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为何日渐式微?

2020-12-05 03:25:01
相关推荐

30年前,电视剧《红楼梦》开播,迅速轰动全国。在其前后开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改编剧,都成为了难以逾越的经典,一再被提及和重温。

30年后,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已屈指可数,经典之作更是寥寥无几。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作品,只有2014年的《红高粱》和2015年的《平凡的世界》。即使是这两部电视剧,收视率和网播量也难以与网络小说改编的《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相媲美。

文学改编一直是影视剧本的一大来源。如今,国内影视人不惜花费高价购买网络小说的版权,却对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具的经典作品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

回顾:文学经典改编曾有过黄金时代

从1958年播出的《一口菜饼子》算起,国产电视剧已经走过了近60个年头。近60年中,出现过不少根据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85版《四世同堂》、90版《围城》等剧,都是根据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佳作。

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开播,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31年过去了,《西游记》依然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开播,同样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1994年开播的《三国演义》,1998年开播的《水浒传》,播出时都引发了万人空巷的壮景。

这四部名著改编剧,都是耗尽编演人员数年精力结出的“硕果”。最晚开拍的《水浒传》拍了1年,《红楼梦》拍了3年,《三国演义》拍了4年,《西游记》前25集的拍摄用了6年。史无前例的拍摄方式,让这些经典电视剧的精致再也无法复制。

除了古典名著改编剧,根据现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也不在少数。据统计,1987年到2001年间,根据现代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共有38部。1985年开播的《四世同堂》,1990年开播的《围城》,播出时都引起了轰动。

现状:文学经典改编沉寂,网络小说异军突起

步入新世纪后,文学经典的改编潮流逐渐转冷,改编佳作也寥寥无几。

现代文学的影视剧改编方面,主要有2001年的《我这一辈子》,2002年的《日出》和《阿Q的故事》,2003年的《雷雨》、《月牙儿与阳光》,2005年的《京华烟云》,2007年的《家》,2008年的《子夜》和2009年的《四世同堂》,2010年的《茶馆》和《龙须沟》。不过,无论是在收视率和影响力上,这些电视剧都不能跟老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和《围城》相匹敌。

现代文学的影视改编不受宠,翻拍古典名著却形成了一股热潮。2006年后,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场四大名著“翻拍风”。先是新版《红楼梦》剧组为选角组织选秀比赛,被媒体炒的轰轰烈烈。随后,《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传出了重拍的消息。

等到这四部重拍剧开播,观众却大呼失望——新《西游记》过分依赖特技,新《红楼梦》神似“鬼片”,新《三国》台词雷人,新《水浒传》配乐让人出戏。一言以蔽之,没有一部重拍剧能够超过前作。

四大名著“翻拍热”过后,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彻底步入了沉寂期。近几年,经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寥寥无几。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仅有2014年播出的《红高粱》和2015年播出的《平凡的世界》。

文学经典的影视化走向沉寂,网络小说的改编却逐渐兴起。2011年,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甄嬛传》和《步步惊心》大受欢迎,揭开了网络小说改编剧“霸屏”的序幕。2014年,IP概念在国内兴起,网络小说成为影视界的新宠。纵观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十部有九部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不是例外。

在收视率和网播量上,网络小说改编剧也对经典小说改编剧形成了全方位的“碾压”。《平凡的世界》播出期间,收视率一直在0.6%和0.9%之间徘徊,收官时的网络播放总量为7亿次。反观同年播出的《花千骨》,全国网收视最高达到3 .89,收官时的网络播放总量高达200亿。即使是多次夺下收视冠军的《红高粱》,收官时的网络播放总量也仅为22亿。

探因: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为何日渐式微?

在传统印象中,文学经典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恒久魅力,是网络小说不能企及的。那么,为何文学经典的影视化走向衰落,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却受到热捧呢?

1、市场环境的变化

大量资本涌入内地电视剧行业后,正常的创作流程已经满足不了资本的需求,原创剧本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经典文学作品已经难以填满市场的需求。数量庞大、读者众多的网络小说,成为了“剧本荒”的救急良药。

具体来看,文学经典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数量十分有限,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更是寥寥无几。网络小说在作品数量上却遥遥领先,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络作者数以百万计,年更新字数超过600亿字,每年新增的网络文学作品近200万种,网络文学用户已超3亿。无论从作品数量上还是读者群来看,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优势都相当明显。

另一方面,传统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制作周期较长,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剧本的打磨上。老版《红楼梦》的剧本写了两年多,期间吸纳了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等多位作家、红学家的建议和意见。2015年版《平凡的世界》的剧组先后聘请了多位编剧,仅电视剧剧本第一稿的撰写就用了2年时间,50集的剧本花费六七年时间才修改完成。

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可以邀请原著作者担任编剧,大大缩减了剧本修改的时间。一般来说,网络作家的思维灵活,对故事的把控能力强,上手快,写得也快。《甄嬛传》邀请了原作者流潋紫和编剧共同完成剧本改编,一年半就完成了76集的剧本。《琅琊榜》、《何以笙箫默》等剧同样邀请了原作者担任编剧。由此来看,网络小说更适合当下电视剧行业“短平快”的制作要求。

2、观剧主力群体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年轻化,观剧的主力群体正在从中老年妇女过渡到年轻观众。纵观近两年的热播剧,《亲爱的翻译官》、《微微一笑很倾城》、《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都是年轻人爱看的。抓住年轻受众,已得到影视界人士的普遍认可。

如今,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深度阅读习惯。据调查,中国成年国民每年人均读书不超过5本,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差甚远。按照一年阅读5本书的算法,年轻人一年能够阅读几本名著,就可想而知了。

相较之下,网络小说通俗易懂,轻松好玩,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根据掌阅文学的调查数据,29岁及以下的读者占了整个网络文学受众的77%。也就是说,全国3亿网络文学用户中,2.3亿人都是年轻人。为了抓住这些年轻受众,投资方和制片方更倾向于改编网络小说,而不是文学经典作品。

3、创作心态的变化

以往的影视剧拍摄,制作方都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尤其是拍摄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为了还原原著中的场景。导演和编剧都会“钻到”原著里,研读其中的每一个故事,辗转全国寻找适合的拍摄地点。

开拍86版《红楼梦》之前,导演王扶林抱着原著“死磕”了一年,尽力去理解原著的内涵。为了拍摄第一集中甄士隐和贾雨村吃螃蟹的戏,专门把螃蟹从江苏空运到四川,还准备了一整套吃蟹的工具。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成就了老版《红楼梦》的辉煌。

热钱涌入影视圈后,电视剧已经进入了“批量生产”的阶段。在资本的操控之下,制作方早已不在抱持着“精工细作”的心态。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细细打磨一部作品,最终选择了敷衍了事。

近几年,电视剧行业乱象不断,不时爆出剧本抄袭、替身演戏、抠图演出等传闻。以《孤芳不自赏》为例。由于主演档期有限,该剧大量镜头都是在摄影棚内用绿幕单独拍摄的,然后通过抠图,再与别的演员合成的。由于大量使用抠图和替身,该剧破绽百出。明明在同一个镜头中,主演和替身却好像不在同一个“次元”,画面效果十分怪异。

如此敷衍的创作态度,拍摄网络小说改编的剧集都遭人耻笑,更何谈改编经典呢!

4、文学经典改编难度大

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一直是一件“受累不讨好”的事情,既要传承文学经典的精髓,又要适应当下观众的需求,对创作者来说难度很大。经典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也是影视改编过程中很难把握的。2006年播出的《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就因为加入太多爱情元素,故事主题从“国之兴衰”沦为了“爱情悲剧”,受到了观众的吐槽。

另一方面,不是每部经典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视剧。小说是通过文字讲述故事,可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影视剧却无法进入人物的思想,只能借助旁白、闪回、其他人讲述的方式进行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电视剧的叙事。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为了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了解时代背景和风格,该剧大量使用了旁白的手法。然而,频繁而冗长的旁白影响了电视剧的叙事,让观众大呼“出戏”。有网友调侃:“看着袁弘吃着馍,配着旁白,还以为在看《舌尖上的中国》呢。”

追问:什么是改编文学经典的正确姿势?

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向来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甚至比原创剧本更艰难、更费工夫。业界有一种说法,一流的文学无法成就一流的影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毁誉参半的改编之作不在少数。那么,如何改编文学经典,才会赢得观众的青睐呢?

1、忠于原著

文学经典的价值和魅力早已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检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深入人心。因此,文学经典改编的前提,是忠实原著。否则,改编后的影视剧不但不会被原著的“书粉”所接受,也会误导没读过原著的读者。

所谓忠于原著,指的是忠于原著的主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以及艺术主旨,尽量保有原著的精华部分。因此,在改编文学经典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原著的创作意图,最好对原著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到启示。

以新版《平凡的世界》为例。该剧高度还原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位于半山坡的县立高中、高低错落的石窑洞,分为三个等级的“大坝院午餐”,都能勾起“书粉”的回忆。就连原著开篇的“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的描写也被主创用电脑特效制作出来。“原汁原味”的场景,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实际上也是改编者用当代的眼光对经典作品进行一次新的诠释,体现当下的时代精神。如果完全按照原著来拍,拍出来的作品会缺乏悬念。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者可以进行个性化、艺术化的创新。

以87版《红楼梦》为例。该剧的后半部分并没有按照高鹗的续作去拍摄,而是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心得加入了新的内容。如结尾处元妃死,贾家败,凤姐入狱,宝玉乞讨,最终出家为僧。这些情节虽然不是观众熟知的情节,却强化了封建社会一个贵族家庭从盛世走向衰落的末世景象,属于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的一种合理发挥。

3、改编者应有“匠人精神”

资本涌入影视行业以来,很多创作者都把电视剧当做了一门生意,一心想着挣快钱。这样的创作心态,是无法改编好一部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经典的改编一般是慢工出细活,要求改编者有“匠人精神”。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原著的精髓,理清改编思路,才能推出优秀的改编作品。

众所周知,老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都是编演人员耗尽数年精力结出来的“硕果”。以86版《西游记》为例。该剧的前25集拍了6年,辗转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取景,拍摄难度不亚于唐僧取经,主创人员甚至多次遇险。

《猴王初问世》一集中,美猴王诞生以及寻觅花果山的镜头虽然只有几分钟,其实拍摄地点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的海岸线:石猴出世地点拍摄于河北北戴河海滨,猴王出海学艺则拍摄于福建东山岛,石猴出世后觅食的场景则是在文昌市的椰林中拍摄完成。短短几分钟镜头,剧组从北到南辗转多地,这样的“匠人精神”,值得当今的电视人学习。

头评:文学经典魅力长存,影视改编不该缺席

在我国,文学经典作品一直是影视剧改编的主要对象。在中国电视史上,也不乏文学经典的改编佳作。无论是老版《红楼梦》、《西游记》、《围城》,还是近两年的《红高粱》、《平凡的世界》,都受到了国内观众的喜爱。

这样的影视改编,让文学经典从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变成了视听化的大众文化产品,有利于文学经典的传播,也扩大了文学经典的影响力。即使没读过《红楼梦》原著,也一定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即使没有看过《三国演义》,也一定能哼上几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就是文学经典影视化的魅力。

近几年,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井喷,既出现了《琅琊榜》等口碑剧,也出现了《花千骨》、《三生三世》等人气剧。相较于传统文学作品,网络小说故事性强,内容通俗易懂,更能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在原创剧本稀缺的情况下,网络小说成为了最佳的剧本“后备军”。

尽管如此,网络小说依然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抄袭模仿、过度猎奇等问题。在总体的精神深度上,网络小说难以与传统文学比肩。相较之下,传统文学更擅长于记录社会变迁,剖析民族心理,刻画复杂人性。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更具故事质感,能够直击人性深处。

另一方面,网络小说很少涉及农民、农民工或者城市小人物的命运。诸如《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类题材,在网络小说中一直难觅踪影。传统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恰恰可以弥补这类题材的空缺,丰富影视剧的创作题材和类型。由此可见,网络小说风头再劲,也难以取代文学经典的作用。

近些年,中国文学名著的推广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影视。经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民在阅读中的缺失。如今,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经典的改编更应该受到重视。通过影视作品,国人同样可以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文学。

悲观一点来说,既然难以唤起大众的阅读热情,通过影视剧弘扬经典中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使经典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或许也是对传统文学的某种救赎。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一百字作文 四年级写人作文 景色的作文300字 英语高分作文 想象力的作文 志愿服务作文 英语作文读后感 一个字的作文 感想作文400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作文 四年级100字作文 四年级作文写人 坚持的作文题目 出炉作文 写人的作文600 二年级作文50字 青年担当作文 文竹作文 昙花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怎么写 想象作文四年级 协作文档 介绍我的家乡作文 作文辅导老师 关于自我的作文 雪400字作文 英语作文推荐电影 写人类作文 书作文300字 写事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