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中国饭碗重千钧

2020-12-07 00:15:01
相关推荐

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村民朱春花在展示晾晒的玉米。资料图

农民在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刘春家村麦田里查看小麦成熟情况。新华社发 张维堂 摄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史,粮食问题始终是农业生产和治国理政的根本;人口约占世界的1/5,粮食消费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的粮食问题对世界发展也是牵扯筋骨的大事。

以1949年一个亮丽秋日的庄严宣告为开篇,新中国70年粮食生产谱写出数千年来的最强音:粮食总产量增加4.8倍,从8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完,困扰历朝历代的饥饿问题一去不复返;粮棉油糖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低质低效的减下去,优质绿色的增上来,“米袋子”越来越丰富,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充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综合产能稳步提升,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具备“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的底气。

四季更迭,时间的指针再一次拨到秋天。眼下,从东北黑土地到华北平原,从江南鱼米乡到岭南良田,丰收的金黄装点着广袤田野。正是汗水和心血浇灌的这一片片土地、一次次丰收,汇聚成7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蜕变,书写了以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世界近20%人口的“中国传奇”。

数量之变——从8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完,“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界之问有了答案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有人测算过,生活在1949年的中国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0.57公斤粮食、0.013公斤油料。吃饱饭,在今天看来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对当时的人们却是那么迫切的愿望,对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更是一次严峻的大考。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面对国际上不时抛出的“中国粮食危机论”,中国人积极创新探索,持续深化改革,用7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吃饭问题。

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一些专家提出,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

就在这一年,中国三大主粮作物的品种变革正蓄势待发:袁隆平已育成了第一个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南优二号”,为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基础;还是山东莱州一位普通生产队长的李登海,立下了玉米育种的志向,正用各种洋知识、土办法做高产攻关;在陕西一个小镇上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的李振声,正致力攻克小麦远缘杂交的难题,战绩卓著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将在这里诞生。

四年后的一个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枚红手印”,不仅带来了当年全村粮食的大丰收,更掀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3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的创举给予肯定。1984年,全国几乎所有生产队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

在1984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策和科技持续发力,广袤田畴焕发出新的生机,199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万亿斤大关。

而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国家重农强农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强。2006年,在中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正式宣告取消,农民每年减轻税费负担超过1335亿元。同年,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四项补贴”制度建立。不让种粮者吃亏,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每年为主产区减轻负担近300亿元;建立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制种大县等综合奖励政策体系,2018年奖励资金达到428亿元,多予少取,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

2013年,中国粮食实现连续十年增产,攀升至一个新高点。这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战略家的视野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要求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的战略要求,为新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生产蹄疾步稳。

70年粮食生产,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从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到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改进目标价格政策等一系列以价格为核心的流通体制改革,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被一次又一次打破,粮食总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

70年粮食生产,是农业科技不断创新的过程。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90%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农业机械化从零起步,到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实现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数字的变化最直观: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1万多亿斤,单产增加了4倍多,在同期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翻了一番多,达到470多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不完,粮食问题的解决支撑起7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任凭风浪起,我有压舱石。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基础支撑,应对国际上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就有底气。”

结构之变——低质低效的减下去,绿色优质的增上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彩纷呈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中国粮食生产一直有个疑问: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一方面是粮食连年增产,一方面是库存量和进口量齐增。

“三量”齐增的数量之问背后,体现的是“中国饭碗”面临的新挑战。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向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呼唤着新实践,结构之变刻不容缓。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以全国广袤粮田为棋盘,一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棋精彩展开,与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格局加速形成。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8年一年,我国调减非优势区水稻800多万亩、玉米400多万亩,大豆、薯类、优质饲草等短缺品种补位。2019年开始启动大豆振兴计划,预计2019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超过1.3亿亩,比上年增加1000多万亩。

让人们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对接从未如此紧密,低质、低效和不对路的品种减下去,紧缺、专用、优质、绿色品种的生产增上来,供给侧和消费端两头受益。

“过去国内市场上很难找到专门的优质烘焙面粉,进口量太小又不划算,只能你50吨、我100吨地抱团进口。”李阿木来自福建省龙海市,全市70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65%的生产原料是面粉,回忆起当时的难处还直摇头。如今,他把企业建在了弱筋小麦的产地河南省淮滨市,每吨产品的成本能降低200元左右,“淮滨的弱筋小麦特别适合做酥性饼干,我们现在基本不用进口面粉了。”新的粮食供求形势下,素以“中原粮仓”闻名的河南省,发力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李阿木正是受益者之一。

一只虾成就一座城。在江汉平原上的湖北省潜江市,一派稻香虾肥的丰收景象。当地推广的稻田养虾,不仅让农民增加了一笔养虾的收入,而且因为小龙虾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再加上小龙虾生长对稻田水质的要求较高,虾农采用绿色方式防病治虫,生产的稻米品质更好,价格更高,收益是种普通水稻的5倍以上。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不少撂荒水田被利用起来,实现了稳粮和增收双赢。

过去一年到头吃粗粮,过年才能吃口大米饭、白面馒头;如今正好相反,粗粮成了更受欢迎的养生食品,山西小米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和山西沁州黄签了合同,订单种植有机谷子,价格能比普通谷子翻一番。”山西省沁县次村乡党委书记刘向阳告诉记者。不只次村乡,在沁州黄集团的6万亩生产基地中,优质优价是共同的追求。不仅企业品牌越来越响亮,还带动两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

“我们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基本实现了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在今年6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广德福表示。

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一场从供给侧发力的粮食产业全方位变革如火如荼。中国人的餐桌越来越丰盛,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充盈,大国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能力之变——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

“地越来越‘馋’,化肥越上越多,玉米产量却不高、不稳。”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土壤,我国东北地区则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但多年来的重用轻养导致黑土地退化,让吉林省梨树县农民卢伟深受困扰,也给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威胁。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不仅实现了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卢伟种地也更划算:与传统垄作相比,免耕农作的环节从7个减少到3个,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每公顷增收1500元。

粮食安全不只要保障眼下有饭吃,更要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核心要抓住产能的巩固和提升。

藏粮于地,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四个“亿亩”,构筑起粮食安全的坚实根基。

既要守住数量红线,更要守住质量红线。2015年开始,原农业部组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重点,提升耕地内在质量;2016年,《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制定下发,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东北地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

做好农田建设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目前全国已建成6.4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一半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守住优势区就稳住了粮食供给的基本盘,全国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守好“两区”,可保障中国人90%的口粮、80%的谷物供给。

藏粮于技,让农业科研瞄准国际前沿,成果走进田间地头。

麦粒小得像蝇头,每穗只有18粒,陕西省长武县十里铺村农民张万福至今还记得从前小麦的样子。而受益于品种更新,如今这片渭北旱塬上的小麦,亩产已能达到500公斤。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中国饭碗”的底座,目前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96%,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

“刚种再生稻的时候,最大难题是品种选择不够科学、配套技术跟不上、机械化收割碾压严重损失大。”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产量较一季稻增加,投入较双季稻减少,对水稻生产大省湖南来说,种植再生稻有利于稳粮增收。而针对技术上的“三大难题”,他们联合高校专家攻关克难,并通过培训、示范、观摩等形式宣传推广,5年内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从6万亩增加到400万亩。

依靠科技提升粮食产能,离不开大力推广。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可以提高10%。近年来我国大面积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绿色防控等技术,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化肥施用量已实现负增长,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4%,农用地膜回收率60%,农业发展正回归绿色本色。

回顾过去70年,中国不仅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农情的粮食安全之路,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年年耕耘收获,保障粮食安全始终在路上。我们一次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不仅能养活自己,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数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产量增加1万亿斤。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2263.6亿斤,1962年稳定在3000亿斤以上,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超过6000亿斤。此后一路攀升,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2012年迈上12000亿斤台阶,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8亿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1万多亿斤。单产增加4倍多。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为68.6公斤,1965年稳定在100公斤以上,1982年突破200公斤,1998年突破300公斤,到2018年达到374.7公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4倍多。人均占有量翻了一番。194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2018年增加到470多公斤,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同期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比新中国成立初翻了一番多,十分不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初心的作文 写苏轼的作文 写人作文700字 把握当下 作文 邻居作文600字 写滑雪的作文 跳绳作文300字 关于青春的作文素材 乡村风光作文 旅行的意义作文 五年级英语小作文 品味作文600字 全家福英语作文 青春的力量作文 破茧成蝶作文 仓鼠作文300字 云南旅游作文 同舟共济作文 赏梅作文 写绿萝的作文 写好朋友的作文 期待的作文600字 温暖的陪伴 作文 作文我的梦想400字 读书经历作文 身边的美作文 拼搏奋斗的作文 挫折作文500字 桂花作文300字 团结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