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俗世奇人》:真实的草根舞台 上演着津劲儿十足的中国达人秀

2020-12-12 16:25:01
相关推荐

生活,往往使一个对它绝望的人,也不肯轻易同它告别,不正因为它迷人的富有,它神秘的未知,它深藏的希望吗?——冯骥才《真人不露相》

从来没想过,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居然有了在听相声的感觉。这就是冯骥才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在他的这本《俗世奇人》书中,你可以体会到一场热热闹闹的相声说书。书里说的是天津卫码头的俗世与奇人,诉说着的是冯骥才先生眼中的天津卫。

冯骥才先生自画像

其实,要说到奇人,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冯骥才先生自己。首先,他在文学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他不仅是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他的作品,常常出现在学校的语文课本上。可以说,冯老的文学作品,不仅影响一两代人,而是持续不断地在影响着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

不过,要说冯老是“奇人”,可不单单是指他的文学作品的功底。冯老在成为作家之前,曾经是一名画家,像《雕花烟斗》 《感谢生活》《斗寒图》《临街的窗》这些作品,都和他之前画画的经历有关。如果没有他曾经作为画家的经历,想必也不会将故事写得深入人心。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今天要说的《俗世奇人》这本小说中,所有的插画,也都是冯老自己亲自完成。看过人物插画,再对比人物的故事,你会发现,冯老笔下的人,就是这么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了。

《俗世奇人 足本》包含了36个小故事

这也难怪,中国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博士,曾经将冯老比作是中国文化的精卫鸟,说他始终不知疲倦地填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海”。

下面,我们就一同来聊一聊在《俗世奇人》这个草根舞台上,绽放光芒的那些“奇人”以及这些奇人背后所承载的津劲儿。

天津卫的草根舞台,每天上演着中国达人秀

冯老将《俗世奇人》中的“奇”解读为“传奇”。而能称为奇人的,必定就是那些身怀绝技,让人口口相传的人物。他们是一群有本事的人、有绝技的人,他们同样是一群让人意想不到的人。

《俗世奇人》的故事,大都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在那个时候,要是想被人们称为“手艺人”,那就必须手上要有绝活。而且这绝活光你自己说好没用,得别人买账。就拿唱戏来说,戏唱得好,台下一个劲鼓掌叫好,就像见到了皇上;要是唱得不好,不仅台下喝倒彩,说不准还会被台下扔过来的茶碗砸中,从此在这个地方再也唱不了戏。

那些真正有绝活有手艺的人,很少会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名。天津人常常喜欢给有绝活的人取外号,把他们的绝活和他们姓连在一起。像风筝魏、泥人张、刷子李等等。

就拿这个刷子李来说,他每次刷墙前都会做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那就是给自己从头到脚换一套黑衣服。而他的绝活就是,刷完墙之后,黑衣服上没有一个白点,要是身上但凡有一个白点了,那么他就分文不收。

刷子李

有人不信,上门拜师学艺,顺便检验真假。结果,眼见为实,一整天刷下来,刷子李身上确实一个白点都没有。刷子李的名气也因此更出名了。

也许你觉得,刷子李的绝活,似乎也不怎么样。那我们再来说一个泥人张的故事。泥人张本名叫张明山。手艺道上的人,说泥人张要是敢说自己是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哪怕是第三名,也离他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次,泥人张在看戏的地方捏泥人,别人夸泥人张不仅捏得快,而且个个都是惟妙惟肖的。有个叫海张五的人不服气,嘲笑了他几句。泥人张也不争辩,只是两手飞快摆弄着泥巴,几个来回就把嘲笑他的海张五给捏了出来。

泥人张

海张五还不服气,说泥人张想凭着这个破手艺赚钱,贱卖都没人要。没成想,到了第二天,泥人张摆了个摊子,上面放着200个各种造型的海张五,还写了个牌子:贱卖海张五。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都来看热闹,一边看,一边还乐。三天以后,海张五坐不住了,赶忙派人把这些泥像都买走。这场闹剧才算收了场。

就像冯老在书中写的那样,“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 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 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这些手艺人,不仅手艺一个赛一个,这个脾气和性子也是一绝。然而这样的独特的人物性格,却只有天津这一方水土才能养育得出来。

著名评论家刘涛在评论“民俗小说”时曾经说过:“小说的根基在俗世。奇是俗世开出的花,根却是俗世,无根则无花。俗世藏污纳垢,却元气淋漓,奇之花不能生在空无之中,只能生在俗世之中。”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冯老笔下的“俗世”天津卫,以及天津卫里面的天津精神。

骨子里深埋的天津精神

天津的历史追溯到春秋时期,燕国的属地。而燕国又和赵国接壤,这两个国家既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却又互相看不惯对方。这一纠缠,就纠缠了几百年。所以,很多人在提到这两个国家时,都会以“燕赵之地”相称。

司马迁曾经对于燕赵区域的民俗风气做了以下的概括:“那里的人民矜持、慷慨、嫉妒、好气、有侠义心肠。”

在燕赵地区生活的人,很多都擅长骑射,不仅是春秋时期,这个习惯还延续了好几个朝代。比如,在北魏时期的天津,有个姓李的大户人家,家里有个小女儿很擅长骑射,还能左右开弓。

而到了北宋时期,还有一位无名老妇人,赤手空拳就杀死了契丹的骑兵。这个老妇人的故事,还被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写在《 唐河店妪传》中:“一妪尚尔,其人人可知也。”大意是一个老妇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厉害想必也能可想而知了。

可见,古时候的天津人,骨子里天生就是一群“充满血性,勇于抗争”的英雄好汉。

除了那深埋在骨子里的侠义之情外,天津本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独特的天津精神。而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天津卫”这个名字的由来。

之前改编自天下霸唱的《河神》让很多人知道了那句民谣: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天津最早是在明朝的时候,有了“天津卫”这个称号。

旧时热闹的天津卫码头

其实不只是明朝,事实上,天津历来都是北方重地。金代在直沽设 “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明永乐年间,明廷开始在天津 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李鸿章与袁世凯在天 津训练新军。

不论是直浩寨,还是海津镇,亦或是天津卫、近 代新军,天津实为屯兵拱卫之用,这即是天津的“卫”文化。一百年前,凡是外来的西洋玩意要朝贡到紫禁城,那必然就得先经过天津。

天津自古以来便利的水陆交通位置,为天津带来了勃勃商机和八方来客。清朝中期,天津已成为我国北方比较大的商业都会,长期的商业贸易也造就了天津城市热情好客、乐观幽默、和气生财的商埠文化。

以至于到了民国时期,就出现了“南有上海滩,北有天津卫”的说法。

同为沿海城市,天津卫独有的精神文化

很多人都会把天津和上海这两座城市做比较,两个城市都是沿海城市,并且也曾经拥有很多的租界,接触了很多的西洋文化,但为什么现在的天津和上海却在经历过类似的时代后,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呢?

说到“文化”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文化”的内涵并不简单。文化有精神和物质之分,一般我们看得见的是物质文化,就像天津的钟鼓楼、“狗不理包子”,而精神文化又是附属在物质文化之上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不可分割。

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认为:“这标准化的、身体上的习惯或风俗,亦即机体上较巩固 的修正,乃是精神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和一个器物或一种人改造过的环境是物质 文化的基本要素一般。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 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它们是互相形成及互相决定的。”

我们先来说说上海的精神文化。

作家陈丹燕曾经在《上海的金枝玉叶》中,描绘了上海独有的“中产阶级文化特征”。这种特征,充满了殖民现代特性,是一种西方文明和本土文化产生化学反应后的衍生品。

这种“衍生品”,不仅从外在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建筑街道,更从内在让百姓接受并且融合西方文化,从而产生独属于上海自己的海派文化。就像上海独有的“洋泾浜”英文,西方文化并不能取代上海原有的城市特性和民族特性,反而是被上海同化然后融合。

老上海的苏州河

而天津这座城市,却与上海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天津的本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对西方文明有着强烈的排斥和对抗。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火烧望海楼”,义和团与洋人及教民的流血冲突。包括在《俗世奇人》中提到的带头和洋鬼子抗争的黄莲圣母,也同样可以看作是和西方文明对抗的化身。 天津人骨子里就有种不服气的精神,除非让我心服口服,不然我就“抵死不从”。

历史上有名的“九国租界”在天津相继建立后,更加剧了两种文明形态 在地理空间、城市规划、建筑风格、语言系统和阶 层的区隔分界状态。一种是老城厢、“三不管”等尊 崇中国传统文化和码头文化的华界, 一种是五大道、小洋楼所体现的西方现代文明的租界,两者矛盾并存或者是融而不和。

天津九国租界 老照片

也许正因为如此,和冯骥才先生一样,被称为天津代表作家林希,就曾在他的作品中,为他的小说人物,写过这样一段话

别以为住到租界来了,我们诗书人家的家风就要改变了,不能够。我们说仁义道德,他们讲平等博爱,这是看似相似,其实完全是不一样的两种信条,他们对,还是我们对? 用不着我们去管,反正我们是不相信他们那一套。

天津卫的人,只管传承自己骨子里的精神文化,那些外来的东西再好,只要不是自己认可的,那就没什么好的。

传统民俗文化,对于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冯老曾经提到自己最初萌生写作这个念头,源自于一个老朋友的提示:“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如果总这样下去不变,再过几十年,现在活着的人都死了,还不就得靠后来的作家瞎编……”

冯老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将他经历过的那段时期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所以,他不断走街串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成为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同时还用文字去刻画这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精神文化。

有人说,每个作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写作地图,正如说起老舍,就必然会想起北京;说起沈从文,就必然会想起湘西;说起莫言,就必然会想起东北高密乡。

那么对于冯骥才先生来说,提起他,就必然会想起天津卫。

天津卫独有的直爽豪迈、热情好客、乐观幽默、侠义之心传承至今,和当代的天津人完美融合。

曾经在香港机场涉险的天津小伙付国豪,在面对暴徒围攻时,依然高喊自己支持“香港警方”;曾经在非典爆发、汶川地震的时候,天津人民也同样冲锋在前......种种的一切,昭示着天津卫的精神永不消逝,天津人骨子里的“津劲儿”也会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林希.天津离精神大都会尚远

张勇:《论冯骥才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俗世奇人 冯骥才正版 足本 增加18篇新作收录冯骥才先生亲自配图¥14淘宝购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包饺子作文500字 写新同学的作文 作文理想400字 保护环境作文400字左右 高中作文人物素材摘抄 中考英语作文技巧 家里来客人作文300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作文书 三年级一百字作文 描写塔的作文 今年湖南省高考作文 写事的作文400 第一次辩论赛作文 如何学习英语的英语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100字 关于诚信的800字作文 秋天的校园三年级作文 专心作文 南京科技馆作文 为友谊着色作文600字 温暖的相遇作文800字 写雪景的作文 写母爱的作文250字 米兰的作文 选择500字作文 开学第一周五年级作文 名师讲作文 带上她的眼睛作文600字 公园捡垃圾作文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