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观电影《误杀》有感:探析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构建良性亲子关系

2020-12-15 02:00:01
相关推荐

面对素察犯下的恶行,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尚且稚嫩的青少年,缘何沦为恶毒之人。而这,亦是本篇讨论的要点。

图片源于网络

《误杀》是一部犯罪悬疑类型片,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一如监制陈思诚所言,人家讲过的故事,我们何必照原样再讲一遍。于是中国版《误杀》在悬疑的外壳下,增添了对法律与道德、家庭与责任、善与恶等多元社会现象的深入探讨,较之印度版《误杀瞒天记》,立意更为丰富深刻。影片讲述了父亲为维护女儿,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警察斗智斗勇的故事。剧情几番反转,结局出人意料,可以说《误杀》是近几年华语电影的独特之作。

男主人公李维杰经营一家网络公司,与妻女居住赛国小城,日子虽不富裕,还算安稳,他为人仗义热情,与邻里关系融洽。不想此种静好,随大女儿平平参加夏令营归来,彻底打破。素察是当地官二代的公子,在夏令营用迷药强暴了平平,并拍下视频。之后,上门胁迫平平再次就范。母亲阿玉前来保护女儿,母女二人为抢素察手里的手机,展开激烈搏斗,慌乱中,平平抓起铁棍失手将素察打倒在地,母亲见素察没了呼吸,为保护女儿不坐牢,决定挖坟藏尸。

待李维杰归来获知此事,深知当地司法混乱,为帮妻女脱罪,人为制造一系列“不在场”的证据,并利用不知情的民众于无意中帮他们做了伪证。眼见“证据”确凿,全家可安然脱险。但是,素察是警察局长拉韫唯一的儿子,爱子心切的拉韫岂会善罢甘休。李维杰是电影爱好者,她通过李维杰看过的影片,推理并识破他的骗局,心狠手辣的拉韫决定再次抓捕李维杰一家,不惜滥用职权,令下属施暴逼供。

此时,已非警长与百姓的关系,而是两个家庭的恩怨。

片中,警长拉韫威胁阿玉:“为了自己的孩子,没有做不出的事情!”

阿玉咬牙切齿,几乎咆哮:“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两个家庭争来斗去,注定两败俱伤。拉韫失去儿子,阿玉女儿平平身心遭受摧残。

《误杀》具悬疑特点的紧凑情节成为一大看点,缜密的巧妙设计,尤为吸睛,也有不少人为片中不惜“为爱涉险”的父亲动容。回归故事源头,面对素察所犯下的恶行,或许更值得进一步思考:为何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尚且稚嫩的青少年,缘何沦为恶毒之人。而这,亦是本篇讨论的要点。

图片源于网络

一、促使素察走上犯罪之路的三大诱因

十七岁的素察家世显赫,父亲都彭是当地政要,母亲拉韫是警察局长。讽刺的是,身为警察的母亲无法教导儿子走上正途,最终爱子因罪恶言行,付出惨痛代价。然,一切晚矣。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家境优渥的素察不缺物质,恰恰是教育的缺失令他一再滑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拉韫对儿子极尽溺爱,可谓百般纵容。素察与人打架戳瞎对方眼睛,拉韫的处理办法是拿出12万赔偿金,父亲都彭则对惹事生非的儿子,直接甩耳光,可见父母二人的教育方式呈现两个极端。需要说明的是,当拉韫拿出12万请手下警察交给受害人一家,警察不仅只转交6000,还强迫他们接受。此细节刻画出当地社会风气之堕落腐败,原本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宁的警察形象荡然无存,他们公然演变为欺凌百姓的恶霸。这为片中男主人公选择不信司法,靠一己之力寻求自保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导致素察走上不归路的诱因,非某一教育缺失所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家庭教育的失败显然易见:极端溺爱与打骂教育皆不可取,它代表宽而无度、严而无格,尤其对青少年来说正处叛逆期,被纵容意味言行不被约束,被打骂意味转而向外寻求发泄。素察是典型的纨绔子弟,父母一味满足其物质需求,出事用钱摆平,钱权之威让他模糊是非对错的界限,误以为天下事无不可为,只有想或不想,即便出事,也有父母出面解决。于是,素察一如未经修剪的树木,随心所欲而长,欺凌同学、侵犯女生,自私冷漠,更遑论道德良知。

② 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如同内力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长久而有力的影响,但是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它们形同外力,假若不良风气当道,极易成为青少年质变之土壤。纵观影片中的社会,司法混乱、正义缺席,当地百姓怨声载道。研究犯罪社会学的学者丛梅在《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一文中表示:

不良的社会风气加重了年轻人内心的迷茫和不平衡感,对未年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成为其偏离正常道德规范,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外在动因。不良社会风气使得社会支持体系弱化,而社会支持体系弱化对未成年人成长极为不利。一个社区的社会支持越低,该社区的社会压力就会越高,这种压力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③ 既不懂法也不知法,存多重认知缺陷:未成年人涉世未深,受周边不良风气影响,很难对社会、自我、法律有正确认知,不知法为何物,亦不知不当言行对他人与社会带来何种危害。再则,未成年人性情不定,自控能力差,法律安全意识薄弱,往往易将一时冲动视为一腔孤勇。

图片源于网络

二、良好的亲子沟通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

青春期的平平与父母渐生隔阂,体现为对他们不理解与不信任。

平平获得参加夏令营的机会,想去结交新朋友,奈何夏令营费用高昂,收入微薄的李维杰不欲给平平报名,平平埋怨父亲是“葛朗台”,意为小气鬼、守财奴,李维杰不忍孩子伤心,晚上悄悄将钱放到女儿房间。

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参加活动,无人告诉她交朋结友需存防范之心,不是所有的同龄人都是良善之辈,她喝下素察作了手脚的饮料,悲剧由此而生。事发后,平平不敢告诉家人,独自承受,还是母亲阿玉察觉出女儿的异样,耐心问询,平平才说出素察的所作所为。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疏离,甚至误解,时有发生。亲子沟通看似不难,无非双方多多交流,难的是怎么做到有效的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一书提到五个必不可少的原则:

① 尊重与理解。与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② 支持与保护。保护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给孩子心灵的支持和情感的呵护。

③ 分享。与孩子分享有益的经验,让他们从中得到人生经验的延续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连续感。

④ 前后一致。父母言行不一致,往往导致孩子缺少心理的内聚力,价值观混乱,缺少自我认同能力,情绪不稳定,异常脆弱。

⑤ 无条件的爱。指父母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无论孩子发生了什么,无论孩子身在何处,都会一如既往地爱着孩子。

图片源于网络

三、父母以身作则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误杀》为何是开放式结局,男主人公李维杰为何在实现完美脱罪的情况下,仍前去自首?大家对此颇多争论,有人认为男主人公想起活活闷死的素察,良心不安,自首图个心安;也有人认为李维杰之所以自首,是识破小女儿为骗取礼物,私自涂改试卷分数,他不想孩子学他做假。常言道,父母是孩子身边的榜样,为给孩子树立正面榜样,李维杰决定自首。正如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所言:“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亲子关系中,许多父母面对孩子不当言行,只管责其改正,显少有人将孩子视作镜子,对自我进行观照与反思,从而实现自我修正。回想李维杰自首之决定,我既倾向于他是一个善良的父亲,也倾向于他是一个想为孩子带去正向示范、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敢的父亲。保护家人是本能,因本能对他人带去伤害,终有不忍,自首不代表自投罗网,而是李维杰为自己选择的救赎之路。

四、脱离《误杀》语境,我们不应为犯罪模仿叫好

《误杀》一片,李维杰利用电影“蒙太奇”将时间、空间错位,制造不在现场的证据,以干扰警察取证,大家无不叹服他缜密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犯罪模仿”在现实里并不少见,据报道,电影《天生杀人狂》上映后曾引发诸多模仿犯罪案件。

何为犯罪模仿?指特定的犯罪手段和行为因被其他潜在犯罪分子所知悉后而产生被效仿的可能性,它属于自觉性模仿中的选择性模仿。犯罪模仿须具备三个要素:有可供模仿参照的样本、该模本被广泛传播、与样本相似的模仿主体存在。

换言之,“该模本被广泛传播”指大众媒介成为前后两端的连接点,结合本文讨论的“未成年人犯罪”,如何把它化解在青萍之末,除上述应对之策,还涉及传媒行业/网络平台对内容尺度与传播形式的监管、教育部门引导未成年人辨别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信息、监护人协助未成年人甄选,唯有多方协同方能为未成年人提供正向清朗的内容空间。

五、结语

一部好的影片往往带来关于现实的深层思考。

常有人说当今是泛娱乐时代,影视行业尤为如此。值得欣喜的是,如同电影《误杀》,已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兼具艺术表达与现实主义探索为一体,观众为之喝彩而不吝赞美。

普列姆·昌德说:“电影必须时刻注意民众的兴趣”。

《误杀》捕捉地极为精准,我想,它做到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赶集的作文 第一次月考之后作文 我的学习生活作文300字 写青春的作文 同学吵架作文 5年级300字作文 赞扬老师的作文 辩论会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好词好句 我为什么喝彩作文400字 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普通话口述作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英语作文 德的作文 毕业旅行作文 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 作文的英语 我的幸福 作文 初中作文怎么教 我身边的小动物作文 作文题目可以写什么 快速作文法 的暑假作文600字 赞扬父母的作文 夏天的海边作文 点赞中国作文 互相关心作文 关于红色革命的作文 常见作文题目 2006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