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北京儿童医院 有位百岁老大夫与患儿“周周见”

2020-12-11 12:30:01
相关推荐

在北京儿童医院,有位百岁老人与患儿“周周见”。他是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9月25日,他将迎来百岁生日。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张金哲始终关注,还特意写了一幅带哲理的书法:“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科学政策。”落款:“百岁儿医张金哲”。

张金哲的书法作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科学政策”

百岁,是岁月的馈赠。医,则是张金哲八十余年未变的志向。

创新术式,女儿是第一个受试者

上世纪30年代,在考场上,张金哲写下《良医良相》一文,17岁的少年在这篇文章中,叙述着“宁为良医,不为良相”的志向。考试结束后,他成绩优异,同时被三所大学选中,张金哲选择了医学专业。

战火纷飞,颠沛流离。刚进入协和医学院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金哲拒绝了日本人的转校安排,从协和医学院辗转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此后再转考到上海医学院……终于,1946年他从上海医学院毕业。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1950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建立小儿外科专业;1955年调入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工作至今。

大学毕业后,新中国需要有人从事小儿外科,张金哲毫不犹疑,欣然受命。

1950年张金哲率先在北大医院创建了小儿外科,成为中国小儿外科三位创始人中工作开展最早的一位。1955年,受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的邀请,张金哲调入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当时,儿童医院的诊疗主要是小儿内科。张金哲主持建立了独立的外科团队。此后,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逐渐发展壮大,现在儿童医院的外科系统细分到神经外科、心外科、新生儿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胸外科、烧伤整形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张金哲在小儿外科领域钻研了70年,为超过万名儿童操刀手术。这其中,有一例手术的患儿最为特殊,她是张金哲的女儿。

新中国成立初期,产科病房流行一种名为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疾病,死亡率几近百分之百。很不幸,张金哲刚出生三天的女儿也得了这种疾病。

恰在此时,张金哲创新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谁来当第一个受试者?没有人愿冒这个风险,张金哲选择了自己的女儿第一个受试。

“我就那么一划,好了!”70年后,说起这段经历,张金哲云淡风轻,但不难想象,他当时下刀时的紧张,那毕竟是首例,况且是他自己的骨肉。

所幸,这轻轻一划,张金哲的女儿很快康复了。伴随着这种手术方式的推广,当年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几近100%下降到10%,后来又降到5%。现在的新生儿家长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

从医70余年,张金哲的传奇,不仅仅是这“轻轻一划”——

目前,国际上有多个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包括“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2010年,他获得了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小儿阑尾炎是外科的常见病,张金哲带领团队,创造了30年15000例无死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包括坏死休克患儿连续100例无死亡的纪录。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张金哲对腹部畸形手术进行了简化与改进,他还开发创造了中医外科技术如小儿肛瘘挂线疗法与小夹板配合牵引治疗小儿骨折等,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小儿外科的特色。

张金哲的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培养了数百名小儿外科医生和近20名硕士、博士。1997年获评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得国际小儿外科界最高成就奖——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

张金哲经常说,中国现代儿科奠基人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吴英皑教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严谨治学之道。”

也许,这就是奠定传奇的基石。

被误切大半个胃,他选择理解

就像受前辈影响一样,张金哲的为人处世,也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上世纪70年代,张金哲疑似罹患“胃癌”,为了彻底治愈,需要进行胃大部切除手术。

张金哲的3名学生一起给老师主刀手术。台上,他们打开张金哲的腹腔,发现不像胃癌,很有可能是胃溃疡,一下子就慌了,“老师,怎么办?”采用针灸麻醉、在手术台上依然清醒的张金哲平静地说,“按原计划做手术。”

术后的病理检查发现确实不是胃癌,就是胃溃疡。说起这段经历,张金哲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当时的影像条件就是很难区分胃溃疡和恶性肿瘤。”因为切除了大半个胃,张金哲每顿饭吃得都不多,但他直到现在依然喜欢各种各样的美食,他说,吃的目的第一是解馋,第二是解饱,第三才是养生。他吃饭不忌口,“我顿顿吃肉,虫子肉也吃。”

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是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小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孙宁也是张金哲的学生。

孙宁进入北京儿童医院工作时,张金哲已经年过六旬。“那时的住院医师非常辛苦,整整三年住在医院里,每周只有一天能外出。”孙宁回忆,当时夜里如果分管的患儿需要去查看,宿舍管理人员就会到医生的床前,用手电筒对着医生“照”,“深更半夜,明晃晃的光特别刺眼,马上困意全无。”一开始孙宁觉得苦,后来,他就再不提“苦”了,因为张金哲也和他一样,后半夜随叫随到。“张头儿那时还担任医院的副院长,但只要患儿需要,不管是夜里几点,他一定会立刻赶到患儿身边。”孙宁服气了,他踏踏实实在医院“住”了三年,转遍了外科的所有科室,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现在,遇到任何一个需要他的患儿,他都很有信心。

张金哲给学生讲课

1980年代,北京儿童医院争取到10多个到国外进修的名额。孙宁盘算着,自己也许也能得到一个指标,出国学习。没想到,张金哲把这些名额分配给全国10多家医院,自己医院只留了一个指标。孙宁没出成国,他当时不太理解张金哲的做法,张金哲也没有解释什么。当孙宁慢慢独当一面的时候,他开始渐渐体会到,正是老师的胸襟,促进了全国小儿外科水平的整体提高。

这种胸襟,也被儿童医院传承下来。

2012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担任院长。当时的北京儿童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2013年,倪鑫决定在全国启动儿科医联体建设,推动全国儿科共同发展。当他到天津儿童医院进行交流时,见到了一张上世纪80年代张金哲在天津儿童医院查房的照片。张金哲每周末到天津儿童医院查房,帮助他们建立小儿外科。倪鑫很是感慨,“早在30多年前,张院士已经启动了小儿外科专业医联体的建设。”现在,北京儿童医院医联体已包括全国2000余家儿童医疗机构。

作为一名教授,张金哲在讲台上一直站到96岁。那一年,医院考虑张金哲年龄大了,决定不再让他讲课。讲最后一课时,张金哲准点到达教室。后来大家才知道,就在前一天,和他相伴相知70多年的老伴儿去世了。学生心疼他,忍不住问:“您为什么不调整这一课?”张金哲说,“不能因为我自己的事情影响教学工作。”

其实,老伴儿离开时,张金哲心里很痛。他家里有8个喜羊羊、灰太狼的小玩具,这是很多年前医院小卖部售卖冰淇淋的赠品。那时,张金哲的老伴儿咀嚼功能出了问题,爱上了吃冰淇淋,张金哲就陪着老伴儿一起吃冰淇淋,并且集齐了一套玩具。

“我手灵活,还能做手术”

张金哲的办公室在北京儿童医院东南角的一座小楼里,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患儿家长2019年送的锦旗。办公桌上的陈设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着他最熟悉的状态。

从医70年来,张金哲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从医生叔叔到医生爷爷,他对待小患者一直是关爱有加。几十年来,每次出诊见到患儿,他都会起身相迎,说:“小朋友,你好!”患儿离开诊室时,他会站起身来相送。查房时,他一定会先和家长交流情况,查体时,一定会先把听诊器焐热。

张金哲出门诊

医院的年轻医生,都管张金哲叫“张爷爷”。普外科年轻医生严佳虞曾经跟随张金哲查房,他说:“张爷爷每次都会保护好患儿的隐私,不论男孩女孩,查体时他都会遮挡孩子的隐私部位。”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庞文博说:“曾经听过张爷爷专门给年轻医生开设的《接诊学》,他课上说的内容,都是他一丝不苟的日常。”

张金哲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的传统医学模式向人文医学转变,特别在儿科诊疗领域。他率先强调“让妈妈参与整个治疗流程”,确保患儿妈妈的知情权、参与权;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他提出了“多哄少碰、多教少替”的八字方针,呼吁并指导全国的儿科医生改进医疗服务模式。张金哲对孩子更是耐心,很多人听到孩子哭闹就会特别烦躁,但张金哲听到孩子的哭声,从来不烦,甚至还很喜欢。“孩子的哭声,其实就是病情最好的诊断依据。”怎么判断一个孩子的健康状况?张金哲说,看两点:吃和玩。如果一个孩子的饮食没有大的影响,能吃能喝,健康上就没有大的问题。“只要孩子能吃爱吃,说明孩子从精神系统到消化系统都没有问题。”第二个判断标准就是玩,如果孩子睁开眼睛就不闲着,蹦蹦跳跳,开开心心,也说明健康上没有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长”的要求,“三个月量一量,身高体重都在适度增加,基本上就是健康的孩子。”

门诊做检查时,孩子会闹,张金哲随手拿来一个耳镜,一下子就变没了,一会儿又变出来,孩子笑了,检查也能顺利完成。他的白大褂口袋里塞满了小纸条,上面写着小儿常见病的症状、治疗要点、注意事项等,接完诊,他就依据病症,掏出小纸条,送给家长,方便在家护理。

张金哲经常说,长寿不能只给别人添麻烦,还要为社会工作,这是目的,也是动力。2019年9月25日,张金哲99周岁。那一天,北京儿童医院为他举行了简单的生日会,他特地穿上一件红色的衣服。现场,他拿出一个小小的金属“拇指帽”,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指尖小魔术。掌声响起,老人得意地对院长倪鑫说:“我这手啊,灵活,还能做手术!”

201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儿童医院为张金哲院士庆祝99周岁的生日,现场简朴又热闹。医生爷爷特别开心,在现场表演起自己拿手的小魔术,这也是他哄孩子的“法宝”。

已近百岁,张金哲依然每周到北京儿童医院上班。工作前,他一定要喝上一杯咖啡,“不挑,速溶咖啡就行。”有人来办公室拜访,他会起身相迎,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来者再年轻,他也会称呼对方为“您”。他坚持运动,每天晚饭后在家骑车锻炼,运动前还会吃一块方糖。他会写电子邮件、玩微信,六一期间还参加了医院的抖音直播……

今年“六一”儿童节,张金哲参加直播,为患儿变魔术

9月9日,周三。张金哲出现在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病房中,准备查房。就在去年,张金哲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两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决定不再让张金哲出门诊,老人其实心里有点不情愿,但他尊重医院的决定。查房,张金哲觉得没问题。99岁的老人走在查房队伍的最前面,旁边的学生下意识地伸手去搀扶他,张金哲摆摆手,“不用搀,我能走。”

其实,张金哲也感受到自然衰老的强大力量。面对衰老,他坦然接受:他的眼睛换上了人工晶体,耳朵用了助听器,心脏也用上了起搏器……“这都是高科技维持老年人工作生活能力的见证。”张金哲说着,脸上带着灿烂的笑。

明天,100岁的张金哲将推出他的新书《张金哲小儿外科学》第二版。这是他对70年从医经验的总结,也是新一代儿医出发的起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书香让我陶醉作文 二年级手工制作作文 关于游泳比赛的作文 开心的什么作文 作文感悟怎么写 喜欢的植物作文 喜欢的人作文 神态描写的作文200字 我的烦恼作文700字初一 英语对话作文 发现秋天作文 新来的邻居作文 中学生新作文 小学生想象类作文评语 励志正能量作文 一件艺术品作文 作文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 欲扬先抑的作文100字 成长需要什么作文600字 写自己老师的作文 进步的作文高中600字 享受阅读的乐趣作文 特别的掌声作文 我的特长作文450字 挠痒痒惩罚作文 我的青春我做主作文 为自己而读书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难忘的事 妈妈有你真好作文800字 故宫御花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