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祥林嫂的悲剧恰恰在于没有贯彻三从

2020-12-09 08:30:01
相关推荐

祥林嫂的悲剧恰恰在于没有贯彻三从

2013.06.28甘雨

繁华社会,也有流浪汉

当今社会,也有算命的

偏僻的小街,古今如

传统的拱桥,闪耀着传统文化

导读:

甘雨肯定及赞美三从

三从是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宪章

鲁迅嫁祸三从,居心不良

祥林嫂年事表

祥林嫂的悲剧不在三从

祥林嫂的悲剧在于没有贯彻三从

祥林嫂夫亡子丢,与三从无关

夫亡子无的妇女,可以立嗣

附件:

《祝福》全文,网址

昭穆的含义

============================================================

甘雨说,

祥林嫂?是大家都熟悉的哈,一般认为是封建礼教吃人,是三从害了祥林嫂

这种认识是被政治洗脑的结果!

其实,恰恰相反!祥林嫂有2大遭遇,一是婆婆逼嫁,二是大伯收屋

婆婆逼嫁,正是封建礼教的三从没有得到落实

大伯收屋,正是封建礼教的立嗣没有得到贯彻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三从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而不是三从害了祥林嫂。

这就如同当今社会也有许多许多社会问题,触目可见繁华街头也有流浪汉也有算命的。大家明了这是由于法律执行不彻底,而不是法律不对头,对不对?

既然,法律都不是万能,我们可以求全责备礼教及宗法万能吗?偏僻的小街,古今如一;传统的拱桥,闪耀着传统文化

一、祥林嫂年事表

鲁迅在1924年2月7日写了小说《祝福》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这是写作与出版资讯,没有什么争议的。

这篇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中国大陆地区,通行的说法,百度是这样表达的: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甘雨根据小说的内容,编辑了一个祥林嫂一生的年事梗概:

年份 大记事 年龄

有一年 春天,丈夫去世 26/27

初冬,逃婚到鲁四爷家做佣工,每月工钱五百文

新年,亲手筹备操办福礼

二年 年初,领取三个半月的工钱 27/28

年初,被劫持回婆婆家,被迫改嫁到贺家坳

年底,生了个男娃儿,小名阿毛

三年 年底,阿毛一周岁 28/29

四年 年底,阿毛二周岁 29/30

新年,卫老婆子到鲁四爷家拜年,告诉祥林嫂的近况

五年 年底,阿毛三周岁 30/31

六年 年底,阿毛四周岁 30/32

七年 春天,阿毛被狼叼食了 32/33

秋天,又到鲁四爷家做佣工

新年,被拒绝筹备操办福礼

八年 新年,自觉在旁边观看筹备操办福礼 33/34

九年 秋天,打工满二年,领工钱十二千,全部拿去捐门槛 34/35

十年 35/36

十一年 36/37

十二年 37/38

十三年 38/39

十四年 年底,我回到鲁镇,见到祥林嫂,她已成乞丐 39/40

她死在风雪中

二、甘雨肯定及赞美三从

甘雨对三从持肯定及赞美的态度。想嘛:

女孩年幼,顺从父亲,接受抚养与教养,正是天理人伦,有何不妥?女人年壮,跟从丈夫,相夫教子,孝敬公婆,也是家庭责任,有何不妥?女人寡居,依从儿子,老有所养,死有所葬,人之常情,有何不妥?

如果不讲三从,未成年女或是出走或是遭弃,为人妻者或是偷情或是内讧,独居老母或是失养或是孤僻。你是父亲丈夫儿子,你乐意这样吗?

特别地,大家也清楚的,在古代是大社会小政府,没有庞大的政府机构和基本的社会保险,妇女儿童的权利利益的维护,主要是依靠礼教宗法。这没有什么对与错的问题。不能拿现在的眼睛看古代。再者,从情理事理上说、从政治逻辑上说,即使三从之类礼教宗法千错万错,它毕竟是一种维系社会的制度,在新制度构建之前,不能轻易破坏。新旧制度之间,只能平稳过渡,否则没有衔接,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何况,中华民族五千年,信史也有2000多年,这样长的历史时期都走过了,依靠的是什么?根本之处在传统文化,在儒家伦理道德,在礼教宗法!

至于法制,那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上,是次要的。政治逻辑学认为,政治的道理有类别有层次,而法制的位阶低于天道、良知

大家要清楚,法制是礼教、宗法、人性、道德、风俗、习惯的社会强制化,任何具体的法律,都是从礼教、宗法、人性、道德、风俗、习惯来的。

比如,借债还钱,这是道德及风俗,当并且只当人心不古,欠钱不还的大爷太多了,才立法。

比如,杀人偿命,这是人性及礼教,当并且只当社会不稳,滥杀无辜的棒客太多了,才立法。

这样,才有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经济法、刑法什么什么的。

我看过台湾历史资料,在清朝的时候,台湾的社会治安非常非常好的,一年还出不了三、五起盗窃案...

朋友,可是现在?法律应该健全了哈?可是?

所以,我们千万千万不要随便随意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政治哲学......

三、祥林嫂的悲剧不在三从

未嫁从父

祥林嫂婚前的情况尚不可考,或者无从说起,因为本来是小说,如果鲁迅没有写祥林嫂的妈老汉的事情,当然就没有祥林嫂当姑娘的故事了。我们可以酌情估计,祥林嫂泰半是由于家庭贫困由父母作主,或以养女或以童养媳身份到的婆婆家。我们就放开与跳过祥林嫂幼年未嫁从父的问题。

既嫁从夫

祥林嫂结婚后不久丈夫死了,未曾留下一男半女,祥林嫂从谁?她嫁到先夫家,就是先夫家的人,夫死无子当从尊长婆婆。既然被儿媳妇所依从附从,婆婆依礼教理当负起顾护的责任。并且,婆婆还应该帮助儿媳妇从族中抱养同宗亲属小孩以立嗣。后来,婆婆逼迫儿媳妇祥林嫂改嫁到贺家坳,则是违反礼教的。

祥林嫂改嫁给贺老六后,她当然另从后夫。祥林嫂跟着贺老六一起生活,男耕女织,过了几年好日子,生了一个乖儿子。这个男孩小名贺阿毛,他呀呀学语,成天围着妈妈转,祥林嫂多么开心?祥林嫂贺老六贺阿毛一家多么幸福?多么人性?多么自然?

祥林嫂的悲剧是个人悲剧,人生悲剧,是社会个案,并不是社会普遍现象,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准确的。

我们十分同情祥林嫂,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令人叹息不已。摆在她的面前有二条正路:一是三嫁;二是立嗣。

三嫁,另从新夫,在礼教上在风俗上,其实寡妇再婚的多也,而且包括皇家的女娃。只是,舆论上的压力实在比较大,恐非祥林嫂所愿意和接受。但是,这样的舆论压力与三从有关吗?当然没有的哈。

立嗣,俾有子可从,这应该是她所希望要求的。但是,贺老六的家族人等未必乐意,否则那个大伯就不会急吼吼地去收屋。

注意,社会的人群,对于礼教与宗法、对于道德与法律的理解和遵守,肯定是有差别的,这在古代和现代都是如此。我们可以说,那个大伯的礼教与宗法观念不强......

四、鲁迅嫁祸三从居心不良

鲁迅也是,为什么不顺着这个方向写下去?写贺阿毛私塾读经、科举及第?写他们白头到老?可是,你鲁迅心眼不好,或者良心不多,或者动机不良,偏偏让贺老六害病害死了。这还不算,你鲁迅又来个祸不单行,喊只狼来把祥林嫂的儿子阿毛叼去了。

可是,但是,即使这样的不幸事情,又与三从有何相干?

甘雨明白,鲁迅要贺老六害病害死的动机大大的坏了坏了的,鲁迅是想编起走,说明是三从害了祥林嫂!

甘雨说,其实,直到这个时候,三从还没有侵犯祥林嫂。祥林嫂到这个时候,命运是有些不好,但是确实与三从无关的啊。

我们来看政治一贯正确的百度是怎样评论的: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稍微可以宽心的,贺老六害病害死了,祥林嫂还有儿子贺阿毛。贺阿毛是她的希望、她的未来。

卫老婆子也说:“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了呢?”

这样一来,祥林嫂该从谁?“现在她只剩一个光身子。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还是卫老婆子说的。

我们已经知道,婆婆逼嫁,有违礼教;大伯收屋,有违宗法。逼嫁与收屋,二起事件的发生,非但不是起因于三从,反而是三从没有得到贯彻落实!

几千年来,三从对社会对家庭的稳定、对妇女对儿童的保护,起着积极的核心的作用,这是历史证明着的,怎么能够随便否认?否定?

甘雨对三从持肯定及赞美的态度。

五、夫亡无子的妇女可以立嗣

合承夫分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制度非常强调男子血统的承传与维持,诚然,男子婚后无子,需立嗣,即如夫亡无子的妇女也需立嗣

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礼教讲究三从,有人会问,万一有的女子命运实在欠佳,如同祥林嫂一样,夫死子亡,怎么办?这样的妇女从谁?要相信,中国古代几千年,如此情况肯定年年有、处处有的,并且,这样的这些妇女都有比较妥当的结局!

而象祥林嫂那样的悲剧,要么是鲁迅瞎编以便攻击三从,再由此破坏中国文化传统;要么是祥林嫂有身体的精神是心理的负担而投水。这些,都不干三从的事情。想想看,在我们中国大陆地区,现在“没有”三从了吧?或者说,没有三从的社会地位及市场了吧?或者说,只有三从的实,没有三从的名了,但是,如同祥林嫂这样的生活经历的人是不是多又多?而且,她们一样过得未必好,至少,没有其他伙伴那么开心吧?难道,他们的遭遇也要怪三从吗?

既然,在古代免不了出现许多许多祥林嫂,那么,礼教及宗法,肯定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甘雨说,中国传统社会家庭制度能够稳定存在及延续发展几千年,自有它合理的定型体系、有效的调节机制。礼教及宗法上,除了三从,更还有长幼尊卑、事亲、立嗣,足以保证妇女的地位与利益,否则整个家族制度、中华民族早就崩溃崩盘了。当然,祥林嫂们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是有方法解决的。

回过头来,具体看哈祥林嫂的问题可以如何在礼教及宗法的框架下处理。

夫亡无子的妇女可以立嗣,这不但是礼教与宗法允许的,而且是法律要求的

夫亡无子的妇女立嗣,事实上、实际上也是代夫立嗣,以延续丈夫的血统,所以,必须是抱养同宗亲属小孩承继祭祀,同时也继承财产。这是礼教的要求,法律也有相应规定:

“凡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合承夫分。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之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且听前夫之家为主。”

显然,孝道和立嗣,保障着血脉的承传、三从的实践。

立嗣,是宗族的事务,族长责无旁贷。祥林嫂的夫家大伯不讲封建礼教和道德,贪图寡妇房产,豪强霸道,藐视族权,不受管束,撵走祥林嫂。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讲是族权没有能够管住疯狂的大伯,没有保护好弱势的祥林嫂,但是,却不便指责族权迫害了祥林嫂......

结语

总之,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三从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而不是三从害了祥林嫂。

这就如同,当今社会,也有许多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法律执行不彻底,而不是法律不对头,对不对?

既然,法律都不是万能,我们可以求全责备礼教及宗法万能吗?

附件

《祝福》全文,从略

昭穆的含义

1、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

2.指同一祖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

3.墓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郑玄 注:“先王造茔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 明 方孝孺 《孝友庵记》:“见 伯鱼 、 子思 之冢,昭穆序葬,而子孙咸祔其则。”

4.古代祭祀时,子孙按宗法制度的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清 昭连 《啸亭杂录·国初尚右》:“祭神仪神位,东向者为尊,其馀昭穆分列,至今犹沿其制。”

5.泛指宗族关系。 晋 潘岳 《杨荆州诔》:“系自有 周 ,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新唐书·杜正伦传》:“ 正伦 与城南诸 杜 昭穆素远。” 明 徐霖 《绣襦记·慈母感念》:“吾家族属蝉联,待我择一个昭穆承继便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况且昭穆伦次,立 福王 亦无大差。”

6.按照长幼、上下等次序左右排列。亦指此种排列的次序。《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钱青 自谦幼辈,再三不肯,只得东西昭穆坐下。”《红楼梦》第五三回:“只见 贾 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习的意义作文 学滑雪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在阳光下成长作文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自画像 记事的作文400字 圆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日语作文 日语作文我的一天 周记作文500字 我最爱的食物作文 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新年活动作文 你是我的榜样作文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 关于向日葵的作文 与书同行作文 写一封信作文400字 我喜爱的植物作文 我不再迷茫作文 假期游玩的作文 感谢信英语作文模板 写人的作文三百字 心里暖暖的作文 榜样作文300字 方特游玩作文 绿萝作文400字 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 包饺子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