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端午节起源与屈原无关 为什么却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020-12-13 01:55:01
相关推荐

作为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看作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可是史学界对此一直存有疑义,特别是民国期间,质疑的声音很多。笔者从多角度考证,初步判断出:“端午节的起源可能与屈原无关,但屈原让端午节的意义升华,成为凝聚民族人心的全国性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料的说法较多,主要分成两大类型:1)与民俗相关,包括禁忌、祭祀和图腾;2)纪念古代的历史人物。

节日起源,端午节与屈原关系不大

先说古代民俗的禁忌。五月五日,古代被称为“恶日”,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夏历的五月,古代亦称“午月”。早在两汉之前,五月便被称为“恶月”。魏国的董勋在《问礼俗》中说:“五月俗称恶月,俗多六斋放生”。东汉应韵所著的《风俗通义》亦载:“今俗多有忌禁…五日生者,以为妨害父母…莫肯举之”。甚至当时极端地方的民俗,凡五月出生的小孩“悉杀之”,可见古人对于五月是多么的深恶痛绝。

总之,古人把五月五日被视为“恶日”,认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这种说法在史料中的案例不少。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父亲田婴以俗所忌,不让家人抚养他。后其妾私养之,田婴为之大怒。东汉的胡广,五月五日生,父母以俗忌,“藏之葫芦投于河,有人收养之…乃托葫芦所生,姓胡名广。”

显然,把民间禁忌的“恶日”用来纪念屈原,情感上是很难站住脚。或许有人会说,正是因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后世百姓才把这天视为“恶日”,用来纪念屈原。这种说法当然不成立,孟尝君是与屈原同时代的人物,孟尝君比屈原早1年逝世,既然他出生之时便有“恶日”的说法,屈原当然也没有自尽。

屈原

端午节早期可能与民间祭祀有关。根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节源于民族的祁雨祭祀活动。华夏民族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其南部地区,更是传统的水稻耕作农业区,因此雨水对于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时节正是插秧之时,更需要大量的雨水,于是人们便祭祀神龙,祈求雨水。

端午节在古代是“兰浴”避邪的日子。据说在古代,人们在五月要进行兰浴,提前避邪。据《大戴礼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每逢夏历五月初五,人们便用兰花等芳香植物放入浴桶,进行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也说:“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兰花性香、可避秽,后来“兰浴”便成为节日习俗。

民间风俗上,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也很牵强

从古至今,端午节最流行的民俗有三:1)插艾草;2)吃粽子;3)赛龙舟。三者的意义分别是:插艾草是为屈原招魂;吃粽子是祭奠屈原;赛龙舟是为了拯救屈原的尸体。然而,三个习俗却与屈原关系不大。

先说插艾草。插艾草的习俗,最早见于南朝梁国宗凛的《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显然,屈原家乡荆楚地区,在南北朝时期也没有关于插艾为屈原招魂的说法,仍然与“恶日”的习俗用关。

挂菖蒲与插艾的道理类似。据《道藏经》记载:“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去寒热,除三尸九虫、天行时疾、瘴疫瘦病…端午日以酒服尤妙。”可见,端午节在门前挂菖蒲,是为了驱除邪恶,看不出与为屈原招魂有关系。

再说吃粽子。包粽子祭奠屈原的主要依据来自《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河而死,楚人哀之,每以此日作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续齐谐记》是一本神话志怪小说集,作者是南朝梁国的吴均,故事小说难以证明包粽子与祭奠屈原有关。关于端午吃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书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糯米),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食之。” 可见,东汉时的粽子不只在端午节吃,也没有祭奠屈原的说法。

辨证地看,吃粽子起源是与南方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南方有很多江河湖泊,芦苇、竹子、菰叶等宽叶植物甚多;南方人以稻米、糯米为主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芦叶把米包起来煮,具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久之即成习惯。

最后说一下赛龙舟。赛龙舟与打捞屈原尸体的关系,也见《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以是日(五月五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揖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 但是,从史籍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看,龙舟竞渡的风俗早在屈原之前便已存在。《越地传》记载:“竞渡起于越王勾践”。1965年成都出土的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就有赛龙舟的图案。

实际上,至今西南各民族,在春夏的各个节日都会举行龙舟竞渡,这是“赛龙舟是为祭奠屈原”很难解释的。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屈原扯上关系,是很困难的。

中国社科院专家唐弢经过考证,认为赛龙舟与民族图腾“龙”有关。端午节在古代是一个龙的节日,水乡的人民在这天举行龙舟竞渡,并且把糯米投到水里去祭祀神龙,这种风俗在荆楚吴越一带最为流行。

综合分析下来,端午节的“插艾叶、包粽子、赛龙舟”都是古代很早之前就有的习俗,有的更是远在屈原出生之前。由于屈原是荆楚地区的名人,宗凛在编写《荆楚岁时记》时,便把这些民间风俗都攀缘附会,安到屈原身上。

端午节到底纪念哪个历史人物?说法更多

虽然现在一致把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但史学界关于“端午节纪念谁?”却是众说纷纭,与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人物,至少有3个版本。

1)纪念屈原。这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最早见于宗凛的《荆楚岁时记》,不再赘述;

2)纪念曹娥。事迹出现在《会稽典录》中:“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为表彰曹娥之孝,故浙江一带又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的说法。

3)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忠于吴国,吴王夫差却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并将他的尸体抛入江中。相传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并化为涛神,故江浙一带有“迎涛神”的习俗。

大家能够看到,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杂乱,但所纪念的人和事又都与忠孝有关,实际是古人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在端午节习俗中的表现。

伍子胥自尽

端午节的形成过程?

端午节的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长时间逐渐累积而成的,时间有先后之分,而不是同时产生。从文献看,端午最早并不是节日,可能是古代百姓禁忌的“恶日”,因此需要通过插艾或兰浴等方式避邪。另外,端午节也可能与古代的祭祀有关,特别是华夏民族的龙图腾。

五月五日的民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但是“端午”的命名则是西晋以后的事,西晋的周处在《风土记》首次提到“仲夏端午”,之前都是说“五月五日”。因为西晋之后,五月五日的民俗,逐渐与古人的阴阳五行观念相结合,所以变成了节日习俗。至于龙舟竞渡和端午食粽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说法,则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融入端午节俗, 用来解释风俗的起源。

隋唐时期,端午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节日。首先出现了正式的宫廷端午宴会,《旧唐书》记载唐玄宗留大臣奉先端午日留宿宫中:“明日端午,请宿为令节。”《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每到端午,造粉团、角黍(粽子)。”而且在粽子宴中间,还有射粽子的游戏,唐玄宗还曾在宴会上吟诗:“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另外,荆楚地区流行的赛龙舟也引入北方。唐朝曾有官方举办的龙舟竞赛,《龙筋凤髓判》记载:“五月五日洛水竞渡船十只,请差使于扬州修造,须钱五千贯,请速分付。”

龙舟竞渡

为什么端午节会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呢?

端午的说法是西晋之后形成的,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则是南北朝的事情,见于宗凛的《荆楚岁时记》,并逐渐被南朝各地百姓所接受。隋朝统一天下后,这种说法被固化下来,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成为天下人所接受的观念。那么,为什么端午节会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而不是伍子胥等其他人呢?可能的原因有两点:

1)符合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永嘉之乱后,中原的世家大族衣冠南渡,长江以南的广大领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这些地方最早的开拓者是越国人或楚国人,有着自己的图腾和习俗。为了与当地人和平共处,就涉及到文化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共通点成为关键,屈原、端午节进入大家的视野。

2)屈原有着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便得到南北各地百姓的认同和崇敬,借着荆楚之地端午习俗纪念屈原,可以超出地域限制,成为联结南北各地百姓感情的纽带,成为民族融合的强大推力。这一点,伍子胥就差很多,他原是楚国人,为了给家人报仇,带领吴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虽然自己泄了愤,却给楚国百姓造成了巨大伤害。

因此可以说,端午节起源不是屈原,但屈原让端午节的意义得到升化,成为了驱邪禳灾和追思先贤相结合的,整个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书房作文400字 厚积薄发作文素材 出发与到达作文 以回忆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端午的作文题目 你是我最敬佩的人作文 温暖的瞬间作文600字 写一篇关于风景的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400字 关于美食的作文300字 写物的作文100字 描写春天的作文100字 以月亮为主题的作文 沿途的风景作文600字 为别人喝彩的作文 越长大越什么作文 带着微笑前行作文 元宵节英语作文带翻译 写景作文400字五年级 妈妈真好作文400字 我家的小猫作文400字 创新作文大赛范文 挠男孩脚心作文 顶鸡蛋作文 被后妈打屁股作文 她笑了作文600字 为环卫工人点赞作文 六级作文评分标准 我的愿望200字作文 我的童年往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