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是错的

2020-12-11 00:50:01
相关推荐

王晓华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迫近,有关孝道的言说再度升温。随着相关讨论变得火热,人们似乎又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破解现实难题的灵丹妙方。然而,这种复古性思路真的指向一条康庄大道吗?

在甲骨文中,孝字的意思是后代搀扶留着长胡须的老人。根据《说文解字》的注释,“善事父母”即为孝。显而易见,它对应着以家庭为本位的供养体系:“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蓼莪》)。到了先秦时期,“欲报之德”被提升到伦理学的高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按照孔孟的说法,只有践行孝道,你才能算作有德之人,否则,就无异于亲属。于是, “百善孝为先”等观念开始流行,个体的道德品质则被置于聚光灯下。然而,进行道德评判的人们关注的几乎总是单向的血缘谱系。在很大程度上,横向联系被遗忘了,社会似乎无需在场。这种思维惯性遮蔽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还是社会成员,照料长者不仅是家庭的内部事务。由于缺乏社会层面的考量,它等于将所有重量都压在一个点上。如果家庭的支柱倒塌,其他成员的处境就会岌岌可危。在《论语》中,这种风险曾经暴露出来:“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显然,这位“无所归”者失去了家庭的支撑。如果没有孔子的相助,孤独无助的他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处。由于朋友的相助具有偶然性,因此,它不能从根源处消除“无所归”的可能性。

不过,当孔子为“无所归”的朋友料理后世时,人文关怀的社会性维度已经诞生:如果孝道无法发挥作用,家庭之外的他人应该站出来。此刻,一个重要的线索已经开始展示自身:如果能够建立一种相互照料的社会机制,那么,鳏寡孤独就不会“无所归”。事实上,古代圣人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然而,这种“大同思想”与家庭本位的孝道并非完全相容。尽孝的对象首先是家庭成员,这是不可违反的伦理秩序。在“老吾老及人之老”这样的表述中,“老吾老”具有无需言说的优先性。如果逾越这个亲疏有别的秩序,个体就会受到严厉的斥责乃至惩罚:“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于是,以孝为主线的生存体系必然压抑社会性的生长。受制于家本位的思路,人们不善于进行横向的联合,难以建立互助性、自治性的民间体系。从南北朝起,中国虽然建立了若干孤独园、福田院、养济院,但几乎均属政府行为,而且其对象限于“贫穷而又无内外亲属倚不能自存者”。它是对家庭的补充,而非积极的社会建构。由于缺乏民间的有效支撑,这些“善政”至多起到补苴罅漏的作用,始终没有发展为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旦遇到灾年,大量丧失生活能力的人仍然难以获得救助,或者忍受饥馁之苦,或者沦落为四处乞讨的流民;凄惨之状,令他人不敢直视。

在孝道流行的时代里,我们看到的是并不完美的人文图景。不看看出,传统的孝道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如果单纯延续“百善孝为先”的思路,人文关怀的社会性维度仍将被压抑,我们就难以踏上更宽广的大道。随着家庭的小型化,这种压抑的负面效应将日益凸显:如果再践行传统的孝道,其他成员将不堪重负。因此之故,将人文关怀的重心由家庭转向社会,恐怕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孝道不会被完全舍弃,但将只是社会关怀网络的补充。与家庭相比,社会意味着更丰富的联合方式,意味着无比广阔的可能性空间。它之于家庭,恰如海之于水滴。当越来越多的基金会、互助组织、民办机构涌现出来时,困扰古人的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作者为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载2015年11月3日《深圳特区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这也是课堂作文 写事作文350字 雪的作文200字 写拜年的作文 描写玫瑰花的作文 冬天下雪的作文 我的爷爷作文400字 倡议书作文500字 厉害了我的国作文 下雪作文500字 机遇作文800字 可爱的什么作文 新学期展望作文 剪窗花的作文 关于节日的英语作文 我眼中的美作文 挖笋作文 北京之旅作文 叙事作文450字 关于成长的作文题目 烟花作文300字 语文活动作文 勇敢作文600字 光阴的故事作文 敬畏生命作文 打赌打屁股作文 给予作文600字 自立自强的作文 家乡的变化英语作文 冬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