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周文王一贯谨慎持重?他其实是经历一次大挫折后才变成这样

2020-12-08 18:00:01
相关推荐

本文摘录自唐封叶著《简说西周史》

看惯了《封神演义》小说和电视剧,在我们的印象中,周侯(周文王)姬昌是个十分小心翼翼、谨慎持重的人,甚至小说中说他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都“含忍苦痛,不敢悲伤”,胆小到近乎窝囊。

姬昌吃伯邑考肉的桥段当然是很晚才有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但历史上的姬昌,大半辈子确确实实是比较小心翼翼、谨慎持重的,“小心翼翼”这个我们大家熟知、惯用的成语,最初就是用来形容他的(《诗经·大雅·大明》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但如果大家以为姬昌天生就是个胆小谨慎的人,那又大错特错了。他最初也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冲动张扬,只不过是经历过一次大挫折、被人猛削过一顿后,才变成后来那样。

姬昌到底因何被人猛削?这还要从他父亲季历的死说起。

以前介绍过,武功赫赫的商王武乙“射天”后蹊跷驾崩,随后他的儿子“托”继位,托死后的日名*为“文丁”,甲骨文中称他作“文武丁”。这文丁,就是纣王的爷爷!

文丁时期,之前曾经灭程国、征义渠、俘虏西落鬼戎20位戎王的季历照样向东方用兵,一点也不懂得“韬光养晦”。季历之所以如此胆大,这可能是文丁初期商朝还一直在跟“方”和“召方”这两个强敌作战,仍然抽不出空来管他的缘故。

《古本竹书纪年》载,商王文丁二年,季历指挥周军进攻“燕京之戎”(“燕京”为山名),也就是居住在今天山西汾河上游、太原市一带的戎族部落。不过常胜将军季历这次吃了亏,周军被打得大败亏输。

但季历笃信“胜败乃兵家常事”。他回去后整军经武,加紧训练。商王文丁四年,周军再次进攻今天山西东南部屯留一带的“余无之戎”,又取得了胜利。余无之戎应该也是商朝的劲敌,因为这次胜利,商王文丁册封季历为商朝的“牧师”。不过此“牧师”,可不是基督教中的牧师。甲骨文显示,商朝有一种官员,名称叫做“牧”,其职责就是给商王管理一方的畜牧业。但商朝时官职划分并不是那么严格,只要你表现好,商王信任你,也可能派你办其他差事,卜辞中就有“牧”领军打仗的记载。显然,文丁这时也还无力遏制周人,只能封其首领官职,用父亲使用过的怀柔政策来继续拉拢季历。当然这又证明,前商王武乙的死应该跟季历没有直接关系。

为了方便东进,《今本竹书纪年》说受封为“牧师”的第二年(文丁五年),季历把十几年前攻下的程国都城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整修了一下,并迁居至此。

接下来文丁七年和文丁十一年,周人又分别讨伐了“始乎之戎”和“翳(yì)徒之戎”,都取得了胜利。翳徒之戎据说在今山西东部,这始乎之戎不知道在现在哪里,一说在今山西平遥。

《竹书》讲述季历在今山西境内伐戎的一系列胜利,言语都非常简略。实际上当时周人能取得这些战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即便从程邑(今咸阳东北)出发,到达今天的山西中东部,航空距离也足有四五百公里,还要渡过黄河这样的大河,十足是长途大远征了。周人在山西当地如果没有配合,没有补给点,取得以上战绩是难以想象的。这个当地的配合人、补给点,应该就是在山西平陆的太伯、虞仲的“吴国”(虞国)。由此可见,“太伯封吴(虞)”尽管不是太王有意为之,但客观上确实为周人的未来扩张起到重要战略作用。

回过头来,话说在文丁十一年季历讨伐翳徒之戎胜利时,周军还俘虏了他们三个大头目。季历于是亲自到商都安阳去向商王献俘。这个献俘活动仿佛暗示,至少季历讨伐翳徒之戎的活动是出于商王的命令。热衷开疆拓土的季历武功赫赫,军事指挥能力确实有一手,可惜他的政治眼光和洞察力,显然比不上他的武功。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去,他最终就没能再回到周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季历刚到商都时,商王文丁对他是非常热情:又是赐予玉器美酒,又是封为西伯(西方诸侯之长)。但是没多久,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文丁突然变脸,将季历拘禁在一个叫“塞库”的地方。

文丁为何要拘禁季历?这其中缘由太容易琢磨了。周国原本是位于商朝遥远西垂的一个小属国,最初都城在陕西偏西部的岐山脚下。季历继位做周君后,他带领周人征战四方,迅速扩张,居然仅用短短20多年时间,实力就强大到足以击败千里之外的山西戎狄的地步。而从山西东南部到商都安阳殷墟,仅隔着一座太行山,航空距离不过约200公里。周人力量再照这样速度发展下去,那还得了?所以不要说文丁,不要说商朝,换了任何朝代的任何君王,面对这种情形,都要削一削季历了。何况商王容许或者命令季历在今天的山西境内大肆讨伐戎狄,应该有“以夷制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现在威胁商人的山西戎狄势力既然已经遭到季历严重打击,季历的价值显然也利用得差不多了,可以“狡兔死、走狗烹”了。可怜的是,季历居然不自知,还亲自跑到商都去献捷。

不过季历虽然已经被商人认定是潜在的巨大威胁,但他毕竟一没有公开反商、二没有入侵商土,甚至还曾遵从商王之命讨伐戎狄,所以文丁也没有理由公开杀他,否则商朝也没法向天下交代。故而文丁对季历的拘禁,应该是属于软禁性质的:不让你回国,但是好吃好喝伺候着,对外宣称是留在朝廷做大官。可是季历这样的人,无疑是个心高气傲的主儿,雄鹰一般的人物现在却被关在金色鸟笼中,他如何受得了这份打击,咽得下这口窝囊气?因此没多久,季历就抑郁懊丧而死。文丁虽没有直接杀季历,但季历确是因文丁拘禁而死的,所以史书上还是留下了“文丁杀季历”的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说,文丁十一年季历死后不久,商王文丁自己的阳寿也到了头,商周两位君主竟于同一年前后脚走了。文丁驾崩后,商朝继位的君主是他的儿子“羡”,后来其日名叫作“帝乙”。帝乙就是纣王的爸爸。

再说周国那边。季历困死商朝的消息传回去后,他的据说天生异象、长着四个乳房的儿子昌继承了周君的位子,这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国语》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文王即位时,有成群的凤凰飞来,翱翔在岐山上空鸣叫不止,这就是古人所盛称的“凤鸣岐山”的典故。该故事无外乎是想说文王有圣兆,预示周国将因他而兴。当然这时候文王其实还并没有称“王”,我们姑且先把称王前的文王称作周侯姬昌。

话说父亲季历被商朝拘禁而死,做儿子的自然不能善罢甘休,“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嘛!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季历被杀后,商王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此时周国主持伐商的,自然只能是周侯姬昌。不过这怒发冲冠、急不可耐复仇的样子,显然与大家熟知的“老成稳重”的文王形象大相径庭。但如果我提醒您姬昌当时的年龄才10来岁,您就能理解了。10来岁的少年姬昌,自然是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毫无城府,哪能天生就一副老成相?得让一个年轻人多吃一些亏,多受一些挫折,把棱角磨平了以后,他才能变得“老成稳重”起来。

关于文王的年龄问题,在此还要多解释一段:西汉成书的《礼记》上曾说文王终年97岁,在位50年,也即47岁继位。但这种说法显然不靠谱。文王死前数年内还带兵亲征很多方国,这是90多岁的老人能干得了的事吗?何况文王去世几年后他的孙子成王继位时还年少,需要周公辅政,一个如不死要百多岁的人,长孙怎会这么小?这显然有违逻辑和常识。《古本竹书纪年》里曾提到文王次子武王享年54岁,而武王去世时文王已经逝世五六年了,也即文王逝世时武王才40余岁。古人结婚早,按文王比武王大20余岁算,文王的享年也就是60多岁接近70岁,扣除他在位的50年,姬昌继位时显然还是一个10多岁不到20岁的毛头小子。

回过头来。之前周人在季历的领导下,虽然征伐四方,所向披靡,罕有败绩,但他们的敌人也不是什么重量级选手。现在后起的“小邦周”居然要跟树大根深的“大邑商”硬碰,实力还是太单薄了些。姬昌的进攻,显然是自不量力之举。姬昌指挥周军伐商的结果,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后来他又韬光养晦服事商朝几十年的结果看,此次周人伐商应该是吃了大大的败仗,败到让姬昌几十年后都懂得“低调做人”。商朝则再次向天下证明,自己是一头真猛虎,可不是“纸老虎”。

不过商王帝乙自觉理亏(季历毕竟没有公开反商还对商有功却被囚杀),而且当时商朝还面临着其他方向的威胁,也不值得发动远征在周国身上多耗实力。于是帝乙不但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决定缓和与周人的关系。那边姬昌吃了败仗,小牛犊知道了猛虎的厉害正惶惶不可终日,没想到商王居然如此“大度”,自然也是求之不得,商周两国于是又恢复了和平。

虽说商朝不再追究周国的“反叛”行为,但帝乙二年周人这次惨败后,应该丧失了山西和陕东的大部分新得据点,重新龟缩到岐山一带(顶多还保有程邑)。《孟子·公孙丑》上说,“文王以百里(兴)”,虽然不免夸张,但姬昌早年时周人的地盘又变得很小,应该是事实。这真是老子季历辛辛苦苦几十年,儿子姬昌一夜回到解放前。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今本竹书纪年》称周军伐商失败的第二年,也就是帝乙三年,周国又发生了地震。这时候的姬昌,虽然才十来岁,但毕竟是挚国贵族之女太任的儿子,从小从母亲那里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因此没有被接踵而来的沉重打击打倒,反而显现出极大的坚韧。他吸取教训,冷静头脑,制定了正确的对策:对外恭顺商朝、交友诸国,对内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当然那时还没这俩词),以待时机。

《吕氏春秋》记载,文王在岐邑时,虽然受商朝的欺侮慢待,依然谨守臣节,早晚朝拜一定按时,进献贡品一定适宜,祭祀商朝先王一定恭敬。(“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当代出土的周原甲骨文也证实,当时姬昌曾在周原的宗庙里,虔诚恭敬地祭祀成汤和其他商王,甚至包括拘死他老爹的文丁。一个能做到“忍人所不能忍”的君王,显然是个可怕的君王。

▲周原甲骨H11:82 释文:…文武…王其邵帝囗天囗典,册周方伯…卤正亡左…王受有佑

*注释:日名:商代帝王正式名号都是由一个天干用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另外一个(极少两个)表示区别的字组成的。表示区别的字在前,天干字在后,如大乙(成汤)、盘庚、武丁、武乙、文武丁、帝乙等等,史学界一般称这样的称呼为“日名”。商王称号中的这个天干字是啥意思,说法很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上古,干支是用来纪日而不是纪年的。所以史学家们,有的说商王日名中的那个天干字代表他的生日,也有的说代表这个商王的死日。但是后来我们会讲到,商纣王是甲子日死的,但他的日名被称作“帝辛”,所以“死日”的说法肯定不对。现在又有一种新说法,说那代表商王下葬升天之日,可能比较符合历史原意。而商王名号中那个表示区别的字,有的好像表示辈分、排行,如太甲、小甲、仲丁、祖庚中的“大”、“小”、“仲”、“祖”等字;有的则有点类似后世的谥号字,如武丁、康丁、武乙、文丁等名号中的“武”、“康”、“文”等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观察作文800字 人和景的作文 与书结缘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写作格式 禁止吸烟作文400字 写夜的作文 有关冬天的作文 春天放风筝作文二年级 窗外作文初中 暑假的一次旅游作文 关于写家庭的作文 文明只差一步作文500字 良渚博物馆作文 母亲两三事作文 我们的校园作文500字 我的小传作文700字 心灵的选择作文800字 我的爸爸300字作文 关于健康作文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作文 人间有爱作文 绶溪公园作文400字 我的妹妹作文结尾 别样的感动作文 什么老师作文 高考通用作文素材 坚持600字作文 我心中的中秋节作文 我的世界很美丽作文 飘落的树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