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夜色中 钟南山的身影又出现了|驰援日记

2020-12-09 10:40:01
相关推荐

2月1日,由广医一院副院长张挪富带队,广医一院组织ICU精英团队驰援武汉。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到场为这批勇敢的逆行者送行。

图源:广医一院

图源:广医一院

截至1月30日,

全国各地医疗队近6000人

已到达湖北支援,

其中,广东前后有三批共335人驰援。

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我们不能倒下!

记录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姜婷

中间就是年纪最小但感控很严的蒋洁

“大宝,你的帽子需要再调整一下,你的头发没有完全包住。”

“龙哥,你的口罩需要再压一下,再压一下,压紧一点。”

“昆哥,你的手套太大了,你要换成合适你手大小,你现在就去换,换好了再进去。”

这熟悉的唠叨声,来自我们最小的妹妹蒋洁,也是我们几个人中的“院感小专家”。她呀,是个话痨,真的,话特别多。

身在前线的我们,只有战友相互依靠,相互信任。蒋洁就认真担任起我们的监督员,做我们的感控防护的镜子。

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毫不夸张的说,一线的医护人员面临巨大的风险,我们不是神,我们也跟大家一样,会被感染,生命同样受着威胁。

蒋洁说:“我们每次上班都忙到没时间去害怕,更没时间去关注自身防护是不是到位,我是感染科护士,我的经验比你们更丰富,我只有在大家进入战场前一遍一遍的检查与督促你们,我希望你们在治病救人的时候,能先保护好自己,我们不能倒下,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医治的患者。”

如果说,2003年“非典”,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是一群勇敢的“白衣天使”,是一群立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誓言的勇士。那现在自己,同样也换上了这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赛跑。

愿这场战疫早日迎来胜利的曙光,武汉,加油!

与当地医生共同战斗的日与夜

日期:1月31日 20:00-24:00

记录医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陈雷

来武汉两天了,前两天接受培训,大伙们搬搬抬抬,协调物资,虽然每天也很累,但总是觉得还没有进入到前线的那种窒息感。昨天晚上终于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混杂着兴奋和压力的感觉。

眨眼间,我们值守的4小时就过去了。我们虽然是夜班,但是新收了4个患者,1个重症患者,3个轻度患者。由于我们并未完全熟悉当地医院的常规流程和系统,很多地方还需要当地医生指点和帮助,最终我们还是圆满的完成了工作。

我新收的那个老伯,发病已经十几天了,虽然现在还不属于重症患者,但是氧耐量十分有限,轻度活动就出现明显的头晕、气喘,而且是只身来到医院。安排好床位后,我扶他从护士站走到病房都需要休息2、3次,坐到床边吸上氧气后,才感觉稍稍舒服一点。

这边新收病人刚刚安置妥当,那边重病人的氧合就进一步变差,在管床医生忙不过来的情况下,我和杨主任赶紧帮患者上无创呼吸机,帮护士给病人调好面罩,接好监护等工作。

针对此次疫情,每天下午17:30以前都要上报新收患者的统计表,因此我们除了常规的询问病史和查体以外,还要认真登记每一位患者的身份信息,住址都要详细到门牌号码。

由于病区内的电脑有限,开医嘱、写病历需要我们医生脱掉防护服,到缓冲区的医生办公室去完成,幸好当地医院的刘玄林医生还没有走,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完成了新接收的工作。当地医生真的非常辛苦,十分让人崇拜,帮助我们最多的刘玄林医生,从早上8点到晚上24点,只吃了一顿饭,一直在忙碌的工作状态中。

虽然我们只上了4个小时左右的班,但是我们从晚上19时出发,到凌晨2点回到驻地,然后就是消毒、洗漱,等到我真正能够休息已经是3点多啦!辛苦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是值得去亲身体会一次。

病房里的这次握手格外珍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护士长段孟岐:

刚刚又结束了一个夜班。 今天特别巧,刚好轮到我们三院医疗队的医生护士们一起值班。忘却这一身严严实实的防护服,有一种回到广州病房的错觉。忙碌的几个小时匆匆而过,晚上11:00,还有一个小时下班,中山三院医疗队队长周宇麒教授带着我们一起进行最后的查房。

周宇麒教授与冯定云医生查房时发现患者氧合情况不好,情绪激动,不肯进行高流量吸氧,经过劝说和安抚,周教授为患者重新带上鼻塞吸氧。

我在查房时发现病房内的环境卫生及院感防控落实情况不甚理想,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病区环境整理。

我碰到了同样来自东北的老乡,有缘千里来相会!虽说为预防病毒交叉感染,现在不鼓励握手,而要拱手,但我们两个老乡还是隔着四层橡胶手套握了握手。我鼓励他早日康复,我们一起加油加油!

患者已经使用上广东医疗队调配来的制氧机,症状得到缓解,这是给我们最大的鼓励。很多患者对吸氧治疗的意义不明确,医护人员尽量讲解并协助其吸氧。

目前,病区氧气供应还是很紧张,下班前,队长周宇麒教授带队将备用氧换进病房。不管身在何处,我们都记得“中山医”的优良作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何雪华、吴波、梁超仪、任珊珊、翁淑贤 通讯员薛冰妮、高龙、朱健、王蒙、简文杨、张源泉、周晋安 甄晓洲 叶张翔、韩文青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朝花夕拾作文 幸福的作文400字 旅游记作文 吊兰的作文 参观科技馆作文 莫辜负作文 科技类作文 关于爷爷的作文 风作文600字 超越自己作文 奉献的作文素材 帮写作文 村居作文 感悟自然作文 向前走作文 关于航天的作文 初二作文400字 那盏灯作文 写人的400字作文 元旦晚会作文 写景作文五年级 感动的作文400字 申论大作文范文 红烧肉的作文 北京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我的周末 红色作文600字 高考满分作文英语 酸菜鱼作文 作文封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