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们还缺乏一个不逾规矩的类型片导演吗?谈谈姜文与《邪不压正》

2020-12-15 13:00:01
相关推荐

老实说我看姜文的《邪不压正》,完全是看到许多人又因为姜文吵起来了。

从14年的《一步之遥》到18年的《邪不压正》,时隔四年,似乎也出现了很多分歧。

夸奖的声音比较相似,就是说《邪不压正》很“姜文”,这个褒奖里包含了任性、荒诞、魔幻、热血、雄性荷尔蒙等一系列姜文元素。

质疑的声音就各自不同了:有人说姜文抖小机灵,有人说他夹带“私货”、自恋兼宠妻;有人说他中年荷尔蒙已经不足所以不够High,有人说他还像个任性的孩子不知道好好讲故事,有人殷殷指点该向原著《侠隐》借三分从容,还有人痛心疾首地表示《邪不压正》格调太低了......

在我看来,像《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辉煌的高起点,以及《鬼子来了》的悲情命运,铸就了一个时代的姜文神话。

从那时到现在,是很多观众、影迷而不是姜文,深陷在这个神话中不能自拔。

他们甚至拒绝与已经57岁的姜文和解,而是像一个个严苛的家长,仰面朝着天台上告白的孩子大喊:我是觉得你的缺点可以改正的,这样你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所以质疑者想像的《邪不压正》该是什么样子呢?

就像不同年代开始看世界杯的球迷分别会迷恋巴西、阿根廷、意大利或德国一样,有人希望姜文能延续《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骚动与迷离,有人索求《鬼子来了》似的历史反讽与反思,有人期盼还能看到《让子弹飞》那样的强烈冲突,还有人高喊为何《太阳照常升起》的诗意与壮烈不再......

当然还有张北海原著党的不满——没有我期待的小说里的烙饼炒鸡子,差评!

众口真是难调,在这里就不再过多论述。

《邪不压正》虽是改编自作家张北海小说,但是在经过姜文执导、编剧、剪接与主演之后成了一部姜式气味极重的电影,表面上来看,它像是一部类似《精武门》那样的抗日功夫片类型电影,里头有嚣张跋扈卖鸦片荼毒中国人的日本将军,又有弑师卖国,暗藏野心的汉奸,然后再由少年英雄前去复仇拯救国家大义。

......

可是姜文在剧本中掺杂了对各种类型的嘲讽。《邪不压正》显示出姜文对民国时期的观察视野,比起前几部作品更有广度。

于是这么一部近代功夫类型片,忽然间就混上了美国西部电影和现代动作谍报电影的风味,再加上姜文那讲没两三句台词就自我嘲讽的黑色幽默,把《邪不压正》拍成了一部故事峰回路转,什么都有、什么都卖,也什么都不奇怪的“有趣”电影。

想必《让子弹飞》在一片主旋律大作的中国电影作品当中显得格外鹤立鸡群。

《邪不压正》一样是特立存在的。

姜式故事就是会这样,角色之间的对话讲着讲着,忽然间写故事的人自己写出了戏开始自我嘲讽、演的角色忽然吐槽自己,两个角色手举着枪僵持,僵持到最后两人都有点下不了台,手榴弹进了车子里头还要互相丢来丢去,仇人间吵嘴吵到只讲垃圾话。

然后姜文自己写本、演戏、导戏之外还自己剪片,角色间的对话往往不留白,一句台词叠着一句台词,再佐以不搭调的布景与道具,像是与朱元璋画像对照的朱潜龙、李天然在城外看着造型滑稽的师尊雕像发誓,或是让日本军官坐在像是玩具的战车炮塔里现身,都让场面变得分外戏谑。

因此《邪不压正》的剧情走向变得很难去预测,它虽然具有功夫武侠电影的高概念,但是观众却很容易因为那些讽刺味十足的台词牵动,因此越是看下去越是摸不清楚故事下一步的发展。

说实话,姜文实在是在电影圈内地位太重,但《邪不压正》的口碑两极化完全是我没料想到的局面。

我以为经过《一步之遥》的万马齐喑(用姜文的话说叫「包子喂猪」),多少会有”吸粉“的作用。

也就是从这部作品之后,大众对姜文的看法再一次得到认知。

不喜欢姜文的人不再有所期待,而喜欢姜文的人也可以平心静气——至少,在带不带观众玩儿这一点上,《邪不压正》比起《一步之遥》来,向观众提供了不只一根还算结实的拐杖和支撑点。

事实上很多观众还是低估了这个时代的健忘与严苛。

健忘,不只意味着他们只记得当年观影的激动与喧嚣,却忘了争吵之后的一地鸡毛,也不会再去覆盘自己的冲动何来。

某种意义上这种做法类似看完球不捡垃圾,只是期待下次进场,又是干净光鲜的场地,紧张刺激的比赛。健忘,还包括了记吃不记打的意味。张艺谋从《英雄》到《三枪》再到《长城》就变成什么样了,人们都还是只惦记着《活着》。

同样,20多年过去了,再挂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意思么?

姜文神话是到了该破产的时候?这又是谁给的评判标准。

当然不是跌落到不如普通导演的程度,而是平心静气来审视一下,姜文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什么,这个时代又反馈给了姜文什么。

姜文曾经表达过他的困惑:为什么我们年轻时看不懂电影,会觉得自己不行;现在的人看不懂电影,会觉得是电影不行?

我想现在的一种「票房为王」的观念确实已经深入人心,观后评分被喊得震天响。

正如我们多年之前曾经无比羡慕所谓资本主义的口号”顾客是上帝”,以及“无理由退货”赋予消费者的某种独裁者般的权力,把这种消费者再转化为观众来想一下,观众已经无法容忍花钱观看一部超出他们理解之外的电影。

这种观影期待,将电影这种产品牢牢地按在了社会需求的位置上。就像在前年美国最大的在线DVD租赁商Netflix甚至取消了「用户影评」这个栏目,只提供赞或否,就是一个向上或向下的大拇指。当无数用户像罗马贵族在斗兽场一样,只用一根拇指就决定了角斗士们的生死,电影的丛林法则就已经壁立千仞。

甚至可想而知,国内某些网站的影视评分都是怎么来的。

或者这样说,为什么《邪不压正》让观众看不懂,但又没有一股以往大众认知神作的韵味?

是的,我也感觉,这是同类型片《邪不压正》与《刺客聂隐娘》的最大不同。

《刺客聂隐娘》即使遭遇了普通观众睡着或退场的难堪场面,但仍然保持着大师之作的样貌,让黑粉不太敢造次。而《邪不压正》没这种仙气,它让各种观影人群都可以骂一句“胡闹”。

姜文也就被冠上了「中国最大的熊孩子」的称号。

姜文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上学时或许不知道北京电影学院的那句口号——电影是对投资人负责的艺术。

但经过这么多年电影生涯,猪都会知道每一个镜头后面都是哗哗作响的金钱压轴。

电影作为工业社会产儿,曾经拥有的三重属性:商品、宣传品、艺术品。后两者早都在前者威压下溃不成军,想想《战狼2》在《建军大业》面前的威风八面。那些觉得当下一个导演还能任性地玩电影的小白想像,只适合在豆瓣上的梦呓。

真实的情况是:现实太残酷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影一窝蜂地狂追类型片,又一窝蜂地狂捧大IP。

热钱到处蹿动,但永远拜高踩低,因为大众只认票房。

又比如最近很火的《牧马人》,已目前的抖音热度及宣发,《牧马人》的票房会不会刷新国产电影的记录也未可知。

也不止是姜文,中国第五代导演再牛气,也不可能不跟大众口味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

但在电影工业越来越订制化、流水线化的背景下,姜文打造的成品,在很多媒体与观众眼里,仍然是“十分任性”的产物。

这种任性,首先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不照顾甚至是毁灭观众的观影快感。

正如先锋小说家们在90年代就已经感受到转向的危机,大批特立独行或貌似特立独行的导演(伪年青)在中国电影市场急剧扩大的十年间一直在捣鼓「名望+资本+订制」的市场反响实验。从第五代到第六代,从香港到内地,从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到徐克、管虎等。

而坚持初心的艺术片导演如侯孝贤、许鞍华、贾樟柯、王小帅、娄烨,也正在迅速被电影市场和新生代观众所边缘化。

在这股顺昌逆亡的潮流中,姜文绝对是一个异数。

一方面,正如他提醒记者的那样,姜文拿过两次票房冠军,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这坏小子不任性不失控,他并不缺乏商业成功的能力——而许鞍华或者贾樟柯想成为票房冠军,听上去像是个笑话。

当然我并无冒犯之处,只是这种艺术类型片永远都只能收获小众市场。

但另一方面,姜文也有着惊人的执拗。

不管多少人参与编剧,不管资方多想控制影片的走向,姜文总能让自己那些奇思异想洋溢在影片的每个角落。他不遵循商业化的叙事逻辑,不肯让一个人物哪怕只是正邪两面的复杂,他让普通观众很难与人物发生共鸣——他们大都显得疯狂而极致,他也不肯心无旁骛地讲一个干净的故事,总是枝节横生,断简残编。

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如果姜文是一款app,那他就是一款界面很不友好的软件。

姜文的作品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让子弹飞》,但就我的认知来说,姜文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耍聪明”。

如同网上的影评说是「菁英式的电影」,而一部聪明的电影,当然逻辑也会跟着机智,这机智过人的角色不只一位,更可能是正反两派皆有。

我就是想看反派虽机智过人,但正派更胜一筹,这之间的对决来塑造整个世代迁移的悲剧,这些所产生的魅力,是一起发酵的。

这大概就是姜文。

多数人认为他这种与时代大唱反调,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姿态问题。这是让已经被商业消费喂养得骄横无比的受众特别不能接受的。

当他似乎就是那个才华横溢却眼高于顶的优异人士,大院子弟、红色贵族之类的揶揄又铺天盖地而来。在一个名人争当草根领袖的时代,这就相当于一种道德批判。

试问我们自己又带有多少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些事情!

《邪不压正》也许并非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前半截的勾心斗角演到了中场有点略显疲乏,李天然与巧红的情感戏也有点拖泥带水,但是全片虽然步调节奏稍嫌混乱。

但是整体的娱乐感与黑色幽默却都很精彩,因此瑕不掩瑜。

姜文实在是中国电影导演当中最能将电影叙事技巧融会贯通的导演之一。在一片主旋律当道、奇幻大片怎么拍都砸的中国电影当中,唯独还有那么一位姜文,能让纯影迷们享受到他那独特的嘲讽与恶趣味。

此人之肉,彼人之毒。我不想细辨《邪不压正》的好坏正误。

我只是想问一下这个时代的你我他:我们是否一定要不遗余力打击华语电影个人风格最强烈的导演?我们是否真的想看到姜文息影或变成徐峥?我们的观影生活缺一个严丝合缝、不逾规矩的类型片导演吗?生态多样性不是一个领域保持活力的源泉吗?

还是神化与妖魔化之间,是不是必择其一?

在我看来,姜文是华语电影最有勇气与想像力的导演。

他自己说不关心票房,纵观他的20年影史,他确实像站在时代之外的匠人,一心只想干自己的活儿。他的作品就像贝聿铭在卢浮宫外建造的玻璃金字塔,爱者恨者都不计其数。

面对将自身生命体验尽数放进作品的作者,我总认为,气场不合是一回事,因为气场不合即否认其价值是另一回事。至少,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票房口碑双红的《让子弹飞》,热闹过后很少有人去做再解读的尝试,而在当时票房口碑都异常走低的《太阳照常升起》与《一步之遥》,还不时有人说起,重看,回味。

这一点,还是比较欣慰的。

艺术史上的“坏小子”不少,他们总是不满足于既有的套路,总想把惯性与规范拆得七零八落。

姜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然而,在电影守门人缺席的时代,坏小子如在世界杯赛场拖延时间的基利安·姆巴佩一样,完全暴露在公众的口诛笔伐之下。如林的向下的拇指,会记载每一场时代的精神杀戮,记载异端甚至得不到滥竽者的权利。最终应了陆游一千年前的感慨《看梅绝句》:

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虽然这次没等到,但我依然很期待能看到姜文导演下一部作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 元旦节作文 感恩母亲作文 篮球比赛作文 温暖作文600字 规则作文 挨打的作文 写运动会的作文 议论文作文600字 冬至作文 考研英语作文 多彩的活动作文500字 这样的人让我什么作文 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200字 成长中的快乐作文 坚持就是胜利作文 运动会作文400字 高考0分作文