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那些年陪伴我们的国民字典

2020-12-11 10:55:02
相关推荐

第1版《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App版

高红明(前排左一)参加查字典竞赛后合影

2011年,家长和孩子在选购刚上架的第11版《新华字典》 (资料图片)

【编者按】

8月10日,《新华字典》(第12版)正式首发。自1950年启动编纂以来,这部“国民字典”已经走过70个春秋。它的每一次修订,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它的每一个版本,都陪伴着不同年代的人们走过少年,成为几代人的汉语“开蒙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看——那些年,陪伴我们的《新华字典》。

盘点

每次改版 都折射出时代变迁

作为人手一本的“国民字典”,《新华字典》1950年启动编纂,1953年,第1版《新华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第2版《新华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延续至今。每一版的《新华字典》都增加了新字新词新义,反映出国家发展和时代特征。

最新一版

App和纸质书首次同步发行

《新华字典》第12版主要进行了8项内容的修订,包括增补字头、添加新词新义新用法,完善《部首检字表》等。除了这些常规的修订,第12版《新华字典》还在每页都附有二维码,读者可以用手机扫码看书写笔画、听正确读音,这也是《新华字典》首次实现应用程序App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

第12版《新华字典》增添的新词多达100多个,如“初心”“粉丝”“截屏”“二维码”“点赞”等。此外,第12版《新华字典》还增补了50个字词新义新用法,包括“卖萌”“拼车”“拼购”“被会员”等。

跨越70年

收录汉字增加5000个

随着时代发展,《新华字典》也不断嬗变,平均5年-7年就要修订一次。

上世纪50年代,《新华字典》只收录了8000多个汉字,而到了第11版,收录汉字的数量增加到了13000个。

2011年第11版增加了“拜拜”的“拜”、“啫喱”的“啫”等新字头。一些网络用语也逐渐被吸纳进来,还出现了“晒”“奴”和“门”等字在网络上的用法。比如“晒”的解释是“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例如“晒工资”;“奴”的解释是“为了支付贷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例如“房奴”;“门”的解释是“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例如“学历门”。

随着中国的环保力度不断加大,动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新华字典》第10版的修订中,一些动物名称比如“狍”在用字解释中,“肉可以吃,毛皮可做褥、垫或制革”这样的字眼被删去了,增加了这些动物作为“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

声音

遇到生字,你还会查字典吗?

搜索时代

《新华字典》仍不可替代

如今,“百度一下”俨然成为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疑惑时的“常规操作”,遇到一些生字时,也会在网上搜索一下。那么,《新华字典》的地位就此弱化了吗?

“我们对待文字的要求,仍是以《新华字典》为标杆。”扬州市语委办主任刘颖表示,一直以来,小学一年级入学时,都会将《新华字典》作为一部重要的学习工具用书。

“虽然今天网络搜索已很普及了,但《新华字典》仍然不可替代。”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首批名教师黄正瑶说。《新华字典》特别适合汉语的初学者,特别是小学生群体,帮助他们掌握汉字的“形、音、义”。

黄正瑶表示,今天通过网络搜索,最终确定真伪,还是要以《新华字典》等权威工具书为准。不久前,一位体校老师向他请教,“想象”与“想像”两个词语的区别,最终他通过《汉语大词典》查出后,告知了他。

在实践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新华字典》仍是不可替代的工具书。育才小学年级主任林莲凤介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一年级孩子到校报到后,除了免费教材,每人还可领到一本免费的《新华字典》。学生们经常会用部首查字法查阅不认识的字,许多学生从这位“不会说话的老师”那里学会了很多生字。

“我们语文老师,也是人手一本《新华字典》,遇到有争议的字的读音,首先打开手边的字典,寻找正确读音。《新华字典》是老师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林莲凤表示,第12版《新华字典》在正文每页附二维码,扫码后可以查看字的书写笔画,学生会更感兴趣,更易接受。

“这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很有意义,强大的搜索功能帮助学生们快捷、准确、全面地获得所需知识,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查找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林莲凤说。

讲 述

“五代人”讲述:与《新华字典》的初相逢

《新华字典》是几代人的第一本工具书,承载着对于汉语学习最早的记忆。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年代的《新华字典》用户,请他们讲述了自己与《新华字典》的故事。

“50后” 带着《新华字典》下乡插队

讲述者: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首批名教师 黄正瑶

黄正瑶老师出生于1950年,1969年高中毕业,被下放到兴化插队。

“我那时高中刚毕业,临去兴化之前,带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新华字典》。”黄正瑶告诉记者,字典是父亲的,虽然高中毕业大多数常用字已经认识,但他还是决定把它带着。“那时候还属于扫除文盲的阶段,小学毕业的人都不太多,能够拥有一本《新华字典》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黄正瑶记得,那时一本《新华字典》1元多钱一本,在当时已是价格不菲了。

在兴化期间,黄正瑶看书遇到不熟悉的字就会用《新华字典》,那本《新华字典》,也伴随他度过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一直到1976年,黄正瑶才返回扬州。后来做中学教师,《新华字典》已经不够用,换成了《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但是那本《新华字典》已经与那段下乡插队的时光融为一体。

“60后” 第一本字典是借哥哥的

讲述者:育才小学年级主任 林莲凤

“你们需要学会查字典,明天带一本《新华字典》过来。”1976年,林莲凤正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老师对同学们说。

“这对于我来讲,简直是晴天霹雳。”林莲凤介绍,出生于1965年的她,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哥哥正在念初中,他已有一本字典,爸爸妈妈肯定不可能给她再买一本了,她只能回家央求哥哥,将字典借用一下。再三请求下,并答应了哥哥诸多条件后,林莲凤终于将字典“借”到手。她先将字典用纸包好,将有些卷页的地方抹平,每天像宝贝一样放在书包里,从此这本字典跟着她一直到小学毕业。

1986年,林莲凤参加工作,分配到育才小学教一年级语文。作为语文教师,给孩子上课时必须读出字的规范读音,但有时她自己也遇到琢磨不透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例如“苍劲有力”中“劲”字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这就要求助于《新华字典》。当学生到二年级时,她就开始教孩子们查字典的方法。

“那时我们就要求孩子人手一册《新华字典》,因为字典是孩子们自己买的,版本不一,有的是家长之前用过的。但这不妨碍他们查阅字典,从字典中查阅所需的知识点。”林莲凤介绍,从那时候起,上语文课时,《新华字典》就成为课桌上的“标配”。

“70后” 查字典竞赛获得一等奖

讲述者: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高红明

“在我们那个年代,《新华字典》就是宝书,能查字,能练习普通话,写作业、上学,都得带着一本《新华字典》,它陪伴我走过了那段求知欲旺盛的成长期。”高红明出生于1971年,过了那么多年,《新华字典》陪伴的读书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小学,家在农村,那时哪有什么课外书籍,一本《新华字典》算是我们最早的‘辅导书’了。”高红明说,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就让他练习写毛笔字,家里的对联都要他写。那时,他认识的字不多,写对联时,遇到不会写的字,全靠查字典。“那时上学,普通话还没普及,老师上课也会说方言,我想学普通话,看这个字到底如何正确发音,这也要靠查字典。”

到了初中,高红明那本《新华字典》的封面早已磨得看不清字了。此时,他也收获了《新华字典》带给他的第一份奖励。“初二那年,大概是1984年,县城举行查字典竞赛,我们学校有3个孩子参加,我就是其中一个,还得了一等奖。”高红明说,因为他字典用得多,比赛时,早早就完成了全部题目,还剩了好长时间,他就又检查了一遍,最后还真查到了一个小错误,赶紧改正,确保正确率达到100%。

“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拥有一本《新华字典》,就相当于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一个精彩的世界。”高红明感慨道。

“80后” 父母常说“你查一下字典”

讲述者:西湖中心小学语文老师 万丽玲

“小学时的第一本辅导书,就是《新华字典》,当时几乎每个人的书包里都有一本。”1989年出生的万丽玲说,那时,父母都忙于工作,复习功课时遇到不懂的字求助父母,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自己查一下字典”。

万丽玲自幼喜欢读书,除了父母买的书籍,还经常跟好朋友借课外书看。“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了节省时间,上小学高年级时,遇到陌生字词,她很少再去查字典,而是根据前后字词,“猜一猜”是什么意思。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家,拿起桌上一本作文书,问她看了没有。她说看了,可爸爸突然又问作文中的两个字怎么读,她却怎么都答不出来。“我现在都记得,那天爸爸阴着脸说:‘遇到不会的字,一定要记得查字典,这样,你认识的字才会越来越多。’那两个字,我现在也还记得,很难忘,是‘尴尬’。”

“字典可以陪伴我们一辈子。”万丽玲说,小学通过字典认字,中学时学习化学元素,还可看看字典里的元素周期表。直到现在,她依然最信任《新华字典》,一遇到不确定的字,就去查字典。

“90后” 带着字典上大学读研究生

讲述者:上海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 史可悦

史可悦今年24岁,与《新华字典》“初相逢”也是在小学时,用的是第10版。

“那时每天都要带着这本小而厚的字典去上学,做作业时也需经常翻看,周末还有一项特殊的小任务,就是要默读熟记各种部首。”在史可悦看来,查阅字典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在阅读一个汉字的各种解释时,就像在读属于这个字的故事,在结识一位新朋友。

“读本科时,离开家乡,来到扬州大学,我也将这本《新华字典》带了来,尽管书页已泛旧,但带着它开启一段新的学习之旅,心里会觉得踏实。现在上了研究生,我依旧带着它,总感觉有它在,任何语言文字方面的难题,都会得到解决。”史可悦说。

本版采写 记者 刘冠霖 乔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毕业后的计划英语作文 甘肃语文高考作文 青春风采作文600字 我的同学作文300字三年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文 团圆饭作文200字 读书笔记作文400字 我的自画像作文600字 英语中考作文范文10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作文 妈妈谢谢你作文400字 读书的意义作文600字 克服困难的作文800字 温暖的记忆作文500字 关于写景的作文500字 关于自信的作文600字 幸福在那一刻绽放作文 大年初一作文400字 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作文 小学生作文50字大全 珍藏的记忆 作文600字 话中秋作文500字 小学作文250字左右 读书的乐趣作文600字 五年级下册作文有哪些 人生的价值作文800字 大作文本图片 关于感恩的作文400字 未来的什么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