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学创作:意境是什么 怎么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2020-12-07 09:50:01
相关推荐

【原创首发】

作者:禅茶语惑

读一篇美文,欣赏一首诗歌,文中那感人的细节,诗中那拨动心灵的艺术,都会引起你对生活的回忆和对生活的幻想,进而想用笔去提炼自己的生活,去抒写心中的感受。这样,一种创作的灵感,一种创作的冲动便油然而生。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身就源于浩瀚的历史,源于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风景。只要你全心投入,就会于字里行间读出种种神奇,读懂无数坎坷,读明世间哲理,读透那些让人为之高兴为之忧愁为之生为之死的种种内涵和真谛。

这种拨动心灵的艺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那么意境究竟是什么?

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 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

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比如《红楼梦》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单个形象,所有的形象构成《红楼梦》的形象体系。

明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

在中国文化中,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二、意境的发展史

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先秦时代,中国古典美学已经一般地研究了心与物的关系,认识到人之情是外务感动的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深入探索形象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了艺术创造中的主观情感的地位的情景统一的问题,要求"以形写神",做到"气韵生动",注意对审美对象的内在特征的把握,自觉追求艺术的"滋味"。

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情境"、"物境"、"意境"理论,标志着"意境"理论基本成熟。

中唐释皎然、司空图主张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以意冥,难以言状",更重视表现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趣意兴。南宋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清王世禛的"神韵"说,都从不同方面逐步深化了意境的美学特性,使倾向于"表现"的中国古典艺术这一主要特征更为明晰突出。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其后宗白华等人仍有补充性的阐释,但总体上"意境"理论发展已趋于停滞。王文生在《论情境》一书中提出了"情境"说,意图超越"意境"理论但实际上"情境"理论仍然属于"意境"理论的一个部分。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王国维则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三、每一个作品就是塑造一个意境空间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

创作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而意境就是创作者用所表现的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写与笔端,让后人欣赏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

我们可以把每一部作品看作是在塑造一个意境空间,比如一幅画,一首诗,你能把读者的思维带进你所塑造的意境空间,就会发生所谓的灵魂共振。

而想要产生灵魂共振,那么作品的背后,是源于自然生活的经历和文化底蕴的共鸣。没有这种文化底蕴和生活经历产生的见解作为背书,就很难产生灵魂共振。因而你的作品就很难得到认同。

要想文学作品能够准确的表达并塑造这种意境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对自然生活的知微见著,体验的越是细微,表现出来的就是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洞察力。

写作的境界有三重:第一个境界是有感而发,有了感觉而写文章;第二个境界是命题而作,就是给了你命题,你能写出文章来;第三个境界就是让你写任何东西都有感觉,都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试问,你在第几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路阳光一路情作文 在告别中成长 作文 关于体育精神的作文 幸福就在我身边 作文 我的家庭英语作文初一 节约粮食的英语作文 未来的天空作文 作文过年趣事 关于舞龙的作文 看灯会的作文 我的生活方式英语作文 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 旅游作文500字左右 感恩父母300字作文 成长作文300字左右 写冬天的作文600字 书香伴成长作文 七年级上册优秀作文 国庆节作文六百字 我和学校的故事作文 作文成长的滋味 20年后的学校作文 小学生升国旗作文 在读书中成长作文 书信格式的作文怎么写 好人好事作文500字 我有一个梦想 英语作文 快乐时光作文400字 关于爱国情怀的作文 中秋节见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