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网课特别期:语文五年级下《从军行》等古诗三首

2020-12-07 23:45:01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的第四单元,选文都与我国历史上立志报国的人物和事迹有关,请大家在学习中紧扣单元主题,细心品读课文中那激动人心的爱国热忱。

文字材料和视频内容不同,

正文共: 4200字4图

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视频时长: 24分钟

23:56

本视频为作者原创,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01

第九课《古诗三首》中,有两首唐代的诗歌,一首南宋的诗歌。两首唐诗又分别创作于盛唐、中唐时期。《从军行》抒发的是壮怀激烈的报国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的是悲喜交加的爱国之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抒发的则是愤懑无奈的忧国之情。由于作品的历史背景不同,所以表现出的风格气象也有所区别。相同的一点是,当中都蕴含了不同时代的诗人们,那炽热的报国之心和家国情怀。

02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军行》这首七言绝句,从内容题材上看是一首边塞诗。题目中的一个“行”字,是汉代流行的乐府诗中常见的命名方式。在乐府诗中,多以《从军行》为题,描述边塞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可盛唐时代的边塞诗却不同,许多诗人借用这一乐府旧题,融入了盛唐的新气象,创作出了许多情绪昂扬、风格高亢的优秀作品。本诗的作者王昌龄,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七绝圣手”。在整个盛唐时代流传下来的四百多首七言绝句中,他的创作占到了六分之一。并且,他还是盛唐边塞诗的开创者,其作品远远早于以边塞诗闻名于文学史的高适、岑参。他生活在盛唐到中唐的交际阶段,曾写下《从军行》七首,这是当中的第四首。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汉与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封建皇朝,它们都曾面对过极为可怕的敌人。汉帝国的对手是匈奴,唐帝国的对手则是突厥。它们剽悍而且凶残,经常骚扰中原帝国的北方和西北边界。汉唐正是分别击败了这样的对手,才奠定了帝国辉煌的基础。今天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古时统称为西域。匈奴被汉帝国击败后向西逃窜,不少西域小国纷纷归附于匈奴。此后经历了两汉时期的数次远征,西域动乱势力才被彻底征服。到了唐代,强大的突厥被击败以后,也逃往西域,继续纠结当地势力意图与唐帝国抗衡。

只要这搅乱西部的元凶没有被彻底消灭、它的党羽们没有被彻底清除,西部就永远不可能安宁。于是,很多年轻的读书人纷纷离开了家乡,从军远赴西部前线,以实现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出生于太原郡的王昌龄,就是这诸多投笔从军的青年中的一个。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出玉门关,投效于河西节度使军中。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所创作的。

诗中前两句,先以磅礴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苍凉的西域奇景。诗人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指的是云蒸霞蔚的青海湖,雪山指的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所谓长云,则是笼罩在青海湖面上的连绵水雾。在那云雾弥漫的青海湖畔,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脉绵延不绝。作者在西行的路上,首先便被这从未见过的壮阔美景震撼了。而此行不是来游山玩水的,作为立志报国的军人,还肩负着为国家清扫边患的重任。于是继续向前,直到玉门关。那古老的关隘伫立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扼守着中原的门户,出了这座雄关,就是苍凉的沙漠戈壁了。

孤城遥望玉门关,还让人想起了东汉时期的一个典故——十三勇士归玉门。当时,匈奴联络西域的一些小国,以数万人之众,将一支仅有数百人的汉军部队围困于玉门关西边数百里之外的金蒲城,时间长达几个月。期间,汉军击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伤亡到只剩下二十六人,终于等来了援兵。返回的路上又连续和追兵作战,到达玉门关时仅存十三位勇士。写景的诗句中融合进了这一典故,为景物染上了一种悲壮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了军情的紧急,也体会到了诗人迫切想要赶赴前线的心理。

接下来的两句,由情景交融的描写转为直接的抒情言志,写得雄浑大气、慷慨豪迈。诗人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百战”是一种概数,而汉代一度强盛的“楼兰古国”,盛唐时期已经不存在了。诗人用了一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在情感和志气方面却没有任何的虚伪造作。西域茫茫沙漠戈壁,作战的条件非常艰苦。面对着狡猾凶悍的敌人,战斗的惨烈可想而知。经历了不知道多少生死之战,将士们身上的衣甲都被那漫天的风沙磨穿了。即便如此,报国的壮志却没有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

最后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便是一句铿锵有力的誓言。诗中所写的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三十六国之一,也是当初匈奴侵扰中原的最大帮凶。诗人之所以提到这个典故,就是要抒发一种彻底平定边疆的战乱,从而为帝国带来长治久安的环境,这样一种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并不回避环境的险恶,而是以此为背景,衬托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胜利豪情。全诗辞句精炼、用典巧妙、写景生动、抒情自然,是盛唐诗歌中边塞题材里不可多得的佳作。

03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而大唐的强盛是短暂的,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这场大战持续八年之久,无数的人民因此丧生,无数城镇农庄在战火中化为焦土,无数青春热血换来的西域也再次失去。诗人杜甫经历了盛唐的辉煌、安史之乱的苦难,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反差,让他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凄苦。唐代宗广德元年,当他终于听到了官军收复中原、叛军头目史朝义自杀的消息之后,激动的心情再也难以压制。于是当即挥笔,写下了这首充满着欣喜、而又笑中带泪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题目中的河南河北,并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行省名称,而是泛指黄河南北的中原地区。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一路逃亡,流落到了四川。剑外说的是剑门关以外,也就是诗人所在的四川地区。蓟是河北北部的旧称,此处是叛军的大本营,官军将其攻占,意味着安史之乱就此结束了。作者在四川苦熬着日子,忽然传来了收复蓟北的好消息。这个天大的喜讯让他惊喜,情感的闸门瞬间就被冲破了,激动欢欣的泪水也因此奔涌而出。首联中,忽传、初闻两个词,写出了捷报的突然,和作者难以抑制的激动。笑中带泪,是因为这场战乱的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了,让人不知道喜从何来、又在为谁而悲。

而毕竟是不用再过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了,诗人的心头笼罩的忧虑和伤感迅速淡化,行为举止也变得奔放起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的意思是回头看去,漫卷指的是胡乱卷起。这两个词,都强化了诗人由惊喜到狂喜的情绪变迁。妻子两个字分指妻子和孩子,诗人回身看看家人,大家的脸上哪还有昔日的愁苦呢?接下来就匆忙地胡乱收拾了行装,可怜诗人颠沛数年,随身的家当也不过是诗书而已。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狂喜,在这苦苦盼来的胜利面前,还有什么值得哀愁的呢?一愁一喜的转换,在突然中蕴含着自然,使得狂喜的心情更加鲜明,也使得情绪的表达更加真实自然。

下一句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哪里还有平常的矜持稳重,在这样的日子,他要为国家和人民终于脱离了苦难而开怀畅饮;在这样春意盎然的季节中,他要为自己和家人终于能返回故乡而尽情高歌。故乡啊,那八年来魂萦梦绕的故乡啊。故乡远吗,并不远。诗人的心一直以来就留在故乡的热土上,故乡又怎么会远?他的思绪早已飞渡千山万水,穿越了长江的巴峡、巫峡,顺流而下直到襄阳,一路向那洛阳故地去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中,即从、便下、穿、向等词汇,将回家旅途中的一系列地名串联了起来,即便二字,又有迅速的含义。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迫切、更可以品味出他深深的喜悦。我们常说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读了杜甫的这首诗,大家更应该能够体会到国家安定与人民安居之间的关系了。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诗人,杜甫深知国泰方能民安的道理。捷报传来之前的满腹愁苦、听到喜讯之后的激动泪水,当中既包含着对平定叛乱的将士们的感激,也包含着对国家前景的焦虑,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悲悯。作者将自己这个小家的悲喜与国家命运紧紧联为一体,定位准确、立场鲜明,诗作中洋溢着哀痛和狂喜交织的复杂情绪。

04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第三首诗是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所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充满了对南宋朝廷的悲愤,和对中原百姓的悲悯。

两宋时期,由于朝廷重文轻武,所以在面对来自外敌的侵略时,总是既被动而又屈辱。北宋末年,金国突袭宋都城汴梁,一战就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全部抓去,北宋就此灭亡。江南的宋朝宗室赵构,在一些大臣的推举下于临安登基,建立了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南宋自立国以后,从皇帝到多数大臣,都不把收复中原放在心上。即使有宗泽、岳飞、韩世忠那样的名将,在朝廷主和派的捣乱之下也不能建功立业。陆游作为满腹爱国热忱的杰出诗人,在这种压抑之下,其悲愤无从抒发,只能将其化成字字血泪而又充满怒火的诗句,对着软弱昏庸的君臣发出一次次质问和斥责。

三万里黄河、五千仞华山,锦绣中原古往今来不知道孕育出了多少忠贞爱国的名臣、舍死忘生的勇士。可就是这样的大好河山,却因为朝廷上君臣的无能全部沦落到了敌人的手里。那金帝国奴役了中原的人民,还想要继续挥兵南下。可朝廷里上上下下,却都在江南的温柔乡中,捂住耳朵、闭上眼睛,混一天是一天地做起了白日梦来。可怜那中原的百姓,还把自己当作大宋的臣民。在侵略者的铁蹄和屠刀之下,他们的眼泪都快要流干了。就这样向着南方、那大宋朝廷的所在之处,日日夜夜地翘首盼望着。他们期待终有一天能看到大宋的军队,来收复中原失地、将他们从侵略者的手中解救出来。可是一天天过去了,一年年过去了,本国的军队在哪里呢?一边是望眼欲穿的中原百姓,一边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君臣。两相对比,剥去了江南小朝廷的虚伪面具,彻底揭露了他们的软弱和懈怠。这首诗是本课所选作品中风格最为压抑的,一句“南望王师又一年”,把中原百姓失望的感情、作者本人心急如焚的思绪、以及对南宋君臣的愤怒和无奈,尽数包含在其中。陆游是伟大的,他的诗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单凭这份忧国忧民的使命感感、这份至死不渝的责任感,他就无愧为南宋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05

同学们,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时期,有一句话频频出现在新闻评论当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都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正是因为有无数像王昌龄、杜甫、陆游这样,矢志报国、九死不悔的爱国志士,中华文化才得以代代传承,中华民族才得以人人敬畏。学过了本课的三首诗,请大家仔细体会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关系,想一想,为了这无数人负重前行才造就的古老中华,为了她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我们该立下怎样的志向,又该怎样去报效和建设她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素材名人励志事例 春节趣事作文300字 惊喜作文600字初中 我的假期生活英语作文 做汤圆的作文 快乐寒假作文 六年级上册英语作文 玩雪作文 冬天的景色作文 立春作文 春节作文600 作文人物素材 作文训练 体验作文 150字作文 我想对你说 作文450字 励志作文600字初中 青春成长类作文素材 假期趣事作文400字 乐在其中作文600字 三年级春节作文300字 快乐的寒假作文 改变作文600字 春节活动作文 水仙花作文 英语作文春节 路作文 作文结尾 作文写作 作文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