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孩子“软硬不吃”怎么办?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这样定孩子不抵触

2020-12-11 10:15:01
相关推荐

这样的场景是否熟悉:说了五六遍,孩子还是听不进

6岁的硕硕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每当妈妈要求他吃饭前洗手、玩过的玩具收起来或者关上电视,他就像听不到一样,接下来就是又哭又闹。下午四点半,妈妈要赶在五点前去银行办事,时间紧急,硕硕还在房间玩积木。妈妈催促硕硕:“我们要出门了,快把积木收起来。”儿子回答:“这就好,妈妈。”

接下来十几分钟内,催促了五六遍,儿子依旧没听进去。妈妈收拾完,看见儿子还在玩积木时,压不住心中的怒火,她知道如果不收积木,狗狗会把积木啃坏,如果和他斗争,就会耽误去银行办事。心里忍不住想“怎么这么不听话?就知道惹我生气!”她冲进孩子的房间:“你没听见我说话吗?快收拾好,马上!”儿子顶嘴:“不,才不要呢。”

妈妈怒火冲天威胁要把积木扔进垃圾桶,但儿子依旧我行我素。妈妈冲过来打了儿子一巴掌,把儿子从积木堆里拽出来,儿子一边哭哭闹一边朝妈妈扔积木。最后,妈妈只得自己收拾积木。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妈妈一遍遍的重复,并没有让孩子收起玩具,反而把自己搞的越来越生气。重复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拿孩子没办法,孩子是故意和自己较劲。妈妈吓唬孩子扔掉积木,只是想让孩子听话,结果却是徒劳。最终她用武力来让孩子听话,这种方法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紧张。怎样才能既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又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呢?

孩子为什么会“我行我素”?

孩子的情绪状态,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家长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孩子不听话不遵守规矩,通常都会有诱因,很多因素都会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当我们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反应,并且做好准备面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就不会被搞的措手不及。

家长的心理预期,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特别是当孩子说“我不去做”时,会进一步加深家长这样的想法,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生气时很容易就冲动,就会用最能达到目的的招数。家长以为孩子是故意的,其实他只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的心理准备不充分,当孩子正玩的开心却要停止去做别的不情愿的事,很容易会出现抵触情绪。我们要记住一点,孩子并不是成心要气我们,他是不知道怎么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家庭的冲突,家庭成员因为教育方法不一致,尤其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经常引发争吵。双方都想纠正对方的想法,有的家庭意见分歧会使一方压制另一方,如果孩子听到因为自己导致双方互相斥责,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还有家庭的经济、亲戚等冲突,也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敌对的态度和行为。

家长没合理安排生活,小孩子发脾气多是因为某件事情出乎预料,他们没有心理准备。家长如果能合理的安排家庭生活,孩子的日常生活就会越有规律,也就不容易发脾气,合理的规划能让孩子为要做的事情做好心理准备。

了解情绪的反应过程,正确看待孩子的抵触行为

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才能更有效的解决与孩子的矛盾,孩子才会愿意遵守规矩。我们知道情绪反应的过程,才能学会控制情绪。情绪的反应过程,特别是消极情绪都伴有这六个阶段:遇见刺激因子、对刺激因子做进行阐释、生理激发、实际行动、心理准备、后期影响。

家长在孩子哭闹不遵守规矩时,最常有的情绪就是愤怒,以硕硕和妈妈的例子来看下妈妈的反应。

心理准备,一开始,她就能料到会有这种状况,因为以前她和儿子有过很多次冲突:“接下来准没好事,估计又会大闹一场。”这种情绪影响了她对待儿子的方式。在她让儿子收拾积木前,她已经觉得自己会对儿子发脾气了。孩子接收到妈妈“忍无可忍”的信号,从而做出消极反应。刺激因子,从表面看,这场冲突的刺激因子是孩子的抵触情绪,但刚开始儿子还挺乖的,虽然不想收仍旧答应了要收。从妈妈的角度,刺激因子其实是儿子没有立刻听话。阐释,妈妈看来,儿子在闹情绪,她料到了这点,所以在她看来儿子的反应都在预料之中,儿子的每个行为都证实了这个预想。心理激发,伴着怒气来的就是生理激发,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人在这种状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经准备大动干戈了,妈妈已经进入了这种状态,一点不如意就会爆发。行动,接下来,妈妈对儿子身体和语言上的攻击就不足为奇了,儿子通过愤怒的表情当然能意识到妈妈生气了,不由自主更加抵触。影响,冲突如自己所料的发生了,进一步加重了自己挫败感,儿子被妈妈打骂,自信心倍受打击。沉着型家长的情绪反应过程:在情绪反应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保持头脑冷静。

和孩子沟通时,一定不要开始就进入“备战”状态,否则冲突很难避免。沟通前先做几次深呼吸,暗示自己“无论怎样,我都不会发脾气,事情没那么难解决。”做好思想准备,呼吸放慢下来,就能带动大脑冷静。

我们没办法阻止孩子说气话做气人的事,所以这一阶段干预不了,保持心态平和。孩子行为发生时,我们怎么来阐释这种行为,就决定了接下来是否动怒。孩子有抵触情绪很正常,不要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去阐释孩子的行为。当不用负面想法去揣测孩子,就不会气急败坏,自然能保持镇定,当感到自己心跳加快时,就离开孩子的视线去消消气。

不带主观情绪回应孩子,也不要翻旧账,用恰当的方法让孩子在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间做选择,即使动怒也不说过分的话或者揍孩子。冷静后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针对类似情形制定解决方案。

父母如何和孩子定规矩?

和孩子定规矩,不是遏制天性打击信心,而是鼓励他努力按照正确的方法做。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愿意遵守你们之间定的规矩,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因为明白事理而遵守规矩,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跟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追问“孩子到底是怎么了?”而要多想想“我能做些什么?”所以,想让孩子遵守规矩,还需要一套有效的策略。

一、定的规矩要简单具体

开始时,和孩子要定一些简单、直接又具体的规矩,比如说“把玩具收好”、“把电视关上”、“去洗手”,不要定多个动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当孩子不配合时,父母要挺下正在做的事再和孩子交谈,而不是一边忙其他事一边让孩子收拾玩具。要想定的规矩有效,要注意下面3个要点。

1、和孩子产生眼神交流

跟孩子说话时,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离孩子近一些,叫他的名字,和他产生眼神交流。如果孩子正玩的起劲,很可能注意不到我们在讲话,跟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可以让他停下手上的事,认真听我们说话。人在进行眼神交流时,就会有一种约定感,说的话更有信服力。

硕硕的例子中,妈妈多次催促都是在另外一个房间,这似乎表明这件事情可能并不那么重要,直觉告诉他,他还可以再多玩一小会。如果妈妈看着他的眼睛说话,他就会明白妈妈是认真的,要好好听快点完成妈妈交代的任务。

2、告诉孩子怎么做

和孩子交流时,要注意不要用他容易拒绝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注意后,直接表达具体该怎么做。态度要尊重,口吻要坚定“请马上开始收拾玩具。”

非语言交流要沉稳、坚决,因为姿势、手势、语气等反应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话语表达了坚决,而非语言信息却让孩子感觉到了“装模作样”,孩子就会对你说的话产生抵触心理。

一次只讲一件事,并让孩子复述你定的规矩,看下孩子是否明白了你说的,纠正他说错的地方,而且复述会帮助孩子遵守规矩。

3、站在一边看结果

定完规矩后,在一旁静静地等待15秒,试想一下如果有人给你交代了任务,你答应后他一直在旁边,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压力。给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会促使孩子更好的完成。

如果孩子表现很好,要夸奖他,夸的内容要具体,比如说“我说一遍,你就把玩具收起来了”再加上个拥抱,孩子会更开心,正面强化这种良好的表现。

二、给予恰当的后果

当妈妈吓唬孩子扔掉玩具时,很明显是想让孩子听话,结果却是徒劳,用武力又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怎样才能让孩子愿意遵守定好的规矩呢?

第一步,定的规矩说一遍后,孩子不听,父母可以再说一遍,保持静静的盯着孩子15秒,这段沉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如果给了15秒还是不听,再次保持眼神交流严肃的告诉他“我刚刚说……”,声音可以提高一些,但不要吼叫,这能让孩子感觉到你是认真的。如果孩子听话,给予表扬,如果不听,宣布惩罚措施。

第二步,警告之后还是不听,就要兑现后果了。兑现后果要及时,这样孩子才能将行为和后果联系起来。恐吓和体罚都不正确,会让孩子变得脆弱没有安全感,可以使用下面这些后果:今天不许再看电视、提前半小时睡觉、一天不能吃零食、没收玩具一段时间……。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用“面壁思过”作为后果。在警告时没有提到的后果不要执行,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执行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让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如果已经把孩子抱到了房间,孩子“回心转意”说,自己愿意马上去收拾玩具,这时候要告诉孩子已经晚了,这次的后果还是要承担,下次一定要汲取经验。还有一点就是,不管孩子是一开始就做了,还是中途或者最后一刻做了,寄予的表扬要一样热烈,不要说:“第一次说怎么不听,非得最后一刻才听。”表扬是开心的事,语言和非语言动作都要让孩子感到开心。

三、用任务清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为孩子列一张任务清单,以天为周期,上面写上想让他完成的任务,任务的内容取决于自身情况,内容最多包含五六个日常生活事项,任务量要适合孩子。比如说,饭前洗手、催促起床不能超过两次、吃饭不看电视等,不要写模棱两可的事情,比如收拾房间,因为孩子的理解和家长的意思可能并不一致。

为每项任务分配积分,可以用贴纸作为奖励孩子的积分,简单的花时间少的积分也少,经常引起自己和孩子之间冲突的,给予较高的积分。以基本权利作为奖励,比如说看电视、玩游戏、骑车、晚点起床等,让孩子列出自己想要的奖励,从中挑选出来合适的。孩子列出的需要花钱的奖励,可以让孩子积攒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在实施计划前就把每件东西需要的积分确定下来。

给孩子积分时要及时,不要敷衍孩子“一会就给你”,这样孩子就不能将行为与奖励之间联系起来,逐渐就会对计划丧失信心。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可以为每个孩子制定适合他年龄的任务清单,而且任务之间没有关联。

当孩子适应了这个方法后,可以把小任务进行合并,比如一天做到5次“说一遍就去做”,不要急于求成,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当任务单进行补充后,也要增加相应的奖励,按照孩子的意愿增加一些物品。我们要明白每个人做事都不会一直有积极性,如果孩子不配合也不要太担心,坚持计划就可以。

四、先提醒再执行

5岁的兮兮正在看动画片,爸爸告诉她:“兮兮,关掉电视,要吃饭了。”兮兮不愿意关,爸爸开始去厨房盛饭摆桌子,再次催促兮兮关电视,爸爸开始端菜又冲客厅喊:“我说过了,马上关电视。”兮兮不理爸爸,爸爸按耐不住心中的愤怒,他最清楚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兮兮马上就会开始哭闹。如果现在顺着她,但过一会她一定会闹着说饿了,爸爸气冲冲走过去拉起兮兮的胳膊,兮兮开始大嚷大叫手脚乱扑腾,爸爸强行把她拖上餐桌,兮兮把餐具弄的乱七八糟,爸爸就让她坐在那里哭个不停。

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很难立马停止去做另外一件事,因为孩子不像大人一样会理性的分析,做出恰当的行为。大部分孩子在看电视被打断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还想看。”自制力强的孩子,虽然自己很想看,但还是会去吃饭。自制力差的孩子就难以抑制心里的冲动,做出抵触行为。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用下面5步来解决:

1、提前说出规矩

突然要求孩子关电视,她可能会猝不及防,在确定让孩子做什么时,要提前说规矩:“在过5分钟,我们就要吃饭了,我让你关电视时,你要听话。”这样孩子就会提前做好准备。

2、设置遵守规矩得到的奖励

用积分来奖励孩子,比如:“我让你关电视的时候,你要马上关掉,我会奖励你一个积分。”孩子就会知道,好的行为会获得奖励,当孩子遵守了规矩要兑现承诺。

3、设置违反规矩承受的后果

如果孩子就是不遵守规矩,要让孩子承担违反规则的自然后果,如果孩子按照你说的做奖励一个积分,如果孩子不做,就拿走一个积分。让孩子复述奖惩内容,会增加遵守规矩的可能性。

4、给予“三次铃”提醒

提醒孩子时,可以用三次铃的方法,比如第一次提醒家长告诉孩子要关掉电视吃饭,第二次提醒孩子关掉电视,第三次提醒孩子过来吃饭。如果孩子认识时间,可以让他看着时间,告诉他做事情的具体时间。

5、严格执行方案

如果时间到了,就不要再给过多的提醒,坚决冷静的执行定好的后果。如果孩子去做了就要给予表扬,如果孩子不按规矩来,禁止当前正在做的活动,比如说关掉电视,并告诉他要拿走一个积分。

家庭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一味顺从的人,而是要培养孩子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清晰具体的要求、孩子可接受的选择和可执行的结果控制,并始终如一的实施,才能有效解决不当行为,孩子才能更好的遵守规矩。

大玉儿,一位有想法的妈妈,用文字传播育儿经验,关注看更多育儿知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风的作文 关于战争的作文 高中生优秀作文 猜猜我是谁作文 触动心灵的作文 报答作文 玉兰花作文 500字写事作文 铭记作文 写作文的技巧 观察植物的作文 大学生活英语作文 描写学校的作文 六年级毕业作文 作文网站 四级作文题目 作文美丽的校园 成长故事作文 校运会作文 高中作文素材大全 民间故事作文 时评作文 我是谁作文 美育作文 心声作文 母亲节作文 暑假英语作文 礼仪作文 乌龟作文 爱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