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他的书法作品拍卖价格最高达到八千万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生平

2020-12-12 11:55:01
相关推荐

拍卖会

前言

2015年12月,北京保利10周年秋拍上,有一幅书法作品的拍卖成交价为8165万元,创造了当场秋拍中古代书画的拍卖纪录。这幅作品名称为《杂咏诗卷》,尺寸:25×258cm,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并定为上品,如下图所示。

《杂咏诗卷》局部

《杂咏诗卷》局部放大

《杂咏诗卷》局部放大

该作品精致至极,笔法流畅,火候温润,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曾被乾隆收藏。这幅作品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明朝小楷第一人”的文徵明。练习书法的朋友对他多少都有所了解,文徵明是无可争议的泰山北斗,他虽年享九十,但平生履历却并不复杂,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嘉靖二年之前

文徵明(1470-1559),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家世武弁(武将世家),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于成化八年(1472年)与吴宽、杨一清、司马垔、桑悦等同榜进士,成为家族中首位进士,后文林一直在朝中为官。

文徵明可以说出生于官宦世家,但自小比较“愚笨”,相传7岁的时候还不能说话,处处显得迟钝、木讷。在现代社会,就属于那种上课比较老实、认真,但是每次考试成绩却比较差的一类。也就是老人口中常说的“没开窍”。

文徵明

文徵明相传11岁开始就读私塾,19岁时成为乡里的秀才。明朝秀才(也叫生员)分三等:禀生、增生和附生。文徵明因字写得不好,被评为了附生(三等),属于秀才中最差的一类。

在1498-1522年期间,先后九次参加乡试,均落榜。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文徵明在书、画方面已经小有名气,被称为“吴中四才子”之一。作为一位书家、画家,出现了这种多次名落孙山的情况,说明书画艺术和科举考试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为科举考试除了要求书法之外,更多的是对考试内容也是有要求的(类似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在这段时间内,虽然科举大业屡屡受挫,但是文徵明在艺术的道路上一直在进步。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跟从沈周学画,沈非常喜欢和器重他,倾尽全力将所有的画艺教授给他;弘治四年辛亥(1491年),跟从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书。并且在这段时间,认识了唐寅等好友,共同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业余生活算比较丰富的。

李应祯作品

嘉靖二年至嘉靖五年

虽然,九次应试均落榜,但是也阻挡不了文徵明一颗追求自己政治抱负的心。对于文徵明来说,通过科举入仕,既是父亲文林的希望,也是自己的心愿。在他写的许多诗文中都表现出这种观念。如他在丁巳(1497)年所写的《寂夜一首》有句云:“少壮不待老,功名须及时,男儿不仗剑,亦须建云旗。三十尚随人,奚以操笔为” ?这里可以看出,文徵明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建功立业。

1523年,嘉靖二年癸未,经工部尚书李充嗣极力举荐,文徵明被朝廷授予翰林院待诏一职。虽然当时他已经五十四岁,但是他还是欣然前往。

明朝官员

文徵明在任职待诏期间,激情还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还是在嘉靖五年(1526年)辞职而去呢?其一,《明史》记载:“翰林院,待诏六人,从九品,不常设,待诏掌应对” 。“应对”者,即为皇庭所备顾问也(主要是经史文艺方面)。“待诏”已经算是入朝为官了,只是官职比较小而已。而且,不是进士出身的文徵明,在翰林院的一些人眼里,自然也不受重视,导致他在京城没多久就想回家。

其二,最终促使他坚决辞官回家的应该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所发生的“大礼之争”这件事情。在这次事件中,很多官员都被治罪,并且有数位五品以下的官员被当场杖打而死,极大地破坏了“刑不上大夫”的老规矩。所以,在“大礼之争”前后,有不少朝廷大臣纷纷辞官隐退。这件事情对一生谨慎的文徵明来说,震动非比寻常。自那以后,他归心日益加剧,经前后三次乞归,最终获准。

嘉靖六年以后

辞职后的文徵明,其实内心还是非常高兴的。文徵明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文人,不善于官场的周旋,所以辞职对他而言是一种解脱。在《还家志喜》中有诗句云:“林壑岂无投老地,烟霞常护读书台。石湖东畔横塘路,多少山花待我开” 。诗句中无不表达了文徵明归来后寄身山林之游的意愿和如释重任的喜悦心情。

文徵明自从乞归之后,因为没有了“仕途”的牵绊,遂潜心于诗文书画。《弇州山人四部稿》记载:“先生归,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 。他在住宅东边又建了一小室,取名为“玉磬山房”,用作吟诗、写字、绘画的场所,又“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 ,过着那种“人望之若神仙”的生活。也就是这种自然、恬静的心态为以后的书画成就奠定了基础。

《笔耕书情图》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等,尤精山水。早年师从沈周,后致力于赵子昂、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

文徵明性情温和儒雅,尤推崇秀润、细丽、含蓄的画风,作品以细笔山水为主。这与沈周的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明显不同,文徵明虽师从沈周,却又吸取了前人经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竹兰图》

文徵明对书法有着特殊的爱好,每天坚持执笔写字。就是到了七、八十岁时,仍然笔耕不缀。并且文征明大部分的书法精品皆为此时期所作。例如《小楷扇面》(七十一岁书)、《琴赋》(七十四岁书)、《草堂十志册》、《赤壁赋》、《后赤壁赋》(八十六岁书)、《离骚经》(八十六岁书) 等等,件件都是精品。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为御史严杰母书写墓志,没有写完就离开了人世。其弟子私谥贞献。

一代艺术巨匠就此安详离世。

书法造诣

文徵明在被列为三等生员以后,开始着重练习书法,不过这个时候由于还有“科举考试”这个正事要准备,所以在五十多岁之前,虽在书法方面的取法比较广泛(真、行、草、隶等字体皆有涉足),但成就不是很大,那时的书法水平,别人还有所微词。张宣在《西园题跋·题京兆真迹》中这样说道:“人不可无年,不惟文章,即临池家年亦不可少也。近代如文太史徵仲、祝希哲二公,余数见其真迹,徵仲虽年已耳顺,结体时有出入” 。“耳顺”是指六十岁,这段话表明文徵明书法成熟是在致仕之后。

《明故黄君仲广墓志铭》

就小楷而言,早期他极力学习赵孟的小楷,有一段时期,他还临习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例如他四十九岁时写的《明故黄君仲广墓志铭》,就带有很浓的颜体味道。归田之后,他致力于钻研晋、唐书法,力求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因此,在小楷的取法上,文徵明在汲取欧阳询书法的精髓后,又极力参入王羲之的笔意,也时时在字里行间流露点赵孟的韵味。

《草堂十志》

文徵明在六十岁以后写的作品,基本件件精品。这些作品端庄严整,笔画线条较为清细,一字之内,布白非常均衡,无论横划、坚笔,都透出一种爽利秀劲的姿态。用笔上,大多入笔露锋,笔势清晰有力,顿按鲜明可辨。明朝谢在杭评:“古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 ,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

《喜雨》诗扇

文徵明除了引以为傲的小楷之外,他的行书造诣同样深厚。文徵明的行书早期得苏轼、黄庭坚、康里子山的笔意,到了晚年,则主要受益于王羲之《圣教序》。王世贞说:文徵明“行笔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 。

《赤壁赋》

结束语

“吴门四才子”中,只有文徵明诗、书、画均善。他德高望重,书名显赫,是继祝允明之后吴门书派的又一领袖,执吴门书坛牛耳30余年,影响深远,追随者不计其数,陈淳、王宠均是他的弟子,由于祝允明的早逝,当吴门书派如日中天之时,其阵容已由文氏师生构成。

文徵明少时木讷,后期却能有如此成就,完全是靠其勤奋、苦练而成。因他每天均坚持书写,所以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墨迹,这些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宝贵财富!

PS:感谢大家的阅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好奇作文 误会作文 乐观的作文 什么的我作文 说明文的作文 梅花 作文 同行作文 作文立意 作文指导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50字四年级 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作文 任何题目都可以套的万能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作文 让自己奔跑起来作文 校园新变化作文 美丽的秋天作文300字 以阳光为话题的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800字 关于端午节的英语作文 以书为话题的作文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350字 22年高考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雪中情作文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 这样做值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