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金庸在浙博士生追忆:第一次见面 第一个问题就让他笑了

2020-12-11 12:50:01
相关推荐

2018-10-31 07:34 | 钱江晚报

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

——追忆金庸先生

右一卢敦基

尽管先生的身体不好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对此噩耗仍然没有心理准备。

一直来心想,年逾百岁,当今似乎也不是特别稀罕的事吧。所以当报社朋友的电话铃声响起时,我在电脑面前傻坐着,不知道应该做点啥。等到放下电话,决定还是遵嘱追忆一下旧事吧。

1、第一次知晓先生小说

第一次知道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在一个非常意外的场合。那是1981年的9月底,我与几位大学同学乘坐费时一天的长途汽车前往黄山旅游。前座有一对年轻夫妻,男的向女伴另一方向的邻座拿了一册书,顿时低头苦读,浑不理旁边女伴的拉、扯、嗔、怒。

当时我虽年轻不谙情事,但也觉得此男人有些过分,于是好奇心起,立身张望,见书中有“陈家洛”三字。当时内地出版的文学书籍并不算太多,我又性喜阅读,绝大多数书一看内容即能知晓书名,但此书确实未见,所以仍不明所以。待到黄山归来,有同学神秘兮兮地给我一册书,让我不要声张,悄悄地看。这部《书剑恩仇录》上册,作者为金庸,纸张粗糙,装帧简单,当时也没在意。读了两三页,真好比林黛玉读《西厢》,直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七八十页后,“陈家洛”赫然出现,此时想起那个男人,也觉并非过分了。

第二天拿到下册读完。当时在想:我也是读中文系的大学生,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只要是有中文版的,也算大致有些知晓。为何这么好的一本书,从未有师友提起,也从未见有文学史讲述?难道是自己的文学批评能力完全失灵?又抑或是众人皆盲,浑不知该小说为何物?一时懵懵懂懂,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青年金庸(浙江档案馆藏)

2、第一次与先生见面

同样,第一次见到先生,也是一个意外的场合。

那是1997年的一个春天。当时浙江大学尚未与杭州三座高校合并,金庸先生当时为浙江大学中文系设立了一个奖学金,该系要举行一个仪式。由于我素喜金庸,名声在外,我的大学同学、系主任徐岱让我代表他们做一个发言。记得那天是4月4日,上午在浙大一个会堂举行了仪式,我写了一页A4纸的发言,读了。下午是安排在杭州植物园的某处草地上座谈。那天气氛特别轻松,参加者皆以青年教师为主,所以毫无忌惮,我记得我熬不住提了两个久思不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先生的武侠小说,情节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可以说是异想天开,但又合情合理,极为吸引读者。那么这些情节是怎样写出来的?有小报说:先生写作,碰到写不下去的难关,便召集众友,让大家谈情节发展的设想。夜深人散,先生方才下笔,方法是避开所有人的建议。请问先生是真的这样吗?

作者:张浚生主编,应忠良、卢敦基、何春晖著

金庸先生听罢大笑:“那怎么可能?哈哈哈哈-----”。

我也顿时明白,不由惭愧地笑了。当然,真实情况我是很晚才知道的:当时先生办报,经营、写作均亲自为之,写作也只能每天在忙完诸多杂事后匆匆动笔,很多时候是排字工人候在门外的,哪来这许多的悠闲?好事者揣测之词,也是意料中事,但本不应该成为吾辈粗通文学之人的问题啊!事后反思,还是爱之太甚,转为迷惘所致。

至于第二个问题,问的虽较内行,没有弄出笑话,但也是人云亦云,不值一提,尽管他的回答对我启示尤深。

两年后的同一天,我的《金庸小说论》初稿写完。

联初1939届毕业纪念照,第三排右一为金庸。(嘉兴一中档案馆提供)

3、最后一次会面

2003年,我有幸成为金庸先生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在职读博。其间先生多次来杭,经常在中午休息过后,在下榻的酒店咖啡厅找一张桌子,与我们聊上几个小时。或问学业,或评时贤,抑或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当时闻即喜者,也有思考许久方悟者。至于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先生阅后,更加写下长篇批语,指出研究方法方向。在先生的指导下,在就职单位的支持下,我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011年的元月,我与一友人专程赴香港拜见先生。先生在中环一酒店设宴。那天我也觉得先生的身体已不如往昔,证据是初次见面时先生打招呼有些迟钝,全不似原先的轻快灵动。但饭吃到一半,先生重焕光辉,有问即答,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那天在场的还有先生家乡海宁市的领导,皆为共同见证。先生座中为我博士论文题字。日后付印,就是用的此题签。

先生在我眼中为何许人物?借用一下晚清吴汝纶谈其恩师曾国藩的一段话吧:

文正公之为人,非一世之人,千载不常遇之人也。吾生乎千载之后,而遥望千载之前有若人焉,吾不能与之周旋也,吾心戚焉。吾生乎百载数十载之后,而近在百载数十载之前有若人焉,吾亦不能与之周旋也,犹之戚焉。并吾世而生而有若人焉,无千载百载数十载之相望,乃或限于形势,或间阻于千里百里之远,吾仍不能与之周旋也,吾心滋戚焉。若乃并吾世而生,无千载百载数十载之相望,又且不限于形势,不间阻乎千里百里之远,而获亲接其人,朝夕其左右而与之周旋,则其为幸也至矣。

2011年元月卢敦基与金庸吃饭

我虽远未朝夕左右,也深知自己之幸运。因为当我写完金庸小说论著之后,我对先生有了自己的体认。简截说来,先生已经进入中国文化的伟人之列,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地放射异彩。他不仅创造了中国武侠小说的高峰,而且他的武侠小说完全以现代思想为内核,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他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人!他的文化成就,将长久为后人学习记取!

社会上不时有人非议先生的武侠小说。对此问题我专门做过思考。确有一部分读者看武侠小说就头晕,以为它脱离现实、胡编乱造。但这实在仅仅出于他个人的兴趣、习惯和爱好。

事实上《西游记》也有许多人不喜欢,今天还有不少人宣称看不懂《红楼梦》,这种言论作为个人的批评也不甚妥,作为负责任的评论则更是远其甚也。如果按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雅俗共赏,先生的小说毫无疑问已在杰作之列。试问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又有哪一人能够以他笔下的人物、故事、词汇、场景等等如此直接、如此频繁地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然走红一时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可见,文学史家的办法是再引入一个时间的坐标,俗称“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先生作品,自1955年乍现人间,至今已有一甲子之久,足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整体轮回。大浪淘沙之下,其余武侠作品大都已经淡出,赢者通吃其实不仅限于商业领域。先生小说之伟大于此可见。呜呼!世运推移兮,哲人其萎。先生之风兮,山高水远!

2018年10月30日匆匆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社科院学者、金庸先生的博士生)

(原标题《虽未朝夕左右,毕竟其为幸也》。编辑 高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伙伴的作文500字 描写微山湖的作文 家风家训作文700字 南京博物院游记作文 我迷上了画画作文 吹牛大王作文 一篇600字作文 关于国庆的作文200字 忙碌的生活作文 小制作作文300字 幸福的作文450字 保温杯的作文 考试之后作文300字 作文结尾的方法 汉字的趣事作文 眼界作文 给力青春作文600字 蜡笔小新作文 关于爱好的作文400字 四年级小学生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一天》 抽阴的作文 没想到我如此作文 我不再偷懒作文 日落作文600 女孩挠脚心作文 和平作文 有关精神的作文 描写语文书的作文 假面骑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