的科学理论,用同构的概念来说明理论于客观对象之间的数、理关系。一个阴阳图是最基础的模型。阴以阳为生,阳以阴为根,中医也用得很好。在前面论“听”中说到,一旦集合的半导体零件经组装后,成了一个新的整体系统,于是太极就生了。这时一切就围饶着这个新的“中土”在运转走圈。大到太阳系、银河系;小到原子、电子,生活中的春夏秋冬、白昼黑夜。这就是说你一旦真正掌握了一种体系,就可以了解到进一层新的奥秘。太极拳是一个体系,着重研究用圈来克敌制胜的。圈的多少、进退,以及层层相套、相串,忽隐忽现,均能反映出不同的效果。这不是对立统一,阴阳关系尽现其中么?

问:师父,那么拳的套路您是怎么看的?

答:练套路过去叫盘架子。其实从起式到合太极也是一个圈。如同音乐的韵律,从悠扬到紧张,从激昂到迸发,再逐渐回复悠扬而结束。重复的音阶是韵律的需要,同样在拳中重复的动作是走劲换劲的需要。

问:师父,您对拳种是如何看的?

答:其实,任何正统拳种都是好的,都可以让你登上阶及神明的“天梯”,传统太极拳只不过想用较短的时间与较省的体力来登上阶及神明。

问:太极拳内既有八卦的走圈与形意的走直,又有外家的刚劲与内家的柔化,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答:错了,那些东西若未练透练悟,再多再完备也是白费,倒还是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本来,拳本无法,关键是要由招熟到着熟,再由着熟而悟懂劲,由懂劲才能阶及神明,最终达到无招无式,应变自如,彻底悟透太极真义,才算修成正果。但这还不是终点。进而再修应变的速度,由分、秒、毫秒、微秒,高者永无止境。

问:太极拳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以“听”为先?

答:这正是太极拳的生命所在,应变全靠“听、化、拿、发”。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最早还不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吗?破译密码、收集情报、计算弹道轨迹、预测动向不就相当于“听”吗?近代武器那么先进,导弹的发射与反导弹防御,不就正是建立在“听”的灵敏度上的吗?落后的必然要挨打。只有运用好“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吗?

问:说到计算机,您比我精通,里面的二进制同太极的动分静合,有同构关系。那么,在计算机盛行的今天,您认为太极拳的命运如何。

答:计算机若与人比,人是“中土”,计算机只不过是工具。计算机若没有人操作或输入,还不是废物一个。所以,人的价值远比计算机重要。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文化总会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太极圈的阴阳妙趣编制了人类文化的密码,计算机不就是由“是”、“否”的个体,不断地变换是否的原理生成的吗。个体的数量多少,以及变换、反应速度的不同,则运算速度和精度也就不同。是其一;计算机解放了人类许多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烦琐劳动,使人类有更合理的时间锻炼身体,感悟世界。是其二;科学越向前发展,人类的生命价值将越高。练太极拳能使人外强内壮,体内各部功能系统协调平衡,有利于延年益寿。尤其在进入太空时代,太极拳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健身、体悟与思想的操练,她保障了人类文化的延伸,健康向前发展。是其三。

问:那么,您认为太极拳应如何发展呢?

答:太极拳确实是件难得的国宝,此宝唯我中华独有,她除了武术中的攻防技巧外,更蕴藏着兵法上的战略战术,还隐寓有天体哲理、物理科学、医道、生理、心理、伦常等方面的真义,确是拳学发展中难得的拳种之一。可惜时代不同了,了解的人也不多,致使缺边破角的土罐子蒙上一层又一层的尘垢,谁还识得庐山真面目。话又得说回来,多数人认为,现在除了养生,确也无大用处。所以你问我太极拳应如何发展,我说你问错了对象。再说我也确实不知道,反正国宝会有该管的人管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太极思想在其它学科中也会体现的。

问:师父说得客气了。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历史上太极拳分过派吗?

答:我没经过考证,不能肯定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是同一个拳种,又没有经过什么重大的创新或变革,其实没有另创门派的必要。因这容易引起整体分裂不和,就如同一师承的师兄弟之间尚且常有分歧不和之闻,更何况分门立派,此实不利于拳种之技艺理论纵深提高发展。至于学练同一拳种的学生,练到后来,每个人的拳式外形动作都会有所偏离,甚至大相径庭,外人为区别起见,称某人为某式,无奈之下,亦无不可。但修练道深之高人,艺达全身透空,淡薄名利,还讲求什么创派立户。张三峰集大成为太极拳,未闻曾创什么派。外人因其拳法与少林迥异,且因两者传教对象不同,故分别称之为内家和外家。后王宗岳分传南北两支,直至清末亦未分派之说。至于外人哄传,那就管不到了。创派立户之盛行,约在三、四十年代后兴起。多数属于外人哄抬而生。你师爷在三、四十年代时也有人哄抬叫田派,你师爷听了就义正言辞地申辩说,我的拳艺全部得自杨家的恩赐,学到今天还只是一点皮毛,哪及得上杨老先生一根指头。老先生这么好的功夫都没说过派。就算功夫再好也是杨家的,万万不可创派立户。以上只能说是我个人管见所及,不知你以为如何。

回答:师父说得太谦虚了,我看您身上倒有点高人的影子。谢谢您的指点。愿您康乐长寿。

结束语:

编定完四篇“问答”,长长的一段时间陷入了沉思。太极拳的发展在一个世纪内好象也要经过一个“听、化、拿、发”的过程。目前正迎来了大好时光。当然历史也不排除偶然性。

作为学拳人,我算有幸者之一。能了解到劲的柔绵与刚烈,对心灵的颤动非言语能描述。我努力想造成一个环境,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国宝,并尽可能地多保存下来,共同研究、提高,发扬光大。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集合起来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我自知人微言轻,真要丢失了国宝,实有愧于民族,为此常问心难安。这就是我想把过去的“问答”记录下来的初衷。(文:姚国钦)

2004年4月摄于英国。中间师父田颖嘉,左姚国钦,右田秉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合肥中考语文作文 爱是作文半命题 点赞新时代作文 描写冬天的作文300字 懂得感恩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350字作文 换个角度看问题 作文 变作文600字初中 为了自己的梦想作文 介绍中秋节的英语作文 我也是一束光作文 新与旧作文 一次深刻的教训作文 假期趣事作文300字 假期趣事300字作文 认识自我作文800字 如何保护环境英语作文 情亲类作文 高考零分作文大全 与爱同行作文600字 关于春节的作文600 突破自我作文800字 成人高考作文怎么写 不由自主作文 中考作文600字左右 我的烦恼作文700字 关于合作的英语作文 优美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密码作文600字 生活处处是课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